3.15.2007

推动创意工业:设计、出版还缺什么?from陈秀清

「创意工业」这名词,近来在香江红得发紫。
为推动本港经济,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最近倡议发展「创意工业」(CreativeIndustries),锐意将向被视作消耗财富的「艺术、文化、康乐、体育」,变成创富工业。
贸发局随后公布首份相关研究报告,参照英国界定了本港十三项创意工业,除了建筑、电影、电视、艺术及古董市场、计算机软件及信息科技、漫画、广告、设计师时装、游戏软件,音乐及表演艺术外,与业界相关的设计与出版,亦为其中两个重点项目。
创意工业潜力有待发掘
研究报告指出,本港目前约有九万人从事创意工业,占整体就业人口的3.7%,雇员人数与英国、澳洲及新西兰相若,但本港创意工业占本地生产总值(GDP)的百分率却仅得2%,远低于英国的7.9%,澳洲的3.3%,及新西兰的3.1%,显示本港创意工业出口不多,潜力有待发掘。
何志平局长于接受报章访问时指出,早在十年前,新西兰政府已推动创意工业,其后澳洲也效法,而英国政府则于九七年提出有关构思,将广播、电影、出版、音乐、流行时尚等文化艺术活动的价值重新定位,并于九八年十一月锐意推行此改革。据英国「创意工业专责小组」的统计资料显示,单是九八年的创意工业,已为英国带来六亿英磅收入,远超出同年农业所带来的经济收益。
按英国有关部门的界定,创意工业包括「源于个人创意、技巧、才能及可透过开发知识产权来创造财富及就业的行业」。简言之,创意工业是指把具创意的设计成果或意念投入经济生产活动,将工业与文化相互结合。
特区政府定义的十三个创意工业项目中,设计与出版为其中两项,业内人士对政府锐意扶植创意工业之举,又有何见解?
推动设计宜作整体配合
首位夺得《国际海报沙龙展》最高荣誉萨维拿大奖的华人设计师区贤浩表示,推动设计业,讲求意念创新及提升大众美学水平两方面的配合。「香港由过往劳工密集转型至现在的知识经济,讲求附加价值。时至今日,香港已无法只一味跟邻近国家竞价,而需将重点转移至质素提升方面,设计在这方面正扮演重要角色。不论广告、平面、包装、产品,还是建筑设计,也能将社会带到有效率、美观、实用及选择多元化的附加价值层面。」
「我常说,设计无法独立生存,它必须与其它各方面,如本土经济、本土发展方向、人们的知识及美学水平同步发展。香港设计业尚有很大发展空间,如建立个人设计品牌,设计师之间相互合作,刺激新意念、透过科技如互联网推广并招揽新客户,或以独有的设计意念到国内开拓市场等。」
他认为设计师当前可做的,是不断寻求创新,以独有方式表达意念,而非盲目跟随潮流。「举例说,九七回归那段时候,很多人也一窝蜂将怀旧、中国传统特色图案、元素注入设计中,但若你现在到上海、北京等地方,便可发现这类设计成品多的是,已不再新鲜,那我们是否仍继续走这条路?我想现在设计的方向应该是向前走,大胆创新。除了中国元素,也可想办法找出人们的共通点。好的设计、艺术和创作永不受地方、民族限制,是跨文化,能感动人的。文化、习俗不过是一个地方的传统,但超越了这些,我们还有一个共通点—人性,例如:爱、恨、自私、生老病死等,香港人实不应还停留在中国传统的层面上转来转去,而应以此为跳板,宏观地看人性。又例如前几年流行环保,平面设计师又一窝蜂采用环保纸等物料。但我觉得,永恒的设计并非如此表面的,不是用环保纸就代表是好的设计。讲环保,为何我们不换个角度,想想有没有可能用一百五十页,完成厚二百页的书?又或调整纸张的厚薄,以合符环保效益?」
教育入手提升美学水平
除了讲创意,区先生认为,要推动设计业,大众对设计的认知及美学水平,亦需一并提升,以作配合。
「以法国为例,即使非从事设计业,人们对穿衣美学、产品设计等均有强烈好奇心,很有兴趣去认识,反之香港却不然。人们常说,要香港成为设计中心,但这是否单靠这里一千几百个设计师推动便成?我认为不是如此简单。创意的推动,其实受整体文化影响。大众对设计的意欲、追求、渴望及对好设计的认同,均是重要因素之一。别的不说,就说街上的垃圾箱吧!法国的垃圾箱,由专人设计得既美观又实用,电灯柱亦做到像雕刻品般漂亮,这就是市民需要的最佳反映了。正因他们的美学知识水平高,知道何谓好与不好,才推动到这些出色的设计,反观香港却不是如此,设计再不济,还是无人理会。好象我曾在街上看到一些设计得极不美观的栏杆,假如有关方面当初懂得先找设计师在选用的物料上花点心思,得出的效果就很不同,对改善市容亦有极大帮助。很多时候,设计师并非最终决策者,若决策者对美学及设计水平没有正确认知,也就不会找设计师在设计方面下工夫了。」
要提升大众的美学水平,长远而言,区先生提议政府可从教育方面入手。「所谓教育并非单只在大学训练数百个设计师,而是从基本教育,如幼儿园、小学方面入手,让他们在成长期间,接触多些优质设计,认知何谓好的品味,好的设计,好的美学。」而在扩充市场方面,他认为政府可带头鼓励「香港人用香港设计」,将设计项目交予香港人完成,又可多些在外国办展览,展示香港设计成果,及邀请外国著名设计师到港,进行相关研讨会。
拓展商机举办文化展览
「响应」政府发展创意工业之举,香港出版总会早前亦有就举办「文化产业博览」此一项目,作过深入研究及讨论。香港出版总会理事、天地图书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松龄指出:「每年香港书展的入场人次约有四十万,加上漫画展的三十万,差不多每十个香港人便有一个到过书展。所以我们想到,向外推广香港的出版创意文化产业。初步构思举行『文化出版节』或『创意文化博览』,内容包括『出版』及与出版息息相关的两个项目—『印刷艺术』及『美术设计』,向亚洲其它地区展现香港文化上的创意,以达到推广文化,拓展市场,招揽生意的目的。如办得理想的话,欢迎电影、电视、服装等项目加入。具体做法如何,目前尚处磋商阶段。其中一个设想为「香港文化出版节」(或其它名称),如举办成功,它的活动项目是多元的,其中展览一项,内容将分为三部分—出版、设计及印艺,在各公司的摊位内展出他们认为最出色优秀的出版物、设计作品、印刷品。展览针对的对象并非单单是本地读者,而是中国大陆、台湾或亚洲区的有关行业。」
要推动香港出版业,筹办创意展览为一可行方案。而在扩充市场方面,陈先生认为香港人实可发挥独有创意,「开发」更多创新书种,吸引读者。「从出版的角度看,每本书也是一种创意。香港的创意步伐,某些方面比中国大陆走得更前,原因在于香港是个开放型社会,长期接触西方文化。同样的的东西,经过香港人的创意包装,形象便大为不同。」
发挥创意打入中国市场
陈先生指出,由于市场小,香港目前的书种仍未够多元化。「整体来说特别是一些较为小众的书种如有关古籍整理、传统文化的书籍,香港便不及中国大陆齐全。说到翻译及引入西方书籍,台湾便算最快最新了,一些新知识、新技术书籍的快速引进即为其中例子,香港在这方面因市场太小而有所不及。假如真要发展香港出版业,目前我们可寄望的,就是开拓两岸三地的出版市场,这方面现在各地的出版社也正在部署,要突围而出,香港就一定要靠创意了。假如现在要你介绍中国历史,你会用甚么方法?拍摄纪录片,还是用其它方式?印象中,我曾听说香港商务负责人介绍他们出版一本有关北京紫禁城画册的情况。当时介绍紫禁城的书籍,包括中英文版,市面上已有过百本,要排众而出,就很讲创意了。他们经过一番研究,找来最好的摄影师,深入了解紫禁城的历史,知道要拍摄甚么,该如何拍摄,结果这本书一推出,便占到很大的市场份额,这就是运用创意的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