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isaac”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isaac”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8.12.2007

Wikimania 年会(二)

Wikimania 年会(二)

第二天一早赶去听Haidong Pan的演讲。 他是中国大陆来的第二位演讲者,从前了解Hoodong是从别人的嘴里面。直到上次在IBM的Web 2.0 圆桌会议上才有机会直接面谈交流。海东看上去瘦瘦小小的样子,人却很直率。他的演讲也吸引了一些人的兴趣,尤其谈到中国互联网的一些特色“无知、无聊、无 耻”,竟然有人大笑起来。他也谈了百度对维基百科的内容抄袭问题,其实是中国的普遍现象。不过我得赶紧去准备我的主题,所以提问后就赶紧去Rm. 328 配置投影等设备(不知道海东有没有分享他的Slide)。不过开始的时候,发现都是朋友们来捧场,反倒没有了听众的表现欲望。全当是Meetup交流吧:

我 讲的是一直在思考中的知识尺度(Granularity) 问题,当信息存储于头脑中的时候,他们是非常小的化学电讯号。而经过复杂的神经网络存储和计算后,就会形成人的决策。信息模式(Information Pattern)变成了知识。所以当Wiki/Blog出现的时候,人们发现了难以捕获的知识开始有形化,能够用不同尺度呈现出来。而Twitter之类 的Meme工具又一次将尺度缩小。所以我特地在幻灯片中展示了这个知识频谱(Knowledge Spectrum) ,希望引起Wikipedian的关注,Wiki并非是知识的唯一聚合形式。对于Wikipedian社区,Twitter/Blog/Discussion也许都是必要的。

我还担心Wikipedia 的未来,是否会在狂热的知识积累后走向"S"曲线的热寂?所以信息熵(Information Entropy)也是我当日希望和大家探讨的一个话题。除了维基百科,其他维基项目似乎都在长尾末端,是否需要有更实用的知识空间来填补,而让它更开放?

没 有太多争论,听众的问题集中于中国的信息封锁,这是我司空见惯的。于是大家相视而笑,尽在不言中。乔老大的问题倒不错,他提出了一些“渐进”的观点,并关 心在中国如何用撕裂的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y)去改变社会。我想还是很多人有同样的兴趣和热情,只是一个主题是包含不了的,也许答案就在知识建构中,所以我的建议是多去贡献内容,Twitter是一种方式,Blog是一种方式,Wikipedia是一种方式,草莓也是一种方式,还有那么多2.0的方式,都是在改变和推动世界。

7.20.2007

创建可能性路径

创建可能性路径
最 近用显微镜去看看了好几个公司的产品设计环节,发现的问题不少。有的是关联项目,有的是顾问项目。创业团队也非常聪明,大部分亲自投身于产品设计,这是创 业的基因。但是产品设计需要用个人的头脑去面对社会性服务的诸多可能性,从我的观察看,未必所有的创业者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产品设计中往往遇到选择的问题,很多产品设计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使用习惯去框定用户的使用路径,这样的产品往往只有可怜的几种可能性。产品设计者可能很聪明,他会归纳出用户“最”有可能的动作和习惯(例如80%的概率)。但是这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1. 即使80%的用户使用路径如此,也必然存在20%的用户行为难以接受这样的框定而弃之,损失是立现的。在没有分析这些用户的后续影响之前,先别急着说“无所谓”。
2. 就算判断准确,也还存在20%的创造性空间,消灭用户创造的路径可能性是最大的潜在危险。大部分的成功结果可能都来自于未预期的设计。消灭了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就消灭了很多想象之外的成功概率。

VSM(Viable System Model) 中有一些非常有广普性的原理,其中之一就是“可生存系统的输入输出多样性量级是相同的”。应用到产品设计中,产品的使用路径要和用户的需求多样性的数量级 相匹配,否则就会难以持续。即使喧嚣一时,也会因为多样性的不匹配而热寂。设计“可能性路径”,要在每个设计环节中增加用户可以选择的机会,而不是告诉用 户“只能这样”。有了“潜在的可能性”(Emergent Possibilities),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那时候只要相信你的用户就好了。

这个原理对2.0服务更适用,因为长尾 的多样性原则告诉我们:好的2.0 服务,是为了建立可能性,而不是建立控制性。Folksonomy(Tag)是可能性,Widget是可能性,RSS是可能性... 那些试图获取用户数量的长尾,而又试图消灭用户需求多样性的长尾其实是短尾思维,在产品设计中观察团队的思维方式是有趣的。所以我每次听到有的创业者对我 说,“我们的用户群都不用... ”,或者“我们的目标用户群都是不懂互联网的人...”,我其实有点笑话他的,他们今天不用,明天也不会用吗?他们今天用了你的服务,明天一定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