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2007

点评“豆瓣”

2005年3月6日,杨勃(阿北)的“豆瓣”开张了。
 1、豆瓣的内容 “杨勃的胃口可以说很小也可以说很大。他的理想就是有一天,大家去商店里买东西时,人人都拿着一张列着豆瓣网所推荐商品的清单。他希望豆瓣网成为大家发现交流一切新奇有趣之物的平台,也一直在这么努力做着,和无数豆友们一起努力着。” 但阿北的内容选择导向性、稳健性还是比较强的。 从他起初的“驴踪”到“驴宗”,到后来的“我去”,再到后来“我去”的暂时消隐,从“我的二手转让”的试验和弱化,从“我上”到“九点”,再到“九点”的二级域名,都显示出阿北对豆瓣内容选择的谨慎、坚持和稳健。 阿北选择的是自己真正喜欢的、自己能够成为核心首用用户的、每天能为之钻研16个小时也不累的书、影、乐,以及后来的博客聚合。这个领域,消费者是巨量的,品种也是几百万级的,这正好有他热衷的算法优化的用武之地,也正好是他“科技改变生活”情结的释放空间。如此选择内容的另一个巨大效应就是,对豆瓣的推广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是后话。这就是阿北对豆瓣内容选择的导向性。  我比较看好阿北的算法情结。扎扎实实地做网站后台的算法创新,就有可能形成网站最后的区别于人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只是以书影乐博为试验算法的起始,以后算法是可以移植到更多的类别上去的。google和百度不都是因为算法创新而一绝红尘、开创蓝海的吗?   2、豆瓣的功能 豆瓣的界面清新素雅,颇有些小资情调。这也是从阿北自己的口味出发的选择,他喜欢flickr的风格,所以就以核心首用者的身份代用户们选择了这个风格。似乎走出了新闻类或web1.0网站的满页链接的一贯风格。 至于他独树一帜、别出心裁的logo右上化,是否会成为追捧和模仿的对象,是否会部分成为主导设计,则有待观察。 豆瓣的页面下载速度较快,负面体验较少,基本可以说是行云流水吧。  豆瓣的帮助是比较弱化的。似乎阿北觉得用户不需要从帮助中了解如何用豆瓣,他希望用户从试错中就“欣喜地”学会了用豆瓣,他也就如此地揣摩用户的使用习惯,在合适的地方,给用户发现合适的路标。潜移默化、“轻松发现”的豆瓣之旅,对用户是不错的体验。我想,阿北尝试的也许是“模糊拟合”用户的用网习惯。   3、豆瓣的推广 我最感兴趣的,还是豆瓣的推广。 其实豆瓣目前作的只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推广,豆瓣是花了最少的钱,“赚取”了最大的知名度、美誉度的典范。甚至在当前媒体总是追捧热点的时代,豆瓣因为这种“马太效应”而倍受滋润。因此,在豆瓣的感谢辞里,特别提到了两类人,媒体业者和it专家们,是他们帮助引爆了豆瓣的流行。  不过,目前的豆瓣更象小家璧玉,而不是大家闺秀。阿北仍然需要开始考虑比较正式、系统的推广了。   4、豆瓣的盈利 大家都在猜测豆瓣的盈利模式或前景。 但豆瓣目前在这方面的考虑和作为都还比较缺位(阿北:我们核心的想法是只要是一个有用的网站、有价值的网站,一定会有办法把价值体现成收入,它的规模足够多一定会找到好的收入模式,在我们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之前,希望已经得到解决了)。 阿北说,豆瓣每年为当当贡献上百万的营收。这种比价购买的图书,因为比价竞争的原因,利润率自然压得足够的低了,待分帐到产业链势力较弱的豆瓣这里,可想而知豆瓣能从当当那里拿到多少钱呢(阿北:大概不到10%)? 相比于当年hao123每个月从百度、tom等网站各拿20多万、多50万的,合计达百万的月收来说,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甚至都比不上一个普通的站长。 阿北说,我们的团队人比较多,目前还没有盈利。这方面,显然不是豆瓣的成功之处,没有什么可好奇和分析的了。有时间多花点精力研究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盈利大户吧(名单?正在研拟中,敬请期待...)。  现在的评论也的确在部分映证阿北的想法。很多人都看好阿北有如此之好的优质用户资源,也觉得阿北一旦在某些方面有所行动,就可能较轻松地转换为成功的盈利。这种预期本身,就正在形成一种针对未来合作者的谈判能力,在众口皆夸豆瓣用户资源的优质性之氛围下,豆瓣未来的合作者可能会渐趋弱势化。这有点类似宝洁通过大量广告抓住了消费者的心,当大量消费者涌入商店询问或买走大量宝洁产品的时候,商家在宝洁订货时就会急切和弱势化了。
 豆瓣的Alexa排名在1200左右,足见是一个流量大站。用户的结构质量和品位含量也不错,也算是流量强站。但豆瓣却不是流量富站。 也就是说,豆瓣流量的价值尚好,但目前没有“卖”出好价格。虽说价格应该在价值上下波动,但豆瓣流量的价格可能严重背离了其价格。 “有了好产品,还得勤吆喝”,“酒香也怕巷子深”,“皇帝的女儿同样愁嫁”,这就是当今的商业时代。 对豆瓣流量的商业化,阿北目前采取的是“休克疗法”,暂时搁置不顾的做法。一是考虑资源有限,优先发展网站功能和用户体验,二是考虑流量规模再大,商业模式自现。 但其实,这种“休克疗法”本身,就正在伤害阿北对用户的承诺。阿北希望给用户们提供一个“找到好东西或人的实用工具”的豆瓣,但他自己也承认资源不足,速度慢了。这其中一个显在的原因,是阿北内心还是逊于找更多的员工来提速,正象他起初为保持低成本只好一人写程序一样。因为他还没有找到“成本-收益的剪刀差”的感觉,所以不敢大胆地花自己或投资人的钱。这等于说,由于没有“成本-收益的剪刀差”的商业化预期,他被迫放慢了资源充足的速度,从而也限制了其兑现用户承诺的抱负。正所谓,用户不一定只在乎你从他们那儿收取了多少(分母),用户更在乎你因此更多地回馈给他们多少(分子),用户在乎的是分子与分母的“性价比”,需要动态地来看这个问题。 其实,对阿北来说,主要是由于他的注意力、兴奋点、思考和行为偏好都还局限在产品的优化上,但如此有可能会造成“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的困境的。可行的办法是,从团队中找一人或另招一人,部分逐步地开始试验性地研究推动商业化的试验,与豆瓣流量的增加同步进行,这并不会过大打破目前的格局,又能提供一个很可能的新增长点,还有助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促进以后更放胆地引进更多资源来加速豆瓣的发展。
 6、豆瓣的管理 “楼房长得快,全靠钱来贷。”一个楼房,一个企业,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要想发展速度上去,都离不开投资规模的上去(投资上去了,再加上有效的外需和内需,三驾马车就能带出好的国民经济增长来)。哈佛大学的校长,一项重要的本事,就是筹资能力要强。 当然,这里说的“资”,并不主要是指“资金”,而是指“资源”。 阿北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手不够,我们有一个“to do”的清单,应该做的事情很多,团队还比较小,很多事情忙不过来,这是我们不足的地方。 这是许多真正大有抱负的网站最常见的困扰和切肤之痛:资源“饥渴”。
 从alexa曲线来看,豆瓣第一年是陡峭的,第二年则比较平稳起伏,因此大家都在说豆瓣慢下来了、慢下来了。这就说到了网站发展速度的问题。可参见“hilaa网:麦田称为“精辟”的发展公式”。 豆瓣的内容基本由用户生产了。但豆瓣的规则、平台和工具,还是得阿北及其团队来生产。  豆瓣的创始人主导色彩较浓。但个人的能量再大,也有精力、经验、偏好等的局限。如何过渡到团队的智慧,是个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