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2007
Google.....
现在,不论是竞争对手,还是业内分析师,都无法回避一个强大Google存在的事实。如今的Google,与1998年创业时的Google,已大相径庭,业务已是全面开花。Google以网络搜索为中心,以桌面搜索为补充,再加上地图搜索、企业搜索和本地搜索等等,其触角正在向所有的可能领域延伸:在软件市场,Google年来频频出击,先是推出了在线办公软件,直面叫板微软的办公软件,后又传闻要牵手戴尔,在后者PC中预装Google软件产品。在电邮服务市场,Google再出奇招,表示要取消Gmail邀请,全面开放Google邮箱注册。在在线支持市场,推出了Google
Checkout,向eBay和亚马逊等发起攻击。
值得一提的是,Google正在图书数字化计划为抓手,向传统媒体市场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其影响开始走出网络,向电视、向广播、向报纸、向杂志,向一切可能的平面媒体拓展。
Google有多强大,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截止目前,Google的市场价值达到了1440亿美元,超过了时代华纳、维亚康姆和广告代理巨头Publicis以及纽约时报市值的总和。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胖”。Google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势,必然是树大招风,引来业界的非议和主要对手的警惕。
富可抵国,Google如此强大,亦喜亦忧。
从好的方面讲,Google的强大,可以为业界提供成功的范例,令后者来,特别是新创科技企业充满信心。特别是在在线广告的赢利模式方面,Google做出的不懈的探索,也为业界指明了发展方面。正是在Google搜索广告模式的引领下,在线广告市场才呈现出难得的繁荣与奢华,才能为Web2.0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实际上,强大的Google,创新的Google,白手起家的Google在科技业已成为人们追捧的圭阜,已成为硅谷的标志性符号,其魅力一点也不亚于
苹果或是微软。如果说微软代表着硅谷的过去,雅虎代表着硅谷的现在,那么Google则代表着硅谷的未来。
的确,在这样一个急速转型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些成功的形象做引导,我们也需要一些成功案例给那些彷徨的后来者以启谛。Google的强大,显示出科技的强大优势,显示出创新的无限活力,也暗示着业界今后的发展趋势。从这种意义上讲,Google的强大是一种利好的因素,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Google的强大也为其今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的种子。因为Google的迅速暴富,不但使传统巨大鳄蒙羞,而且使一些新秀受挫。对于业界传统的强手,比如微软、雅虎等来说,Google的扩张迅速显得有点太快,其全面出击的策略正在打乱内业此前形成的格局。在Google的冲击下,软件、媒体、广告等产业的界限变得不再清晰,令人们有点摸不着头脑。而对于新创Web2.0来说,他们对Google亦步亦趋,反而失去了创新的动力。
不是在沉默中死亡,就是在沉默中爆发。Google的强大,迫使业界一些相互竞争的对手走到了一起,一个“贬”Google的阵营正在酝酿之中。
而挑头狙击Google的,正在那些在传统领域称王称霸的百年老店。比如,媒体世俗维亚康姆起诉Google所属的YouTube网站侵犯版权,并要求赔偿10亿美元。即使是同样强大的微软也指责Google的崛起和野心勃勃。2006年,鲍尔默曾指责Google在在线广告市场采取非正当手段,压制自由竞争。甚至有竞争对手呼吁政府部门出面干涉,叫停Google的扩张活动,并对其实施监管。
面对Google在视频市场的频频举措,业内巨头也在联手行动,制定攻守策略。今年3月22日,NBC公司和新闻集团推出宏伟的计划,表示要在雅虎、AOL和微软的MSN以及MySpace网站以及其它合作网站上推出电视片断和完整的电影,直面挑战Google红得发紫的YouTube网站。
Google首先提出的数字化
图书馆计划虽然得到了大量出版商的支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版权作者和出版商坚决反对,使这一计划一再陷入信任危机,前景不甚明朗。
写到这儿,笔者想起了当年的微软,想起了微软两次面临分拆的危机。按照目前的发展迅速,我们相信,Google完全可以打造一个比微软帝国更强大的新世界。同时,随着Google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影响的日益扩大,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会日益增多,面临的反作用力也会更强。
Avenue A/Razorfish广告代理公司的副总裁Jeff
Lanctot指出:"Google的强大,财富的庞大,已伤害到其竞争对手。"当市场游戏规则变得被一个人主宰时,这个时候也是暗流涌动,爆发新的变革的时候。但愿,Google能从自己的“强大”中有所思,有所悟,更有所行动,能在发展中实现与其它对手的合作共赢,能尽可能地规避“强大”的消极因素,尽可能地发挥“强大”的积极因素。
社会性软件yu非正式学习
答: 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一种是使用社会性软件尝试鼓励和推进工作场所的非正式学习,不去管什么课程。第二种是使用社会性软件去扩展目前的正规培训,当然两种方法可以结合起来,采用哪种方法要视乎教学和学习的安排――在正式程序之外――如果公司希望认可和保证这种学习――那么某种形式的学习鉴定委员会将是必需的。
总之,回到软件里,wikis正被广泛的应用于文档协作和思想交流,我最喜欢的是MediaWiki。很多公司都被推荐通过社会网络软件进行通讯,促进实践社团的交流。ELGG在这方面应用广泛。
博客是另一种可以用于个体每天的体验中进行学习反思的应用软件,博客还可以被扩展用于发展电子公文包,虽然这需要一些经费维持。
我在某个地方曾经读到过IBM公司鼓励员工制作podcasts,并为大量的非正式知识通过podcasts得到分享而兴奋。
Google 应用服务
够不到的资本 from黄一琨
民企红筹之死
一大笔钱,伸出手却拿不到。2007年,众多优秀的中国民营企业就要面对这种煎熬。 这是个新麻烦。 因为过去两年事情并不是这样——只要你的企业足够优秀,就会有钱砸到你的头上。
由于流动性过剩,中国经济不断被看好,数量庞大的资本向中国流动,希望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然后以钱生钱。带着这笔钱来的私人股权投资者们(以下简称PE)最青睐的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希望投资它们,培育它们,最终带到海外资本市场,自己功成身退并获得丰厚回报。PE们相信民营企业正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发动机,
“我只瞄准民营企业。”磐天中国资本(Pantheon China Acquisition Corp.)合伙人、董事长兼CEO陈大江说。这是一家已经在美国OTCBB市场(一个电子报价系统,显示的是许多没有在美国NASDAQ和全国性证券交易所挂牌的OTC证券的价格信息)上市的私募基金,正寻找着年净利润5000万人民币,成长性较好的中国民营企业,一旦找到合适的对象,磐天就会致力于将它带到海外,最终在NASDAQ上市。2006年全年,一共有86家中国民营企业在境外上市,已经远远超过了国有企业13家的上市数量。 现在,中国民营企业的机会依然很多。“以前PE会有明确的行业要求,比方说只做IT,或是食品。现在他们有点疯狂,你告诉他们企业过往赚了多少钱,以后会赚多少,算下来如果OK,他们就投。”中伦金通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刘凤良说。惟一的变化是一纸文件——“10号文”。 这个由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制定的“2006年第10号文”——《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挡住了中国民营企业变身海外红筹,迈向海外资本市场的道路。陈大江现在不得不考虑一下“10号文”,他需要耐心向他选中的企业解释,为什“10号文”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合作,并且努力打消他们的顾虑。但如果早一年,他只需要进行挑选优秀的中国民营企业就行。
最爱“红筹路”
肖南知道这一切的时候,已是2007年的3月了。他的第一反应是:“这个‘10号文’是暂时的吧。”肖南是成都岸宝纸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这是一家专为康师傅和统一方便面生产纸碗的民营企业。2006年末,他刚制定了企业上市的计划。 肖南为自己的企业选择了红筹上市的融资方式,在他看来,这条路非走不可。为了给这个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融资,肖南和其他民营企业家一样,像在走迷宫。试试这条道,走不通,那就再尝试另外一条路。 肖南首先发现贷款这条路走不通。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一直以来只有两家商业银行愿意向他提供贷款。其中一家还不接受现金流和应收帐款做担保,因而能得到的贷款金额很有限。 接着,肖南又尝试和泰国的詹氏家族合作。“那个泰国的老爷子有的是钱,只要告诉他这个行业前景有多好,他就愿意投钱。所以现在我给他股份,而且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趟泰国,告诉他公司发展得有多好。” 不过这些钱并没有多到足以支撑企业的长远发展。因而,肖南的计划是,一旦自己的企业发展到销售额2亿、投资收益率25%时就去上市,以募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与他合作的泰国企业也是上市公司——这个样本让肖南知道公司上市之后企业的更能如鱼得水。 肖南没有选择国内的A股市场,甚至也没有选择深圳的中小企业板。
“门槛太高,限制也太多。排队排得太长。”他说。而2004年的“王小石案”也让他对进入A股市场信心不足。 “王小石案”中,证监会发审委工作处副处长王小石涉嫌向申请上市的企业出售发审委委员名单而被逮捕,震动巨大。根据规定,在审核企业上市过程中,只有当参加发审委会议的7名委员中5名同意,才算通过。因此,一些申请上市的企业便想方设法获得审核本企业的委员名单,以便在会议前进行暗箱操作。王小石一案既使得一些希望通过“财经公关”手段抄捷径上市的企业噤若寒蝉,也让一些希望在境内上市,但不得其门而入的民营企业对上市视若畏途。2006年9月,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的AIM二板市场在成都的一场推介会触动了肖南赴英国上市的心思。AIM抛出了诱人条件:对上市公司的行业、融资规模、企业大小均无硬性规定,上市申请文件也不经交易所预先审核,对公司治理也没有要求。 而在英国AIM来中国推销自己前,美国NASDAQ、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韩国证券交易所等都已在中国向意欲上市的民营企业抛出绣球。 和他们一同前来的,还有大批PE。根据《私人股权情报》(Private Equity Intelligence)的统计,2006年可用于投资中国市场的PE新增了40家,实际投资130亿美元,新筹142亿美元的资金。其中还显示,大型私人股权投资公司黑石、KKR等都在中国厉兵秣马,一些著名企业的退休CEO们也亲自带着自己的私募资金来到中国。
肖南很乐观。2006年,他的“岸宝纸业”年销售额达到了2亿元,已经得到了一些境外PE的青睐。 他想从PE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钱。对于他而言,他要利用这个机会克服民营企业的短板,比如:管理,全球战略性的视野……然后从一个家族企业变成一个大企业。 PE的确能帮上这个忙。转战了各个国家,他们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市场观察力,而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使他们能够带给民营企业更开阔的视野。 早肖南一步的汇源果汁已经尝到了红筹路的甜头——这家果汁生产企业于2007年2月23日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一举融得24亿港元。 在上市之前,汇源进行了几轮融资,法国达能集团、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荷兰发展银行以及香港惠里基金共同投资汇源果汁2亿多美元,并帮助汇源上市成功。
“产业投资者在销售和研发方面对企业很有帮助,而财务投资者能够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汇源果汁集团的执行董事路长青说。
与汇源合作的美国华平投资有非常强的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荷兰发展银行在全球农业的研究与发展方面颇有建树,在全球亦投资过大量农业相关类企业。“这些会为我们的发展和决策带来不同的视野。”路长青说。 汇源早在外管局11号文出台时就对政策风险高度关注,并在10号文出台之前搭建完成了红筹上市所需的各种架构。上市成功后,一直困扰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得以缓解。比起几年前为解决资金问题,与德隆合作,将51%的控股权拱手相让,境遇天壤之别。目前,肖南的岸宝纸业不可能像汇源那样幸运了。
“今年我还不着急,如果明年后年还这样,那我要急死了。”肖南说。
“10号文”
“10号文”会是红筹模式的终结者吗?中国的民营企业为了海外上市,通常以个人名义在开曼群岛、维京、百慕大等地设立“特殊目的公司”(SPV),再以境内股权或资产对SPV公司进行增资扩股,并收购境内企业的资产,然后以SPV公司的名义在境外上市。这就是著名的红筹模式。 看起来颇费周折和钱财,不过,在民营企业家眼里,这一点都不算是赔钱的买卖。因为这样能够规避掉监管机构的诸多限制,省去漫长的审批时间,并且不用面对那些暧昧不清的“潜规则”。
与在香港联交所H股直接上市相比,红筹模式的优势首先在于没有规模门槛的“456”限制——即要在海外H股市的企业,净资产不得少于4亿元人民币,上一年度的税后利润不得低于6000万人民币,并需要显示出有增长潜力;按合理预期市盈率计算,筹资额不少于5000万美元。更重要的是,红筹股公司的资产运作较H股公司更为自由,H股公司的资产运作要受到来自内地多个政府部门的限制。 嘉富诚国际资本有限公司在其《2006年中国企业海外市场IPO研究报告》中说:“2006年中国企业海外IPO大部分都采用了红筹的方式,共计81家,全部为民营企业。”然而,监管机构越来越难以容忍庞大的红筹上市队伍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三年前,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领衔组织题为《中国与离岸金融中心跨境资本流动问题研究》的研究课题,最后的报告中列出数字:2004年第一季度,英属维京群岛、开曼群岛、萨摩亚在中国外资来源地中分别排行第2、第7和第9位。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约有4000名腐败官员逃往国外,带走大约500多亿美元的资金。这些官员的资金一般都是通过“可信赖”的离岸公司向外转移的。该报告试图说服监管机构,通过红筹模式,有太多资金不在他们的监管之内,后果是,大量资金外逃,公司欺诈,转嫁金融风险…… 梅新育的研究报告在2004年年中引起了国务院的注意,温家宝总理分别给央行行长周小川和中国银监会主席作批示,黄菊副总理则批示给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郭树清和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要求金融管理部门尽快洽商提出解决办法。
于是,2005年上半年,外管局连续出台“11号文”和“29号文”封杀红筹模式。此举引起了业界的激烈反应,当年11月,外管局又出台“75号文”,一改“11号文”和“9号文”中的严厉态度。政府部门在与此文同时出炉的新闻通稿中表态说,允许境内企业通过红筹方式融资。不过,就在适度为红筹“放闸”还不到1年,商务部“10号”文出台,适度放开的口子重新收紧。
掣肘
“10号文”让很多民企在海外红筹路上踯躅不前。过去境内企业以外资名义到境内投资或到境外设立SPV公司再返程投资时,除了特定行业或投资金额大,要到商务部申请审批外,一般由省级审批机关审批即可,现在权力尽收商务部。设立SPV公司的审批主导权也由外汇管理局转移到商务部。SPV公司其后不管是现金并购或换股并购(以股权作支付手段),也都需由商务部审批。 而长期以来对海外红筹上市未得置喙的中国证监会也在10号文中扩展了自己的权力——SPV公司境外上市交易,需经中国证监会批准。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从11号文到10号文,呈现的仍然是中国式的监管特色——部门关门立法,部门之间争夺行政权力。 易凯资本首席执行官王冉表示,自己认同政府监管的初衷,“惟一的问题是在那些不涉及禁止外商投资的行业、不涉及国有股权、不涉及上市公司、也不存在恶意外汇出逃或资产转移的案例中,政府是否还有必要东一个规定西一个规定,左一个槛右一个槛,弄得正常的交易无法推进,私人对于私有股权的正常处分权无法实施?”“我理解政府部门想要监控腐败官员的资金外逃渠道,但是难道这些人还会通过SPV公司返程投资吗?”嘉富诚国际资本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锦桥说。一刀切式的监管思路,使得民营企业海外上市难度骤增。郑锦桥说,10号文出台后,SPV公司返程收购及上市,光提交给中国证监会国际部的文件就增加了16个。整个上市过程增加成本300万到500万人民币。 文件的不明晰,缺乏操作说明也让业内人士困惑不已,上市周期不确定性增加。
“围绕相关的法律问题你咨询10个律师可能至少会得到5个不同的答案。”易凯资本首席执行官王冉说:“as clear as mud,象泥巴一样透明。” 此外,10号文的一些规定几无操作可能。比如目前SPV公司返程收购国内公司资产的时候,主流方式是采用换股,以弥足收购资金不足,并且节省交易成本。而10号文规定,SPV公司必须在一年之内实现境外上市,如果一年之内不能上市,商务部的批准自动失效,境内企业股权结构恢复至并购前,也就是企业之前付诸的所有努力瞬间归零。
“企业上市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过程,上市时机的选择完全取决于当时当地的市场状况,怎么可能硬性规定企业的上市预备时间呢?”郑锦桥说。事实也加剧了业内人士的担忧——从文件正式实施那天起,还没有一家意欲境外上市的民营企业获准放行。甚至是红筹上市的第一步——申请设立SPV公司,在全国范围都未有一家获批复。
上海大成律师事务所的申林平律师分析说,政府根本不鼓励优质的民营企业去海外上市。“前些年A股市场很不好,新股停发,所以监管机构可以容忍境外上市。现在A股市场很‘火’,所以政府想让好的企业回来”他说。前几年,他编写了《中国企业境外上市法律实务》,现在,他认为是时候编《中国企业境内上市法律实务》了。而他的很多同行也在为迎接企业A股上市而带来的市场机遇做准备。 刘凤良现在的客户中还有一部分仍苦苦寻求境外上市的道路。他在“10号文”出台之前给他的客户都出具意见说:不论“10号文”内容如何,都要抢在9月8日生效前先完成红筹重组的整个境内审批过程。有些客户这样做了,于是现在不再受“10号文”的限制,并可以顺利境外上市;而另一些对“10号文”信心满满的客户,原本的上市计划付之阙如,懊恼不已。 他的一个客户是一家去年年利润达到9.8亿元的有色金属企业,国有商业银行一度追着这家企业要求贷款。而从去年年底开始,银根紧缩,银行纷纷要求提前还贷,而贷款都已作为固定资产投入,原本的海外上市计划已成泡影,企业即将迎来发展历史上最严峻的挑战。
绕道
“商人总是有办法的!”肖南说。比他先行一步的民营企业家们已经在想办法了。在他们看来,这只是迷宫中的另一堵墙。换一个走法,终究会走通,只是不知道要费多少曲折。而刘凤良的客户担心的,正是这种曲折。1998年,春都集团的董事长高凤来为了公司能在境内上市,亲自来到北京来,每天早上7点就到中国证监会,给每个办公室都打上水,走廊也扫得干干净净,这样坚持了很久,才疏通了高层关系。刘凤良回忆说。而现在刘凤良为了客户要绞尽脑汁的,是要想出如何通过法律方式,绕过“10号文”。“如果境内企业已经是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就不再适用‘10号文’。有关公司股权重组,则要适用原经贸部关于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的若干规定。因此,很多企业就是利用这个政策空间,利用已经有的外商投资企业这个壳资源。”他说。这是他想出的第一个办法。“或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一般是合作企业)将外资先引进来,然后等待商务部关于适用‘10号文’的审批。”这是另外一个无奈的办法。因为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这个无奈的办法风险很大。PE们投资企业后,退出的主要途径就是让这个企业上市,一旦没有了退出途径,PE们对于是否投资就有顾虑。“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的估值水平就会降低很多。很多企业为了获得发展的资金,不得已只能接受这样低的估值,等于是贱卖了。”刘凤良解释说。而他已经见证了几个企业“贱卖”的过程,“协议签完,那些企业的老总都说不出是在笑还是在哭。”比这招更险的棋还有。美国万通投资银行执行董事孙飞自称自己能够让民营企业顺利海外上市,他并不多透露细节,只是在记者采访他时,他仍频繁地接着电话,以安排几位领导的会面。另外,在记者采访中也遇到几名企业家觉得自己能量不小,可以上下活动,以获得境外上市的机会。10号文如一道堤坝,拦腰斩断了中国民营企业海外上市的潮流。这给商务部外资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位业内人士说,自己曾就此事与商务部外资司主管官员交流,该官员表示,一刀切的“10号文”确实有其问题,而众多正处于慢慢审批过程中的民营企业也动员了各种游说力量,希望“闯关”成功。这让外资司压力倍增。但是由于高层批示在先,目前实际操作部门不敢有半步僭越。“目前我们手头的客户都是在10号文之前完成各项准备的企业,其他的只能等等看。”王冉说。作为财务顾问,嘉富诚国际资本公司的客户也因为10号文,呈现苦乐不均的状况。“南方的一些企业比较超前,早几年已经完成了SPV的设立,不用受10号文的限制,而内地的企业只能眼睁睁地等待。”公司董事长郑锦桥说。困扰企业家和律师们的这些问题也在困扰着PE们,当然他们的日子要好过一些。 而更多的PE以后也许会考虑让自己投资的企业直接在中国A股上市。全流通问题的正在逐步解决,国内上市公司市盈率颇高,这让PE选择中国股市变得可以接受,即使进入中国,等待人民币升值也是一见有利可图的事情。
“如果是现在,我就不会把携程带到NASDAQ上市了”红杉资本中国合伙人沈南鹏说,这位先后带领携程旅行网和如家连锁酒店海外上市的投资人坚持认为,“10号文”并不会给海外PE们带来什么困扰。 另一家来自美国的PE——堡航集团(Shipston Group)副总裁王文勇也同样认为,中国股市的确是个很好的选择。“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应该强迫企业在A股上市,就像不能强迫别人爱你一样。企业自己会有理性,如果A股市场确实好,他自然会作出选择。”王文勇说。“10号文”对于他而言是个十分不好的信号,而且似乎又一次证明了境外资本对中国的假设——在新兴市场国家,最大的风险是政策不确定。但是王文勇说,堡航集团依然准备将在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一些国家的投资逐步退出,筹措10亿美元左右的资本进入中国。
如果
现在,业界正在翘首等待三套法规的颁布,它们分别是《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管理办法》、《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及“10号文”的实施细则。与此同时,有关成立涉及跨境交易的独立审批和协调机构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如果我们企业能上市,那么我们的年营业额能够达到10亿以上。”肖南说。他现在的年营业额在2亿左右。
“如果联想没有在美国上市,那么它就不可能收购IBM”。路长青说,他所在的公司“汇源”已经在香港上市,并瞄准了整个亚洲市场。“如果‘汇源’在今后依然能够有个宽松的环境,在资本市场上搏杀,而不是受到政府的各种限制,那么它很可能成为中国的‘可口可乐’”刘凤良说,他已经看过太多的企业由于被政策束缚住手脚而死去。 如果只是如果,未来依然需要等待待……
PC World 评选出全球101个绝佳免费软件产品
Fantastic Freebies, by Category
System Utilities
Windows XP Tweaks
Fresh UI
Microsoft Power Toys for Windows XP
Tweak and Tune
Windows Vista Tweaks
TweakVI Basic
VistaBootPRO
Easy BCD
Security Software
Avast
ZoneAlarm Free
AVG Anti-Virus Free
SMAC
Microsoft Windows Defender
Spybot Search and Destroy
Registry Cleaner
TweakNow RegCleaner Standard
Clean My Registry
Hardware Utility
Belarc Advisor
SpeedFan
M2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and File Sharing
E-Mail for Free
Gmail
Yahoo Mail
Microsoft Windows Live Mail
Spamato
Thunderbird
Eudora
IncrediMail
File Sharing
AllPeers
Pando
uTorrent
Instant Messaging, Voice, and Video
Meebo
Jajah
Skype
Gizmo
Yahoo Messenger
Trillian
Windows GAIM
Google Talk
Blogs and News Reading
Personal Web
Pageflakes
Netvibes
Protopage
Google Personalized Home
Microsoft Windows Live
Online RSS Reader
Bloglines
NewsGator Online
Google Reader
Software RSS Reader
Sage
Active Web Reader
Tristana RSS Reader
MCE RSS Reader
Blogging Site
Google Blogger
WordPress
LiveJournal
Microsoft Windows Live Spaces
AOL People Connection
Yahoo 360
File Management
Desktop Search
Google Desktop
Copernic Desktop Search
Microsoft Windows Desktop Search
Yahoo Desktop Search
Backup and File Synchronization
Mozy
MediaMax
XDrive
Microsoft SyncToy
Everyday Auto Backup
Microsoft Foldershare
Productivity and Office Apps
Office Software and Services
Zoho
Portable Apps
Google Docs and Spreadsheets
Num Sum
Ajax 13
OpenOffice.org
Time Management
Backpack
Google Notebook
Sticky Notes
Easy To-Do
Notepad Replacement
NoteTab Light
Crimson Editor
EditPad Lite
Business Productivity
Google Apps for Your Domain
Microsoft Office Live
FreeCRM.com
Music, Photos and Video
Entertainment Software
VLC Media Player
iTunes
Foobar2000
Image Editing
Google Picasa
Snapfire
Irfanview
StudioLine Photo Basic
Microsoft Photo Info
FastStone MaxView
Media Purveyor
GIMP -- GNU Image Manipulation Program
Paint.Net
Web Video Site
YouTube
Blinkx
Yahoo Video
Google Video
Multimedia Tools and Toys
Audacity
Free iPod Video Converter
PSP Video 9
DVD Shrink
3.30.2007
谷歌推出先进翻译软件
这种软件被称为“机器统计式翻译”。“机器统计式翻译”把翻译文本库完整录入电脑,电脑通过程序辨识出应该选取哪些部分。目前,谷歌公司已将该软件应用到阿拉伯语、汉语、英语和俄语之间的翻译工作上,其他语种的翻译正在研发中。用户只需访问其网页www.google.com/language_tools便可以使用该软件。
3.29.2007
他说from叶滢
别信他们说的什么香港是文化的沙漠。香港是中国文化仅有的几小片儿绿洲,49年以后,仅有的几根紫檀都戳在那儿了。国内剩下的几根都成空心紫檀了。
那些研究海德格尔尼采的,自觉高人一等,其实是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他们自己有什么呀,他们是既得利益者,当然看不上其他的什么代理人了.你们这些媒体,这些小知识分子,都是既得利益者.
现在中国人玩的都是击鼓传花的游戏,也不管是传的什么花。其实传的就是一把烂花儿。想明白的人就在一边儿不掺和这个局。我现在就是这个状态。我最大的想法是哪天能力够了,也参与这个游戏,但悄悄把你丫这把烂花换了,大家还不知不觉。这就是王朔的本事,他不知不觉就把那把烂花换了,换成他的语言,游戏还在继续,但他已经把原来的那套给解构了。
是不是国破人就亡了,你看战后的日本,黑泽明、安藤忠雄、三宅一生都是战后的,人家怎么就没有亡呢?国家再怎么样,个人该做什么还是可以做什么。国家和祖国是两个概念,国家是政治概念,祖国是我是哪儿来的,这个是变不了的。他们就常常把概念给偷换了。
政治正确,那是美国的事儿,人家的政治在那儿了,这词儿在中国行不通.我最讨厌那些留洋回来的二道贩子,中国谈这个还远着呢,都是在给利益集团说话.
你看陈凯歌,他就戳在那儿了,在嘎纳得奖双手举起来,就再没下来过,怎么就不能给自己给台阶下呢?这些都是幻觉,都是提醒我的,以后不能那个样子.
是凯鲁亚克说的吧,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我记得这句话。
…………
他说了那么多话,句句都戳在那儿,我只能说,你的话说得太通了,这么正确,反而让人觉得会有问题,你跟自己在那儿死磕,累不累呀?我说,你就造了一玻璃房子,自己在里面使劲练功呢。
他不累才怪,几乎要疯了,想不通的时候,一个多月睡不着,吃安眠药又有反应,自比是电脑硬盘崩溃了.他把身份证放在家里,在高速公路上怒走,被撞上了,司机也是不用偿命的。或者跑到山里住几个月,自己跟自己在那儿修行。
他姐姐让他不要恃善行凶,大概对自己的道德要求高的人,都有这个问题。
他说他要拍的巨牛逼的电影,听上去就是给所谓的大众一个大嘴巴。用他的疯狂的玩笑,说的是人都不愿承认的真理。
他说他的伟大爱情,听上去有点像一场闹剧,他说的时候那么认真,他说,我没有那个女的敢,或许我错过了一场伟大的爱情。
你以为屈原是为什么投江,你以为他是因为失宠吗?你们太小看他了。
他说,如果有一天你们听说我疯了,你们要相信,我不是和他们丫的争什么名利疯了,我是在自己的路上疯了。
不疯魔不成佛,或许智慧与疯狂中间的距离就只有那么一点。他倒是勇敢,我说,在成为紫檀之前,还是控制住吧,先别疯了。
3.28.2007
Google尝试即时翻译新技术 同时翻译100种语言
Google将把人们已经翻译的文件输入电脑,然后依靠电脑来识别未来如何翻译。负责该项目的Franz Och表示,尽管质量还不完美,比以往的机器翻译已经有所进步。他说:“一些长期从事机器翻译的人看到我们将阿拉伯语翻译成英语的文字后表示,这是一大突破。没有用过机器翻译的人读译文后说,第一个错误在第五行。”
对于绝大多数任务而言,基本正确的翻译已经足够好了。将阿拉伯语新闻网站翻译为英语已经做得不错,但是两名Google员工表示,将英语网站翻译为俄罗斯语还有些蹩脚。Och输入的文字主要是联合国文件和欧盟文件。没有大量翻译文字的语言将面临较大的问题,如非洲语言。Och说:“输入得越多,翻译得越好。”
到目前为止,Google在http://www.google.com/language_tools提供阿拉伯语、中文和俄罗斯语的统计机器翻译功能,利用第三方软件能获得德语等文字的翻译。Och表示:“到目前为止,重点一直是做出很好的译文。根据Google的哲学理念,一旦有用就会有影响,到时候就能找出来赚钱的方法。”
爱丁堡大学教授迈尔斯-奥斯布恩与Google在该项目上进行合作,他说,对于阿拉伯语英语这样的组合,该项目可能有很好的表现,但是,软件在专家级别的翻译上不会超过人。
Google董事会主席施米特表示:“如果我们能同时翻译100种语言会是什么样子?Google等一些公司正在研究统计机器翻译,这样,我们就能随时翻译一切。”
Apple TV -让用户不再查觉技术的存在
上世纪初汽车发明之时,开车可不是平常人能做的事,你得学会如何熟练地将汽油手工导入变速箱,调节火花塞,开启油门,车坏了还得知道如何修理,所以通常人们会雇佣司机因为车经常会出现问题得由专业的技师来修理。直到30年后汽车的基础系统如公路,加油站,修车店逐步完善后,人们只要知道踩油门,加速器,把握方向盘和换档就可。
1940年自动变速出现后甚至连换档也不再需要了。直到今天尽管汽车背后的技术越来越复杂,正如当年的亨利福特肯定不知道现代汽车背后复杂的电子系统和安全系统,然而人们使用汽车的体验却没有改变。
今后的一二十年,信息科技也将要跨越当年汽车在1930年所要跨过的门槛。早期能使用上电的公司都得有自己的发电机,大部分这样的公司都需要一个管电的副总裁 (VP of electricity), 就象现在许多公司需要一个CIO和CTO, 家里的老人需要一个小孩负责设置电脑一样。如今的人们用电是如此的方便,插入插座即可,只有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它背后的技术。1840年缝纫机发明之时,说明书厚达40页,直到40年后几乎所有的女人都知道如何使用。时钟如今是如此平常,但1820年发明之时,它的说明书写着如何装配和调节, 大部分人不会使用。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但他根本不知道留声机对人们有何用处,比如碟片用圆柱来存储声音,至今这种模型仍可在某些音乐盒的店中可以买到。
十几年后,Emile Berliner 给留声机的功能定义为播放音乐,使用了圆盘形的碟片, 真正地将它推向市场, 逐渐发展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录音机。
Apple TV 是IT时代新的起点,数字家庭的模型,Make it simple, 让用户不再查觉技术的存在才是技术真正的价值
Adobe的Contribute 4支持直接发布到blog
3.27.2007
微软反击Google
然而,没有一家企业比微软更能从拐点中抓住机会。正是由于与索尼PS2的竞争,使得微软推出了Xbox,从而改变了家用游戏机的格局;与Linux的竞争,帮助微软服务器及工具部门制造了新型应用软件,从而扩大了市场份额。为了全力反击互联网上最大的竞争对手Google,微软推出了“自IE以来最重大的互联网战略”——Live战略,并在去年创立微软在线服务集团。
然而历史从来不会简单地重复:微软依然有机会重组互联网服务的市场格局吗,Windows Live能赢吗?
“互联网的较量只属于Live与Google”
“互联网的较量只属于Live与Google。”在西雅图微软总部刚刚结束的全球媒体会上,微软在线服务集团高级副总裁Steve Berkowitz毫不介意Live与Google的对比,虽然Live才刚刚1岁,而Google已经8岁。Berkowitz告诉记者:尽管雅虎拥有第一大门户和第一大邮件系统,搜索业务也在微软之上,但在微软眼中,互联网世界的较量绝对不是战国时代的群雄纷争,它是只属于Live和Google两个人的战役,一个是身处拐点的软件巨人,一个是不肯止步于搜索的互联网新星。
Google靠什么崛起?秘密不仅是强大的搜索引擎,还有它背后每年5800亿美元的广告市场。可以说微软与Google的较量在于:微软正试图建立自己的搜索引擎和网络广告业务,而Google则通过软件服务化的浪潮挺进微软的后院。
4年前,原本将搜索业务外包给Inktomi公司的微软开始了自己的搜索引擎开发项目;2006年5月,微软不再将广告系统外包给雅虎,而是推出了自己的AdCenter,这两招都直接对准了Google 的两只金蛋:搜索引擎以及AdWords 和 AdSense广告系统。
此外,微软已经开始全面布局,在移动搜索市场,游戏广告市场,语音搜索市场的联盟与收购全面占据Google未来的发展空间。
自去年微软在线服务集团成立以来,Live战略的布局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这个品牌似乎承载了微软太多的未来,不仅重新包装了门户、搜索、邮件、博客、即时通信,社区等互联网功能,还有如Office Live等软件+服务的布局,甚至有OneCare的在线安全保障,Berkowitz称之为平台化的整体体验。
微软的优势就是整合了从
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到邮箱、即时通信、搜索和门户业务等Windows Live服务,如果还可以借助2.63亿即时通信用户、4.65亿MSN门户用户、2.68亿hotmail电子邮件的用户,让他们也能通过完整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应用Live的其他功能,硬件事先既可以是PC,也可是手机等移动设备,那将是一个客观的增长数字。
互联网分析师黄涌涛认为:“微软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让Live无处不在,并具有庞大的用户群。”Compete的报告称:“Live搜索引擎得益于1月Vista的发布,其内嵌的搜索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在今年2月份在美国收到了将近5.9亿网络查询,比1月份的5.34亿提高了10%。这使微软Windows Live搜索引擎的市场份额提高了1%,从8%提高到了9%。”
据最新统计数据表明,Live邮件和即时通信用户比上一年同比增加了40%,但在核心的搜索、广告等方面反击Google,目前还没有显著效果,那Live如何能赢?
体验是Live的核心
“Still Very Young”——这是 Berkowitz在谈到搜索时不只一次表示过的语句,搜索业务才刚刚开始,微软在搜索领域的机会很大。搜索技术目前确实很不完美,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如何搜索到最佳结果,使用自然语言与搜索交互,视频搜索等等。Live Search如何抓住时机?
微软在线服务集团负责搜索业务的高级总监Frederick Savoye认为,有四个解决方向:更快更智能的结果,能够搜索页面、图书、多媒体等更广泛的途径,整合用户经验,以及创新的平台技术。而Live搜索将从两个维度加以努力,一方面不断强调搜索语言的相关性和搜索效率,另一方面,Live的图片搜索、本地搜索和搜索集成等均需要保持领先。
在搜索功能演示过程中,记者发现,Live搜索英文版确实有了新的发展。例如输入“JAGUAR”(美洲豹),提高搜索结果的关联性并解决结果的模糊性的提示会提醒,要查的是动物还是汽车品牌。在图片搜索中,可以将照片随意放大或缩小,而在产品检索拦中,会显示该
汽车价格和经销商地址。更酷的是,3D搜索和VIRTUL EARTH则可以显示城市地图以及经销商地点,通过键盘或XBOX手柄可以在3D城市空间模拟开车到经销商所在地。不过这项3D功能仅仅适用于美国的17个大城市。
Live搜索业务去年的市场表现并没有明显进展,仍旧在Google、雅虎之后排名第三。对此,Savoye却很从容:“Live搜索业务发展时间太短。我们几年来持续投入,还有很多新技术没有透露。相信在未来的18-24个月内,我们将会获得丰厚回报。”
Live能赚到钱么
去年刚刚出台的AdCenter,让记者看到了一个简单自助式的关键词广告发布平台,这和Google 以及雅虎的广告网络基本类似,都是一个关注80%长尾的生意模式。它甚至能让那些小商户和个人blog 站点都能刊登广告。但Live又不完全等同于 Yahoo 和 Google,AdCenter总经理David Jakubowski表示,微软能够提供给广告商从 MSN 和 Hotmail 搜集来的用户统计数据,让广告商能够根据性别、年龄等属性,更精准地瞄准客户。
有分析师称,一旦AdCenter规模部署,Google的长尾用户将被分流,此外,Google几乎没有涉足做品牌广告的大企业,这主要是因为搜索广告文字的表现形式很难展现一个整体的品牌。因此,Google只被认为是放置产品广告的最佳地点,但品牌广告市场则可能被具有门户网站影响力的微软、雅虎尽收囊中。
Live的整合式平台策略让它既有吸引“长尾”客户的搜索页面,也有吸引大客户投放品牌广告的门户网站。但让Live郁闷的是,在发展“长尾”广告的搜索市场仅排第三,而在发展品牌广告的门户网站又屈居第二。搜索经济是注意力经济,参与的人越多,越会有新人加入,因此微软在广告方式上还期待真正能和Google对抗的撒手锏。
去年诞生的“微软数字广告解决方案”,其目的就是要把全球各种广告产品和服务与自身研发的信息平台结合在一起,提供给广告商。目前,微软的MSN网络已经拥有超过4.65亿用户,而其数字广告解决方案可以让广告客户通过MSN网络、Windows Live、Xbox LIVE以及 Office Online覆盖到这个数量庞大的用户群,从而成为其消费者。此外,,微软的广告组合范围还可以延伸至一些微软最新推出的产品,如Live Search和Live Local Search。
面对Google的挑战,微软的反击已经开始。
用Blog记录VC融资过程
朱威廉最近开始一个“博客换VC”计划,用blog记录VC融资谈判过程。由于他是有成功创业经历的创业者,他是榕树下的创办者,新的项目图葩网(mytupa)看起来商业前景也不错,这个计划因而看起来很有意思。
按“博客换VC”计划,朱威廉准备记录图葩网的首轮融资过程,在博客中公开谈判细则和最终达成的条款。朱威廉在这个计划的首篇博客中写道,这个计划是“通过博客宣布融资计划,通过博客记录融资过程,通过博客分享融资的经验和教训。”
从这个计划中他能获得的收益是,第一,大大增加图葩网的曝光度和关注度;第二,如果他表现得够好的话,能够通过这一过程为自己建立一个优秀的创业者、经营者的形象。
到现在为止,朱威廉在博客中公布图葩网的简版商业计划书。这个商业计划书是对公司业务的一个推广,他把MyTuPa定义为,MyTupa无线社交网络=大型社交网站+大都市WiFi无线通讯+丰富的互联网内容及增值服务。朱威廉要求与之谈判的VC允许公布谈判细节,现在他先公布商业计划书,应该算是有诚意。
他还公布了与一家国内中介型风险投资机构的第一次融资谈判过程。主要分几个部分,首先介绍了对该机构投资模式的认识,然后交代谈判的过程,最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写了融资感悟。从这个谈判过程记录看,朱威廉的第二个目的是达到了。
不过,对这个计划,我始终有一个疑问:公开,是不是与融资不相容?比如说,朱威廉有没有可能把VC在谈判时,对他的项目提的那些尖锐的批评和质疑公布出来?
Adobe Creative Suite 3 产品包装大曝光
2007年3月27日星期二,设计软件业巨头Adobe Systems公司今天将发布Adobe和Macromedia的整合后的产品Creative Suite 3.0软件套装,这是值得设计师期待的时刻,据悉将会有六个不同的版本,售价从999欧元到2799欧元不等.这六个版本分别为:Adobe Creative Suite Design Standard/Premium;Adobe Creative Suite Web Standard/Premium;Adobe Creative Suite Production Premium;Adobe Creative Suite Master Collection.Adobe CS3中最顶级的Master Collection版也成为Adobe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的软件产品,包括了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 Acrobat 8、Flash、Dreamweaver、Fireworks、Contribute、After Effect、Premiere Pro、Soundbooth、Encore、Onlocation、Ultra和一系列附带软件.在包装设计相对于以前的版本,在色彩上更加绚丽,每款软件均与不同的颜色来区分,显示出在设计领域的强大实力
Adobe Creative Suite Master Collection
全球最具影响力的30名CEO评选结果出炉 Steve Jobs居首位
据国外媒体报道,《巴伦》周刊日前评出了2007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30名CEO.结果,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力压群雄,排名首位.
文章指出,如果苹果CEO乔布斯意外离职,那么将导致苹果市值缩水160亿美元.这是其他29名CEO所无以匹敌的.
此外,上榜的CEO还包括“股神”沃伦·巴菲特、任天堂CEO SatoryIwata、SAPCEO孔翰宁、新闻集团CEO鲁伯特·默多克,以及三星电子CEO尹钟龙.
以下为《巴伦》周刊评出的2007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30名CEO(按姓名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1. 沃伦·巴菲特(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CEO)
2. 导肯尼斯·切诺尔特(American Express公司CEO)
3. 乔治·大卫(United Technologies公司CEO)
4. 查利·埃尔根(Echosta公司CEO)
5. 拉里·芬克(Blackrock公司CEO)
6. 雷·弗兰克福特(Coach公司CEO)
7. Satory Iwata(任天堂CEO)
8. 理查德·福尔德(雷曼兄弟CEO)
9. 史蒂夫·乔布斯(苹果CEO)
10. 佛瑞德·古德维德(苏格兰皇家银行CEO)
11. 孔翰宁(SAP公司CEO)
12. 杰夫·伊梅尔特(通用电气CEO)
13. 理查德·柯瓦希维奇(富国银行CEO)
14. 雷夫利(宝洁CEO)
15. 特里·利亚(Tesco公司CEO)
16. 约翰·麦基(Whole Foods公司CEO)
17. 拉克希米·米塔尔(Arcelor Mittal公司CEO)
18. 艾伦·莫斯(麦格里银行CEO)
19. 安吉洛·莫兹罗(Countrywide Financial公司CEO)
20. 罗伯特·默多克(新闻集团CEO)
21. 迈克尔?奥莱利(瑞安航空CEO)
22. 佛兰克·里布(Groupe Danone公司CEO)
23. 彼得·罗斯(Expeditors International公司CEO)
24. 史蒂文·罗斯(Vornando Realty公司CEO)
25. 詹姆斯·斯基罗(Zurich Financial公司CEO)
26. 鲍勃·辛普森(XTO Energy公司CEO)
27. 詹姆士·辛尼格(Costco Wholesale公司CEO)
28. 弗瑞德·史密斯(联邦快递CEO)
29. 拉丹·塔塔(Tata Sons公司 CEO)
30. 尹钟龙(三星电子CEO)
3.26.2007
特纳:身体问题
在进入讨论之前,有必要考虑传统社会学中身体的缺席,并对心/身关系的既定设想提出批判--这些设想至少自十七世纪以来就主宰着医学和社会科学。对某些哲学家来说,身体服从于科技占主要内容的世界伦理体系,这种身体的屈从性是西方文明本身的一个明确特征。结果,这个身体/自然的可疑地位就是后苏格拉底理性主义世界的一部分。同技术和理性相关的身体的存在者问题可以看作是西方哲学的问题(海德格尔1989),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尼采在《权力意志》中拒绝了"灵魂假设",并提出从身体的维度重新开始(哲学)。结果,医学、政治学、宗教领域中的身体研究建立在这样的推论上:传统的身/心二元对立以及对人的身体的忽视是社会科学中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社会科学普遍地接受了笛卡儿的遗产,在笛卡儿这里,身体和心灵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他的二元论相信,在身体和心灵之间没有互动,至少没有重要的互动。因此,这两个领域或者主题都是被各个不同的学科分别提出来的。身体成为包括医学在内的自然科学的主题,而心灵则成为人文科学或文化科学的主题,后来,这种分割成为社会科学基础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有关自然科学方法论实用性的讨论方面尤其如此--这种方法论服务于"人"的解释性科学。韦伯在有关适宜的科学方法的辩论中发展了他的认识论,就是在他的认识论发展中,这个问题断断续续地纠缠着他。 正是西方对科学进行观念化过程中的这个二元论,最终使各种各样的还原论合法化了。根据这种还原论,心理活动、精神生活和文化要根据物质原因得以解释。在日常语言中,在健康话语中,会常常听到有"一些东西"(厌食、重复性的心理伤害、矿工的肺或恐旷症)不"存在",因为它"只是在心灵中","心身病态"这个概念在这些语境中不起作用,因为按照普通的说法,它还是表示"只在心灵中",这个表述依然保持着心/身这样的一个二元对立。这样,在医学中的这种笛卡儿式划分使得医学在对待身体问题时尽量地不涉及社会或心理原因,尤其是在1910年的弗莱克斯纳报告所导致的课程改革之后更是如此。就这种非此即彼的医学世界观的表面结果--诸如仅起安慰作用的顺势疗法和针刺疗法--而言,这种二元性也提供了一个合法的辩护。这样,一般而言,传统治疗医学对哲学家所谈论的"活生生的身体"了无兴趣,因为这种身体与客观身体截然相对。 尽管笛卡儿主义有这些特征(二元论、还原论、实证论),但是,或许有点反讽性的是,当代对笛卡儿哲学,尤其是对《方法论》所作的解释却宣称笛卡儿自己的立场是"二元互动"的。对这本著作细读一番就会很清楚地发现,笛卡儿实际上相信,在身体和心灵之间有一个密切的互动,而疾病就是这种互动失调的结果。医学的功能就是要解决这种身/心相互依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而,笛卡儿的"二元互动论"最终从自然科学那里演变为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和实证论,正是这种一元论和实证论,使那些试图解释自然和社会、身体和心灵、环境和文化中的各种各样事件的学科彼此隔绝,并变得专门化了。
尽管笛卡儿有互动论观点,但笛卡儿主义遗产的后果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重要的意义。在这篇导论中,我主要讨论社会学。在社会学中,社会行为者和社会行为这些概念,按照古典的观点来看,主要是在笛卡儿主义的二元论框架中形成的。社会学将身体看作是行为环境的一部分,据此,它就按照韦伯的方法论演变为对行为的意义进行解释的科学。社会学是 范围内的一个学科,其目的就是对行为的共通意义进行文化理解。
经济学是一门理性(经济化的)行为的科学,在社会学早期发展的形成过程中,尤其是在韦伯和帕累托的著作中,它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这在学科史中常常遭到了忽视。社会学和经济学之间的批评性互动在帕森斯的著作中特别明显。社会学的动力部分地来自于这样一个意图:去理解经济选择中的认知和价值的功能。社会学对自愿主义、选择和行为进行了强调(帕森斯,1937),它在社会行为者的意识和认知力等方面赋予了特殊的重要性(吉登斯,1984),人文科学的主要的清晰特征首先是重要的用来界定某种社会处境的共通意义,其次是明确的认知和理解,社会行为者因此而有了一种手段和目的意识。有见识的行为者在不同的目的和合适的手段之间作出选择,目的与价值有关,手段则与规则有关。这些维度的连接是帕森斯对经济学的评论过程中经典性地发展而来的。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帕森斯的"行为自愿理论",因为,在帕森斯关注价值如何(通过内在化和社会化过程)被共享的地方,吉登斯关心的则是通过反思性来理解人的行为。人的行为首先是自我监督行为,人总是要面对不断的选择冲突。结果,帕森斯和吉登斯都不怎么关心行为者的身体。在帕森斯的行为社会学中,在他对个别行为和社会系统的分析中,身体不过是行为环境的一部分。在结构化理论中,吉登斯根据地理学家哈格斯特兰德的理论,将身体看作是对人的行为的时-空制约要素。
一旦对社会行为的理性和非理性性质产生兴趣,就会导致这样的结果:社会理论在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互动行为的过程中实际上忽视了人体的重要性。人体的特性,虽有一些重要的例外,但无论是在社会研究还是社会理论中都不重要。结果,身体在社会思想中奇怪地遗失了或缺席了。直到最近,这种缺席在诸如健康社会学和疾病社会学这样的二级学科中依然如故。在这些学科中,人们或许会根据常识来想象不以身体作为前提来讨论健康是不可能的;人们或许还可以想象,在宗教社会学中,与疾病、死亡、性等问题相关的神正论将身体作为"肉体"来分析,身体的中心性将成为主要的关注主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刚刚过去的十多年里,幸运的是,有证据表明,对身体社会学的主要兴趣出现了。我希望在本书中来思考这种增长的兴趣。
身体在社会理论中的缺席这一缺陷并非无足轻重。缺席的身体对于那些思考人的表现、动机和人体形象的社会学观点的构想提出了也暗示了一些关键问题。如果我们将社会学思想视作为对行为的科学研究,那么我们就要求存在着某种有关身体的社会理论。因为人的表现和互动所涵括的远远不止认知力、意向性和意识。当然,这个陈述也提出了社会学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什么东西称得上是一个"动原"。我们需要将社会系统分析和社会分析更清楚地区分开来,这样就可以避免习惯性地将"某些部分"并合成"民众"。如果集体行为涉及的是诸如阶级和国家这样的社会整体,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身体问题则举足轻重。然而,如果人们是在社会的层面而不是在社会系统层面来关注人的话,那么,就很难理解社会学如何能够避免一门身体社会学的发展。因此,在这一章中,我正在严肃地对待韦伯的论断:社会学是对社会行为的解释性理解。而且,这个社会行为是由具体化的社会存在者来完成的。我也想严肃地对待米德的姿态问题,米德意图对"我"(I)和"我"(me)的互动和定位特征进行理解,姿态问题就是在这里提出来的。比如,米德讨论了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手势的重要性,还讨论了创造性思想的起源,但是,这些讨论在随后的对象征互动行为论的起源进行解释时却遭到了忽视--象征互动行为论对自我进行了分析。实际上,手还被海德格尔这样的哲学家看作是人的关键性特征,看作是塑造环境的一个动能,环境则"手工"的效果。
作为其具体化的结果,人的一切表现都服从于某种共同过程,尽管这些过程具有生物、生理、官能基础,但它们肯定是社会性的。这些共同的社会过程同人体的怀孕、出生、成长、死亡以及最后分解密切相关,因为很多社会实践和仪式建立在这些明显的日常事件上(比如婚姻、葬礼以及伤悲仪式)。奇怪的是,社会学普遍地忽视了这些实践是人体的表现特征。或许社会人类学是个重要的例外。从社会动因的角度出发,社会学和社会科学总是将注意力放在有意义的社会行为的特征上,尽管意义的问题--如韦伯的神正论问题--肯定和身体问题联系在一起,但是,它们还是回避了人的行为的肉体方面。而肉体总是和受苦、高兴、死亡、痛苦等等密切相关。
人的肉体表现方面,在某种意义上,没有超越社会,也不是处在社会之外。表明社会学忽视人体,并不一定就认可任何偏向生物主义的论点。其要点是通过将生物还原论包括进来避免十九世纪的实证论,也避免假扮成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唯心论。对于社会学家来说,社会仍应当是主要对象。因此,在强调身体现象学的重要性时,并不要求社会学应根据某种方式来简单地吸纳生物还原论观点。作为一项社会学事业,身体社会学将根本性地讨论人体的社会性,讨论身体的社会生产、身体的社会表征和话语、身体的社会史以及身体、文化和社会的复杂互动。由于马赛尔·莫斯提出来的一些理由,身体行为的一些基本方面,如走、站、坐等,都是社会建构。这些实践行为要求有官能性基础,但是官能的潜力得以实施则需要一个文化语境。因为这些原因,莫斯才谈论"身体技术",身体技术虽依赖一个共同的器官基础,但它既是种个人培养也是种文化培养。 或许对行为社会学来说更为重要的是,社会表现者的身份不能在互动处境内同他们的身体轻易地分隔开来。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的互动中,我们首先要能够在不同的社会表现者之间进行辩识和区分。因此,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对其他社会表现者的长期鉴别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它们的身体表现。在米德对社会行为和自我发展的分析中,姿势"语言"(内在的和外在的)对于他理解"我"(I)的构成有重要作用。脸和手对于这样的姿势交换而言都是根本性的。对于米德来说,"声音和手在社会性的人的成长过程中密不可分。"然而,厄温·戈夫曼在其《日常生活中自我的表现》中表明,日常生活中的秩序崩溃表现可以取决于我们对身体表征的控制。如果我们碰到尴尬时不想丢脸,那就要慎重地控制身体。顺便提一句,"脸"这个概念可以提醒我们,我们的社会和道德语言是在多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身体隐喻的:一个正派(upright)的人;一个颇有身份(some standing)的人;一个胆怯(faint-hearted)的人;一个坚定沉着(with a stiff upper lip)的人。 我的本质主要取决于我的特殊身体,这个身体同其他社会表现者的身体不同。这个老生常谈("我分身无术")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在社会互动行为中,个体化和个体性取决于这样一个共识:社会行为者和他(或她)的身体要达成共识关系。当对假冒、劫持、血统、司法鉴定、国籍进行质疑时,一个特殊的身体就意义重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对于人的界定最终取决于基因性的指纹鉴别程序。在一个未来社会里,器官移植会是一个常见而广泛的外科手术,古典哲学中的有关整体和局部的理论困惑将成为关键性的法律问题,并具有政治重要性。我能对实际上并非我自己的身体的身体行为负责吗?
我已经一般性地论证了社会学对人体的忽视,因为这潜在地接受了笛卡儿传统,还因为社会学从根本上来说只在价值和信念的层面上关注社会行为的意义。身/心分离背后的哲学设想受到了新近哲学的挑战,虽然这种哲学还没有完全对社会学发生影响。我已经试着表明为什么对人体的适当重视其实是行为和互动社会学得以充分发展的基本特征。举例来说,不谈论一个特殊身体,就很难谈论身份。我们仅仅通过指纹、照片和基因就肯定能将个体区分开来。尽管记忆和社会记录很重要,但作为一个特定的人还得具备一个特定的身体。尽管这是社会学的一个普遍问题,我还是相信,长期对身体缺乏社会学式的理解,对于医学社会学、对大量的其他社会领域,诸如情绪、性、体育、激情和衰老等等,都会有一些关键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领域(健康、体育、休闲、性和消费主义)中,身体、社会和文化的互动是社会实践的关键特征,也是在这里,我们才死活需要一个有关"活生生的身体"的精巧复杂的社会学。在这本论身体社会学的书中,我的目的是勾勒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对身体进行了社会学理解--引导读者接近这些领域中的相关文学,并表明对许多实际领域来说,身体社会学至关重要。
哲学人类学 尽管社会科学普遍地忽视了人体的重要性,我还是想表明身体在笛卡儿主义框架之外的社会理论中受到过研究。事实是,大量的具有启发性的研究身体的起点既未被抛弃也未被忽视,这方面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在哲学人类学传统(主要是德国)中找到,这种人类学植根于尼采的哲学。尼采哲学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他在狄奥尼索斯和阿波罗之间建立的对比。前者是性力、迷狂、激情之神,是早期希腊宗教狂乱行为背后的驱力;后者则是秩序、形式、理性和一致性之神。尼采将历史设想为这两种原则的无穷无尽的争斗,但他并不肯定冲突的解决只能存在于狄奥尼索斯的胜利中。尼采并非天真地要求"返归自然",相反,他采纳了这样一个立场:只有这两种原则成功地结合起来,一个健康的社会才能出现,在这个社会中,性的激情和理性行为生活协调一致。尤其是,尼采寻求审美行为特别是艺术中的和谐。生命应作为一个艺术品来对待。部分地由于这个根基,尼采才被瓦格纳的音乐所强烈地吸引。如果不能在个体的生命中创造出这两个原则的满意综合,就会引发疾病、病态和疯狂。尼采倾向于认为,同这种冲突密切相关的神经症是人的特有现象,因为人由于他所具备的意识,他已经和自然环境分开了。就我们所知,人是唯一这样的动物:只有他能够自我有意识地思考自己将来必有一死。尼采将人看作是一个不完全的动物,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人并非是既定的习惯和环境的独特产物,他们的完成还依赖于文化训练。他们不是让自己的需求来适应既定环境,而是改变环境使之满足自己的需求。人建造了船而不是通过进化长出潜水的脚蹼。尼采对不同的哲学家,如韦伯、海德格尔、弗洛伊德和福柯等人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持久的重大影响。
尼采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探究,在我们所谓的"哲学人类学"--少数人称之为"现象学人类学"--的分析传统背后,发挥了关键性的影响。在一个狭窄的框架内,这个哲学人类学传统包括这样一些有影响的人物:阿罗德·盖伦(Arnold Gehlen)、荷尔穆斯·普莱斯勒(Helmuth Plessner)、拜腾狄克(F.J.J.Buytendijk)、波洛克(A.Blok)、波特曼(A.Portmann)和冯·巫克库尔(J.Von Uexkull)等。在一个更宽泛的范围内,哲学人类学的思想同马克斯·舍勒和马丁·海德格尔的著作密切相关。实际上,任何对人的社会本体论关注都可能受到尼采的关于人是不完整的这一思想遗产的影响。因此,海德格尔对一般存在者的分析是试图来理解存在者存在于世界中的方式。在这方面,德语的具体性在英译本中丧失了。因为海德格尔考虑与个人相关的"存在者"或生存问题时,德语词Dasein表示存在者的特殊性。
从社会学的观点看,盖伦和普莱斯勒的著作在哲学人类学中可能是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比如说,盖伦的研究《人》(1988)可以看作是对尼采这样的观点做出的广泛思考:在尼采看来,人尚不是一个完全的动物,或者说"尚不是一个坚定的动物",这样,他应该从社会的角度建立体制,使之既提供保护又创造出有条理的社会整体。盖伦因此讲到了人对他们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开放性。盖伦的作品在彼德·伯格和托马斯·拉克曼的思想形成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为这种本质上的开放性,人应该从社会的角度建构他们自身的现实,以便将他们的存在体制化,同时也使他们避免受到失范和混乱带来的威胁。贯穿于伯格的社会学始终的是对身体和自我的辨证关系的持久兴趣。伯格在"人"是一个身体这样的观念中表达了这种辨证关系,这个观点对别的动物有机体同样适用。另一方面,"人"有一个身体,也就是说,人将自己体验为这样一个存在:他完全不等同于身体,而是相反,他有一个可以随意支使的身体。
从现象学的观点看,我们可以在有一个身体(having a body)、作用于一个身体(doing a body)和是一个身体(being a body)之间作出选择。比如,我们通常将身体体验为一个异己的环境,在此,我们的身体似乎让我们无法控制。"它"被体验为我们的环境的一部分。在生病的状态下,"有一个身体"这种感受最为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身体表现为一个客观的和外在的环境。与此相反,我们也能断定,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自主地控制我们的身体。在J.S.密尔的资产阶级政治哲学传统中,我们是自主的个体,也就是说,我们和我们的身体之间的关系极其融洽,即便我们意识不到身体的存在,我们也不会大惊小怪。在坐、行、睡、吃等日常实践中,我并不会提醒自己我还具有一副身体;在正常情况下,我不会向"活生生的身体"发出类似"走!"、"坐下!"等这样的指令。在这个意义上,从现象学的角度说,我有一副缺席的身体。最后,根据莫斯的身体技术思想,我们可以对"作用于身体"作出思考,这也即是,身体表现为一种集体实践,我们或许对这种实践有一定的控制权。在历经孩童的整个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所有人都获得了某种基本的身体技术,它可以表现、支撑和再生产时空中的身体。
最初,我在《身体和社会》中就是采用这个框架来讨论身体的复杂性的。在那本书中,我大量地采用了彼德·伯格这样的意图:从现实的社会建构的观点来谈论身体。然而,将我的身体社会学仅仅理解为一种社会建构主义观点是错误的。我在论证身体是被社会(被语言、话语、意识形态和知识)建构时错误地认为,人们不能额外地相信还存在着痛苦现象学这样的主题。残疾提出了有关表征的问题,而残疾的性质则围绕其分类引发了重要的争论。然而,还是合情合法地存在着与残疾的社会学和现象学现实有关的问题。总之,我不相信现实是话语,也就是说,我不相信社会现实仅仅是个表征问题。
"身体"存在于世界中这一模式,应该对这种身体的社会学探究起决定作用,或至少,应该对其产生影响。这个问题(身体是如何表现在社会中的)不是人们讨论身体时的唯一问题。比如,我们知道,身体的性在历史中有很多表现方式,这些方式是医学话语决定的。然而,问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女人的存在属性是什么样的"仍旧是一个合法的问题,而且,要理解男人缺乏哺乳期对社会的生育过程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只相信表征问题是唯一合法的或令人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这就是对身体采用了唯心主义立场。
在英语语言中,我们缺乏大量的不同名词来描述这些不同的身体模式,我们用"尸体"来指代死去的身体,但是没有一个专门词语来表示"活生生的身体"(lived body),肉身(embodiment)这个词在学术语境之外极少被运用。在这方面,德语可能要丰富一些,它可以让我们在两种不同形式的"活生生的身体"现象学中作出重要的区分。这样,普莱斯勒就能够将der Leib 和der Korper 作比较,它们表现了人体的两个维度。Leib指的是活生生的被激发的感官身体,而 Korper 指的是客观的、外在的和被体制化的身体。人的这种双重性表达了人的模棱两可的肉身:个人性的和非个人性的;客观的和主观的;社会的和自然的。Leib/Korper的这种区分在哲学人类学语言中表达了海德格尔在讨论Dasein 和Sosein时所提出的很多观念。我认为这是一个基本的对比,因为它准确地表明了笛卡儿式的社会学遗产的虚弱性。这种遗产只是单独地将人体看作是Korper,而不是同时性的Koper 和Leib。在将人体看作是一个客观的和非人格化的结构时,社会学潜在地将身体降至为社会行为的环境条件。Leib可以看作是自为身体的表现,Korper则可看作是自在身体的表现。
在某种程度上,由于盖伦和国家社会主义的联系,他的作品也因此受到了损害。直到最近,他的作品的重要性在哲学方面才受到重视。同样,有关海德格尔卷入国家社会主义的问题,特别是围绕着他的政治和哲学到底是偶然关系还是必然关系这一问题,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在此,我不打算涉及这场争论,不过,认识到盖伦的这一思想--即人需要庇护或者一个"神圣的顶篷"来抵制混乱的威胁--常常具有极其保守的含义则是合适的。我已经根据彼德·伯格的宗教社会学批判了对人的不完全性所作的这种解释。 哲学人类学是德国社会学传统的一部分,它作为生命哲学被广泛地提及,它关注的是如何去理解世界中的人的社会存在,也就是说,从哲学的角度去把握具体化的人的生活世界。一般而言,哲学人类学、生命哲学和现象学在社会学传统中并不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尽管它们能够对生物论、还原论和其他的实证主义研究传统提供极其重要的批判。 身体现象学受到了众多传统的影响,这些传统包括生命哲学、哲学人类学和存在主义。比如,我在别的地方试图表明梅洛-庞蒂的著作对身体社会学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在《知觉现象学》中,梅洛-庞蒂概述了现象学内现存的大量研究,他发展了一个精彩的肉身观点,使之来克服身心二元对立观点。在试图理解人的知觉过程中,梅洛-庞蒂断定,知觉总是从一个特殊地点或角度开始的。正是从身体的"角度"出发,外向观察才得以开始--如果不承认这一身体理论,就不可能谈论人对世界的感知。我们对日常现实的感知取决于活生生的身体,因为--举例来说--我们环绕着一个房子走动是借助于视力、触摸和味觉的,但是即便我们一些更"高级"的知觉也一定和我们的(原始)身体遗产有关。身体是主动积极的,它是外向的,或者它被某种习惯所引导。根据胡塞尔的意向性现象学,梅洛-庞蒂断定,基本的意向性扎根于活生生的身体,这个身体则在作为一个化身的主体性之内。这样,知觉和身体活动即便被分离,也只能是人为假想的分离,因为基本的知觉形式(比如看本身)包括了身体活动。梅洛-庞蒂根据对断腿作的心理研究表明,由于身体出现了损伤,判断和知觉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错乱和断裂。正是作为哲学和心理学的探索结果,梅洛-庞蒂才用身体这个观念来宣称,既非笛卡儿式的身心二元对立,也非身体-和-心灵这样的观点能够恰当地理解他这样的论断:一切"较高级"的脑力功能也是些肉体行为。身体不是自为的客体;它实际上是"一个自发的力量综合、一个身体空间性、一个身体整体和一个身体意向性,这样,它就根本不再像传统的思想学派认为的那样是一个科学对象。"
尽管现象学和哲学人类学都同通常的社会理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很明显的是,这样的人类学在将人体性质概念化的意图中扮演了一个主要的角色。然而,人类学虽在对社会身体和人体保持着科学兴趣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一般来说,人类学并无意去理解"活生生的身体"现象学:它更愿意将身体理解为社会分类表的一部分。
身体作为一种分类方法,这一观点,其根源可能在涂尔干和莫斯的著作中。比如,涂尔干的学生罗伯特·赫茨就表明,身体的右部位在生理学上具有优势,但这种优势则是从文化的角度,按照善和恶的道德分类而被精心炮制的。右手性成为人的价值的中心象征。然而,在当代思想中,在玛丽·道格拉斯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身体原则被理解成一个象征系统。对道格拉斯来说,身体是一个整体社会的隐喻,因此,身体中的疾病也仅仅是社会失范的一个象征反应,稳定性的身体也就是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隐喻。我们对社会关系中的风险和不稳定性的观念性焦虑因此可以通过身体秩序理论得到说明。纯洁性和秩序,亵渎和神圣,并不位于现象或实践的本质中,而是位于它们和我们对某种社会总体性所具备的观念的关系中。亵渎因而是分类关系系统内部的失范。道格拉斯的观点在人类学中颇具影响,但它们在社会学中以最令人感兴趣的方式被采用并得到发展。
挽救身体 因此,总的来说,社会学忽视了社会生活中身体的问题及其重要性。但是我已经表明了哲学人类学、生命哲学、人类学和现象学中存在着很多传统来严肃地对待人体。在主流社会学之内,唯一严肃地考虑微观互动中的人体性质的是象征互动论传统,这其中,戈夫曼是首要的阐述者。我已经表明戈夫曼的自我在场概念凭借的是这样的观点:社会自我至少是部分通过社会身体被体现的。比如,尴尬感常常是和脸色的变化相关的,广而言之,我们的不适或惬意这样的概念通常是通过大量的身体姿态被表达的,而这些身体姿态可以被读作一种语言。
与社会理论中这种身体的长期缺席传统相对的是,在刚过去的十多年里,一批重要的有影响的研究开始严肃地对待身体社会学了。在医学史领域,托马斯·拉库尔、艾密丽·马丁、艾伦·罗素尔、菲利普·阿理斯、安德列·伯金和大卫·阿姆斯特郎等人已经表明,对医学知识和医学权力的复杂历史而言,对于身体的理解是何等重要。对身体重要性的日渐关注已经开始影响了基督教神学史的编撰方式。海德格尔对存在论的关注也开始在对活生生的身体观念所做的哲学分析中发生影响。人们也可以在哲学中鉴别出同样的趋势。大量的论述海德格尔的新近著作实际上促进了对人体的更加丰富的哲学意识。在这方面,德里达对海德格尔作品的解释尤其具有成果。很清楚的是,当代的女性主义思想在重建社会理论议程上的身体、性别、性征等问题方面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这些女性主义批评置疑了经典社会理论中的这种习惯性区分:自然和文化的区分,尤其是置疑了这样一种比较式观点:男人是文化性的,而女人则是自然的。身体社会学也可以证明是有关成长的文献的重要维度,这些成长文献是社会的情感分隔文献,这种情感分隔又同父权制和劳作的性别分隔有关。最后,米歇尔·费尔、罗曼拉·拉达夫和拉地亚·塔兹编辑了一组文章,题目叫《身体史片段》。因此,事实上存在着身体主题方面的出版产业,它在近几年中势头正猛。我们怎样解释社会理论视野中 的这种身体回归?
要对最近的身体兴趣进行解释,我应简要地考虑当代社会中的四个方面,它们都对与个性、自然、文化相关的身体问题产生了影响。女性主义理论之所以对当代身体理论而言是根本性的,就是因为女性主义运动将生物、性别、性征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化了。我不想全面涉及关于女性主义和身体的既存文献,而是简要地评述多娜·哈拉韦(Donna Haraway)对电子人(cyborg)的讨论,这也是一个电脑控制的有机体。根据哈拉韦的观点,这个电子人的存在对既存的社会和自然之间的一系列区分提出了质疑。在她看来,电子人的神话使自然和机器的关系复杂化了,因为电子人穿越和搅浑了技术史中习以为常的边界。哈拉韦断言说:"电子人是后性别世界中的生物。它和双性、前俄狄普斯共生体无关,也和其他的通过将诸部分并合为一个更高级的单元这一有机整体性诱惑无关。"电子人在自然、社会、文化之间打开了一系列"有裂缝的区分",它穿越了动物/人的有机物和技术机器的边界,但它也质疑物理世界和非物理世界之间的边界。如果表明医学技术,尤其是与人类生殖有关的医学技术的主要变化已经对性身份的性质提出了质疑,那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理解哈拉韦的论断。这样,围绕着医学技术的变革--医学技术的变革对人的生殖自身的性质提出了质疑--就存在着对政治和文化中与性别有关的身体性质的一个双重性的同时质疑。
福柯在三卷《性史》中有这样一个论点:当代政治学是生物政治学。这一论点的根本点则是围绕着身体所展开的政治和技术斗争。国家在对人体的调控中、对现代流行的爱滋病的调控中、在替代父母身份的国家调控中日渐重要。对人体的调控是通过医学立法来实施的,这些立法关注的是堕胎、婴儿护理和IVF项目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调控爱滋病的立法关注的则是性变化方面的公民权。身体的政治化使公民权、身体和性别的复杂互动成为一个焦点。性政治学方面的广泛变化是一套经验过程,它隐藏在身体作为一个主题开始在社会理论中涌现这一潮流背后。
身体的政治化和生命的女性化促进了对人体进行社会分析的兴趣。这两个密切相关的社会变化应同当代消费主义的发展联系起来。二十世纪增长的消费文化和时尚产业特别重视身体的表面。消费社会重视强健/美丽的身体,在这个消费社会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价值发生了主要的历史性变化。西方价值先是因为一些苦行原因强调内心控制,现在则因为审美目的而强调对身体表面的操控。这种身体的变化代表了西方价值的世俗化倾向,在此,饮食的目的以前是用来控制精神和灵魂生活,现在的目的则是为了变得更性感和更长寿。为了对身体进行控制而设置的饮食管理,其最初的宗教表白通过医学化的作用转变成了世俗的健康和卫生道德。
与消费主义密切相关的是,人们对身体的审美性质日渐重视了,而这则是从长相的角度来强调苗条和自我调控。身体成为趣味和区分的一个基本特征,根据这种区分,对人的形式的管理成为文化资本或身体资本主要方面的一部分。(布尔迪厄,1984)尽管这些变化在社会中非常普遍,但也有一些很好的理由可以让人相信,这些变化对新的中产阶级产生的影响则更为特殊一些。而这则是以这样的都市文化为基础--都市文化和后现代城市文化相关,与组织资本主义的终结相关。尽管这个论断显而易见地具有争议性,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社会阶层养成了不同的身体形象,而且,根据布尔迪厄的观点,中产阶级偏向苗条,工人阶级养成的身体则有意展示男性力量。这样,我们就会看到,身体作为一个区分标记、作为阶级差异的象征再现、作为一个性别区分领域,也作为一个潜能被引入时尚和消费社会中。这个身体潜能在人的老化过程中应该被个体驾御从而使他仍旧是景观的一部分。
在非组织化资本主义时代中的消费文化的破碎性,社会分层所导致的趣味和风格的差异性,闲暇中心和城市文化的发展,所有这些变化都引发了一些辩论:既有关于后现代文化思想本身的辩论,还有后现代身体--电子人就是其中一例--可能性的辩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身体是被社会性地建构和生产的;身体被碎片化了而且有多种多样的身份;身体不再是牢牢地固定在一个稳定的社会空间内。后现代文化的特征是惊恐,而身体则成为众多攻击的靶子。
一旦身体变得时尚化,一旦它被编码整理,在社会理论中就会越来越多地强调欲望、性和情绪,这则是主宰福柯、德里达、鲍德里亚等人的思想的后结构主义运动的一部分。社会理论中的后结构主义转向可看作是对现代主义运动的笛卡儿式遗产所作的当代批判的一部分,现代主义运动的起源是十七世纪的科学和殖民资本主义。尽管身体在当代的讨论中越来越被突出出来,但身体的性质从理论上来说变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应努力澄清这一问题。
分析性框架 在对人体的分析性探究的讨论中,我特别地没有涉及到自然科学方面的探究,也就是说,我不是把身体作为自然科学和医学构架中的有机体来看待的,我关心的是社会科学中的身体研究的发展,或者是对社会科学有直接含义的身体研究的发展。广一点地说,在社会科学内,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本体论方面的选择:要么对身体采用基础主义的视点,要么采用反基础主义的视点。基础主义框架关注的是将身体理解成一个活生生的经验,或者是去理解身体现象学,或者是去理解生物存在条件如何影响日常生活和宏观的人口组织,或者是想理解社会的历史人口统计学如何对人的历史进程产生影响,或者是试图分析有机系统、文化框架和社会进程这三者之间的复杂互动。相反,反基础主义论点则将身体概念化为有关社会关系性质的话语,或者将身体理解成一个象征系统,或者试图理解身体实践是如何成为一个更大社会结构的隐喻的,或者他们将身体理解为社会中知识和权力的某种社会建构,或者将身体看作是社会话语的某个效应。在这两种视点内部,如同我已经表明的,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研究方式和学派,但是作为一个总的组织原则,对身体的社会研究往往是沿着有关身体的本体论位置的哲学问题而被分成两半了。我们也认识到了,任何一个特定的作者都有可能断断续续地或隐蔽地同时运用几种本体论哲学。 有关本体论的这些问题同社会学中的认识论问题是一致的。就认识论问题而言,主要的辩论发生在社会建构主义者和反建构主义者之间。对那些持反建构主义观点的人来说,身体独立于那些表征它的话语形式;对建构主义者来说,身体是被话语实践所社会性地建构的。结果,围绕这个问题就产生了一个重要的辩论:身体的认识论取向到底是和睦相处还是彼此排斥?
认识论分隔通常还和现代和后现代取向相关。因为反基础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想解构有关身体的既定话语,从而将身体的概念从既定的传统范式对它的神秘化中解放出来。在最初的讨论中,我应该断定我们实际上不能在这两种竞争性取向中作出选择,因为某种程度上的理论修复和重整是有可能的。我关心的是试图建立一个最小限度的理论综合,它在对身体的共同兴趣框架内接纳和提升各种传统的社会理论。我自己的解释是,反基础主义的研究实际上涉及的是不同的问题和主题,它们是针对极其不同的分析性问题而被提出来的。因此,在人体方面,它们并没有表现出相互排斥的立场。 在对各种研究方法的解释中,我首先应该关注的是这样一些方法:根据这种方法,身体从理念上被认为是一个象征系统。身体是一个交流系统,这样一个观点立场很完善地奠定在人文和社会科学中。比如,我们借以谈论政治和社会的很多隐喻都是以身体作为基础的:如身体政治、国家首脑等等。我们对身体的象征性所作的思考极大地取决于恩斯特·康特诺维茨的精彩研究著作《国王的两幅身体》,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对政治统治权的历史发展作了明确的分析。这种统治权是通过国王的身体理论得以表述的。实际上,王权最初是驻扎在国王的肉体里面,随着政治理论和权力体制的发展,国王的实际肉体和象征身体开始分离了,国王的象征身体最终表现为抽象的统治权,因此,这样的想法就出现了:国王有一个易腐败毁坏的肉体,还有一个抽象的神圣身体。正是国王的这种象征性身体才保证了统治性的国家权力的持续性,尽管某个特定的国王不时地死掉。这样,国王虽然死了,但是那些弄臣们却习惯性地高呼"国王死了,国王万岁!"因为国王身体的整体性象征对国家权力的持久性来说特别重要,对国王的攻击就被看成是国家的攻击。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以康特诺维茨的国王权力身体理论为重要根据,一开篇就对法国政治文化传统对弑君者的处置作了解释。对国王身体的攻击就是对社会本身的攻击,因此,对弑君者的惩罚就务必以严肃的政治犯作直接的回应。这样,对身体作暴力惩罚就必定采用国家暴力形式。根据福柯的观点,社会对犯人身体的暴力惩罚转变为在体制内对驯服身体的调控和规训式的管理--后者最初是在边沁的环行监狱的观点下形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写一部西方的惩罚控制史。以社会报复为目的的绞刑架下的身体惩罚最终被监狱的规训所取代,而监狱则是处理社会反常者的道德机器。
在医学的身体史中,解剖对身体进行外科处置引发了巨大的道德和宗教问题,注意到这一点非常有趣,因为在剖开身体时,外科医生实际上也打开了宇宙的秘密。上帝隐藏在身体内的东西不应因为一个世俗目的而被外科医生打开。外科医生对身体内的汁液、流体特别是对血的暴露,同时也将他暴露在道德和精神危险面前。中世纪对外科的调控管理通常在手术之前会给医生荐举道德实践,这可同牧师在圣礼之前所作的准备相提并论。
因此,从身体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解剖经验史在理解人类社会中身体的地位和职责时特别具有指导性。我已经在别的地方宣称,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之内,针对着我们世俗化和肉体化的生存,存在着三种体制性模式或者说是回应:宗教领域、法律领域和医学领域。这三个领域在现代社会中分开了,但是在此之前,它们不是分离的,它们可以看作是体制性的上层建筑,这个上层建筑是针对和围绕着人体的精神困境以及对人体进行文化控制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在采取这个立场时,我部分地遵照了格伦的下述理论:我们可以将宗教理解成一个可被意识到的指导性系统、理解成是对世界的主动调节适应。医学、宗教和法律是些社会处置手段,这些处置手段是对世上存在者肉体所作的社会回应,也是对这些肉体化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联系作出的社会回应。十七世纪的解剖学经验因此是一个医学、法律和宗教实践,在此,罪犯的身体敞开在公众的检查和社会的道德注视面前。因此,对尸体的解剖切割是对社会反常者进行更广泛的司法处理的一部分。
我已经表明,身体是一个象征系统这一观点是如何在马丽·道格拉斯等人类学著作中成为主要焦点的。这个传统在社会科学中众所周知,而道格拉斯的作品也足以为人所熟之,因此不需要在此赘述。我能说的是,道格拉斯的著作实际上谈论的是人类社会的风险性质以及对这种风险的社会回应,在此,身体为连续性和失范提供了隐喻。在这个特定意义上,道格拉斯的人类学不是身体人类学,而是风险象征主义人类学。身体是社会配置的隐喻这一观点理所当然地对女性主义理论发挥了持续的影响,这其中,爱米丽·马丁的《身体中的妇女》就是一个好的例子。
马丁的研究对身体人类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她主要的焦点仍旧是医学话语和其他话语中身体的再现问题。她正确地指出,尽管我们乐于将先前几个世纪的医学语言看成是社会思想的象征再现,但我们愿意将当代的科学再现仅仅看作是对物理世界的自然描述。在《制造性》一书中,拉奎尔表明,自格伦以来,对男人和女人的解剖再现直接反映了这样一种社会态度:妇女作为一个低等的生殖系统的不平等性,我们不太可能在相同的人类学框架内思考现代医学表征。在这个语境中,马丁的研究在方法上很重要,根据这种方法,她发现了在我们的技术社会中,我们是如何乐意从当代电子隐喻的角度来看待身体的。人的细胞的当代生物化学意象通常是工厂意象,在此,细胞作为一个转换能量的特殊机器而发挥作用。或者是,人的有机体是从生产和能量的经济隐喻来看待的。细胞生物学中的论据通常是按照信息科学的隐喻来处理的,这些信息科学关注的是管理和控制。比如,在DNA和 RNA之间的信息流通导致了蛋白质的生产。在将出生说成是劳作时,我们通常忘记了这种出生意象所隐含的经济隐喻。
我们可以在这种文献中看到一个对身体象征主义进行人类学分析的丰富传统,在此,身体被看成是一个象征系统或者是一种话语。这些传统总的来说对生理性身体不感兴趣,同样地,它们对活生生的身体观念也不感兴趣。或许,近些年内对身体社会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还是福柯的著作,福柯同样地也没怎么受现象学传统的影响。福柯将身体看作是话语权力的效应,这一倾向在某种程度上缘自于他对海德格尔的拒绝,海德格尔的存在理论与福柯的研究相抵牾。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基本本体论有意为所有的有关存在者的哲学讨论奠定基础--这些存在者处在日常生存真实性之中。福柯则与这样的有关存在者的探究背道而驰,在《事物的秩序》中,他断定,所有的理解都受制于认识论框架,也是被这种认识论框架所生产出来的,这个认识论框架碰巧在一段既定时间内起主宰作用。对现实的再现因此是某个知识型的效应,而知识型则控制和调节了概念化的产生方式。福柯说身体是被知识生产的,身体是体现这种知识形式的实践的某种效应,这样,他的研究看起来就拒绝了身体的确凿性,而这种确凿性对海德格尔来说恰恰是根本性的。福柯的研究关注的是身体如何被话语所生产,他的基本主题是,社会科学和社会体制--它们表达科学知识--如何将身体和人口规范化。这个工作是基本性的,但是,它不涉及到身体的本质。因此,福柯的著作看起来就拒绝了普遍本体论思想,拒绝了任何将身体看作是这种普遍主义的基础的企图。福柯早期著作中的身体,可以说,是因为自然科学如生物学、生理学和化学等的涌现而形成的。诸如身体或人口这样的概念是话语框架内的构成部分,这个话语框架则使对于身体和人口的思考成为可能。实际上,福柯的主要目的不是建立社会科学认识论,而是理解西方思想中权力、真理和知识的复杂关系。
在早期著作中,看起来福柯似乎在研究身体如何能够出现在不同的实践中,这和对人的控制和管理密切相关。因此,在《临床医学的诞生》中,福柯关心的是医学知识和实践如何生产身体,如何将身体挪进体制性网络内--这个网络在微观层面上起作用并建立了医学权力。同样,在对监狱的研究中,福柯分析了被规训的驯服身体的出现,这种身体是监狱实践的效应,而监狱实践又同实用主义的惩罚理论密切相关。在性史的研究中,福柯考虑的是,十九世纪性话语的出现是如何将性作为一个主题来生产的,而性又如何成为政治斗争的对象--这种斗争是通过特定的医学知识来进行的。
虽然福柯的作品在认识论方面是反基础主义的,但他的观点中还有一个浪漫主义主题:在表意之前存在的原始身体,代表了一个天真单纯的享乐世界。理查·罗蒂指责福柯为不成熟的无政府主义者,在这个指责中含有某些真理因素,但是一旦我们"将无政府主义者有关压迫的噱头和尼采式的关于权力意志的大胆尝试"弃置一旁的话,罗蒂还真的在福柯那里发现了有价值的东西。福柯与这样的真理作斗争:对世界的所有观念性看法最终是没有可比性的。在福柯这里,我们发现,他拒不承认对现实作道德和政治判断是容易的,因为很难避免既定的权力立场。对世界作的一种描述可能会和任何别的描述一样准确或者糟糕。其次,福柯积极地拒绝了世界的官僚理性化过程--这样一个世界生产出"它彻头彻尾的同一性"。福柯也拒绝对身体作细致的规范化处理--这个身体是现代理性化的一个效应。然而,如果福柯想要一个政治和道德规划的话,他就必须找到一个基础作为根据来展开这样的批判。我的观点是,在福柯的批判背后,涌现出了对自由的、原始的、前话语的身体中的他者的追求。福柯的哲学乡愁就是对先于社会契约的性身体的探求。 或许,关于身体讨论的最后的人类学贡献是由布尔迪厄的著作来表明的。尽管将布尔迪厄定义为人类学家有点奇怪,但他早期的田野工作和他的实践理论很明显地是在人类学视野内形成的。他在早期对卡比尔人作了人类学研究;他养成了反结构主义的人类学立场并借此纠正他在列维-斯特劳斯作品中所发现的大量问题。对结构主义的这种批判恰好给他的《实践理论大纲》提供了背景。
当然,布尔迪厄名声显赫还是因为他后来对教育社会学的贡献。在此,他发展了马克思的著作,将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区分开来,社会看作是一个不同领域聚集的组织,这些领域是个人和集体为资本利益的生产和消费而进行斗争的场所。一个生产者积累起来的象征资本的性质决定了象征商品的价值。在社会对抗中取得成功,这就可以使统治阶级在文化场域内对其他消费者实施象征暴力。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是有挑战性的,因为他意图表明,在高级文化的世界中,为夺取领导权所作的相似斗争是如何进行的。我们之所以对他感兴趣,是因为他发展了(很具隐蔽性的)身体社会学,他将身体社会学作为他更为广泛关注的习性和实践概念的一部分。在《区分》中,在趣味方面的身体禀赋和身体的象征再现是他文化资本概念的一个重要特征。布尔迪厄社会学中的人体表现为一个场所或空间,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实践刻写在它上面。每一个阶级和每一个阶级分支都有一个极具特色的活动,特别是体育活动,这个活动可以展示他们的文化和经济状况。布尔迪厄理论中的身体可以看作是阶级禀赋的载体,这些禀赋本身就是不同阶级的生活世界或习性内部的兴趣通道。布尔迪厄的著作很明显地设定人体是一个有机存在,但他断定"原材料"是由社会阶级力量形成和建构的,澄清这一点非常重要。于是,身体就成为个体的文化资本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身体是权力的记号。
反基础主义的身体研究将其重点放在话语上。而主要的基础主义的身体研究可以在现象学传统、哲学人类学和一般性的人类学中发现。这类传统主要涉及的是活生生的身体概念。我已经指出过了格伦、伯格、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普莱斯勒等人著作的重要性。我并不想概述这整个领域,我只想选择现象学家谢尔德的特殊但又常常被忽略的贡献作一番评述。保罗·谢尔德(Paul Schilder,1886-1940)在1935年出版了《人体的形象和外表》。这本书分成三个部分,即身体形象的生理基础、身体形象的力比多结构和身体形象的社会学。他主要描述和分析了他所谓的身体的"姿态模式"。他认为这是一个被建构的形象,并且不是和人体的生理特性就是和纯粹的感官性保持着间接的关系。他涉及了广泛的诸如失语症和脑损伤这样的病理学发现,据此表明这样的观点:正常的身体意识具有构造性和习惯性。根据身体的力比多结构,谢尔德承认身体的情绪和感受活力。身体的姿态模式主要关注外在的身体空间组织,而身体的力比多结构关注的是内在的身体时间秩序。在该书的最后论身体社会学的部分,谢尔德想表明身体形象的社会性,他相信身体形象必定是社会的,身体形象的所有方面都是通过社会关系建构和培养的。就此,谢尔德写道:"身体形象主要是社会的,我们自己的身体形象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总是同他人的形象相伴。"谢尔德的著作从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身体形象,同时又将它们整合为人格和社会互动的基本方面,就这种整合而言,他的著作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写道:"所有的身体形象都带有人格。但是,另一种人格及其价值的培养只有通过身体和身体形象的媒介才有可能。这个他者的身体形象的奠定、构造和保留因此就变成了他完整人格价值的符号、标记和象征。"最后,谢尔德根据舍勒的观点断定,我们不应该将客观的身体看成是同主观身体的内心意识无关的一个独立整体。他断定,"只有一个单元,这就是身体。有一个身体外观,还有一个填充这种身体的有重量的物质。但是,这个意义上而言的身体总是表面可见的,它不是感觉的产物,而感觉要得到它们的最终意义只有从身体这一单元出发,身体单元也即是我们经验的诸多基本单元之一。"
我们在哲学家梅洛-庞蒂著作中发现了类似的身体现象学观点。梅洛-庞蒂对谢尔德的早期研究著作《身体图式》作了一些引用。梅洛-庞蒂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方式来思考与有机自然世界相关的活生生的身体。而且,根据德语中的惯常区分,梅洛-庞蒂写道:"人不仅有一个背景(Umwelt),还有一个世界(Welt)"。为了赋予身体概念一个更准确的意义,他继续写道: 人作为一个具体的存在者,就不是和有机体结合在一起的心灵,而是生存的往复摆动:这个生存在某个时期让自己采用肉体形式,在另一个时期又转向个人行为......这从来就与两种事故的难以理解的的碰撞无关,也同起因和目的冲突无关,但是根据一个难以察知的转折,一个有机过程导致了人的行为,一个本能行为改变了方向并变成了一种情感;或者相反,一个人的行为变得呆滞,而且持久地缺乏反思形式的思考。
人们谈论社会理论,似乎只能在两种竞争的毫无可比性的模式之间作出选择。我的观点--可称为方法论实用主义--是,一个社会科学家采用的认识论立场、理论取向和方法手段至少应部分地取决于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和解释层面。比如,对交通堵塞排队问题的研究、对神经性厌食的研究都是社会学的合适研究对象,但它们不一定提出相同规律的认识论、本体论和理论问题。交通堵塞排队不会向社会学家提什么基本哲学问题,但一种完整的疾病从哲学上来说是高度复杂的,并需要大量的分析性解释。结果,我看不出来对立场的选择有强制性的理论原因,也就是说,身体被看成社会性地建构的、话语的,还是被看成是现象学或哲学人类学视野内的活生生身体,这样一种立场选择,从理论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强制性。似乎有一种更强大的理由将身体既看作是话语的也看作是有生命活力的;既看作是Korper,也看作是Leib;既看作是社会性地建构的,也看作是客观的。我们对任何一种或所有的二元性的强调都取决于我们的研究类型。
这样,在社会生活中,显而易见的是,身体及其疾病有着深刻的隐喻性,这种隐喻性由于社会对爱滋病性质的反应而特别突出出来。同时,看上去同样明显的是,对疾病现象学来说,还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理论空间。通过这种疾病现象学,社会研究人员就关心痛苦、不适和精神错乱等活生生的经验。在奥利瓦·萨克斯(Oliver Sacks)的著作中,在对帕金森氏病、偏头痛和身体伤残等的同情性研究中,他向我们展示了极具说服力的现象学洞察--这种现象学洞察到了疾病和病痛所导致的人类精神错乱经验。为了获得一种分析的纯洁性--在此,我们在某个单一的哲学框架内将身体概念化--而采用认识论的基础主义,这样的意图在我看来大谬不然。相形之下,我们应该鼓励这样的研究:它既面向活生生的身体观点(Leib),也面向客观在场的身体话语(Korper)。身体的混乱就要求有这样一种语言,我们借助它既可以描述这种混乱也可以体验这种混乱。比如,至少在英语中,疾病通常是根据军事隐喻来描述的,因为我们受到病毒的攻击,我们务必警惕免受感染。还有一场反爱滋病运动。与此同时,我们想把痛苦描述成不可描述的。痛苦的现象学苦恼从文字上来说是超越语言和声音的,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种僭越类型。
身体社会学 由于多多少少受福柯著作的影响,我在别的地方表明,我们可以根据社会学概念将身体考虑为分割式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身体的外部性涉及的是社会空间内的身体表现以及对身体的控制和调配。在很大程度上,身体社会学(根据它尚不成熟的形式)主要关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身体是如何在与人格和同一性相关的空间内被表现的?在这方面,戈夫曼的著作是典范。身体的外部性变成了消费文化社会学的流行研究主题。
对外部身体的兴趣因此就和我们可以指明的这样一种研究刚好相反:这样一种研究关注身体的内在结构、组织和保护。身体的外部问题是表征问题,而内部问题则是约束问题,也即是说,是根据社会组织和社会稳定性对身体的欲望、激情和需要进行控制。尼采、韦伯和弗洛伊德论欲望管制的著作,在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都对身体的内在保护分析作出了贡献。在这个类型学内,我想进一步地表明,我们不要将身体仅仅看作是单数的,而应像福柯那样将身体看成是复数的,也就是说看成是人口的身体。我就此想表明,两个相应的人口问题就是生殖和调节问题。也就是说,人口只能在家庭内部通过时间,通过对性的控制才能繁殖;与此同时,随着不断增加的都市拥挤问题和城市生活的社会问题,大量的社会理论围绕着社会调配问题而展开。这些维度(内在/外在,身体/人口)产生了生殖、约束、表征和调节的表格(见下图)。这个类型学被阿图·福兰克有意地修改了和扩充了。
福兰克断定,体制的亚系统可以根据父权制、苦行、全景敞视主义和更正来确定。福兰克对这个类型学作出了评论,他对我的论点也作了考察,他想对我在此讨论的身体研究添加一些重要和新的东西。他这样拒绝我的立场:我从社会的角度研究身体问题,因此,在理论上我就从社会的层面下降到了身体,然而,另外的或许是更优先的取向是从自为的身体问题开始。他断言说,"相反,我提议的着手点是,身体如何是一个自为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行为问题而不是体制问题,它从现象学取向而不是功能取向而展开的。如果理论的目的是从身体自身转向了社会,那么,特纳的类型学就代表最后的社会理论层面。"他继续论证说,只有身体才能真正地说有"任务",他采用了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断定,我们应该将身体看成是社会实践--也即是身体技术--的成果和中介,就此,他表明身体存在于话语和体制之间,在那里,话语指明了身体可能性和局限性的地图。这些地图提供了规范的范式,在这个范式内,身体可以如其所愿地理解自身。相形之下,体制是一些社会实践在其中发生的地点和语境。福兰克宣称,"既然身体行为已经指向了体制性语境,我们一开始就应辨识出体制。"当然,福兰克也想断定,生理或更特定意义上的肉体是作为身体构成的第三维度而存在的。这样,"超越相对的生理学话语,肉体现实仍旧是一个顽固事实。存在着一个肉体,它在子宫中形成,在生命中演变(变的更好或更坏),死亡,分解。这样,我所称之的身体就在一个等边三角形交叉中形成,这个三角要素就是体制、话语和肉体现实。"
这样,我们可以将中世纪的苦行实践作为一个例子,苦行实践是对身体的精神性进行的调节和生产。在这个例子中,很明显,体制是中世纪的教会及其繁复的功能和实践,教会体制借此将克里斯玛(charisma)人物惯例化。同苦行实践有关的话语是饮食话语。这些话语确定了具体的目标、对象和边界,在这些范围内,对欲望的苦行调节才得以发生。这些话语在罗塞尔的著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说明。然而,为了书写这段历史,我们需要超越体制和话语来看待身体自身的肉体性问题。我们需要提出这样的问题:中世纪的肉体性可以承受多少自罚、自责和苦行?我们必须认识到肉体本身可能有一个历史。
结论
在这个讨论中,我既勾勒出身体的社会学研究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也概述了身体研究之所以复杂的原因。就身体的重要性而言,近来的社会、文化、技术变化使身体成为现代政治的中心,因为自然和社会的习惯性边界被不断地侵蚀和改变,结果政治立场也很快地显得陈旧过时。在现代世界中,特别是在生物伦理问题方面,个人的界限在哪里?就此,"十年前的那些争取堕胎权的好斗的积极分子,被基因操纵前景、无痛苦地结束新生畸形婴儿生命的计划、或者是由替代性母亲所引发的复杂的法律和感情冲突等等弄得目瞪口呆。"Robocop的这种虚构噩梦是一个现实,众所周知,这个现实迫在眉睫。
我们如何研究身体也同样复杂,因为大量竞争性传统看起来无边无际。
3.25.2007
我拒绝从“地域性”角度谈论管理(续)from孙景华
但是,当一个企业主谈论起管理时,一般来说,常常是问“我的某个问题,如何通过管理来解决?”,而绝不会问什么是管理。
显然,“什么是管理”和“管理究竟解决什么问题”之间,代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后者是我们今天常常说起的“问题导向”或“结果导向”,那么,前者代表是什么哪?我说不好,我想,好听点的说法,叫所谓的学术性思维,难听些的说法,叫做八股文式的思维。
因此,管理的第一个问题是:“管理,准备实现什么成果”?而不是“什么是管理”或其它不着边际的问题。
每一项新理论或管理技术,都必须回答“成果是什么”,否则,它就不可能具有管理实践的意义。假如你提出“以人为本”的观念时,你必须回答准备解决什么问题?它是你不能回避的、也必须回答的问题,当然,你不能想当然的说,人人讲究贡献,并且和谐相处,那么,管理所期待的成果,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它不是管理,而是乌托邦。
所以,至少,你得首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最好,能够同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当然,即使不能够如此,那么,正确的提出一个管理问题,也是非常了不起的管理成就,早前,我从成果的角度判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曾仕强老先生所倡导的中国式管理,“只实现个人成果,却并不实现组织成果”。
因此,管理的问题,是开始于问题,终止于成果。
所以,不存在所谓的学科性、艺术性之争----我的意思是:管理并不是在这个层面上发生的,即使你认为民族或文化背景,对于管理有着深刻的影响,那么,它也只代表着这样一个有价值问题的出现,即:世界各地的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着管理的?而不是意味着中国式管理的诞生。
我憎恶“大专辩论式”的思维方式,因为,它常常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硬生生的一分为二,并且以“假象敌”的方式展开讨论,所以,我恶狠狠的把它冠之以“革命理论”或是其它的说法,因为,它隐含了一个恶劣的假设:假如没有了(或找不到)敌人,你就失去了工作(斗争)的方向。
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一带,有着大量的血汗工厂,企业主常常无可奈何的说:出于产品成本的考虑,剥削工人是不得已的事情----确实,按照马伟人的说法,对此现状,解决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无产者联合起来”,造资本家的反,事实上,造反理论或革命理论,带给社会的伤害和动荡,一点都不比剥削工人更少。
看看泰勒是如何解决“减少劳动时间、工资不降反升”的吧----仅仅依靠“动作更合理、时间更紧凑”,就使得在相同工作时间内,生产率得出了大幅度的提升,它也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流水线生产方式,于是,不必依靠一种造反或一种革命,“劳动时间更短、薪水大幅增加”的结果,就出现了----这才是管理的贡献。
因此,我的意思是:管理,必须为成果而工作,否则,管理学将等同于“修养学、励志学”或其它的某些人文学科。
对于中国人来说,有三种思维方式,值得怀疑甚至是憎恶,一种是“打包式”,譬如“假冒伪劣”本来是不同性质、不同层面的问题,但凡,你将其中一个问题拆分出来说,都有可能获得很有价值的问题或成就,但中国人却把它们连在一起了,体现出了模糊性的思维方式。
另一种,是将修养或励志,等同于管理,我曾见过一个咨询师的恶劣说法:假如你按照我说的去做,必定会解决你的问题,他的潜台词是:你的失败,是源自于你没按我的话去做----这已经不能说是恶劣了,而是可以称之为蛮不讲理和胡说八道了。
第三种就是“一分为二法”了,个人修养或修为层面上,“一分为二”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因为它有助于反思反省、甚至是有助于心理调节,但是,对于管理学来说,却是典型的伤害,因为,它恰好把有价值的问题给淹没了。
因此,管理的问题,是开始于“问题”,终止于“成果”----假如不能在这样一个层面上思考管理问题,你几乎没有可能取得管理上的成就,至少,你将浪费掉大量的个人宝贵时间----对于学者和企业主来说,都是如此,没有例外。
3.23.2007
3.22.2007
企业“真实的产品”from孙景华
商业的生活方式时代
每一个企业都需要透过“有形产品”,发现其背后所隐藏的无形生活方式,因为那才是企业“真实的产品”。我们只要看看耐克公司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了运动生活方式的各个领域,就会发现耐克公司其实并不是一家提供“运动鞋”的企业,而是提供一种“运动”生活方式的公司。洗衣机公司的产品是洗衣机吗?不是,它的实质是将人们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我们可以称它为解放“一双劳动的手”的产品。假如在未来的某一天,人们需要感受生活细节而重新回归必要的家务劳动,那么,一大批消灭家务劳动或代替“一双劳动的手”的自动化产品,都将在市场上消失。
在未来,每一个企业都需要基于生活方式,重新定义企业的产品是什么。那么,企业如何基于生活方式重新定义产品?“观念、时间、空间”构成了生活方式的三要素,企业可以依据它们来重新定义自己的产品。
生活方式要素之一:观念
首先,一种生活方式的出现,总是因某种生活观念的共识而引发,企业需要基于“生活观念”重新定义产品。
在过去,假如有人敢如此夸口地说:有一种产品,可以满足全世界所有顾客的共同消费需求,那么,一定会被认为是疯狂的天方夜谭。但事实上,假如“快乐”能够成为一种产品的话,那么,全球的每一个人都将会是它的顾客,因为没有人会拒绝快乐。是的,迪斯尼动画公司已经开始这么做了,他们宣称自己的产品,是一种基于快乐的生活方式:“迪斯尼所带给你的将全部是快乐的回忆,无论什么时候”。正是基于这样的“快乐”产品的定义,才催生出了迪斯尼公司的全球主题乐园这样新形态的快乐产品。迪斯尼公司的有形产品从动画影视转向主题公园,不变的却是企业长期追求的快乐生活方式的使命。
任何一种社会生活方式的观念,都不会是单个企业的独享专利,就如同“快乐”可以是大多数企业的共同宗旨使命一样,假如电视机企业愿意的话,它也可以宣称它的产品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只要它能够把自己的有形产品,成功地镶嵌到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中。事实上,正是由于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不同行业,共享或共同倡导一种生活观念,才使得一种生活观念成为了社会主流生活方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抽象意义上的生活观念本身并没有商业价值,只有当一种生活观念转化为一种生活行动,才会成为企业未来的巨大商业空间。
生活方式要素之二:时间
其次,一种生活方式的形成,总是因时间因素而被划分为不同生活方式,企业需要基于“生活时间”重新定义产品。
7-11便利店一出现就迅速地打败了许多老牌商场,就是因为它的24小时营业时间,恰好填补了消费者的消费时间空白。与其说7-11便利店的产品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还不如说是“时间产品”更准确。过去,我们总是在追问“顾客在哪里”,但事实上,正确的问题应该是:在某一个时间段里,顾客在哪里?是生活时间正在将生活方式格式化,在每一个不同的生活时间段,聚集着不同生活方式的特定人群。
“等待”是一段空白时间。在过去,几乎没有人将“等待”视为商业空间或企业产品,但是,有一家公司却发现了它,并且因此而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市场,这家公司就是分众传媒公司,目前它的市场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中名列第一,超过新浪、百度等公司。它的惊人一跳的法宝很简单,就是在商务楼宇的电梯门口置放播放广告的液晶电视,理由是在“等待”电梯到来的短暂时间里,总是同时汇集了大量的白领阶层人群。白领阶层在等待时间里出现的注意力空白,就是分众传媒的商机。“等待”创造出的消费人群的消费空白,几乎无所不在,机场候机的等待时间,商场购物的等待时间,都有可能成为企业的商机。
生活方式要素之三:空间
其三,一种生活方式的流行和商机还与空间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情感空间,人的心理情感等等因素的释放,可使得物理意义上的生活空间放大了若干倍。企业需要基于“生活(或情感)空间”重新定义产品。
“情感”究竟能不能够成为一种产品?一般来说,情感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很难变成一种企业产品。假如有人宣称手表不再是手表、而是一种情感产品,恐怕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但是,瑞士手表业的巨头斯沃琪(Swatch)公司的掌门人哈耶克,却这么坚定地做了,他重新定义了手表的概念:手表不再是普通的计时工具、也不再是精美高档的奢侈品,而是传递个性和情感一种“情感产品”。
正是对于手表的重新定义,使斯沃琪获得惊人的成功:既然手表代表着某种情感传递,那么,它为什么不可以像每天换衣服一样,根据不同心情而拥有第二块、第三块……乃至更多的手表?斯沃琪公司现在每年都会推出200~300种新款手表,分别代表着年轻、新鲜、刺激、时尚、活力等等不同的情感表达。物理意义上的生活空间,总是相对固定不变的,真正拓展了新的商业空间的因素,取决于人的心理情感空间。当手表不再是传统的计时工具、而是成为一种情感产品时,人们才会由通常一生只戴一块手表,走向一个人拥有多块代表不同情感的手表。■
Read/Write Web: 注意力经济
因为这样的资讯爆炸,我们不再认真阅读了—我们开始拂光掠影地浏览。过去可以被持续关注一天的新闻现在只会保鲜几个小时,因为我们总在关心更新的新闻。想要把所有新闻源尽收眼底并且保持资讯领先变得越来越困难。这让我们想起了信息的基本法则—这最早由贺尔伯特·西蒙 (Herbert Simon) 提出——信息的快速增长带来了注意力的稀缺。
而且我们还意识到,注意力危机并不仅仅是我们的问题而已。对于新闻网站、博客、搜索引擎和线上零售商而言,这伤害了他们的利益。注意力经济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消费者希望为那些满足自己需求的服务付出他们的注意力。
这场注意力博弈的关键就在于相关性。当消费者发现相关的内容时,他们就会产生粘性,这就为商家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以卖出产品和服务。所以,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你要如何为用户提供高度相关的内容?这个问题可以被推荐引擎 (recommendation engines) 解决。只有充分了解你的用户—你看的网站、你看的书、你喝的酒、你听的音乐—网站才能产生与用户相关的内容。
Google的性格from keso
生活方式时代的企业竞争与合作
商业的生活方式时代
2007年3月号封面文章微波炉是一种家电产品,净菜是一种农副产品,它们分属于界限分明的两个产业,并且老死不相往来。假如在某一天,微波炉公司对净菜公司说“我是你的上游产品”,或者净菜公司对微波炉公司说“我是你的合作伙伴”,它们双方肯定都会彼此嘲笑对方的荒唐。但事实上,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合作关系——假如没有微波炉产品的支持,净菜产品的节省时间功能就发挥不出来;假如没有净菜产品的支持,那么,空荡荡的微波炉的销售不会好到哪里去。 当我们将一种生活方式看作是商业空间时,才会发现微波炉产品和净菜产品之间,存在着联系。原本毫不相干的产品,在同一种生活方式的空间里,发生着各种意想不到的微妙联系。企业的增长空间,既不是来自于企业个体的独立竞争能力,也不是来自于上下游产品的支持,而是受制于企业外部的生活方式本身的制约与支持。
不是商业模式,而是商业空间 长期以来,企业一直认为:企业的商业空间,当然是由企业个体单独创造出来的;即使是眼界再开阔些的说法,至多,也仅仅会说是基于产业链而出现的产业集群。传统意义上的汽车制造企业,就是典型的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成千上万的零件供应商成为了它的配套企业,一切都围绕着汽车这个最终产品来进行。所有的汽车配套产品的企业空间,几乎完全取决于或受制于汽车公司本身的发展壮大;假如汽车公司本身不能够创造商业空间,那么,配套企业就会因此而萎缩甚至是消失。
那么,企业个体的商业空间,究竟是不是由自己单独创造出来的?在中国,早在十几年前,一个名为瀛海威的信息网络公司,被戏称为“在大雾中领跑”的企业,很不幸的是,这家中国最早的信息网络服务企业,却遭遇到了非常惨痛的失败。它的总裁张树新对于失败原因的解释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这当然是一个肤浅的皮毛式的表面解释。瀛海威公司失败的真实原因在于,它是试图创造一种中国人从未见过的网络生活方式,而几乎没有哪一家企业能够单独创造一种生活方式。因此,瀛海威公司失败,其实是缺乏非同行、非同类产品之间的支持,因为培育一种生活方式或一个成熟的市场,并不是一个企业个体能够单独完成的任务。
假如仅仅是创造顾客的话,那么只需要企业个体独立的商业力量就够了。但是,假如是创造一种生活方式的商业空间,那么,则必须依赖不同产品和产业之间的通力合作,才能够完成这一任务。迷信商业模式,并不足以令企业个体在社会中生存,它意味着这样一种警告:企业个体不要(或尽可能的避免)单枪匹马地闯入一种生活方式中。
我们知道,一个产品是有市场半径的,在过去,企业常常这样认为:产品的半径就是企业的半径,也就是市场的半径。但是,企业却忽视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商业现象:每一个产品的半径,都有可能与另一个产品的半径,出现重叠和交叉的部分——这种重叠和交叉,只能是基于一种生活方式而发生,并且形成了生活方式意义上的?荩商业机会。
这也是“商业模式”与“商业空间”的本质区别:前者创造了一个平面的、封闭的、上下游关系的商业链条,它不仅不允许所谓不相干产品的进入,而且故意设置各种行业或技术壁垒限制进入,所以,当市场空间趋向于饱和时,同行恶性竞争就开始了。但是,后者创造的却是一个立体的、开放的、基于生活方式的商业空间,它不仅热烈欢迎看似不相干产品的进入,而且进入到同一种生活方式空间里的产品越多,就意味着商业空间的增长越是广阔,因为正是来自不同企业或产品的彼此支持,才使得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市场。
在未来,“没有人是一个孤岛”,每个单个的独立企业或产品,都将是整个商业网络世界里的一个节点。未来商业类似于“黑洞”现象,它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正在将割裂的看似毫无联系的商业孤岛,弥补起来并形成一种新的商业空间——它所形成的不再是直线型的商业链条,而是一个个的生活方式的旋涡。
未来企业新的商业空间,不再是围绕着某一个独立的企业或产品而发生,而是围绕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意义而出现。这时的商业空间,不再是单个企业意义的商业空间、而是整个社会意义的商业空间——它不再属于某一个企业、某一种产品、某一个行业。只有不带任何产品或产业偏见地观察,才会发现这些生活方式的商业空间。
厨房革命:重新定义竞争与合作 在过去的商业模式中,同行是冤家对手,上下游产业链才构成了合作关系。但是,在一种生活方式的商业空间里,不仅竞争对手被重新定义,而且合作也被重新定义。 假如我们说排油烟机企业与房地产公司,是某种意义上的合作伙伴关系的话,那么,一定会遭遇到嘲笑,因为从传统意义上看,它是不相干的两个行业,既没有任何上下游价值链上的关联,也不存在共同满足顾客的必然联系。但事实上,它们之间确实成为了既彼此受益、又彼此制约的关联性企业:因为假如一个房地产公司将卧室设计得足够大、而将厨房设计得非常小,甚至都无法放置一台排油烟机的话,那么,排油烟机企业的产品销售,必定会受到制约;同时,假如房地产公司不知道现代家居的生活质量,其实是从厨房革命开始的,那么,这家房地产企业的房屋销售也不会好。
“厨房革命”正在造就中国人新的生活方式,并且正在颠覆传统厨房的生活观念,拥挤不堪和杂乱无章了几十年的厨房,正在向厨房布局最优化、劳动强度最小化、厨房操作智能化、烹饪活动娱乐化一体的方向转变。这是一场对传统的厨房生活方式的改造和革命,吸引或席卷进这个商业空间的行业或企业,绝不仅仅限于净菜、微波炉、洗碗机、排烟机等等家电企业,实际上,厨房用具、家具家私等等企业,都身处这个商业空间中。
甚至连似乎完全不相干的房地产企业,也身在其中。其实,“厨房革命”的起点,源自于房地产公司对于厨房空间的设计——只有当房地产公司将厨房空间设计得越是足够宽敞、足够充分,才会容纳进更多的厨房产品;而狭窄拥挤的厨房空间,只会排斥更多的现有厨房产品的进入。
没人知道“厨房革命”究竟会席卷多少不同的企业、产业或产品,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凡是深刻感受和领悟到厨房革命的企业,都有可能从“整体厨房”生活理念中获取新产品的开发理念,并由此获取以前根本无法获得的新的商业空间。事实上,任何一家独立的企业个体,都无法单独创造出厨房革命如此巨大的商业空间,每一家独立的企业个体,都成为了创造“厨房革命”的一分子。这是厨房革命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其本身所蕴涵的巨大力量。它就像一个庞大的合唱团队,没有指挥、没有领袖、也没有主角,每一个企业都是因为搭上了这艘现代厨房生活方式的大船,而获得不同的新的商业空间;同时,每一个企业都是因其它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加入,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商业空间。
“厨房革命”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本身,所引发或创造出来的商业空间的现象,意味着这样一些管理事实的发生和出现:
首先,它意味着企业之间的企业边界、产品边界或产业边界,开始模糊甚至是消失了。在一个生活方式的商业世界里,几乎没有哪一家公司是独立存在的,它一定会与其它的不同行业和不同产品之间,构成某种既彼此支撑、又彼此制约的关联性关系。假如说“整体厨房”的现代生活方式,造就了一个现代意义上新的厨房行业的话,那么,房地产公司就和净菜、微波炉、洗碗机、电视机、工艺品等等不同行业的企业,就成为了处在同一行业里的名副其实的同行。
其次,它意味着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开始出现在了非同行、非同类产品之间。进入厨房生活方式的产品——无论它是房地产公司、还是冰箱产品——都被打上了厨房的产品标记,当有一天电视机或工艺品走进厨房,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厨房产品”时,冰箱和电视机之间、工艺品和微波炉之间,成为了真实的竞争对手,我们不要感到吃惊。
其三,在一个生活方式的商业空间里,企业需要的并不仅仅是竞争,而更多的是合作。就如同厨房革命所带来的现代厨房生活方式一样,它需要房地产业、家用电器业、方便食品等等非同行企业的共同合作,才能满足现代人对于厨房生活方式的需求,曾经毫不搭界的、老死不相往来的不同产品或产业,开始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者。这时,企业不仅不能够强烈的排挤对手,反而是要适当地退出自己所占领的空间,使得更多的新企业能够加入进来,因为参与建设一种生活方式的企业数量越多,生活方式的商业空间往往也就越大。过去曾经你死我活的企业竞争,非但不能够创造或扩大商业空间,反而是在缩小甚至是毁灭企业的前途。
确实,如果仅仅是创造顾客的话,那么,依靠企业独立个体的力量就足够了,但是,如果要想创造一种生活方式,则需要不同企业或不同产品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项任务。假如一家生产净菜的公司,误以为它的产品畅销仅仅取决于质量或价格的因素,那它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如果没有冰箱产品作为净菜储藏的支持,没有微波炉产品作为净菜烹制的工具支撑,那么,净菜产品的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节奏的功能,也就失去了意义。
3.21.2007
Google即将测试按行为付费广告模式
“按行为付费”广告平台测试将仅限于美国AdSense内容,与常规的拍卖模式分开。消息人士称,Google可能几周后就将这一模式投入商用,因此测试周期不会太长。在新模式下,只有网络用户执行特定的行为,例如购买一个产品,或注册一项服务,广告客户才需要向Google支付费用。而按照目前广泛应用的“按点击付费”(cost per click)广告模式,只要用户点击广告,广告客户就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如果“按行为付费”的广告模式获得成功,Google将可以逐步摆脱对“按点击付费”广告模式的依赖。对于广告客户而言,新广告模式可以帮助它们确定各部分网络广告支出对公司营收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避免“点击欺诈”的问题。对于Google的广告合作伙伴来说,它们可以选择在网站上显示来自于Googe的“按行为付费”广告,不管是以何种方式。此外,广告合作伙伴还可以提前预览广告,查看公司名称和标识等信息。
Google在广告客户和AdSense广告合作伙伴之间扮演了中间商的角色。例如,如果广告客户支付了2美元的广告费用,AdSense广告合作伙伴也许只能获得1.5美元,其余归Google所有。(
网络至尊 揭秘网络最具影响50人(1-10)
恩,事实上是最具有影响力的62位人物,不过,正如你将会看到的那样,其中有些人你很难将他们分开列出。另外,请别感到灰心丧气:想办法让多
一些的用户来浏览你自己的网站吧,说不定到了明年的这个时候,你的名字也会出现在这份名单当中。
1. Eric Schmidt、Larry Page 和Sergey Brin,著名的“Google 三雄”
当你公司的股票价格能够最高飙升到每股500美元,当你的全部身家价值 330亿美元现金,当你运营着当今互联网世界中流量最大的搜索引擎,那么
,几乎就可以这样说,你能够负担得起任何自己想要完成的梦想了。Sergey Brin 和 Larry Page两人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小项目,奇迹般地成长成了当
今互联网世界当中最炙手可热的“动力之源”。Google这个词,也成为了在这份排行榜当中少数几个能够从一个品牌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动词的名字。
Schmidt于2001年离开了Novell公司,加入了Google公司的董事会,并且很快成为了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完成了对整个在线广告世界的征服之后
,Google似乎又开始加速进入了一个“疯狂并购”的时代,而它对于顶级在线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的震撼性收购,标志着 Google 又向完全统治
整个互联网世界迈出了巨大而坚实的一步。
2. Steve Jobs,苹果公司CEO
毫无疑问的,你肯定已经厌倦了各大传媒对这位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一举一动所作出的铺天盖地的报导,但是当一个人对盗版音乐的控诉能够在全世
界范围内取得响应的时候,你很难忽略他所拥有的力量。Jobs普及了合法的音乐下载服务,以及合法的电视和电影下载服务。虽然iPhone至少要在五
个月之后才能发布,但是它在“MacWorld博览会(MacWorld Expo)”上的震撼演出,预示着这款产品很有可能会最终普及人们在手持移动设备上
进行互联网冲浪活动。
3. Bram Cohen,BitTorrent 创始人
像是KaZaA 和 eDonkey 这一类的P2P系统已经成为了昨日黄花。未来都是属于BitTorrent的,这个来自于数学奇才和编程神童Bram Cohen的创意
!诞生于2001年的BitTorrent,通过将硬件和带宽等相关下载负荷在网络中进行合理分配,已经成为了现在互联网上下载大型文件(比如电影)最为
流行的方式。该项技术在处理大型文件方面的卓越表现,让Cohen陷入了与美国电影协会(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的麻烦之中,
后者曾要求BitTorrent从自己的网络当中删除侵犯版权的内容。但是这点挫折并没有减缓BitTorrent的急速发展。有报道说,在当今整个互联网世界的
流量当中,有超过1/3是来自于BitTorrent客户端的。而BitTorrent最终也和各大娱乐巨头达成了协议,决定将各自的力量联合在一起。新的
“BitTorrent娱乐网络(BitTorrent Entertainment Network)”最近发布了数以千计的经过行业核准的电影、电视节目、游戏以及用于零售或是出
租的歌曲。
4. Mike Morhaime,暴雪娱乐公司(Blizzard Entertainment)总裁
在互联网游戏世界当中,有一个“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而它就是一切。魔兽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8百万名游戏玩家,而暴雪公
司每年从它的身上所赚取的利润超过15亿美元。为了有机会能够获得那把“永恒正义之剑(Blade of Eternal Justice)”,假如这样做真的有效的话
,任何一位WOW游戏玩家都会甘愿将Mike Morhaime 当作神明一样来崇拜、来感激。正如“第二人生(Second Life,参见第17名)”一样,以这
个游戏为中心,在真实世界当中已经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商业体系。不过,与第二人生所不同的是,这些商业活动 —— 无论其利用的是魔兽世界中的经
济体系,还是游戏体系 —— 并不全都是受到欢迎的。
5. Jimmy Wales,维基百科全书创始人
有无数的网络用户,当他们想要研究某一个问题的时候,都会将互联网的知识宝库 —— 维基百科全书(Wikipedia)当作自己的第一站,也是最后
一站;而维基百科全书上那些由用户所创作的内容现在已经是如此的可靠,以至于全球顶尖的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杂志宣称它在准确度方面
“已经能够和传统的《大英百科全书》相媲美了”。自从2004年以来,维基百科全书已经被当作是一个权威的信息来源,在超过100件美国法庭判决
当中被引用。然后,维基百科全书所具有的巨大声望,也让它自身成为垃圾信息发布者(spammers)的一个重要目标 —— 垃圾信息在维基百科全书
上一度曾经是如此的猖獗,以至于网站的管理者们不得不暂时屏蔽了整个卡塔尔地区的编辑权限。为了对抗网络垃圾信息,Wales决定在维基百科全
书网站中的所有外向链接中都加入“不要索引(nofollow)”的标签,来告诉网络搜索引擎忽略掉这些链接,从而避免对这些链接所指向的目标网站
在搜索引擎上的排名有任何人为影响。这一策略确保了维基百科全书本身在搜索结果中的重要地位会日益增长。但是对于Wales本人来说,维基百科
全书仅仅才是一个开始。他最近发布了自己的网络搜索引擎 ——WikiSeek。这个网络搜索引擎仅仅会检索那些在维基百科全书当中所提到的网站。
6. John Doerr,Kleiner, Perkins, Caulfield & Byers 风险投资家
作为前任英特尔公司的销售人员,John Doerr 已经成为硅谷风险投资领域的王者长达27年了。在这27年当中,他投资了一系列著名的高新科技企业
,从“太阳微系统公司(Sun Microsystems)”到“亚马逊网站(Amazon.com)”,再到现在炙手可热的Google公司。Jeff Bezos (参见第24名
)曾经将描述Doerr为“整个互联网力量源泉的中心。” John Doerr 同样也乐于用自己的巨大财富来支持自己的政治观点。他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推
动和支持了一系列涉及可替代能源和干细胞研究等极具争议性的法律提案。
7. Craig Newmark,Craigslist 创始人
他的网站没有任何广告,只向浏览者中的极少数人收取少得可怜的一点费用,采用了一个“.org”的非盈利性域名后缀,仅仅雇用了23个人。虽然它
的外观可以说是“简陋”,但Craigslist网站在去年九月份中一共获得了1410万次页面浏览量;并且根据行业研究公司的comScore Media Metrix 调
查数据,Craigslist的网站流量在去年九月份中排名全球第五十二位。对于很多人来说,Newmark的Craigslist网站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让人上瘾的“
毒品”:这些人一面逃避着自己的日常工作,一面却乐此不疲地狂热地更新着Craigslist网站上的关于免费玩意儿、狂欢派对和个人广告的各种各样的
列表。最为重要的是,Craigslist几乎是单枪匹马地摧毁了线下分类广告市场。(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单单是在美国圣弗朗西斯科海湾地区,Craigslist
网站让当地报纸的分类广告生意每年损失掉的利润就高达 6500万美元。)传统媒体,你们要小心了!
8. Peter Levinsohn,FOX 交互传媒公司总裁
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的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旗下的FOX交互传媒公司(Fox Interactive Media),是互联网上最具
力量的实体之一,它控制着13家网络站点,从广受人民群众喜爱的MySpace.com到极具争议的FOX新闻网站(FoxNews.com)。作为对新闻集团传
统的电影电视资产组合的一种补充,根据行业研究公司comScore World Metrix的调查数据,这个专注于互联网领域的部门位列于在去年12月评选出
的“全球十大浏览量最高的资产组合”之中。根据TechCrunch网站(参见第30名)的报道,在未来它还很有可能会变得更加显赫,因为现在FOX交
互传媒公司手中依然掌握着20亿的空闲收购资金,足够其完成一系列大的动作了。
9. Marissa Mayer,Google 第一美女,Google 搜索产品&用户体验部副总裁
Google公司的产品女皇,宏观统筹着这个搜索巨人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互联网服务和工具列表,诸如Google地图、Goolge桌面搜索以及Google
Base —— 一个与eBay相似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这位Google“第一夫人”于1999年的时候以第一位女性工程师的身份加入了Google公司(她大概
是Google所雇用的第二十名员工),专门负责开发Google那现在广为人们所熟悉的简洁外观风格。不过,请别错误地以为她只知道工作,而不知道
该怎样放松;根据Google官方网站的报道,是她组织了Google的“员工电影之夜”活动。
10. Chad Hurley 和 Steve Chen,YouTube 网站创始人
除了Google对公司的收购,YouTube网站的创始人Chad Hurley(CEO)和 Steve Chen(CTO)看起来似乎是一有时机,就想要震撼世界。这个
网络视频分享的中流砥柱宣布它计划为用户所拍摄的视频短片付费,并且它也已经同几家大型传媒公司建立起了合作伙伴关系(诸如MTV、NBC、华
纳音乐公司,以及其他等等)。前共同创始人Jawed Karim则为了继续自己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硕士学业而离开了公司。
物业、权力与暴力 from肖知兴
物业、权力与暴力
物业管理是一个不起眼的行当。曾经的印象是有次听人说过,因为这种公司现金流好,常有地产公司老板把物业公司当礼物送给情人之类,可见这钱赚得有多容易。后来轮到自己交物业费的时候,忽然就有点儿恍惚: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行业的存在?收集垃圾、维护安全、修葺道路等都应该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公民交了税就应该免费享受;至于水电煤气、有线电视、电话、电梯等则都属于市场服务,自有销售这些东西的公司来上门提供服务,市场化的原则自然而然就可以解决问题,为什么还要额外生成这个叫物业管理的行当?
牢骚归牢骚,该交的钱还得交,因为问题的答案是明摆着的:公共服务方面,政府提供的免费服务一般人是靠不上,所以大家只有额外花钱,买私人服务;市场服务方面,这些行业的公司多半属于“惹不起,躲得起”的国有垄断企业,还是让物业公司的人与他们打交道更为省心些。所以,对于普通的购房者,一个地产项目是否能否提供良好的物业服务,也就成了影响他们做出最后的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万科公司所属的万科地产,在业界就一直有良好的口碑。以我自己有限几次“客户体验”,感觉也确实是名不虚传,估计比那种当礼物送情人的物业公司的管理水平肯定是要好一大截吧。
可以当礼物送人的公司,管理上的难度自然应该不会太大。雇上一队保安,几个电工,几个园丁,几个清洁工,一个如假包换的物业公司就可以鸣锣开张了。可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一个行业,做得好的为什么偏偏又是万科?我仔细思考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应该与万科经营哲学有关。大家都知道,地产业第一到第三重要的法则都是“地段”,所以,大多数地产公司,都把拿地当作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地产公司老板,个个都是长袖善舞的寻租高手,夜夜笙歌,一晚上连续赶好几个场子,为的就是拿下一两块地的开发权。而这个万科公司,秉承他们“对内平等,对外开放,致力于建设阳光照亮的体制”的经营哲学,却偏偏不拿一手地,宁可多付钱,从别人手里拿地,也不把公司的长远发展建立在权力寻租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在大家都选择取巧的情况下,万科选择的却是一条踏踏实实的笨路: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好,让客户去判断。在与官员搞好关系和与客户搞好关系之间,万科毫不迟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
为什么是选择题?房地产公司为什么不能同时与官员与客户搞好关系?可惜,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第一定律都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无法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当公司领导的天字第一号大事是与市长吃饭时,就决定了这家企业不可能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整个企业既不会有动力、也不会有能力去为市场、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如果说每个企业都有一个他们摆放他们供奉的财神或上帝的神龛的话,这个神龛很小,不可能同时容纳两位上帝。原因很简单:心诚则灵,同时拜两个上帝,心不诚,自然不可能灵验。市场无法轻易糊弄,当官的,更个个是“明白人”啊。
如果非要深究,背后的原因则是,与客户建立关系、与市长建立关系依从的是完全不同的两套逻辑,前者是平等、契约、等价交换的市场逻辑,后者是权力、寻租、掠夺的逻辑,两套逻辑水火不相容。而没有法律制约的权力与暴力其实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所以权力主导的房地产圈内,我们就有了在全世界堪称奇迹的“物业暴力”。2001年至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社区治理”课题组先后对北京100多个居民小区进行调研,结果显示:业主与物业公司发生过严重纠纷的小区占到了80%,其中产生肢体冲突和暴力冲突(不包括威胁和恐吓)的占37%。
媒体公开报道,朝阳的某小区临时业委会主任四年前被3名神秘人用铁棒打成重伤,“头部被打出两个大窟窿、右眼永久性失明、左胳膊粉碎性骨折。”一直到现在,凶手仍然没有下落。曾经是一家旅游咨询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的被害者,从此只能在家养病,妻子为了照顾他,也只好辞去在外资企业的工作:“什么见义勇为,做好事,以后我坚决不会让我的孩子去做。做了受到伤害,只能自己来承担,这个社会没人救你,没人管你。”
京北的某小区,四年内有六十多名业主被打伤。“打!打!打!给我往死里打,打死我负责!”该小区物业公司总经理在一次殴打现场高声喊道,当时六七名警察就在现场。一位老太太说:“现在的小孩要是不听话,只要说保安来了,他马上就不淘气了。有人敲门,要说是物业公司的,小孩吓得就往卧室跑。”
去年9月,海淀某小区发生物业暴力。业主描述说:“从东边和西边一共进来200多人,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东边进来的人戴着红色的钢盔帽子,西边进来的人戴着蓝色的钢盔帽子。一进来就打我们。”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说,“他们看见我就打。我血压高,他们几下子就把我打倒在地了。” 业主解释,物业公司在离小区不远的地方,叫来一些民工,现场给钱,现场换衣服,然后就过来打人。
我回想万科物业的小伙子们憨厚平和的笑容,无法跟这一幕又一幕的血腥暴力的景象对接起来。同样是物业公司,有的为客户创造价值,有的成为送情人的礼物,有的成为暴力的指使者。市场维护人的尊严,专制却把人变成鬼,这样的例子,我们见的已经实在太多。
色译
爬虫日子我唯一读得进眼的东西,是一篇色彩研究,关于红绿二色在中国诗词里的视觉意象。 In my days as a reptile, the only thing I was able to read was an article on color, some research on the visual imagery of red and green in Chinese poetry.
我带在身上数念珠般反覆诵读,事实上,这篇研究更接近一册搜罗殆尽的色彩元素周期表。它胪陈了几个色彩系统对于红绿的各样命名,单是日本人所著中国色名综览,依据MUNSELL色环罗列,以明度顺序为先,明度相同的,彩度高者先,红色,即有一百四十种红。且看,色谱七·五R的红,润红、淡藏花红、指甲红、谷鞘红、淡桃红、淡罂粟红、苹果红、颊红、瓜瓤红、铁水红、草莓红、曲红、法螺红、桂红、榴花红、汞红、烹虾红、胭脂红、蟹螫红。 I carried it with me like a rosary and read it over and over again. In fact, the work was more like a volume of exhaustive research on a color periodic table. It listed names for reds and greens from several color systems. A Japanese book on Chinese colors alone has 140 different reds, which, based on the MUNSELL Color Chart, are listed in order of shades, and within them by tints. Just look at the reds in row 5 on chart 7: moist red, light primrose red, fingernail red, vale red, light peach red, light poppy red, apple red, cheek red, melon pulp red, molten iron red, strawberry red, distiller's red, escargot red, cassia red, pomegranate red, mercury red, cooked-shrimp red, blush red, and crab-pincer red.
绿谱,一○GY的绿,艾背绿、嘉陵水绿、嫩荷绿、纺织娘绿、水绿、绣球绿、螳螂绿、豌豆绿、玉髓绿、青菜绿、巴黎绿、青梅绿、萤石绿、秧绿、莴苣绿、豆绿、琉璃绿、藻绿、柞蚕绿、麦浪绿、蛇胆绿、青豆绿、淡灰绿、深琉璃绿、浮萍绿、草绿、紫杉绿。 The greens on 10GY in the Green Chart: mugwort-back green, Jialing River green, tender lily green, grasshopper green, water green, hydrangea green, mantis green, pea green, chalcedony green, leafy green, Parisian green, plum green, plum green, fluorite green, rice sprout green, cabbage green, bean green, glaze green, algae green, tussah silkworm green, wheat-wave green, snake gallbladder green, green bean green, light gray green, dark glaze green, duck-weed green, grass green, and yew green.
鲸鬣红,城上闪闪鲸鬣红。 Whale fin red, the red color of whale fins shining over the city.
嘴初红,养来鹦鹉嘴初红。 Lips just turning red, the young red beak of a house parrot.
水底红,初日圆圆水底红。蛮锦红,窄衣短袖蛮锦红。桃毁红,妆成桃毁红。拨剌红,惊鼓跳鱼拨剌红。剪来红,清香拂袖剪来红。兽焰红,松火红,宿烧红,大谷红,腮上红,后霜红,踯躅红,海绡红,舍利红,宫花寂寞红。 Red under the water, the round morning sun turns the water red. Barbarian brocade red, a narrow blouse with short sleeves in barbarian brocade red. Spoiled peach red, putting on make-up in spoiled peach red. Flapping fish red, startling drumbeats make the fish jump and flap its red fins. Cut flower red, light frangrance from red cut flowers caressing the sleeve. Beast fire red, pine-flame red, lodge-burning red, big valley red, red on the cheek, red after the frost, azalea red, mermaid silk red, Buddhist relic red, lonely red of the palace flowers.
搜搜客:精细服务分类之道
传统意义上的Craiglist模式已经不能一招鲜似的通吃天下,中国用户在阅读习惯和信息获方式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了对于分类信息网站不同的要求,分类信息网站如何从一个生活信息简单的提供者转变成一个生活信息的服务方,这样的角色转变并不是每一个分类信息网站都能有这样的觉悟,搜搜客CEO何文意先生将搜搜客网的经验归结为——精细化服务,即服务标准精细化、服务内容精细化和技术核心精细化。
首先,服务标准精细化:对商业用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对公众用户提供“标准化”服务。通过不同的服务向用户表达对其“特殊”地位的重视,大大增强了用户对网站的黏着度。注重网站和用户的双向交流,通过客服中心、社区管理员和客户代表与不同用户建立良好沟通渠道和高频次的沟通,为用户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切实可行的网络分类信息产品、网络服务解决方案。
其次,服务内容精细化指的是:网站在增强基础分类信息服务的同时,还以增值服务、延伸服务来吸引用户,以此提高用户满意度、提升品牌价值。延伸服务体现在为商家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认证商家绿色通道”;延伸服务体现在与广大商家共同打造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为用户提供在餐饮、娱乐、购物、文化、休闲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第三,技术核心精细化:针对不同用户,通过研究用户行为,有针对性地开发不同的技术,譬如搜搜客的“分类信息匹配引擎”、“垃圾信息甄别系统”和“中小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就是面对不同的用户需求,满足个人用户对于信息真实性、便捷性的需求,满足商业用户对于信息管理和可分析性的需求。
不难看出搜搜客目前的分类频道正是突出了精细化服务的理念,在用户为主导的今天,服务竞争将是分类信息网站竞争的焦点,如何努力通过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从而获得长远与稳定的竞争优势,使网站得以延续和发展,分类信息网站的根本在于真正体现用户需求的融合。
分类信息是人与人的价值流动
分类信息作为互联网的新宠,在07年继续以令人侧目的速度增长,浏览几个比较著名的分类信息网站口碑、搜搜客、58同城等,不难发现目前分类信息网站已经积累了不小的信息量和一定规模的用户,各有特色,呈现良性增长的态势。但是,综观网上分类信息行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凸现问题,信息随意抓取、虚假信息、信息量多质差……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缺乏对分类信息核心概念的理解,对此搜搜客对同行们的建议是:立足用户,体现在分类信息的根本价值是人与人的交流。
搜搜客CEO何文意对此深有感触:群众的力量是分类信息生存的关键的因素,缺少人与人的交流,信息将无法在有关联的人之间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流动,只有当信息能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流动,信息本身才产生了价值,价值的累计才能帮助分类信息网站进一步发展。这正是互联网的价值,网络是社会性的, “人”这个维度必须引入到信息的生产、获取、组织与呈现当中。
如何将用户引入到信息交流行为,有两点是需要分类信息行业思考的。
信息的发布者,也是信息的获取者。留意一些分类信息网站,会发现信息量是不少,但是很多信息没有反馈,甚至没有点击。用户如仅仅是为发布而发布的话,充其量只是增加网站流量。如果发布者之间能形成比较好的互动,相互分享信息并进行进一步交流,那信息就活了,用户的积极性也将被大大激发。譬如,搜搜客曾将一些热门
演唱会规编为主题活动,通过出行、就餐等需求对用户进行引导,效果出奇的好,用户们纷纷在主题中交流经验,分享心得,类似顺风车的召集、粉丝团的组建、团购等等话题层出不穷,用户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
指导用户,进行更有效的信息发布。分类信息随意性较强,一条信息从发布、让人产生价值到用户和发布者双方达成行为,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一步一坎。一条信息能否让人产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内容的组织。但是一般的分类信息网站都没有能在这方面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建议,发布者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作为网站对用户信息的发布做一定的规范,让信息本身更能吸引人,更有效直接,避免重复发布的资源浪费。
如今分类信息网站林立,也存在不少误区,在比较信息量、比较用户数的同时,网站应需对用户进行更多考虑,为用户所想。谁能抓住用户的心,谁就越有可能在分类信息行业里成功。
3.19.2007
中国个人网站 Top 10 网站分析
Top1:www.4399.com (中文排行第25名)4399游戏 为李兴平所作,他以前hao123 和qq163占领国内网站流量1% 他一个人创造的网站流量超过sina 与163 的3000人创造的流量总和。hao123卖给baidu以后,李兴平同时又做了其他几个网站,目前已经又都流量居高。 李兴平堪称为中国第一个人站长,top500中文网站中,他的个人旗下还有 hao123 中文排行第5;qq163 中文排行223名;ip138 中文排行 192名 ;3533手机网 中文排行153名;FLASH130 动漫、FLASH在线欣赏。 www.f130.net (中文排名338名)
Top2 : www.verycd.com (中文排行第33名)verycd分享互联网的黄一孟 创始人,精通技术,是Google崇拜者,1982年生于上海,前国家二级运动员(篮球),初中开始接触计算机,高一时参加了少科站的Pascal培训后正式入门,从此决定投生于IT行业。创办了目前在国内拥有相当用户数量的P2P型VeryCD网站。现在该网站每日访问量(PV)达数千万之多,配套之客户端软件“电骡”每天安装数量达数十万之多。通过个人网站,将公司发展壮大,并获得了众多风险投资商的青睐。获得过国内多家知名媒体的报道,也是2005年中国十大个人网站第一名
Top3: www.1ting.com (中文排行第47名) 一听音乐 2003年,在风景秀丽的江南某大学,一个大二男生坐在嘈杂的食堂吃完他在这里的最后一顿午餐,决定暂时离开这个为了寻梦来到的地方。 第二天他就踏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随行的除了基本的生活用品,就只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和十年来收集起来的几百张CD。在上海,他住到了一个朋友的宿舍,两人开始了起床——吃泡面——编程——吃泡面——睡觉的生活。三个月后,一个并不怎么华丽但是很好用的网站上线,这就是www.1ting.com。 两年后的2005年10月,一听音乐网成为用户最多的中文音乐网站。又过了两个月,更激动人心的突破传来,一听成功晋级世界网站排名400强。网友的支持给了网站几个运营人员莫大的动力,2006年3月,网站一举冲入世界排名300强。 2007年,一听来到了北京,又有几个小伙子和大姑娘带着他们的CD箱子团结到那个“大二学生”和他的笔记本周围。他们盘算着,怎么能让中国人民的音乐生活更加丰富、更加精彩、更加美好、更加自由。。。。。。。。
Top4:www.readnovel.com (中文总排行51名) 主人王衡是一个非常低调和传奇的站长,他在一家it公司上班,业余时间喜欢文学,于是创办了小说阅读网,在2年内,迅速走红,成为最大的小说网站之一。
Top5: www.chinaz.com (中文总排行59名) 中国站长站 始建于2002年3月,是一家专门针对各大小网站提供技术及资源服务的网站,现拥有国内最大的源码发布下载中心以及站长、网管聚集的站长社区,下载中心已经成为国内大型的同类下载站之一,每日的下载量达十万次以上,提供下载的文件储量达60G以上;站长社区已有十几万的用户群,并发表了一百多万的技术相关帖子,网站还提供了很多专门针对网站的特色服务,几年内已为国内数十万的中小型站点提供了数亿次的服务。 旗下网站有 www.cnzz.com 中文网站排名83名
Top6:BT China (中文网站排行61名) 易特一号,这是一个让外行人看不明白的网站,就一个设计很不到位的首页,还有堆的外链出去,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流量
Top7:www.skycn.com (中文网站排行73名,被百度4000万买下) 3年打造下载软件的辉煌,主要原因:页面简单,域名好记,推广有力,下载速度快
Top8:www.51.la (中文排行76名) 51啦统计,是阿江的得力之作,阿江从事医药方面的工作,业余喜欢网络,编写统计,阿江统计,阿江探针,一直都是站长比较喜欢的工具。 阿江兄弟两目前经营的阿江统计和紫田网络,在个人网站界知名度很高。
Top9:www.onlinedown.net (中文排行86名) 华军软件是国内老牌的下载网站,也是共享软件最多的下载网站,在全国大部分省市有分流下载中心。目前正在推出的华军商城,华军论坛。
Top10 :www.xxsy.net (中文排行91名) 站长潇湘子,外号小箱子,最大的遗憾就是.com 没有买成,2年前,1万能买 不想买,现在花10万,也找不到卖家
微软失去的机会from王建硕
现在Google的很多成型的产品,都在微软雄心勃勃的规划中出现些身影,却最终随着一些产品部门的解散而烟消云散。
Hailstorm 2001年三月19号,微软.NET发布后的一年后,一个秘密的项目浮出水面,内部代号叫做Hailstorm(冰雹),大名应该是叫做Microsoft .NET My Services(好像没有多少人知道的)。
以前单机的操作系统提供像file.open("c:\\test.txt")这样的API来存取本地文档,而Hailstorm希望成为互联网的操作系统,它提供的API让应用程序可以存取互联网上的数据。它提供身份验证,提供个人存储,提供支付等等各种各样叫做building block的服务。
就好像从文件,到网络,从图形,到声音,凡是个人电脑提供的功能,Windows都提供了API给第三方开发一样,Hailstorm这个宏达的计划就是把互联网上的基础服务做好,提供给予SOAP的接口,让大家对互联网编程。
直到现在,这个想法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瑰丽的构想,是一个有前途的方向,不过老实说,当2001年看了具体的接口的时候,还是很有些失望。微软渐渐失去了在DOS时期的简洁高效的作风,变得臃肿和难于理解。
(想想吧,一个可爱的int21居然涵盖了DOS的几乎全部功能!这种风格,我最近在Google Map API身上反而看到了影子) Hailstorm团队最终被解散,无数没有完工的API和没有正式发布的规范也就埋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 。而以用户数据为中心的应用和轻量级API在此之后的5年里面,不断由Google发布。
NetDoc Google最近推出的Google Docs & Spreadsheets是一个和微软Office竞争的产品。其实按照微软的内部达尔文主义的安排,微软内部和Office竞争的产品早在2000年的时候就已经成型,代码名是NetDoc(好像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
当时上千人的团队的目标,就是和Office团队争分夺秒的竞争,提供一种可以在线的,用浏览器就可以编辑文档,编辑Excel的新型的应用,最终可以击败Office。结果,一年以后,NetDoc没有在内部打败Office,Office团队发布了Office XP,而NetDoc团队没有来得及发布他们的产品而被取消。一个就在指头尖的产品就这样流产了。5年以后的2006年,Google收购了Writely,推出了这样的产品。 重要的是做出来 市场上的竞争就是这么残酷,主意不值钱,产品值钱,获得市场认可的产品最值钱的。
微软在2000年的时候,资源已经太多了,多到可以组织起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软件开发团队,而用“工程”的方式投入很多人,共同开发大型软件项目;而Google却可以用微软曾经用过的“艺术”的方法来,用很少的人来做出产品。前几天,和大学的一个朋友在北京吃饭。他离开微软去了Google,做出了一个产品,叫做Google Calendar,他们组,7个人。嗨。这种小团队作风曾经是微软的一贯作风,现在却不是了。
面对互联网,微软失去了太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