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2007

《信息烟尘》.摘录

教育要输送价值判断,要提高关键技能


智慧的产生,并不仅仅是接触信息就能达到的


马歇尔•麦克卢汉:每一项技术都有“服务”(service)效应和“危害” (disservice)效应


尼尔•波斯特曼在其著作《技术垄断》(Technopoly)

任何一种新工具,都带着它特定的“内嵌的意识形态”(embedded ideology)来到我们跟前。

我们 感知和理解周围世界的方式,基本上取决于我们手里正拿着什么样的工具。拿一把锤子,你就会去找钉子;拿一把刀,你想 的就只是去切什么东西;还有其他类似的情形。“一项技术一旦被引入[社会]”,波斯特曼写道,“它就以自己的手来表达它自己的意思;它被设计 (design)成做什么,它就做什么。我们的任务就是去弄懂那个设计是什么。”每项技术都有它自己的社会计划--这同样也是麦克卢汉在他那著名的格言中 要表达的意思:“媒介就是信息”

情境的缺失也会影响情感。马歇尔•麦克卢汉早就提醒我们,要注意精神可能会离开肉体,被加速运转到能够 浮进电子虚空。他称之为“脱离肉体效应”(Discarnate Effect)。


大部分人只能在 剧场的包厢里呆呆地看着舞台――也许会感到些许愉快,不过却和舞台上发生的事情毫无关系


[有个解决方法:不去看戏,在剧场外玩耍--会发生什么?]


摧残注意力已经成为我们最流行的娱乐方式了。


信息包装


实际上人 们把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时间放在了狭窄的、专门化的交流领域里

信息过剩的世界里,分裂破碎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世界逐渐被划分成各种截然不同的消费部落


基础教育学者弗兰克•史密斯(Frank Smith):“失去隐喻,思维将无法开动”。


重估记者角色


分享和整理已有的信息比搜寻纯粹的新信息更重 要


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不同步


弗里德曼将教育和告诉分开,这一划分非常关键


教育,必须承担一种责任――保证知识的有效性


新闻摘要之所以能够继续存在,不是因为它们有价值,而是因为它们富有戏剧性和娱乐性——而且,在这个共 同信息所剩无几的时代,它们提供了一些廉价的公共信息,让所有人在某个时间里感到有所依附。它们还给人们一种相互关联和相互理解的错觉,让我们以为自己还 挺有知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所以,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我们的处境会好得多


即时信息产业


传递着精神才智


在信息资源变得异常丰富之前,宝贵 的新鲜信息是有价的通货


新信息就其本身来说,不再是一个值得最好的记者、最好的分析家和最好的头脑追求的目标。


批判性和分析能力的缓冲器


永远求新这一诱惑,这种诱惑会让他们自取灭亡。


要判断一件事情到底有没有价值,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离开它一段时间,再回头看看



用“信息斋戒”(data-fasts)净化你的系统


-

从语音邮件到办公便笺, 从读书笔记到讲演和网页,所有讯息都应该干净利落、扼要中肯。这是我们相互之间的新义务。冗余信息一旦减少,人们的粗俗举止也会相应地减少

  • 谦逊、得体和节制这些生活习惯的自然延伸

  • 有没有必要、、、

  • 头脑呆滞,记不住任何东西。它让我们不堪重负。吃得太多会感到恶心,在浴缸里待得过长也会难 受,因为最初的体验完全被堵塞了。
-
  • 品味由严格限制带来的乐趣

  • 其成本意味着,我仅拍一张照片,这样才会珍惜它
    • 是否意味着一件事情 的意义可以用付出的成本作为价值参数? 意义和成本到底有这样的关系吗?---by nigi.

  • 更基础、更能引起共鸣的技术回归的趋势称为“技术降级”

    应该尽量使用自己手中最基础的技术,只要它能完成预定的任务――在众多的技术产品中,优先使用那些任何人都能清楚理解其功能的技术

  • 信息富人将更富而信息穷人将更穷
    • 似乎与实际不符---什么是信息富人呢?信息量=信息价值?
  • 需要的并不是更快地连上信息无底洞

  • 面对食品过剩,精英们学会了如何节食

  • 能在信息过滤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也就意味着成为一个老练的信息使用 者,知道信息来自何方,知道如何精选信息,如何把剩下的剔除掉

  • 信息穷人最终反倒被信息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