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2007

摆脱纸张:书籍数字化之后如何阅读?from Daniel Pudles ,T by blog中文翻译

Google这个世界最大搜索公司不停地扫描图书,虽然不知何人,也无法分辨在何处。Google有狂热的技术追求,很少有手工劳动,然而扫描书籍时一定有人工参与(Google Books的书里有些能看到手指印)。
Google肯定不会透露具体数字,但是根据此项目的主要工程师Daniel Clancy的指引,做个合理的推断也不难:Google与伯克利的一家大学图书馆的合同规定每天要扫描3000本书,其他12所合作大学要求的标准可能略低,但是合作出版社要求的效率肯定会更高。保守估计Google一年要扫描、数字化1000万本书,现有的书籍估计也已经有6500万本了。
有类似计划的并非只是Google。例如1996年建立的非营利机构InternetArchive,创办者Brewster Kahle来自旧金山,立志要把所有公共领域的文本、视频全部收集起来,建成一所现代版的亚历山大图书馆。Google在搜索市场的竞争对手亚马逊、微软甚至Yahoo!也都曾扫描图书,世界各地的图书馆也扫描图书,出版社为了跟上潮流也开始效仿。不过比起Google的现有规模和未来发展,上述各家都有些不值一提。
书籍电子化了,新问题也来了。人类未来到底会怎样读书?科技已经瓦解了其他媒体(比如唱片),下一个被瓦解的会不会是书籍?而人们阅读的习惯是否也会随之变化?书里再加上连接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又回到了最本原的问题:书是什么?
书的载体似乎并不容易改变。电子书当然存在,比如最著名的SonyReader,这个小玩意儿跟真书大小相仿,是Sony这家著名的消费电子公司生产的。Sony目前在网上提供1万2千本书的下载,不过SonyReader的营销负责人说“我们的任务不是取代纸的书籍。”
电子书对纸质书籍的影响与苹果的iPod之于CD随身听的影响颇为相似,但是电子书的影响并不会像后者那样广泛。差别很明显,很容易就能把旧音乐CD转换到iPod上,可是想要把旧书都转换成电子书着实困难。
这样下来Google等公司忙不迭地扫描的这几百万页内容谁会读呢?有人真会在屏幕上读,有些可能先用Google品尝一下再买、或从图书馆借纸质的书,也有的只是找来他们感兴趣的段落读一下而已。
最大的变化应该是在于书的组织形式。在这个方面因特网对书的影响会跟苹果对音乐,以及YouTube(现在归Google所有)对视频的影响相似。有些年轻人心里“专辑”的概念已经不存在了,只是一首首单曲组成的播放列表。这样与朋友分享就更方便。
对书籍而言,类似的转变已近在百科全书中发生了。维基百科,自由、写作的在线百科全书,已经开始蚕食纸质百科全书的市场了。有些书人们根本不会看完,也有些需要经常更新。现在看来这两类最容易转移到网络上,或许再也不能称作“书”了。电话本、词典,还有菜谱乃至教科书,都属于这一类。
一些非小说类的书籍情况有些不同。这类书常常是想表达某种观点,然而既要表达观点,又要赚到钱就要想办法多写一点,做到300页厚,写过8本书的网志作者Seth Godin这样说。“要是你的想法只能写50页,那肯定是赚不到钱的。”如果能摆脱这些麻烦,的确会替作者省掉许多时间。
数字化还可以给非小说类书籍带来另一个好处。书籍数字化之后也可以像网页一样带上互相连接的超级链接。目前在Google Books里的链接只能连到书,不过Google的Clancy先生说将来超级链接是可以指向某一个段话或具体一个词的。很显然注释、引文、参考文献都是链接能派上用场的地方。
这样一来又有很多好处。文章观点的来源现在好找很多,给学术研究带来极大的便利。以前研究人员要钻在图书馆里先查索书号、放在哪里、再跋涉到书架前拿下来,排队复印。而现在只要点下鼠标就好了。
而且有搜索器的帮助,书籍互相连接之后也更容易为读者发现。超级链接把各种各样的书相互联结,搜索器用独到的算法把链接当作“投票”。链接来源如果被引用得多,它“投票”的权重也就越大。线下的研究文献中,引用数量的原则一直以来就是如此。实际上被Google创始人之一Larry Page自夸地称为“PageRank”的搜索算法的最初的主意也是源自这里。
各种各样的书都能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它们在网络面前又会怎样呢?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应该也会自然而然地移植上网,从而称不上“书”了。武侠传奇故事的粉丝们早就不读纸质的书了。网上的“World of Warcraft”(魔兽世界)里,大家成了肌肉男和剽悍女,一起打怪物。科幻小说也有类似趋势,应该说SecondLife塑造的虚拟世界已经是这样了。
不过大多数情况下,纸质书仍旧是小说最好的载体。因为一旦读者沉浸在了连贯的故事情节里就不想受到干扰,而网上的各种信息都会转移人的注意力(连超级链接都能干扰阅读)。读小说不像读参考书和课本,并没有既定的目的,也没有时间限制。字典、菜谱能在网上随机查阅固然有用,小说可就说不上了。
短篇小说和诗歌的情况又有所不同。这两种体裁十分短小,在线阅读十分方便,不一定非要固守在纸质书里。上班族上下班时在公车上都可以用手机下载一两首俳句和十四行诗读。利用新媒体不仅能阅读诗歌,还能听人读。“现在的小说、故事最初都是口头的”Google图书项目的负责人Adam Smith这样表示,于是Podcast自然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复古”。
短篇小说集、诗集应该也和长篇小说一样很难被替代,一方面是读者在阅读时需要指引,另一方面阅读纸质书比较惬意,床上躺着、浴缸里泡着、沙滩上晒着都能捧一本书来读。书籍数字化的过程中,读者总能发现纸质书的好处。书籍并不只是一件东西,也不一定是思想的载体。书籍给人们的感觉更像是“往日感受的纪念物”(Seth Godin语)。这样的东西,读者应该乐于购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