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在十六世纪中叶召开的特里腾大公会议虽然在各方面正面答覆了誓反教宗教改革运动所引发的种种外在问题,却没有解决教会内部的神学争论,诸如传统对圣经的解释与自然科学新知之间的冲突,杨森异端对人类自由意志和天主的圣宠在灵魂得救这件事上所扮演的角色的主张,这都是接二连三产生出来的极具神学性质的争论。此外,又加上“法兰西主义”的复苏,法国国王多方设法要成为法国天主教的首领的企图,并严厉压迫誓反教徒的行为,在在都制造了天主教内部的重大困扰。这些事件虽然都没有酿成教会的严重分裂,却也耗费了教会许多的元气。
教会内部的冲突与困扰似乎意犹未尽,十七世纪末叶在法国又兴起了一个属於神学上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微妙,虽然没有发展为重大的困扰,却也掀起了一些风波,值得提一下,作为天主教十六、十七世纪欧洲部分历史的结束。这个问题就是寂静主义(IL QUIETISMO)。
寂静就是无所动静的意思,指一个人与天主进入神交密谈的时候,可以不理会一切,只沉浸在那种神魂超拔的境界中,享受当时的心旷神怡,其他的事,哪怕是天塌下来,或者升天与下地狱,都成为次要的事,无关痛 。
在教会的神学上,进入寂静的神秘境界并不是什麽值得大惊小怪的事,问题的 结只在於神学中的所谓神魂超拔的神秘经验是天主所赏赐的恩典,不是人可以下功夫得到的。换句话说,不是人可以经由祈祷默观而必然能够达到的境界,不是人可以凭自己的意志要求 天主进入超然物外的神交密谈中。教会中的圣贤没有一位不是祈祷的专家,但不一定都有过神魂超拔、享受心中完全占有无限美善的天主的那种仙境的喜乐,因为那种经验不在乎人的努力 否和修养的深浅,而是天主主动白白赐给的。再说,那种美好的经验享受也有种种不同的层次,可长可短,可深可浅,一个有心的人经常可以在日常生活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中,意识和体会到天主在与他独自会谈,因此而内心感到莫名其妙的喜悦。
寂静主义所推崇,甚至梦寐以求的那种与天主进入神魂超拔的境界,原是无可厚非的,唯一不足取的是进入那种境界的途径手段。十七世纪下半叶的西班牙神父米格尔.莫利诺斯(MIGUEL MOLINOS,1628-1696)是非常鼓吹这种人为的 天主进入超拔境界的人。这位神父在罗马生活,作了好多人的神师。他在一六七五年写了一本"神修指南",阐述他的理论,他以为祈祷的时候,人应该尽快地进入默观对越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完全被天主纯洁的圣爱所笼罩,沉浸在绝对美好的境地。这时候,人只顾与天主神秘往来,其他一切都已微不足道。
米格尔.莫利诺斯神父的神修理论很有疑问,我们不禁要问:人祈祷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只在寻求自己心灵的快慰?只在设法接受与天主神交密谈的乐趣?若真能每次寻求,都会得到那种无法形诸笔墨的感觉,人岂不是要整天追求那种心灵的享受而无所事事了?因为还有什麽比追求这种喜乐更重要、更值得的事吗?再说,如果祈祷的用意只在获得或进入与天主神交密谈的神魂超拔境界,这岂不要使很多人产生自欺欺人或自以为是的幻觉和幻想,甚至误入歧途,变成走火入魔的人吗?
米格尔.莫利诺斯神父的神修理论经过罗马长久审慎的研判后,终於在一六八七年被断定为不道德的谬论,这种近似异端的谬论就叫作“寂静主义”。这种主义思想不把行善、克苦当作一回事,不重视它们在神修路途上所占的重要性和所发生的作用,看不出行善 克苦是祈祷的内在功夫,是取悦天主的途径,是取悦天主後,内心感到天主的平安的先决条件。
米格尔.莫利诺斯神父的“寂静主义”虽然在罗马遭到处分,但他的理论在法国已经传开。当时法国有一位富有的寡妇,名叫让娜.居永(JEANNE GUYON,1648-1717)这位夫人经历了家变之后,发现了法国神修传统所推崇的那种完全否定自己,摒弃自己,全心投注在天主圣爱中的灵修途径。
在某个机会中,居永夫人经她的神师而认识了米格尔.莫利诺斯神父的“寂静”神修理论,并深深为之所动,于是开始写文章大肆宣传那个理论。由于她交友广阔,许多贵族妇女也都信赖了“寂静”神修的功效。这位夫人甚至深信自己肩负着改革世界的使命,因此周游法国、萨沃亚和意大利各地,宣扬她所信服的神修理论思想。她写了一本“简易祈祷法”的书,教导众人如何遵循这个简易的途径,而达到高度完美的境界。
居永夫人到处推行她的使命之际,结识了一位名叫拉孔布的神父(P.LA COMBE),这位神父也加入她的使命行列。后来,由于闲言细语满天飞,致使这位神父与居永夫人隔离二十七年,忧郁不乐,几近发狂。在这同时,居永夫人也遭逮捕,幸赖路易十四世国王锺爱的曼特农夫人(MADAME DE MAINTENON)从中周旋,才获得释放。曼特农夫人甚至把居永夫人介绍给当时法国着名的费内隆主教(FENELON FRANCIS DE DALIGNAC DE LA MOTHE,1651-1715)。这位主教倒非常欣赏居永夫人的神修思想理论,认为新颖可取。
不料,曼特农夫人协助释放居永夫人后,她身边四周的侍女都倾慕居永夫人。由于居永夫人热衷宣扬的寂静主义已遭到罗马处罚,曼特农夫人担心她的侍女们与居永夫人过从太密,影响她在国王面前所得到的宠幸,於是取得一向不喜欢神秘主义的博叙埃(BOSSUET)这位主教的支持,对居永夫人展开攻伐。费内隆主教出面为居永夫人辩护,曼特农夫人也把箭头指向他。
费内隆主教为了替居永夫人的神秘寂静神修法辩论,写了一本“圣人内修生活格言释义”的书,指出:“所有内修的道路都朝向纯洁无私的爱走。这种纯洁的爱是基督信徒生活最高的境界,是圣人各种内修途径的终点”。
费内隆主教原是博叙埃主教的学生,也是朋友,但为了居永夫人事件却交相攻伐。罗马方面在博叙埃主教和路易十四世国王的压力下,终于从费内隆主教为居永夫人辩护所写的那本书中,找出二十三点错误的思想,并予以谴责,主要理由在于他面对天主的赏报或惩罚无动于衷。费内隆主教对来自罗马圣座的谴责倒也欣悦诚服。从此,他便专心致力於担任法国康布雷(CAMBRAI)教区总主教的职务。这是一六九九年的事。喧嚣二十五年之久的“寂静主义”风波随着十七世纪的结束也告结束。
综观十六、十七世纪天主教所进行的内部改革运动,大致说来是相当成功的。在那个爱好秩序,一切都一板一眼,社会体制框架不容闯越的时代,教会在内忧外患的夹攻下,终能继续前行,跨入十八世纪,这已经是一大奇迹了。令人遗憾的是:寂静主义这十七世纪最後的一幕剧,固然因为内容的不健康而遭到教会当局的指责,却使教会一般人士患了过敏症,对神秘的灵修生活避之惟恐不及,致使真正的神秘主义多少被蒙上一层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