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可能引发地震(注:转自联合早报,有删节)● 叶鹏飞(北京特派员)
三峡工程不但使长江的水质污染问题恶化,而且可能引发地震。本月14日发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显示,三峡库区蓄水在2003年达到135米后,12条长江一级支流,在回水区不同程度地出现“水华”现象,库区的微震活动频度也明显增加。
《新京报》昨天报道,由中科院南京地理和湖泊研究所、长江水利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编制的报告发现,三峡工程建成后的长江防洪形势依然严峻,长江干流存在岸边污染带累计达600多公里。 这是中国大陆媒体近期出现关于三峡工程负面消息的又一报道。除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特殊利益集团利用三峡工程垄断获利的消息日前也见诸报端。由于三峡工程是往届政府不顾激烈争议强行推动,媒体近日负面报道引发了北京观察界的政治联想。三峡工程导致江水污染问题恶化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显示,三峡工程拦截长江正常水流,是江水污染的原因之一。报道说,三峡蓄水后回水区水流减缓,严重的只有每秒1.2厘米,几乎不再流动,引起扩散能力减弱,使水库周围近岸水域及库湾水体纳污能力下降。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库区支流库湾累计发生“水华”6起,2005年累计发生19起,2006年仅2到3月份累计发生10余起,支流库湾“水华”呈现加重、扩大的趋势。“水华”主要发生在湖泊类的静态水体,在河流中出现实为罕见。“水华”现象指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绝大多数由污染引起。藻类死亡后的蛋白腐败分解所产生的有害物质,可致使水生生物死亡;此外,在鱼类及水生生物体内积累的藻毒素,也可能通过食物链的累积效应而危害人体健康。
报告也显示,蓄水后当地微震明显增加,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4719处,其中627处受水库蓄水影响,863处在移民迁建区。水库蓄水后,岸边松散堆积物塌岸和局部滑移也会危及部分居民点的安全。
三峡工程由前总理李鹏在1992年中国七届五次人大会议上提案,由于各方专家学者从生态影响、古迹保存、拆迁移民、军事安全等方面提出质疑,提案引发了社会强烈的讨论,反对声浪不息,在表决时只有67.1%同意票,是人大历来通过率最低的议案。
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封顶,中共中央领导全体缺席。有观察家指出,这是现任领导层刻意与这个极具争议性的工程划清界线。
如今三峡工程的生态影响逐渐明显,如果处理不当,工程的政治责任归属问题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也将引发中共内部的权力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