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2007

Google与谁迎头相撞 from 陈俊

这个问题,在我去年11月1日采访全球广告巨头WPP集团旗下媒介投资管理公司GroupM首席执行官Irwin Gotlieb之前并没有想到过。
Irwin Gotlieb媒介经理出身,在广告业沉浮35年,目睹亲历创意、媒介人士地位此消彼长、广告公司不断兼并、寡头崛起的整个过程。见到这位掌管540亿美元、可能是全球最高的广告媒体支出的媒体老兵之前,我准备了关于新媒体的10个问题。但采访从一开始就成为一场生动而令人享受的谈话。在谈到GroupM的业务模式时,Irwin Gotlieb说GroupM这样的广告媒介公司会与Google迎面相会,这一说法令我耳目一新。
果然,就在4月13日,Google宣布31亿美元收购DoubleClick。加上之前与EchoStar合作在网上拍卖电视广告时段,再加上更早之前收购dMarc销售电台广告、和报纸杂志合作销售平面广告,这个搜索引擎起家的互联网公司看来正在朝他们碗里夺食,很有可能,将来还欲取而代之。
如今回头想来,这个狡黠的犹太人当初是以一种非常委婉的方式表达他的担忧。看看他评论Google收购Youtube的口吻吧,是不是有些酸溜溜?互联网渗透并改造广告业传统运作模式的进程已经开始,趋势也不可扭转。同样,Google的榜样激励了不少人,比如我的好朋友Cindy,她参与创立的随视传媒正在矢志将“长尾”扫进传统的电视广告。她兴致勃勃地为这份长达8000多字的采访记录添上了自己的批注,增加了新的视角,算是一种交流互动的UGC吧。

Irwin:我想等我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你会改变剩下的问题。是的,新媒体的时代正在到来,它的发展在不同国家是不同的。我想要告诉你最重要的事情是,互联网本身并不是媒体,而是管道(pipe),传送媒体的管道。我们现在认为,在未来几年内,所有媒体不是通过互联网就是通过数字化形式传送的。我们需要停止思考所谓新媒体对旧媒体的PK对决,新媒体在7年前还是新的,如今已不再是新媒体了,而传统媒体已经自我重新改造了(reinvented itself)。比如,今天的数字电视,即IPTV,特别是高清电视使我们有能力、更大的能力通过它们去浏览使用原先用电脑的网站、门户和搜索引擎。所以,我想重要的结论有这么几点:第一,互联网是传送所有媒体的管道,每一种媒体经数字化之后将更有效;第二,即使媒体本身的定义今天也在改变。例如,就拿报纸这种最简单的媒体来说,在欧美,印刷、纸张和物流配送的成本就占收入的65%~75%,只有25%~35%不到收入用于内容编辑,这是好的商业模式吗?如果报纸能够通过数字化形式传送,我现在每天就用电脑阅读《纽约时报》,不是网页浏览,而是和纸张印刷版一模一样的,你见过吗?就在我的电脑里。 [Irwin接着打开他的笔记本电脑向我演示他订阅的电子版纽约时报,以及他喜欢的电子版摄影专业杂志。]
(Cindy批注):部分同意,互联网原本并不是媒体而是媒介;但是由于这个新的媒介在媒体内容的配送、展现、传播、与观众的互动、及传播效果监控的方法的颠覆性改变,促使有更适合新媒介的媒体内容被创造出来,最后产生”形神兼备”的新媒体。
me:你下载了专门的阅读软件。看起来,许多VC看好电子杂志还是有道理的。你必须习惯在电脑面前阅读,习惯吗?
Irwin:习惯。在未来5年,我相信这种形式的报纸杂志将会流行,而且我已经看见在日本有人正在研发一种阅读器……
me:是索尼吗?
Irwin:不是,索尼是电子书阅读器。实验产品是这样的,打开全是屏幕,导航键在背后,前面除了屏幕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屏幕清晰度非常高,合起来就是这样,这东西在未来3年会非常棒,你可以下载你想读的报纸杂志。你还记得你小时候读的报纸只是黑白的,没有彩色图片?今天报纸是彩色的……
me:我现在每天还在读黑白的报纸。 [从包里拿出《参考消息》]
Irwin:哦,是黑白的?我认为,在将来5年,你在阅读器屏幕上看到报纸图片,点一下图片就可以看到一段视频录像,这就是报纸上的电视。
me:那报纸和电视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Irwin:我们认为,你将消费的媒体不是推送给你的,就是你自己搜寻的。我对摄影非常感兴趣,[指着电脑]这是一本流行的摄影杂志。读杂志时,在电脑边一般上网搜索我感兴趣的文章。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他人已经做了这事,你们编辑已经为读者做了这事。大多数时候,对我来说阅读线性内容更容易,而另外一些时候,自己需要搜索一些内容,所以我们通常进行的媒体消费是线性内容和非线性内容的混合——线性是指一页接一页的阅读,非线性是指我要寻找信息的来源或其他。比如,这杂志上的LUMIX照相机,如果不是杂志告诉我,我根本不知道,所以我们消费的媒体既有别人推送给你的,也有你自己积极拉过来的。我想,这是多年来许多人热烈讨论的问题的一个显著特征。
me:你非常看好电子杂志啊。
Irwin:不,不,我非常看好数字媒体。
me:不是网站模样的数字媒体?
Irwin:不是网站模样的,我认为印刷媒体会以数字化形式全部改造,电视也是如此。我给你举一个例子,如我想看一条轿车的电视广告,按一下遥控器按钮,会蹦出一段6分钟详细的车的介绍,过一阵可能有经销商打电话给你安排看车试驾。
me:这是TiVo的广告模式吗?
Irwin:不,不是TiVo模式,而是定向广告模式,就像你今天在网络上看到的。对我来说,这就是融合(convergence)。融合意味着所有媒体都数字化,线性和非线性内容的融合,电脑、电视、手机的融合。
me:包括户外媒体吗?
Irwin:户外?哦,我们做了一些户外广告数字化传送的创新尝试,如当你开车经过那些户外公告牌,那些信息或音乐会通过蓝牙耳机传送给你。
me:也许这个很打扰人的。
Irwin:也许吧,不过你打电话时不会受打搅。我们也在一些地方尝试发送手机短信给用户让你观看户外广告,例如,你看了之后短信回复,就能得到产品的折扣券。我们已经在一些市场开展了,比如在东京,在最繁忙的午餐时间,当你走出办公室,你的手机响起短信声,告诉你附近哪些餐馆还有座,餐馆的详细信息就在你眼前的户外广告牌上展示,一切都可以联系互动。
me:融合是否意味没有旧媒体和新媒体之分?
Irwin:对,关于融合,10年前人们谈论的融合是电话、电脑和电视融合为一个设备,我认为这完全错误。我认为,我们想要电话在口袋里、在床边,想要电视机在墙上,想要电脑在书桌上,我们不想要一个什么都能做的设备。所谓融合,是所有媒体都通过同一个管道传送,一个长长的管道,电话、数据、娱乐和信息。而管道可以是物理实体的,也可以是无线的,IP、互联网协议就是一个既实体又虚拟的管道。
me:对广告模式有什么影响?
Irwin:我认为对现行模式的影响是巨大的。你看,广告的有效性和广告与到达个人的相关性有多高直接联系,如果我知道受众的兴趣是在轿车、手表、高尔夫上,我就不会发给你染发产品的广告。所以,只要提高信息的相关性就能大大提高广告的有效性。第二,因为我们能够远程发送信息,让人们接受短信息而非长信息,这使得发送信息更方便;第三,所有人都在谈论越来越多的内容可以随手可得,而很少人考虑怎么为内容付钱。一些消费者会直接为内容付钱,但收入中只有一小部分能花在内容上,所以大部分内容依赖广告支持的模式来经营,这个模式我相信非常有效,会比今天更有效。我没有逐个回答你的问题,但我想已经回答你大部分的问题了。
(Cindy批注):由于数字媒体具有:容易存储、容易分类、容易查找、可以使用各种富媒体的表现形式、可以准确追踪被收看的情况,所以在这个媒介能力前提条件下的新闻、娱乐、信息、知识和商业化广告之间的差别会越来越模糊化;很多的商业广告,对某些有需求的人而言就是信息、知识、新闻或娱乐。当然,Google发明的搜索关键字广告的模式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之一。
me:呵呵,我们可以就具体案例来讨论,例如,你怎么看待Google和Youtube的交易?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这么多钱为这样的交易疯狂?
Irwin:还记得我们之前谈论线性内容和非线性内容吗?线性的视频内容需要你依靠EPG(Electronic Program Guide,电子节目指南)来寻找你要收看的内容;对非线性内容,你需要搜索引擎和导航。我相信Google收购Youtube的原因是视频和搜索引擎的结合产生视频内容搜索引擎,能让人搜索所有视频,而不只是那些用户生产的内容(UGC,user-generated content)。
me:如果你是Youtube的创始人或首席执行官,你知道怎么赚钱?
Irwin:没人知道。
me:猜测一下吧。
Irwin:我认为Youtube本身赚不了钱,Google收购Youtube也并非想在它身上赚钱,而是为了视频导航搜索。UGC赚不了钱。
me:像Myspace这样的UGC赚不了钱吗?
Irwin:Myspace不是视频,不是用户自产的视频内容,它是即时通信和社区,让用户向自己的社交圈展示自己,它不是UGC。Google收购Youtube的原因是为了视频搜索技术。
me:可是Youtube并非以技术闻名啊,它是按照用户标签来分类搜索的。
Irwin:我知道,但人们去Youtube看视频,而不去Google,所以Google要买的是视频受众。Google是用股票来收购 Youtube,它的股价高得离谱,股票市盈率高得既愚蠢又荒谬,Google付的是股票,收购能成功是因为大家认为它能成功,这像是一场金钱游戏、一场操纵。
(Cindy批注):关于Google买Youtube的case,其实是双赢的case, 我们首先看一下Google的商业模式的根本:
1.Google非常先进的搜索技术创造了一个新媒介叫“搜索引擎”,它让所有的个人能够免费地、非常有效率地在网上查找到自己想找的信息,因此获得了大量的互联网访问量,这巨大的访问量和Google可以根据用户检索的关键字来配对出合适的商业广告发布在用户的搜索结果页面上的广告配送和发布能力,使 Google成为了可以挑战传统广告和媒体集团的新广告媒体势力;但是上Google的人主要是寻找图文信息的人,随着互联网视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会开始喜欢视频信息,Google购买Youtube,就是要进一步成为全球视频信息的搜索门户,当然未来商业广告也会用视频的形式和视频内容以一定的逻辑和互动关联在一起。注:随视目前的核心业务和服务平台,就是为像Google这样的大型互联网平台提供有效进入网络视频媒体和广告领域而提供规模化,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的,包含视频广告从创意、制作、媒体计划与采购、配送、发布到监播统计的每个环节。
2.Youtube也是赢的,在自身没有盈利模式的前提下,造就了一群亿万富翁、千万富翁。
me:呵呵,我还是愿意回到具体的电子杂志来做讨论。我曾经想过,人们在电脑面前的状态和读杂志的状态是大不一样的,我怀疑人们在电脑面前能耐心地读杂志。
Irwin:我不认为数字杂志的未来是在电脑上,而是在视频上。
me:是用新的电子设备来阅读,像平板电脑一样吗?
Irwin:对,人们现在用电脑读电子杂志用的只是屏幕,其他的并不怎么用。
me:人们用电脑一般是在工作。
Irwin:我们叫这个状态为“向前倾”,读杂志的状态一般是“往后靠”。人们现在阅读电子杂志的设备只有电脑,而没有其他设备。随着对消费者在电脑阅读电子杂志的了解加深,自动地,那些适合“往后靠”阅读电子杂志的设备就会出现,而也许用不着电脑了。
me:那现在是电子杂志的早期阶段了?这就是许多人和风险投资如此支持电子杂志的原因了?
Irwin:我认为杂志依靠的是内容编辑,机会在于电子杂志能帮助印刷媒体节省50%~70%的成本、花在纸张、印刷和分销上的成本,而且分销模式将会缩短。展现在你面前的报纸是什么时候印刷的?当天凌晨2点,你什么时候买到的?早上8、9点。当你得到报纸,新闻已经旧了7个小时,今天你不必读晚了7个小时的新闻。就拿分类广告来说吧,你为什么要看那些信息过期的分类广告呢?我们谈论的所有一切不仅是改善印刷媒体的分销模式,而是改善消费者的体验。
me:我们谈论很多互联网对印刷媒体的影响?对电视媒体的影响如何呢?
Irwin:影响更大。你能收看线性内容,也能收看非线性内容,你也能得到特别瞄准的你的信息。作为广告主,我努力了解你更多,我努力提高发送给你的信息与你的相关性,这就是体验。人们并不躲避广告,躲避广告的原因不外乎:这是个烂广告,或者是不相干的广告。如果你去观察一下杂志,那些给女人读的杂志,读者阅读广告的时间超过阅读内容,尤其是时装、美容杂志,广告是最主要的内容,这对读者来说就是内容,即使它是广告,因为它相关性高。如果你能提高给予电视广州的信息的质量,就能产生相似的提升效果。
me:这就是说现在的电视广告与受众的相关性弱于报纸和杂志?
Irwin:不,目前大多数杂志比电视针对性强,但在数字时代,电视将比杂志更有针对性。
me:Youtube对电视的影响又是如何呢?
Irwin:如果用数字的话,Youtube上最大的视频流量是600万次浏览量,之后是200万次,大部分视频短片的流量是50万次。600万次,相当于美国5.5个广播网,大部分电视节目都在5.5个广播网播出。这只是视频能得到200万次……,所以这两者范围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和苹果的iPod相比,UGC的分销数量是很有限的。这不意味着,我们作为媒体公司不想介入UGC,因为对我们来说,进行媒体计划管理并不是用一种媒体取代另外一种媒体,而是寻找盲区来进行更好的沟通,我们能找到利用UGC的方法,利用电视的方法,每一种媒体都有最有效的地方。我只想回顾历史来看,UGC将会非常有趣,但并不意味着它将取代现有媒体。就像今天有很多博客,一边有不少报纸杂志,博客是用户自产的文字内容,和Youtube是用户自产的视频内容一样,并非此取代彼,只是增加获得信息的一个途径、增加一种精准到达受众的方式。因此,我们对所有事情的发展态度积极。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你要记住,每一次有新媒体出现,立即所有人认为新的将“杀死”所有旧的媒体……
me:呵呵,比如广播对报纸、电视对广播。
Irwin:但是这一情况从未发生,只是又增加了新的媒体。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调查,在美国,人们平均一天要消费43小时的媒体,发生了什么?人们消费越来越多的媒体。
me:那媒体的竞争就越来越激烈了,因为人人都只有24小时,所有媒体都在争抢人们有限的注意力。
Irwin:是,更多的选择意味着更多的竞争。10年前,我买……呃,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me:我的?跟人聊天。
Irwin:那我卖不了你什么东西。
me:书吧。
Irwin:OK,书。10年前我要卖书的话,卖给大致35岁的男读者,打广告的话,我必须购买那些以35岁男性为目标受众的电视节目,每一个环节都是间接的;最近5年,在知道你过去买什么书的基础上,我针对你的需要通过数字化渠道向你推荐你想买的下一本书,不用猜你要看什么节目,因为我能针对性地一个一个找到你,眼下的媒体选择能做到直接相关。10年前我不知道你买过什么书,我只能争取广告同时到达所有35岁男性受众,期望他是我想要的顾客,我必须购买所有能够到达的目标受众的媒体,最近5年,我不必这么做,我不关心你观看的是UGC,还是2亿美元制作的好莱坞大片,这没区别,我的信息能到达你,因为我知道你是谁,知道你最近读过什么,知道卖什么书给你,这更直接,在我看来,更多的机会在于此,因为它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me:你觉得下一个出现的新媒体是什么?
Irwin:我想,是技巧,我们作为媒体公司的技巧(the-state-of-art)会改变。
(Cindy批注):就像我前面说的,由于新媒介在内容的配送、展现、传播、与观众的互动、及传播效果监控的方法上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作为媒体(产生内容的公司,广告也算内容)公司就要学习掌握和利用这个新媒介能力为自己扩大市场或提高单位产出,媒体公司就要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中创造出能最好配合媒介的内容形式,这种创新,有时会更改整个产业的上下游之间的配合模式或利益分配,甚至会给一些新进者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
me:谈谈你公司的业务吧。
Irwin:我们的业务模式将是收集数据、理解数据,并且做出明智的决策。例如,如果我知道你对书感兴趣、知道过去6个月你读过什么书,因为你下载过这些书,我应该能够特别精准地找到你,推荐给你下一本书。我能够找到目标受众,当你在上网冲浪、在家看电视、在街上边走边打手机的时候。只要我知道你是谁,当你路过书店时,我可以发短信告诉你书店里有你想要的书。
me:这听起来像是Google、Amazon的工作,不像是GroupM的。
Irwin:Google的工作是搜索,不是传播信息,GroupM像做情报一样收集数据,收集媒体消费数据,媒体行为数据,有一天把我们得到的数据、或者通过搜索、电话进行的购买行为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整合起来,我们就能精准地找到你,向你传递相关信息,就像现在网站所做。
me:WPP为何要成立GroupM来管理所有的媒体资产?
Irwin:第一个理由非常明显,有很多媒体部门、媒体分析、消费者洞察,甚至业务发展部门,需要规模效应,我们必须做大,才能进行更大投资把事情做好。在媒体购买方面,你手头钱越多,就能为客户争取更好的交易。GroupM的创立是为了管理WPP的所有媒体资产,在未来,我们将占据有利位置,因为我们规模足够大就能获得更多的数据,就能够为我们的客户更好的分析和利用数据。
me:你的客户将不会改变,还是那些大公司?
Irwin:是的。
me:那你的客户和Google的大不一样。
Irwin:Google的客户一般称为“长尾”,都是小企业,你知道电话黄页吧?它的分类广告是为长尾客户服务的。我认为,Google的收入将逐渐会来自大客户,我们的收入逐渐将会有小客户,最终我们会从两头走到一起来。给你举个例子,你是35岁的男性,需要买车,你会上Google搜索SUV,如果我能从Google得到你这个信息,我能确保你从电视、印刷品看到的广告都是你所感兴趣的车的信息,而且每个广告都能记录你的反馈。而且如果我知道你的车已经用了三四年需要买部新车,给你的文章是更多相关的内容。Google是从人们搜索来收集数据的,它做得非常好,我们追踪的媒体消费数据和我们客户的行为。如果我们找到一种合作方法把我们双方的数据结合起来,那就太好了。最终,所有一切是为了消费者的利益,存在着对消费者真正有帮助的好处,因为信息更精准,提供更好便利,如果你想得到更多信息,你就能得到,你能够听取信息而不用带走,更多的选择是和消费者利益进行结合,导航工具、搜索工具、EPG将帮助你进行选择。消费者会得到更好的内容、更好的导航、更精准更相关的广告,这比我们今天要好很多,这一情景也许就在下周发生。
me:你来过中国几次?
Irwin:我出生在中国。
me:出生在中国?能告诉我们什么故事吗?
[Irwin Gotlieb把他的护照递给我翻看]
me:国籍:美国,种族:以色列,出生地是中国?1949年出生?哦,你出生在上海吗?
Irwin:不,我出生在大连,我姐姐1943年出生在上海,我1949年出生在大连。
me:你父母从哪里来?德国?
Irwin:我母亲来自俄罗斯,我父亲来自白俄罗斯。
me:你肯定有传奇的人生故事。
Irwin:我有传奇故事,但和科技无关。我来过中国多次,但来亚洲的次数更多。原因是我大部分旅行都是最后几分钟临时决定的,而非事先计划,而来中国需要申请签证。我如果要去东京,坐上飞机就行,如果在东京想去看在香港的朋友,搭去香港的飞机就行,而来中国需要签证。
me:中国签证很好拿啊!
Irwin:你需要提前几天计划。现在中国给的是多次入境的签证,过去只是一次入境有效。我想,随着时间推移,入境手续会越来越方便。
me:能分享你对中国媒体市场未来的观察和洞见,例如,你如何看待分众传媒?
Irwin:中国存在很多媒体类型,笼统地说,中国是最有活力的媒体市场之一,我认为,在一些方面,基础设施的缺乏使得中国能应用最新最好的技术,免得更新换代的痛苦。你们的手机渗透率是全球最高的,比最发达的国家都高,因为你们之前从没有充分布线,我们称之为“技术蛙跳”。另外,中国是少数人口年轻的国家之一,在欧美,那里老年人比年轻人多,那些经济承受很大压力,因为赡养他们的费用将超出年轻人的储蓄。中国的情况相反,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劳动力大军,因此财富增长很有潜力,这将使得中国的媒体、基础设施的发展带来诸多机遇。我想中国市场的潜力巨大,对我们来说自然如此。
(Cindy批注):相信互联网视频这个东西也会在中国成为一个“技术蛙跳”,因为中国原来传统的电视媒体的商业化底子太弱,所以新近的互联网视频精英们就有更多的机会。
me:那有很多类型媒体在中国同时存在?黑白报纸,杂志,数字杂志。
Irwin:是,你们能直接从黑白报纸跳跃到从平板电脑收看视频这个阶段,你们有比美国更好的手机服务,你们可能比我们更早上3G。
me:作为GroupM的CEO,你们在中国有什么长期战略,或者行动计划?
Irwin:我们不讨论长期战略或行动计划。我们来中国并非是来加剧竞争,我们在中国有很好的市场地位,有很好的组织和员工,我们有非常棒的客户,对本地市场有坚定的承诺,我们目前在中国和媒体供应商是最好的合作伙伴。和中国所有媒体公司合作中,为了消费者、媒体内容制作商、客户的利益,我们扮演积极的角色。
me:在新旧媒体融合的时代,你对客户有何建议?
Irwin:在一些市场,我们已经开始一些积极的试验,在不同的国家开展不同的试验。我们大部分客户是全球客户,在一个地区开展一件事,在另外一个地方做另一件事,我们尽力学习所有地区的经验以应用到别的地方。中国市场,一方面,这仍是迅速发展的市场之一,能创造无穷的机会,然而,中国的媒体消费量还不如其他市场高,所以我想,通过精准分众媒体和大众媒体,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媒体选择,二者兼而有之。我想,通过提升媒体消费量,能够结合市场营销提高广告的效率和效果。
me:以传播类型而言,分众传播是否会取代大众传播?
Irwin:我认为,两者会同时存在,两者都需要。你有车吗?
me:没。
Irwin:你喜欢车吗?
me:一般般,我喜欢电脑。
Irwin:如果你第一次想买iBook,但没足够的钱,这太晚了。我需要广告信息马上到达你,让你产生拥有的渴望,甚至在你真正需要之前。大众媒体的作用就是打知名度、激发消费者渴望,然后是分众媒体在你准备购买时推荐合适产品。这并非此取代彼,而是相辅相成。不同产品种类需要不同的媒体组合,而且人们总是把问题过度简单化……
me:呵呵,特别是媒体报道?
Irwin:是啊,人们总是说大众媒体要让位于分众媒体,根本不是这样,每种传播媒体有自己独特功能。木匠有很多工具,你不能用一把锤子或锯子干所有的活。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工具。全世界的媒体投资管理公司都在为不同的客户寻找不同的媒体工具组合来把工作做到最好。
me:你所有所说的让我想起麦克卢汉说的,一切都是媒体,人是媒体,媒体是人。我们是否创造一个充满媒体的环境?人们去哪里,见到的一切都是媒体。
Irwin:是,媒体是信息。
me:但只有一小部分的信息对你有用。
Irwin:数字媒体的作用就是提高与你相关的信息所占比例。回到刚才谈到的大众媒体,美国这个高度发达的媒体市场,过去3年传统电视台推出很多热门节目,收视率达到历史新高,观众数量在增长,200个电视频道在增加,收视率每年也在增长。以热门剧集而言,无论《美国偶像》、《绝望主妇》、《LOST》、《Grey's Anatomy》,我们每年都有大片推出。而10年前,所有专家都预言不再有热门剧集、大众媒体要消亡,这根本不是事实。
me:宽带互联网又怎么样?
Irwin:它就是数字电视,消费者根本不在乎内容来自互联网还是有线网,功能是一样的。
me:据说年轻人花在网上的时间比电视前多。
Irwin:年轻人上网时间是长了,但没有减少电视时间。我举一个例子,你12岁在学校为做功课要搜集资料,你去哪里?图书馆。今天呢?你上网用Google。因为它比图书馆更省时有效,Google取代图书馆还让你省出更多的时间看电视。
me:我很少看电视。
Irwin:你受教育程度高,你不是典型人群,你我都不是典型人群,永远不要以为我们自己是典型人群。但我想大部分人群上网时间增加了,是挤占了报纸、杂志、书和图书馆的时间。不同媒体内容消费的机制不同,看电影电视、玩视频游戏的时间还是很高。
me:为什么?
Irwin:因为人们很享受。
me:Myspace的兴起,意味着许多年轻人花很多时间在网上。
Irwin:也许25年前15岁女孩还是要在学校里花半小时交际,现在她们回家打开电脑上网交更多的朋友,这并不必然减少看电视的时间,而是减少别的活动时间。无论宽带、电视,功能是相同。
(Cindy批注):电视这个传统媒体在等到IPTV或Mobile TV这些新媒介能力产生并且有了足够大的影响力后,它自身的上下游也会裂变,新进者也会涌入参与重新洗牌。人们为生活中的不同元素安排时间,这些时间的分配是不会变化的,但是他们使用这些元素的形式会变化。

4.29.2007

Google首席文化官:快乐工作 保持独特文化

Google毫无疑问是弄潮儿,它将Web搜索服务变得很酷,并能带来滚滚利润。它还建立了使任何一家不知名的网站都可以利用广告赚钱的产业链基础。
  依靠简单的设计、可随意吃喝的员工、员工中众多的百万富翁,Google成为一个文化偶像和Web淘金热中的象征。
  Google被财富杂志评为美国最好的雇主,成为最受欢迎的站点,使自己达到了一个新的顶点。Google甚至还被一些词典收录为一个动词。
  Google还设立了一个名为“首席文化官”的岗位,开启了一个新的潮流。出任这一职位的是Stacy Savides Sullivan。她的任务非常简单:保持Google独特的文化,使员工感到快乐。在接受独家采访时,Sullivan向CNET News.com阐述了她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问:你出任这一职务有多长时间了?
  答:去年夏季。除了首席文化官外,我还是人力资源主管。
  问:作为首席文化官,你的职责是什么?
  答:我与全球的员工合作,找到保持、强化、发展我们文化,以及如何保持我们最初时核心价值的方法━━扁平化的组织、没有森严等级的协作环境。
  我们希望所有员工都能够参与到保持我们的文化,发展我们文化的计划中来。当员工有问题时与他们沟通,设立网站使员工能够报告文化中的缺陷,以及提出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很难想像你们是如何使一家有12000名员工的公司保持“扁平化”的。总的来说,Google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答:我认为Google文化的特征是:面向团队、协作、鼓励员工的创新思维。
  问:谁提出来设立首席文化官这个职位的?
  答:Google的创始人布林和佩奇去年夏季提出了这一建议。
  问:你知道有其它公司设立了首席文化官这个职位吗?
  答:不知道。
  问:你在工作中面临哪些挑战━━与刺激Google增长有关的?
  答:我认为最困难的事儿之一是雇佣到合适的员工。
  问:我听说过Google的幸福感调查,能向我披露更详细的资料吗?
  答: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一直在进行幸福感调查。4 、5年前,布林和佩奇希望发现员工是否幸福,采取哪些措施会使员工不跳槽。
  我们希望搞清楚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他们对公司忠诚度高或低的原因,结果对于职业的发展和提升非常重要。职业发展不仅仅是发放
股票期权和增加薪酬。
  问:你认为哪些举措最受欢迎?哪些举措获得了最积极的反馈?
  答:食物。在每个分公司我们都提供午餐,在有办公室的地方都设立有自助餐厅,我们雇佣有自己的
厨师。在芒廷维尤总部,我们在1999年就设立了餐馆。食物受到欢迎的原因是,它使员工在公司就能解决吃饭问题。在公司总部,目前我们提供早、中、晚三餐。
  问:如果4年后执行了全部期权后有大批员工离去,你如何应对?
  答:去年和今年都有工作期限达到4 年的员工,我们在密切关注这一问题。我们会向他们提出一些问题:你在从事什么工作?,对从事的工作感兴趣吗?你喜欢正在从事的工作吗?如果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哪些事情会使你更快乐,或提高你的忠诚度?
  因此我们在尝试个性化的方案,因为对于许多人来说,提高薪酬或增加期权不是将他们留在Google的关键原因。我们非常关注这一问题,而且会继续关注这一问题。
  问:你还认为有哪些话题是与你在Google的工作有关,而我们还没有谈论到的?
  答:我认为对于任何象我们这样迅速增长的公司而言,工作- 生活的平衡程度是很高的。我们通常不会在早上和夜晚开会。员工喜欢通过电话会议沟通,公司会支付相关费用。当老婆生孩子时,员工可以休假二周。

回到书店 from 罗雪挥

  回到书店,让人们因为阅读而幸福,因为思考而恪守道德底限,对于中国坚定的读书分子而言,这是一条从来不愿偏离,但却漫长迂回的路。
  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而这一天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日期,是纳博科夫的生日,还是塞万提斯去世的日子。据说这个灵感来自一个年代不详的传说,从前,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有个骑士屠龙救了公主,那公主没有按童话故事里的传统因为感激而以身相许,而是赠了一本书给他,寓意知识即力量!该地区以后每年的该日,女人们会赠一本书给自己的爱人,男士则回赠玫瑰。由此相沿成习,如今每到这一天,书籍减价10%,玫瑰花的价格则陡然上涨。
  而当全世界开始为阅读携手联欢的时候,北京卓有影响力的独立书店——万圣书园还不到两岁,民营书店刚刚出身于草莽。在此之前,按照70后青年颜峻的描述,兰州曾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街上出现了两个大胡子,他们身后是几间堆满了学术类书籍的店,而店员居然看起来不像是卖肉的。“这个灰头土脸的城市突然变了样,真的,我忘不了那个刚刚被《新启蒙》和‘走向未来’丛书轰开的春天,奇迹终于出现了,而且就在我眼前。”后来,颜峻认识了热爱诗歌的大胡子及其手下所有店员,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醉倒在他们的办公室。颜峻在2004年写下了一篇文章回溯这段记忆,题目有点饶舌,叫《我是瘴客,我爱醒客,但醒客爱瘴客吗?》文中说:这是所谓的民营书店崛起的时代——读书人中间的行动主义者开始卖书,带着他们的浪漫和卤莽,依靠嗅觉和自学的商务知识,从新华书店手中抢救了奄奄一息的书籍零售市场。
  而80后青年羽戈在上大学以前还很少进过像样的书店。他所在的安徽颍上县城的新华书店倒是有两家,但其中陈列的多是教科书,而且版本老旧,包装粗劣。羽戈更情愿到两家偏远的私营书店买书。有一家重点销售杂志和报纸,包括当时在小城还算稀有之物的《读书》。书店也不是期期必进,和气的老板告诉羽戈,他经营十多年,每次进货从未超过五本,羽戈将之与小城市民的精神水准划上等号,他后来回忆:“高二和高三两年,我对《读书》的感情,真如高尔基所言的饥饿的人之于面包。”彼时尚不能够分辨正版与盗版意义的羽戈还曾受经济所限,在书摊上购买了盗版的《鲁迅全集》、《张爱玲全集》、《钱钟书全集》,因为容量和纸张都是固定的,盗版商人只得在字号上大做文章,他见过的最小字体,堪比现在使用的WORD文件中的小五号字,这是他后来视力下降的一个原因,而且书中错字奇多,“阅读起来比学习政治课本还要劳累。”
  这两个毫不相干的阅读者后来分别踏入了万圣书园的干线与支流。颜峻认识了北京万圣书园的主人刘苏里,“看起来和当年的大胡子一样邋遢,有一种不被时间改变的1988年的知识青年的魅力。”颜峻认为万圣书园才像是书店:不是说能够用极简派的设计伪装出清高,把理想和性格压缩成品位卖给小资;也不是说店员真的会笑,而是光线和声音,和书的摆放。比如《反对自由主义》摆在什么位置,河北教育社的诗歌丛书摆在什么位置,《视界》摆在什么位置,这一定是要有道理的。已经成为西南政法大学学生的羽戈则在一个静谧的午后,走上重庆烈士墓商场的二楼,推开了重庆万圣书园的大门,他后来引用了同学刘晨光的记忆,正是后者将他热心导引到了万圣,他们被店中飘扬的古典音乐营造的宁静典雅氛围吸引,“如果要庆幸自己大学的四年是在西政度过的,那么,必须更加庆幸万圣书店曾在西政旁存在过,正是那个时候,我走上了思想的道路。”
  而在中国绝大多数二线城市和小城镇里,长久以来,租书屋一直是青年廉价而物美的选择,虽然“黄易和黄仁宇的书排在同一个格子上,而古龙与老死不相往来的琼瑶身处一地,余华的先锋和贾平凹的伪先锋同样招摇。”来自湖北的小镇青年胡纠纠在《阅读的终端》里记述:“光线黑暗、发卷的书页和发旧的书脊,租书屋集消遣、求知、跟上时代步伐等诸多功能为一体。”对于大多数小镇青年来说,租书屋是与录像厅、台球室一样的好去处。而若干年后的《新周刊》北京首席记者胡纠纠,其位于北京CBD核心地带的现代城办公室里,脚下即是时髦的光合作用书店,衣着光鲜的人们来来往往,时尚的情调和潮流文字摩肩接踵。
  中国的年轻的读书分子,在不同的地域,在不同的氛围,在不同的经济状况下尝试着所有可能的阅读的路,并将最终汇聚在这所或者那所书店中。
  
  深购买,浅阅读
  
  2006年4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示了2005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指出中国国民阅读率6年来持续走低,人们“没时间”读书和不习惯读书成为主要原因。这个结果距离世界首届读书日恰好十周年。
  而这并不是中国的独有现象,世界范围内的阅读率下降让知识界挽救阅读的呼声高昂。但是具体到中国的一些大城市,阅读率不降反升。原因是全国国民阅读样本包括了农村和小城镇。在中国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人图书消费正在以较大的幅度上涨:比如上海、深圳,比如江苏、浙江的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做书店:转型期中国书业的终端记录》一书的作者,浙江博库书城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冲,他于1981年步入杭州书业,从营业员出身,曾先后主持过包括浙江图书大厦在内的三家书店。与阅读率下降的担忧相反,徐冲从来没有感觉到杭州书店的客户在减少,反而是图书的发行量一直在上升,而刨除提高书价等因素,人均图书的消费量也持续在上涨。事实上,当阅读不再是基于图书匮乏基础上的平均主义,阅读的贫富分化便开始在城乡间,大城市与小城镇间日益鲜明。
  在中国的大城市里,昔日冷冰冰的书店正随着城市工地的进展改头换面,徐冲在2001年筹备浙江图书大厦的时候,除了面积超大,更明确地提出要建设非传统意义上的新华书店,要体现以人为本,比如摆放绿色植物,较多的安排读者休息的座位,努力保持地面的整洁,以便读者在找不到座位时能够毫不为难的席地而坐。他还强力推行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将卖场所有的书架编号,给在架的数十万品种都输入它的架位号,便于读者利用计算机查询。而作为一个老书店人,徐冲明白,最核心的部分还是书,“准备了他明确需要的图书,推荐了他模糊需要的图书,展示了他不曾想到的图书,这样才算是一种好的服务。读者要什么你没什么,你再微笑也等于零。”为此,徐冲对图书的品种要求到了严苛的地步,出版社们一度反映浙江图书大厦的业务员最“各色”,会为添一本不畅销而读者需要的书穷追不舍。
  难以想象1978年。当时的青年读书分子徐冲,曾在杭州新华书店门前排着长队,不过是为了买一本最通俗的《唐诗选集》。那年重印的一批中外文学名著和数理化自学丛书让长久阅读饥渴的中国人欣喜若狂,同样的疯狂采购发生在中国各大城市。而此前,中国的书店早已名存实亡,温州的新华书店甚至在一次武斗中被大火烧毁。作家孙犁在1975年3月于珍存的“今日文化”书衣上记录:书店无书,售货员袖手睡去。青年无书,大好年光虚度。出版的东西,没人愿看。家家架上无自购之书,唯有机关发放之本。转日破烂回收,重新返回纸厂。” 同是1978年,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记录,一个北京人到上海,发现当地的书店居然在‘开架卖书’,他觉得十分新鲜,便给报社人写信,希望在全国推广这种好办法。”而画家陈丹青则在新近出版的《退步集续编》中回望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距离世界有多远:“书店里摆着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欧阳海之歌》,川端康成与三岛由纪夫已经写出他们最重要的作品,在日本作家会议上彼此苦苦谦抑,先后自杀了。”
  “饥荒的年代已经过去了。”近30年后,早已经从营业员成长为书店职业经理人的徐冲平静表示。书店的客户流在稳定地不慌不忙地涨。1998年上海书城的开业被徐冲视为中国超级书店经营划时代的开端。超大型图书卖场包括连锁店不断增加,图书品种极大丰富。竞争中的书业服务提上日程。有幸生活在上述大城市的人们在厌倦了如过江之卿,良莠不齐的地摊型书市后,开始在本世纪的周末成群结队地走进卖场享受“悦读”。正如同人们日常购物越来越多的进入沃尔玛、家乐福。在庞大的购书中心里,匆匆而来,一边打手机,一边推着购物车像拣冬白菜一样,一次买几十本书的人比比皆是,虽然其中的绝大多数都可能在被阅读了封面封底后,在之后的数年内被束之高阁,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快速从海量信息里甄选出有用的方法甚或谈资,那是几乎唯一现实可行的现代生存之术。
  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如今定居北京的网民“尚可”曾一度购买了所有感兴趣的新书,只是为了跟上最新的时尚,交流最新的理论。然而,月购书费达到过千元的她却更怀念童年的阅读,生活在河北农村的“尚可”,因为爷爷当过地主,家里还偷偷存着传下来的线装书,她拿着与村里的其他小朋友换连环画,还偷偷阅读姐姐收藏的青春小说,阅读的快乐稀少但真实。而如今,她既面对着体量巨大的图书卖场;也面对着阅读更为贫瘠的家乡。这几乎是一道她再也无力跨越的文化壁垒。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阅读的消费并不直接等同于文化的质量。
  “传统新华书店的客户数量或者在上升,但独立书店的客户,以阅读作为生活方式的人群数量一直在下降。”北京万圣书园的主人刘苏里总结。他将凡是为了身体健康,职业升迁,考试励志,甚至是学者为了研究需要而看的书,都剔除在阅读之外。刘苏里认为,从上述定义来看,中国的阅读者不仅在减少,而且和转型社会本身的需求不成比例。因为此时的人们困惑会更多,心灵的危机会更多,会更迷惘,会更焦虑。而能够缓解的阅读良方,比如诗歌,正日益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
  不断上涨的图书消费主体仍然依赖于功利性的阅读。而有意思的是,这类阅读正随着人们对赤裸裸的功利追逐告一段落,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内省。2007年3月,首都图书大厦近期社科类排前50位的图书销售榜上,广大的读者除了紧跟着于丹学习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就是关注个人的感觉,包括猪年的运程。刚刚过去的3月里,至少有2332人为排名第3的图书做了贡献:《为什么幸运的人总幸运?倒霉的人老倒霉?》这种最简单直接的人生诘问超过了《新股民必读全书》、《新基民必读全书》。还有一些人则热衷于《给心灵洗个澡》、《三分做事七分做人》、《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物质滚滚的年代,人们曾经在阅读里浅尝辄止,又随着大流,集体返回人生学步的最初状态。
  
  书天堂的风景
  
  如果你在纽约,随便问一个知识分子,没有人会不知道位于百老汇大道与第十二街交口的“史传德书店”。那里是看书、买书与卖书的天堂。同样出名的还有纽约的“高谈书集”,其标志语“智者的垂钓”经久如昔,交织成了一部纽约20世纪的文化百科全书。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上海,也曾有过类似的好时光。生活书店的门市部遵循创办人邹韬奋的教导,布置得像图书馆,有的人几乎天天都去,比在图书馆阅览室看书还方便。而在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开设的内山书店,店堂里摆着可供读者休息和看书的长椅和桌子,免费供应茶水。鲁迅夫人许广平后来回忆,“内山书店特辟一片地方,设了茶座,为留客人偶叙之所,这设备为一般书店所没有,是很便于联络感情,交接朋友的。以后鲁迅乐于利用这一设备,几乎时常地去,从此每去必座谈”。后来,当内山在四川北路设店之后,沿用了漫谈的方式,这里就成为了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思想阵地,包括郁达夫、田汉、欧阳予倩等,及许多来沪访问的著名文化人士,人们就政治、文艺等问题自由交流。
  几乎半个多世纪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以民营书店为起点的中国独立书店先后兴起,北京的万圣书园、南京的先锋书店、杭州的枫林晚书店、贵州的西西弗书店、广州的博尔赫斯书店等在各地陆续脱颖而出,中国的读书分子才真正把阅读从一种求知转变为一种生活方式。正如定居宁波的80后写作人羽戈所言,读书于他是一件关乎性命的事,买书自然是生活。他常去的书店是枫林晚,因为那里是书籍流通的中转站,由此可以见到国内外最新的思想产品,而且机缘巧合,能够结识不少读书的同道中人。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记者柴静也因着同样的理由,几乎一两个星期就会去北京万圣书园,在那里安静地消磨一个下午。她将万圣视为价值观相同且有独立思想的判断者,虽然这种判断不太会影响她自己的购买,她只是“看得出某些用心。”柴静举例,比如一些图书的摆放,并没有做任何的标记,而看懂的人都要会心一笑。柴静喜欢那种志趣相投的默契,她是万圣的客户,万圣主人刘苏里则是她的观众,她还记得刘苏里上来打的第一个招呼,“其实你做的一切我都看在眼里。”
  “独立书店的个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业人”,《中国出版商务周报》“特色书店”栏目编辑李星星介绍。比如几乎所有成功的独立书店都附带有休闲的咖啡厅或者茶座,举办讲座、展览、定期播放小电影,亦或纯粹作放松的用途。万圣书园的醒客咖啡开业有5年多了,刘苏里的定位是一个在自然状态以外可以想事和发呆的地方,只是在这里想的,并不是针头线脑,很个人情绪化的小事,刘苏里对客户的定位是高智力,即强力思考的人群。一个同道中人因此在其博客“苏里说话”上留言:“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人总是要靠思想站着!一本好书能够影响一群人!一群人能够影响一个城市……”
  就在不远处,紧邻北大的北京单向街图书馆,许知远们的时髦与趣味则要恍惚轻松的多,这里最大的妙笔是那个长着大树的院子,一个院落之于一个书店,就好像伍尔芙笔下一所房子之于一个女人。2007年春天,台湾诗人鸿鸿与颜峻、车前子在这里举行诗歌朗诵会,鸿鸿觉得特别有气氛,他评价颜峻的朗诵情境:“音乐像潮水一般弥漫,他的声音在中间浮沉。在这里读到那些暴风雨呀,云呀,北风呀,然后就看见阳光就渐渐没了,然后过了一会又渐渐回来了。”多年没有来过北京的鸿鸿很高兴感受到这样的气氛,庶民生活的气息跟各种知识的小圈圈联合。青年作家张悦然则在这里感受到了阅读的自由,她曾经在不久前一个有些阴,有些冷的下午在此开设讲座,,看到那么多人挤在一个小书店里,心里觉得很是温暖。做完活动之后,她又在书店里逗留了一段时间,买了两本书,在沙发上舒服地坐着读,心里充满了感恩。广东青年赖澄之是这里的常客,他为单向街画过素描,而其正在写作的小说“江水弯弯月儿俏”,有一部分就是在这里完成的,他喜欢这里的宽松,书可以拿到院子里,没有人干扰你写作或者是阅读。
  浙江博库书城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冲密切地关注着中国独立书店的变革,他曾经钟爱过台湾诚品书店,因为那里贩卖的不只是书,还有生活的风格。它的口号之一便是“在书与非书之间阅读”。徐冲总结了做书店的真谛:没有理念支持的书店,哪怕很豪华很奢侈,也将找不到它的灵魂。而没有灵魂的书店,多一家或少一家,其实都无所谓。
  而无论是愤青还是雅痞,读书人有读书人的快乐,做书店的人有做书店的快乐。从事安利销售的70后青年娄晓华,一直希望开一家书店,并且真的付诸实施.这里更像是他的私人书房,每天深夜12点到凌晨2点,是他的私人阅读时光。这里的图书并不流行,娄晓华选择的是他认为10年后也可以销售的图书,销售规则也很怪异,一周内购买的新书,只要保存完好,就可以原价退款,可接着购买第二本图书。娄晓华的书店每年都要亏一万多块钱,2007年4月9日的这一天,他只卖掉了一本书。娄晓华权当是一种快乐消费,别人选择卡拉OK,他选择开书店。令他欣慰的是,尽管家人不支持这桩不赚钱的生意,喜欢的顾客还是喜欢的要死,80%的回头客都是25到30岁之间的年轻人,“有这么一个地方在,幸福感挺强的。”
  
  顶好的去处,还是书店
  
  “我要人们对书店有一个全新的想法。我心目中的书店应该像是一座发电厂,放射出真与美的光芒。”20世纪初的文学家克里斯多佛•莫利曾经发出这样的道白。这是全世界阅读者对于书店的期许。
  2007年元月31日,画家陈丹青关闭了自己的博客。他在《收摊的话》中,提出“网络、博客近年火,实在是大家无聊。顶好的去处,还是书店。”他认为,要学好,顶管用的办法,一是老老实实读好书,一是老掉牙的话,就是受得了委屈,吃得起苦。4月15日,他的新书《退步集续编》在北京首都图书大厦进行签售。书腰上是一个醒目的问号:“一退再退,所为者何?”走进书店,面对读者的陈丹青进一步解释,他其实并不能够号召大家去读书,因为这不是一个读书的时代,世界范围内的读者都在流失。但如果一个人上过网络后,还喜欢读书,就说明他内心的要求还在。陈丹青认为,图书一定不会消亡,阅读是人们的本能,但是此外则发生了很多事情。”
  无独有偶,万圣书园的主人刘苏里正现实地把书店打造成一个阅读的好去处,功能上有些类似图书馆。刘苏里表示,到万圣来,不是只能够消费一种东西,人们需要见面,需要争论,他颇为自豪地举例,常常有人在醒客咖啡为某个理论争吵,吵着吵着就跑到书店找论据,“寻找思想的炮弹”。但是在实体书店中稳当坐着的他,仍然开始考虑未来的阅读变革。他观察着真实存在的网络,可能给哪怕最铁杆的读者带来的是什么?虽然还没有想到具体的方法和结果,刘苏里断定未来是一个实体书店与网络的完美结合,出版、销售、阅读将在一个合适的点成为三位一体,实体书店的80%甚至90%左右要被取代,而替代不了的,一定是属于个人化创造和个人化体验的结构,即非知识的部分。在这条产业链上,发起者是谁甚至已不再重要。
  “回到实体书店是个很好的观点,但已经是一个落伍的说法,现在只不过是一个过渡期”,在未来中孤独摸索的刘苏里告诉记者。他在过渡阶段引进了流行的品味,吸引了一些原本不是万圣的读者,比如记者、设计师、很职业化的白领,职业经理层。自称真的不要和爱看《中国国家地理》的IT精英挤在一起的乐评人颜峻,担忧过万圣的领子越洗越白。2004年他就在文章中发出疑问,“如果再没有了万圣,那意味着什么?”颜峻认为,虽然万圣现在是一个体面的地方,但它至少还透着真诚,“店员穿着全北京最真诚的工作服,垃圾读物不到三联的十分之一,1988年的理想主义还在死磕……”
  纵然阅读的未来风云莫测,仍然有人愿意回到书店,不知魏晋地闻着书香。生于70年代的女子程然想要看到的仍然是一本美丽的书:有设计,有留白,初见有一点点惊讶的欢喜。这个唯美主义者刚刚出版了散文集《一心一意来奉茶》,封面是一叶芬芳,那种嫩绿色在书店才能够看见,而且细部有纹理,有凸起的手感,不管是颜色、声响、还是触觉,都是纯看电子版本永远无法领会的。青年作家张悦然也还是喜欢逛书店。她几乎不在网上看书。从看上一本书的装祯、从心里默念它的名字到拿起它,纸页捻在手间,再到小声读上一段,最后抱着它走向收款台,“这整个过程,我很享受。这是一场邂逅,就像恋爱一般。”
  正如台湾女子钟芳玲在《书天堂》中表示:“对于藏书家而言,一本书的生命不仅取决于文字所散发出的能量与魅力,还有形体所承载的历史感与美感。如此浪漫、怀旧的感性情怀,如何能用理性去解释呢?”

为阿伦特一辩 from 崔卫平

 几乎所有的女权主义者都约好了似的,对汉娜•阿伦特保持沉默。这位在当代政治哲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女性,并没有进入同样以政治目标为己任的女权主义视野。这当然首先是因为阿伦特在公共活动(公共言论)中从来不以自己的女性身份自居,她绝不以个人女性的声音发言。1952年普林斯顿大学请她主持极具声誉的克里斯蒂安•高斯讲座,对强调她作为第一名女性令她感到不快。这不难理解。对于一个意识到自己心智上的完整、体验到自己身上足够力量的人来说,把她放在一个需要加以突出的性别的位置上,肯定不是对她的任何一种奖赏。
  
  不与阿伦特为伍的另外一个可能的理由是她与海德格尔的关系。在今天更年轻更时髦的一代人看来,它不仅是哪儿不对劲的问题,还很可能是丢脸的和声名狼藉的。从表面上能得到的所有材料表明,从一开始这两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不平等的。一个居高临下、滔滔不绝,另一个毕恭毕敬、洗耳恭听;一个感到对方只是肉体上的热情和吸引,另一个却同时领略对方全部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始终处于主动和支配的地位,以其老道圆滑的精心策划,控制对方和与对方的交往,另一个只能处于完全消极、被动的位置,任其摆布。如果说在最初4年的恋情中,阿伦特年轻无辜、情有可原的话——刚开始时她只是一个尚未涉世的18岁女孩,而海德格尔已是35岁,那么,25年以后,尤其是当海德格尔与纳粹合作的丑行被公之于世之后,阿伦特对海德格尔一如既往的忠诚、维护,保持和他的继续交往甚至为他辩护、为在美国出版他的著作极力奔波、一再努力希望和他单独相处,就显得非常不可思议了。不管是从承担犹太人悲惨处境为起点建立自己学说的卓越思想家的眼光,还是以一个在人格和事业上都完全成熟的女性身份,她的做法——用常挂在人们嘴边的一句话来说——显得"没有必要"。何况在后来这整个过程中,她已经从个人交往的角度一再意识到海德格尔的某些人格缺陷,他的种种不能自圆其说,"天才和谎话的大杂烩",她给雅斯贝尔斯的信中写道。乃至阿伦特在事业上始终得不到海德格尔的公正肯定,所有这些,竟然都没有妨碍阿伦特与海德格尔恢复和进一步建立联系,哪怕这种关系后来严格被限制在友谊的范围之内。
  
  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怎样的推动力?到底因为什么,使得这位在公共生活和公共领域中活力非凡、一身正气的超拔的女性,在她的个人生活中要忍受如此的不公正?
  
  阿伦特属于对自身坦然、坦率的那样一种人。她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种种力量,它们的两个对立的极端是智性和情欲。任何一个正常的人,只要他还没有被诸如功名利禄所扭曲的话,也能体验得到自己身上的这些力量。然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人们拥有什么他就惧怕什么,他恰恰恐惧自己具备的东西。对于同时拥有智性和情欲力量的人来说,他的一个特殊的恐惧是,生怕其中的一个会毁了另一个。最常见的情况是,对于立志从事智性活动的人来说,他更恐惧情欲的力量会毁了智性的力量,因为这毕竟是他的安生立命之本。渐渐地,这会造成一种障碍,使得这些人远离情欲,把自己局限在日复一日单调枯燥的书案工作之中,忘记了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仅仅受这种罪。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跨越这种障碍,仍然把自己当作整体的人加以对待和体验。
  
  最初阿伦特和海德格尔幽会时,这位老师向他忠实的女学生到底说了些什么,人们只能想象,具体的不得而知。显然,年轻的姑娘给人以这样的信任:在她的生气勃勃背后,有一种罕见的坚韧、坚忍的力量,但它们并不导致固执和孤僻,相反,却径直走向敞开、接纳和承受,随时准备迎接从天而降的任何好东西。她天性完整、敏感和丰厚。一旦有可能,一经春风化雨,所有她身上潜藏的优秀品质,就会以不可思议的方式生长和崭露头角,让人惊讶不已。这正是海德格尔最希望见到乃至暗中等待的。这位以其"离经叛道"跃居要位的年轻哲学教授,他的理论本身要求一种实践,一种实实在在的"返回"和"照亮",一种具体的"出世入化"。说他对阿伦特仅仅是一种肉体上的兴趣是不公正的,他不可能对其他拥有年轻芬芳肉体的姑娘也有同样的兴趣,阿伦特与他的理论及事业并存。如果把倾听也看做一种言说的话,阿伦特非同寻常的、无尽的倾听和吸纳已经参与了他智性的创造活动,拓宽和变动着他的视野(这是海德格尔后来承认的)。与他人不同的是,年轻的姑娘还提供了一种来自生命的结结实实的担保。对阿伦特来说,勿庸置疑,她超越的气质、智性方面的野心和生命涌动的激情,在海德格尔那里也得到了结结实实的实现和担保。不难想象,还有别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若干年以后,阿伦特仍然执迷不悟地将之称为"伟大的爱。"这在今天生命力趋向孱弱或习惯于"灵"与"肉"分离的人们看来是无法想象的。在这个意义上,这对师生之间表面上的不平等,是与他们某种实质上平等同时并存的:在生命的质量方面、在心性的完整方面和超越的情怀方面,这两人是旗鼓相当的。只是目前阿伦特还没有来得及显示出这一点。作为当事人的海德格尔此时或后来是否明白和承认,这都不重要。
  
  如果情况是这样,那么,海德格尔是在何种意义上"控制"着阿伦特?由海德格尔来发出的那些"信号"在何种程度上对阿伦特起作用?回答只能是一个:在阿伦特愿意接受的份上。阿伦特从海德格尔那里得到了什么,海德格尔对她意味着什么,这无需他人置噱。全部的解释权在阿伦特那里。
  
  问题或许这样被提出来:为什么阿伦特如此心甘情愿?她如此被动和服从说明了什么?
  
  女人和男人这点也不一样:女人较少功名的考虑。相对来说,女孩是在一种无忧无虑的气氛中长大的,没有人对她的前途有过多的展望和期待。她可以做事情,也可以不做事情,全看偶然的情况而定。也许这种状况对于女人的天性是一种保护。她可以更多地面对自己。如果是陷入了爱情,女人也更可能不顾一切,以一种抛却万事万物的方式,全然不顾世俗的考虑。男人则小心翼翼,万般顾忌,考虑到诸如"一生的名节",一辈子(或半辈子)辛辛苦苦地建立起来的"世功"。当然个别的情况除外。
  
  然而对于富有智性的人来说,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情况都还要更复杂一些。他们有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强烈要求,有需要独处的迫切心愿,这是保证智性活动的起码条件。要想富有成果地进行思考,必须是连续性的不间断的,不受任何外部搅扰的,因此不能在所需要的时候单独和自己呆在一起,哪怕因心思放在别人身上而不能收回来,这都能引起"思"者的某些内部恐慌。于是,外在的约束自然地会变成一种内在的恐惧:担心爱情或在情欲掀起的波涛中丧失自我。有智性的女人在这方面的恐惧并不亚于男人,甚至比男人更甚。她不仅担心自己是否还能保持独立地思想,还要担心对方能否保持自己的全部完整,生怕自己无边无际的爱将对方的生活搅乱,让对方陷入覆水难收的一团糟之中。一旦对方丧失了独立性,她自己则毫无独立性可言;而缺少各自独立性、缺少自由的爱,则是完全不能忍受的。
  
  对阿伦特来说,海德格尔的独立性就是她本人的独立性。海德格尔在何种程度上能承受他自己对阿伦特的爱和阿伦特对他的爱,则是阿伦特所能承受和所愿意接受的限度。她和海德格尔分享同一种恐惧。这不是在世俗的意义上来理解或计较的,而是拥有精神生活的人都能体验得到并互相默契的。在这个意义上,掌握主动权的一方甚至更难。他为自己留下的天地,也是为对方留下的天地。而这个尺寸怎么把握?怎么让双方都感到爱的洋溢而又不至于丧失自己?海德格尔会比阿伦特感到更沉重。相对而言,阿伦特可以少负一点责任。她宁愿把这个大难题交给海德格尔。让他去安排吧。让他去主宰吧。只要自己的爱不去伤害对方乃至伤害自己。本来这就是一份从天而降的礼物,也许是自己不该得的。海德格尔没有对她做过任何诺言,她也决不指望更多。这里面没有什么老师和学生、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关系问题。象阿伦特这样意识到自身力量的聪慧的女人,她不会不知道"被动"也是一种"主动"。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海德格尔是一个"榨取女人"的那种男人。在和一个倾听者的关系中,他是付出者。何况这肯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付出。整整4年,也许他感到能量的过度消耗而疲惫了?也许他需要重新回到自己的独处状态?他感到他和阿伦特之间暂时不会再有什么激动人心的内容?当阿伦特还没有来得及向他表达远走的愿望时,他却主动提了出来,尽管理由是那么明显的可笑。又一次地,他承担了"罪过"。他维护了自己也维护了阿伦特。包括现在,谁都不难看出,他俩分开为好。这种"无世界性"的状况应该结束了。
  
  阿伦特是矛盾的。她即想走,又不想走。即想拥有"伟大的爱",又不想失去自己的独立人格。但分手的话最好不要由她来说出。她不想承担这种东西。还是让她一味地保持自己的"消极"状态吧。
  这是不是一个性格问题?像阿伦特这样的女人,在离开男人之后,她永远不会细数自己在哪儿受了损失,列出自己的"伤痛",并把它们当作自我炫耀和炫耀给世人的东西(如果碰巧是一个女作家,那她就有事可做了)。像过去一样,她全部、无条件地默默地领受了下来,"照单全收"。这样做显示了:一方面,她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她是独立的、自愿的,她和海德格尔处成那样一种关系仅仅表明她是一个自我决断的人,别人怎么看,她不在乎;另一方面,她天生不会计较,相反,更适合感激和感谢,她考虑得更多的是海德格尔给予她的东西,那是一份非凡的礼物,使得她的生命得以像现在这样壮大和宽阔。没有海德格尔是不可以想象的。包括她一向的独立性,离开海德格尔时,她的独立性及所需要的孤独,不止是她个人的,还有海德格尔的,是双份的。
  
  这是一位心智完整的女人。她知道如何避开那些不健全的东西,尽可能地保持自己生命、头脑和感情的健康和质量。她是不受伤害的,尽管她也有十分惶悚的时刻。她的生长性在她一切优秀品质中居于领先地位。
  
  初版于1951年的阿伦特第一部重要著作《极权主义的起源》中,这位往日的学生对老师的学说做了明显的清算。这是阿伦特作为一个流亡的犹太人的身份所决定的。这种清算包括把对于"孤独"的欣赏变为对于"孤独"的批判。"思"需要"孤独",但人们和世界的关系不止是"思"。"思"的界限不是这个世界的界限。"恐怖只有对那些相互隔离孤独的人才能实施绝对统治,所以,一切专制政府主要关注的事情之一就是造成这种孤独。孤立会成为恐怖的开端;它当然是恐怖的最肥沃的土壤;它总是恐怖的结果。这种孤独本身就是极权主义的前兆;它的标志是无能,在这个范围内,力量总是来自于人的共同行动,即'一致行动';根据定义,孤立的人是无力的。”
  
  正是为这本书的出版宣传,阿伦特战后第二次回到德国,见到了海德格尔。她看到不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家,而是一个"被罪恶的留言和伤人的诋毁摧垮了的老人。"阿伦特重又复燃了对他的奇特感情。时隔25年,她此番才告诉他,当年"我离开马堡大学,只因为你的缘故。"说出这句话不止是解释当年的行为,也不仅是给这位正处于人生最倒霉时期的昔日情人的安慰,它表达了一种"现在时",意味着他们两人关系的一个新的起点。尽管这中间也有时断时续的情况,但所有迹象表明,他们曾经有过的过去并没有消失,阿伦特一如既往地站在海德格尔这一边,一如既往地以自己以特有生命的热情试图给海德格尔的思想和生活重新注入活力。事情到了这样的地步:一旦是海德格尔需要(更多的是阿伦特自己觉得这是他的需要),她会把自己的事情放在一边,将海德格尔的事情置于自己的事情之上。海德格尔继续让她烦恼、苦涩、受苦和欢乐。这回不能说海德格尔是在控制他从前的女学生了,她是控制不了的。倒是她自己,一再陷入为海德格尔烦心而心烦,因自己无力摆脱而愤怒、焦虑。从同样身为女性的眼光看来,她对布留歇尔反复表达的依恋,有点像一个依然无助的人需要抓住一根救命稻草,需要把自己拴住。当年她和海德格尔在一起时,她是惶恐的,布留歇尔给了她以踏实可靠的感觉;但海德格尔再度出现之后,这种惶恐接踵而至,到死也没有摆脱。这真是令人称奇了!我想起弗吉尼亚•吴尔芙在谈到俄国小说家及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时说的一句话:"这些人活得多认真啊!"
  
  海德格尔有福了!他遇上的这个女人,比他小17岁,带来的完全是生气勃勃的另外一副景象,她贪婪地吸收和承纳他的一切:思想和肉体、最深的灵魂和浪漫的想象力,对古代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且不管在什么意义上)。她既是他的情人、亲昵的肉体关系的对象,又是他富有磁性的话语的倾听者、灵感的激发者,后来竟在另外一条道路上,成为他思想和事业的非同寻常的传承者和发展者。这里禁不住让人想说海德格尔几句好话。这肯定是个有特殊魅力的男人。我指的是在心智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吸引力和超越的力量。他肯定不是一个俗物。他的确需要听众,那是因为他的思想是在和听众的关系中,在与对方有形无形的设置、变换、调整中逐渐显露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自身首先是个忠实的倾听者,倾听他的听众各种微妙的反应和动静,在得知这些反应之后并因为有了这些反应,再去倾听自己身上才冒出的新的思想。那是一些一分钟前还不属于他的想法,现在由他的嘴巴说出来,令他自己也大吃一惊。他为自己留下的最大的可能性也是为对方准备的。正和言说者也在倾听一样,倾听者同时也在无声地言说。她知道自己参与了某种创造。从谈话的开始到末了,她也同样走出远远的一大截,那完全是用她自己的双脚走出来的。比起这样微妙、激动人心的谈话本身,从中所产生的东西归于谁的名下,以谁的名义发表,这已经是完全无足轻重的了。甚至是谁在说,谁在听,这都无关紧要的了。有一种东西在他们之间发生、生长、壮大,它支配和牵动着他们两个人,像支配和牵动着两个木偶。那些话题从古到今始终存在,曾经支配和牵动了多少杰出的英才!哪怕这种谈话最后什么也没留下来,其过程本身已经足够了--他们之间曾经有过的那些令人心醉的、灵魂出窍的时刻,忽然感觉到自己处在"天外之天"的瞬间。"没有人像你那样演讲,以前也不曾有过。"这是1974年(阿伦特去世前一年)她在给他的信中写道,依然满怀深情。言谈者和倾听者之间、男女之间这样一种奇特的对话关系,是任何一种有关权力话语的理论解释不了的。
  
  阿伦特更加有福!她碰上了海德格尔!尽管海德格尔的学说中有"反智主义"的嫌疑,但他本人远远不是一个思想上的懒汉,而且他喜欢有智性和富有挑战的女人,不只是阿伦特,他的妻子和他后来的那位女朋友都属于这一类。这是一个真正热爱智慧的男人所需要的,他要把精神活动造成一种生活,而不是把某个东西仅仅当作职业或竞技的手段。除了他的抽象气质,作为一个男人,他肯定也不失某种魅力。他和阿伦特分享作为一个人的那种完整性。当然,阿伦特的这份福气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是她通过自己卓绝的努力争取来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阿伦特,海德格尔不会是现在这样的面貌,他不会拥有对世界、对今天如此的开放性。在这个意义上,是阿伦特创造了这个海德格尔。她一直深信只有自己最理解这位真正的大哲学家,是有她充分理由的。(尽管这点造成了她对海德格尔妻子的某些不公正)。
  
  阿伦特在世界面前表现出来的公正宽广的胸怀,首先表现为她对自己是公正宽广的。她无法怨恨海德格尔,她无法允许自己身上出现这种东西,虽然后者给予她的苦恼并不亚于任何一个讨厌的男人给予女人的,但她拥有一种奇特的力量遏制住了自己身上这种负面的力量,她既不愿意也有能力将种种怨恨和不满严格限制在不掉自己尊严的水准之上。对她来说,与其怨恨和背叛,不如忠诚和忠直,这是保持自身完整一致性的那种要求。她不能容忍自己身上漏洞百出、四分五裂,活得像一件破衣服,像大多数我们今天的人那样。从心气上来说,她不能容忍自己的失败,让她相信自己曾经深爱过的男人是一个不值得她付出的人,这是令她难以接受的。即使偶尔产生过这样的念头,和感到某些蜘蛛马迹,她也要全力以赴地去加以弥补。不能让这个男人消沉和颓废下去,不能看着他失败。眼看着一个男人无法自救,看着他经受羞辱,这是任何一个优秀的女人所无法忍受的。他们的这种失败,比女人自己的失败还要惨。选择无非是两条:要么去帮助他,要么走开。阿伦特选择了前者,这是她天性的高贵,也是由于她对于这个男人的深信不疑。她的慷慨无私还在于,一有机会,她就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对这个男人的敬意和感激,说出这一点,对她其实并不丢脸;相反,对于他们两人,都是莫大的奖赏。在她的重要著作《人的条件》(The human condition,德文版为《积极生活》,Vita activa)出版之后,她让出版商给海德格尔寄书,并给他的信中写道:"它直接产生于马堡的那段日子,无论如何这一切都归应于你。\"在另一张纸上,她写下了一首没有寄出的诗:
  
    Re Vita activa
    这本书的献词空着,
    我怎么把它题献给你?
    给我信赖的人
    给我忠诚于他
    却没有挽留住的人
    无论怎样
    都满含爱意。
  
    这个女人,让人艳羡死了。

4.28.2007

4.27.2007

学习与学校

· 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之上。

· 学校由人构成。

· 每个孩子都能在社交、认知和精神方面学习成长。

· 教和学应当是透明的过程。

·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人;教育技术是服务人的。

· 人们都有观点和看法;如此我们方能区别彼此。

· 互联网使全球范围内交流成为可能。

· 社会性软件提供了新的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的教、学方式。

· 当学习者有问题的时候,难道不应该允许他们彼此寻求帮助吗?

· 人有能力自我教育。

· 因为互联网的存在,人能够比以前更快地获取更多的信息。

· 互联网正在浮现出未来世界。

· 互联网支持新的知识管理形式。

· 互联网鼓励多种参与形式。

· 网络安全更多的是阻止而不是鼓励谈话。

· 严密的实用规则以及政策剥夺了用户的权利。资源利用的规则应当由用户自己制定,那样他们才能实现自我管理。

· 必要的控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必须允许所有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对其进行核对和权衡。

· 实践社群(communities of practice)可以直接、专业地为学生和老师提供支持。

· 学校是形而上的机构,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手段。

· 不论好坏,学校能改变个人的生活。

· 学生和老师是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知识和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 学校变成了官僚霸权。是政策而不是真正的学习在推动课程的发展。

· 因此,学校已处在危机之中。它们不再为学习者服务。

· 学习是“政治性的”活动。学习牵涉到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和权力扯到一起。

· 建立在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上的学习是强有力的。在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提供的机会中学习是更聪明的学习。

· 学习者能够跨越全球彼此交流。时间,空间和距离由此有了新含意。

· 学校必须关注所在社区的利益关系。

· 一所学校必须归属于它所在的社区。

· 学校(管理者,老师和职员)需要更多的和他们希望与之建立关系的人交流。

· 学习关系到对我们的自我、我们的个体及集体思想、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社会和各自承担职位的检核。

· 学校要取得成功,需要研究社区中的不同情况。学校运作并致力于直接满足这些社区成员会积极参与其中的需要。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的实际情况并不理想。被实施经费所诱惑的参与者们把它随心所欲、花言巧语地夸大了。

· 很多学校对他们的赞助者和利益相关者持有畏惧心态。学校非常担心公众知道学校内幕之后可能发表的言论。

· 变革学校要经过试验,多作尝试。

· 学校在挑选管理人员以及教学人员时应当谨慎。

· 学校必须公开地研究他们的发展设想及现实存在的非正式学习课程(hidden curriculums),并和利益相关者交流它们的发现。

· 当学校不能开诚布公地同社区成员检讨并分享他们的目标和设想时,他们将消亡。

· 如果不能和利益相关者协商,学校的政策将会变得危险并带来怀疑。

· 新社会正在浮现,学校应该推动其发生。

· 利益相关者(父母,老师,学生,管理者,社区成员,地方商界和政府)需要参与课程的计划和设定。

· 术语危害交谈。

· 标准的测试应该是一种诊断工具而不是分数。

· 高质量的测试从不应该和老师和学校的评价或者是薪水挂钩。

· 如果学校出了问题或者是破产,谁为此负责?

· 是谁需要学校?

· 专业消费者们(prosumer)拥有权力。如果学校认识不到这一点,学习者会去其他地方。

· 学校是很特殊的社会组成部分。能促进社会公正,对抗贫困和找回被剥夺的权利,为更美好的明天做准备。

4.25.2007

Google以664亿美元的品牌价值成为全球第一品牌

据市场品牌研究组织Millward Brown所做的调查显示,Google以664亿美元的品牌价值成为全球第一品牌。
  该组织称,Google的品牌价值增长了77%,微软的排名由去年的第一位下跌到第三名,品牌价值为549亿美元。通用公司以619亿美元的价值排在第二位。
  其它进入品牌排名的IT公司还有:IBM公司,排名为第十,价值为336亿美元;诺基亚排名第12,价值为317亿美元;惠普排名第15名,价值为250亿美元;苹果排名第16,价值为247亿美元。
  Millward Brown组织的CEO Joanna Seddon:"今年进入前100名的品牌都在各自的市场起主导作用,创造着商业价值。强大的品牌都能进入新的增长领域,帮助企业对市场环境做出反应。"
  调查指出,IT业的知名品牌必须推出新产品,调整现有的产品品种。调查称,
苹果的iPhone、索尼的漫步者手机以及诺基亚的多功能移动电脑都是业内整合的代表产品。

4.22.2007

Standard 版 Ps CS3 和 Extended

大家都知道 Standard 版 Ps CS3 和 Extended 有一些差别,比如多了 3D 功能等,价格也差了很多.但是没想到在网上看到了一个补丁,就能使 Standard 版变为 Extended,大家赶快来试试~
大家都知道 Standard 版 Ps CS3 和 Extended 有一些差别,比如多了 3D 功能等,价格也差了很多.但是没想到在网上看到了一个补丁,就能使 Standard 版变为 Extended,大家赶快来试试~ 从 http://www.demonoid.com/files/details/1123312/1550444/ 下载种子文件并下载解压,依次运行其中的 Step1 和 Step2 两个 exe 程序,然后运行 Ps 你就会发现已经变为 Extended 版了. PS: 自解压缩包的默认路径如果与你的 Ps 安装目录不符请自行修改.另外 Step2 其实可以不运行,它所解压出的 Photoshop.exe 除了版本信息外与之前的破解补丁是一样的.

未来的八个Google应用

最近,Google收购新闻不断,这也让很多业内人士对Google浮想联翩.Google未来到底要做些什么呢?对此,Webworkerdaily进行了猜测.
1,演示。通过收购Tonic Systems,Google将提供有别于微软的Powerpoint的,也与一些正在开发中的基于网络的系统如SlideShare, Zoho Show, Thumbstacks和 Spresent不一样的演示程序。 2,项目管理。37Signals观察,项目管理在Google的以后工作的名单之上,这很可能会与37Signals公司流行的Basecamp服务竞争。

3,联络管理。Gmail现在功能越来越强大了,Google可能会把Gmail变成联络管理系统。Google已经提供了Google Apps for your Domain,Google会在Gmail上进行更多的开发。Gigaom更希望Gmail支持IMAP。

4,文件存储和分享。文件存储和分享是在线工做的核心部分,Google Drive将很快变成现实。今天有消息称微软可能提供Drive服务。这一领域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

5,在线讨论组。Google groups已经存在了,但它没有整合进Google Apps。也许我们会看到,在Google Reader界面下,直接通过键盘操作就可浏览邮件、RSS Feeds以及相关的讨论组。

6,Wiki。Google在2006年收购了Jotspot并且关闭了注册。Jotspot在一月份对现有用户进行了最后一次升级。Google将会把Jotspot的Wiki功能整合进项目管理中。

7,视频聊天。Google刚刚宣布收购Marratech的视频会议软件,称他们仅仅用于内部使用。如果Google把它应用到Google Talk使其支持视频聊天,应该没人会感到吃惊。 8,网络会议。收购之后Marratech的视频会议软件,Google很可能会进入网络会议领域。WebEx可能要迎来强大的竞争对手了。

4.18.2007

4.17.2007

三峡工程可能引发地震

三峡工程可能引发地震(注:转自联合早报,有删节)● 叶鹏飞(北京特派员)  
三峡工程不但使长江的水质污染问题恶化,而且可能引发地震。本月14日发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显示,三峡库区蓄水在2003年达到135米后,12条长江一级支流,在回水区不同程度地出现“水华”现象,库区的微震活动频度也明显增加。 
 《新京报》昨天报道,由中科院南京地理和湖泊研究所、长江水利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编制的报告发现,三峡工程建成后的长江防洪形势依然严峻,长江干流存在岸边污染带累计达600多公里。 这是中国大陆媒体近期出现关于三峡工程负面消息的又一报道。除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特殊利益集团利用三峡工程垄断获利的消息日前也见诸报端。由于三峡工程是往届政府不顾激烈争议强行推动,媒体近日负面报道引发了北京观察界的政治联想。三峡工程导致江水污染问题恶化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显示,三峡工程拦截长江正常水流,是江水污染的原因之一。报道说,三峡蓄水后回水区水流减缓,严重的只有每秒1.2厘米,几乎不再流动,引起扩散能力减弱,使水库周围近岸水域及库湾水体纳污能力下降。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库区支流库湾累计发生“水华”6起,2005年累计发生19起,2006年仅2到3月份累计发生10余起,支流库湾“水华”呈现加重、扩大的趋势。“水华”主要发生在湖泊类的静态水体,在河流中出现实为罕见。“水华”现象指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绝大多数由污染引起。藻类死亡后的蛋白腐败分解所产生的有害物质,可致使水生生物死亡;此外,在鱼类及水生生物体内积累的藻毒素,也可能通过食物链的累积效应而危害人体健康。 
 报告也显示,蓄水后当地微震明显增加,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4719处,其中627处受水库蓄水影响,863处在移民迁建区。水库蓄水后,岸边松散堆积物塌岸和局部滑移也会危及部分居民点的安全。 
 三峡工程由前总理李鹏在1992年中国七届五次人大会议上提案,由于各方专家学者从生态影响、古迹保存、拆迁移民、军事安全等方面提出质疑,提案引发了社会强烈的讨论,反对声浪不息,在表决时只有67.1%同意票,是人大历来通过率最低的议案。
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封顶,中共中央领导全体缺席。有观察家指出,这是现任领导层刻意与这个极具争议性的工程划清界线。 
 如今三峡工程的生态影响逐渐明显,如果处理不当,工程的政治责任归属问题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也将引发中共内部的权力博弈。

雪山.2007.4.17


Google能否实现思科式收购?

Google能否实现思科式收购? Google以31亿美元收购网络品牌广告提供商DoubleClick,开始部分呈现思科式收购的特点。 从广告业务方面看这一收购: 除了搜索引擎这一技术本身之外,Google的商业成功在于两点,第一,Google AdWords,把广告和搜索匹配;第二,Google Adsense,把其他网站变成广告平台。 收购DoubleClick,进入品牌网络广告领域,是自然而然的扩张。Google新推出各种产品,但大多是扩张用户基础,而非广告业务。Google尝试电台广告、报纸广告,但这些都没有拓展到品牌网络广告来得直接、有效。 收购DoubleClick有很大的想像空间,因为Google有可能帮助广告主实现更好的广告匹配。挑战也存在,DoubleClick的市场地位有没有强大到让Google的竞争对手也不得不选用的程度? 收购DoubleClick,也与之前收购YouTube形成互补。视频广告,显然要以品牌广告为主。 避免DoubleClick落入竞争对手之手,对Google也大有意义。 从财务策略方面看这一收购: 收购DoubleClick,可以很大程度延续Google现有的成长速度,至少收入规模是如此。 在自身股价高涨的时候收购,也是思科之前所用的策略。 Google上市两年,早期员工被锁定的股权即将释放。收购也应该与此有一定关系。 问题是,Google是否掌握了高效整合所收购资产的能力?思科过去的收购,大多集中在有有效的商业模式、但规模不大的业务,收购来之后都融入其自身业务之中。 从目前看,Google的两个主要收购,YouTube和DoubleClick都不太容易融合。YouTube收购前没有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收购后有太多钱没有压力去寻找商业模式。DoubleClick虽然相对Google来说规模不大,但能不能融入真是很难说。
(C)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In Search of Good Playing field, Good Business and Good Management
相关链接:新浪科技专题:Google-DoubleClick并购案Google的收购扩张史Google意大利面与Yahoo花生酱(方军商业日记 11月22日)
附录:DoubleClick更像一个网络版的MindShare(传立),Google的广告业务中Adsense部分,也比较像Mindshare。当然,DoubleClick也还是有核心技术的:DoubleClick的核心技术是其专有的DART(Dynamic Advertising Reporting Targeting)“动态广告报告与目标定位”技术,允许各网站及网络通过他们的中央服务器管理,他们各自的广告服务及统计报告。
MediaVisor
针对网络广告策划、采购及营销管理推出的方案。
针对广告商的DART
基于Web的广告管理和服务应用软件。
针对出版商的DART
基于Web的广告管理和服务应用软件。
销售管理器
销售管理器可作为企业在使用DART平台时的财务管理工具,以了解网络广告销售收入及利润情况。
DART企业
主要解决通过其他数字渠道而发布的网络广告中有关用户、服务及汇总等事宜。
DART Adapt
目的是使网络广告营销业绩得以最大化。具有定制化、自动化、适应性强、整合第三方广告服务器等。
DART搜索
为网络广告营销商及代理商提供技术工具,以帮助他们追踪及优化多搜索引擎中的市场营销行为。
DART Motif
DART Motif意在为有关创建和管理富媒体广告提供多方面的整合方案。
Flash-in-Flash
基于DART Motif平台的解决方案,它能方便发行商在Flash及视频环境下展示相应广告。
针对In-Stream
有助于发行商就流视频库存向广告商提供有效方案。
广告交换
广告交换可加强顶层广告商、代理商及网络发行商之间的联系,并将增强网络广告的营销效果。
战略服务
DoubleClick战略服务可提供网络广告的专家指导建议,以使提高网络广告的整体效果。

4.16.2007

4.13.2007

Adobe Flash Player 9.0.45.0

Adobe® Flash® Player 是一款高性能的、轻量型且极具表现力的客户端运行时播放器, 能够在各种主流操作系统、浏览器、移动电话和移动设备上提供功能强大且一致的用户体验.
下载:Adobe Flash Player 9.0.45.0 访问:Get Macromedia Flash Player

4.11.2007

教育的新边疆:Web 3D

当我读到网络的进化一文时,我觉得许多专家忽视了这点。尽管我还不能非常肯定,但是,3D网络应该就是“智能代理”这个想法的一个部分。
参看一下W3C规格,就知道语义网络是网络的未来重要而内在的一部分,但我认为,眼下有一种与语义网络紧紧相联的更为重要的发展,正在我们脚下发生。
它就藏在视频游戏以及大多数教育者拒绝认可的“好玩的事情”之中。既然“Web 2.0”这个词很少在我们今天的大多数教室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网络下一步的进化之中,Web 3.0也不会有什么作为。我想,有所作为的将是Web 3D(即3D网络)。
3D网络!
这并不是我初创的观点,梦想家们讨论这个话题已有15年之久。自从Sims上线人们可以虚拟相邻共处后,3D网络成为真实的存在。事实上,象Second LifeVbox liveGoogle Earth以及魔兽世界等服务,刚刚开始显示网络以及3D网络应用的力量。现在象MooveKaneva等服务也开始出现。虚拟实境路标组织去年首次开会,讨论什么是“通向3D网络之路”。他们在网站上写道:
“在社会性虚拟世界中,2.5D的Habbo Hotel现在在18个国家拥有700万年轻的用户。领先的终端开放的3D虚拟平台Second Life,在2006年3月至7月四个月内,用户翻番,从160,000增长到33,0000;从那以后以每两个月翻倍的速度增长到现在,截至2007年1月,他们宣布他们将开放源码时,共有250万用户。全球市场上无处不在的虚拟世界财产交易、设施创建和服务提供,据估计每年金额在7亿美金至20亿美金之间,目前其中绝大多数没有记录,也不曾完税。在日本,社会性网络如GaiaX吸引用户把参加在线游戏和进入虚拟世界,作为他们的多种社会性活动之一。早期阶段的以聚居地为基础的游戏正在亚洲出现。
在这个虚拟仿真的空间,人们正在探索虚拟人物的在线教育能力。虚拟产品原型软件正在工业中大量应用,带我们走近一个Fab Lab原型和客户定制化产品的时代。3D浏览系统正在日本和欧洲的自动化市场上在出现。本地化定位系统,如3M公司的RFID追踪解决方案,和类似ArcGISGoogle EarthSketchUp等模型化应用服务,允许我们创建从来没有过的物理空间的‘镜像世界’版本……”
但是,Web3D并不只是出现在企业界,科学家们努力工作,制定出了标准使得Web 3D能够出现在许多地方。1992年,VRML创建,在经历过了一些对3D网络的讨论,以及W3C在标准上的工作之后X3D联盟创立,正式取代了VRML
既然一幅图画胜过千言万语,为什么我们还要用文字来讨论?
于是,我们得以来到这些3D的世界。你登录进去,在其中设计出自己的虚拟角色形象(avatar)。(我的avatar如左图所示)你有一个在哪儿都得记住的登录密码。有时,你还需要安装某些软件。
我想,下一个重要的浏览器将使你能在3D环境中和任何网站互动。(是的,Second Life是开源的,但整个环境却不是!)为什么你必须“加入”某个3D服务?为什么不会有3D网络浏览的协议、过滤措施以及相应标准,就象我们在2D网络文字和静态图片上所经历过的那样呢?
我们认识到Second Life中的货币林登元可能是我们首次遇到的真正全球性的货币吗?(它的流通兑换比率是230林登元换1美元。)
Second Life顺利发展,但眼下它并没有在教育上作好准备。最近,我和一些我信赖的教育者在那里花费了一些时间。Second Life中有一些正做着了不起工作的教育者。实际上,请记住,很多专家相信,大量的金钱正在被兑换成林登元使用。(我这样说,有足够的可信度,除了从一位互联网安全专家那里得到确认外,这个现象正在被一些新闻媒体所报道,甚至包括Second Life发行的报纸Second Life Herald。)那么,3D网络是怎样的呢?
在你认为我过于疯狂、退出本文阅读之前,我想带你快速体会一下Second Life,以它作为3D网络的代表。(很多人无法在他们的计算机上运行Second Life,因为它要求的配置比较高。)
上周六,我和Beth Ritter-Guth一起待在Second life里。(看看她在的Second Life中的Blog)。Beth正在试图用一种积极的方式利用这种别样的生活方式,来教她的大学班级--她小心地避开那些有害区域,去借用那些积极的场所。
她已经在伦敦“建立了店铺”,并发现了一个地方,那里没有Second Life的虚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有害垃圾。我喜欢她正在作的,也很喜欢她选择的方向。
我的一位教师伙伴,加拿大的Sharon Peters,上周在那里花时间学习莎士比亚。在帖子“Second Life,并不是一个游戏”中,她写道:
“几天前,我收到一个邀请,参加一个以英语为第二语言教师(ESL)在Second Life中讨论如何在SL进行语言和文化教育的讨论会。我决定参加会议,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跌跌撞撞地摸索进去,加入了视频skpye交谈,这是人们在SL中交流的方式。超过一打的虚拟角色形象出现了,代表着现实生活中来自巴西、瑞典、德国、西班牙、英国和美国等国家的老师。他们中一些是高中老师,但大多数是大学老师或在教授成年学习者。我们讨论了怎样去创建一个课程计划的数据库,供那些想利用SL环境来讨论语言文化教学的教育者们使用。”
那么,到里到底是怎样的呢?
体验“二手”的Second Life
如果你象我一样害怕“进到里面去”,或者只是没有时间,我挑选了几段我觉得很说明情况的youtube视频。这样你可以看到“二手的”(双关语:Second Hand vs Second Life )“第二种人生”的状态介绍。我想你可以从中看到3D教育环境的潜力。
先行者们
Suffern中学两周前在Second Life中模拟进行了一个有趣的法庭案例,案例根据小说《老鼠和人》编写。他们将文字说明和流程贴在他们的blog上,你可以自己判断一下。
新媒体联盟(NMC)
上周,Second Life里的新媒体联盟校园有一个热点消息,一个真实的blogger(他在记录在华盛顿特区进行的Scooter Libby审讯)在其中讨论对审讯的实况blog转播。
看一看Youtube上新媒体联盟的促销视频,看看这个虚拟校园。

开源运动如何改变教育:成功十例

你觉得在麻省理工免费学习怎么样?自麻省理工首次宣布开放 麻省理工开放课件(OCW)项目已有近六个年头了。最近,麻省理工正式发布OCW项目。这是一个在线的,为全世界教育者、学生和自学人士提供免费开放的教育资源(OER)的项目。它将在2008年完成 。OCW为多达1550门的麻省理工课程提供开放内容的课程素材。它涉及34个系和所有五个学院。其目标是在明年囊括所有麻省理工课程的素材。
麻省理工仅仅是下面所述十个成功开源教育事例中的一个。开放源码和开放内容的资源改变了各高校、机构、教师和申请学生在教育上如何使用软件、操作系统和在线文档。同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每一个成功的事例也为创造更多开源项目提供了跳板。

高校
1. 麻省理工学院 (MIT):作为引领世界上许多高校进入开放教育资源领域的先行者,麻省理工是这个类别里的成功事例。在1999年,教务长Robert A. Brown要求教职工、学生与行政人员委员会就麻省理工如何为学生在科学、技术和其他知识领域提升知识和教育水平来提供战略指导。这一任务是要履行麻省理工关于如何尽力为21世纪美国和世界 服务的使命。
基于此前提,麻省理工的OCW开始为用户提供开放内容的课程大纲、讲义、课程表、问题集和解答、考试、阅读书目,甚至还摘取了2003年的部分讲课视频。十一所高校计划跟随麻省理工,现在这十二所高校中的六所已经提供在线服务(麻省理工除外):
* 约翰·霍普金斯·彭博公共卫生学院 * 塔夫茨大学 *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 * 圣母大学 * 犹他州立大学
但也必须注意到,高校提供OCW课程并不意味着提供“远程教学”服务。通过访问开放资源不会获得学分或学位,参与其中也不能进入大学院系。
机构
2. 开放课件联盟:开放课件联盟是麻省理工启动开放教育资源的副产品,它的增长速度令其在教育领域取得显著成功。该组织现在的成员来自16个国家,还不包括其下属14个附属机构。当然,中国作为最大的参与者,有30所高校活跃在其组织机构CORE(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下的开放课件联盟项目中。[译注:这30所大学是协会会员,实际上参加国家精品课程计划开放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的学校有326所,应该把国内大学一网打尽了吧?]
其他团体也登上了开源的列车,一些公司已经看到在其工作场所使用开源产品和服务的好处。升阳微系统公司提供的全球教育与学习社区(GELC),目前作为一家为教师提供在线门户的非营利机构,以共享用其他方法不能发现的资源和知识。其他组织包括(而不限于以下):
* 开源教育基金会 ——目的是通过使用来自于开源和自由软件运动的技术和观念,提高中学及以下阶段的教育。 * School Forge ——使命是将助长、使用和开发中小学教育开放资源的非独立组织联合起来。 * 全球网络学会 ——宗旨是研究和开发促进远程教学和网上社区的开源工具。
在线百科全书
3. 维基百科:维基百科是这个领域里显著成功的例子,尽管最近有因为用户编辑而引起争吵。没有什么比经过用户生成的允许用户编辑内容的在线百科全书更加开放了。根据上面的介绍,许多大学的一些研究项目以维基百科为启动资源,个别教授 也接受对该站点的引用。当然,维基百科基金会允许这样做。
尽管被斥之为来源不可靠,但维基百科仍分化出多个语言版本,甚至进入了其他领域,如Wikiversity,一个可以创建和使用自由学习素材和活动的社区。维基百科的探索为其他网站树立了榜样。下列网站证实了维基百科的重要性,即使维基百科创始人之一Larry Sanger创建的条目,也要经历其他注册用户的审核。
* Citizendium——Sanger的新维基实验项目。 *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SEP)——由于斯坦福大学严格控制来源,这些词条达到学术标准并且可以被引用。 * Connexions——赖斯大学发起的一个项目,Connexions不止是一个百科全书,还用在课程当中研究模块化(非线形方式)学习。该资源是如此自由以至于除了内容还共享了它的技术。
在线资料库
在线资料库,不管其收藏题材是广泛的还是特定的,都可以令任何可以上网的人增强教育体验。某些站点为访问其收藏而收费,如Picture History。某些站点为复印或研究等服务收费,但免费开放若干种资料的数字版本(如弗吉尼亚图书馆 )。学生可以安全地引用这个类别中的绝大多数资源,因为这些收藏包含了许多第一手资料。但是,就像任何真实的档案馆或图书馆,一些在线开放资源也受到缺乏资金的限制。
比如,你可能看到类似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教授 Roice Luke 和里士满大学副教授 Darrell Walden 发出的这个通知。他们请求义工帮助他们数字化弗吉尼亚自由民项目 ,收藏来自难民、自由民和废弃土地管理局,一个成立于1865年的帮助内战后获释的奴隶成为公民的联邦机构的工作记录。
4. 古腾堡项目:与不断更新的Google学术搜索 相比较,该开放内容项目似乎有些不显眼。但是,古腾堡项目——1971年由Michael Hart启动——提供了第一个免费图书馆项目的样例和第一个免费电子图书制作人。而且,尽管事实上在这个领域不断有新星加入,但古腾堡项目依然每月吸引超过两百万次的下载。
互联网档案馆也可作为一个开放内容资源的例子支持本类别。这个非盈利在线图书馆除了在他们的收藏中存档网页之外还包含文字、声音、动画和软件。就像真实图书馆一样,这个档案馆也向研究人员、历史学家、学者和一般大众开放。[译注:国内相应的网站是中国网页历史信息存储与展示系统中国Web信息博物馆 。]
我们不可能在这里列举所有提供在线研究资料的网站,因此我们给出开放内容期刊目录这个网页,这样你可以找到你可能感兴趣的文档。 操作系统
5. Linux:勿需考虑,Linux系统提供了这个类别中的成功事例。Linux系统于1991年由一名赫尔辛基学生(Linus Torvalds)在全世界开发者的帮助下创建的。Linux系统是免费的,它与所有人分享成果——包括竞争对手,它的商业模式主要由热情、利他主义和尊重同伴来激励,而非金钱。此外,Linux系统的功能、适应性和健壮性使得它成为专有操作系统的主要替代物,尤其当预算成为主要考量时。
我们期待Ubuntu作为很有前途的成功事例进入这个类别。这个特殊的Linux发行版本在其下载中包含了Debian 的内容和最新版本的Gnome 。它为想要摆脱专有操作系统(比如微软视窗或Mac OS)的人提供了一个易于使用的界面。
基于“只要能用”的哲学理念,Ubuntu提供用于桌面或服务器的解决方案。许多图书管理员都拥抱Ubuntu以解决专有操作系统的费用和授权费用问题。此外,Ubuntu针对学校和其他教育环境提供教育Ubuntu开源操作系统。
你可以利用Netcraft 查看其平台以确定它是否如自称“开放”源代码或“开放”内容一样使用“开放”操作系统和服务器。
软件
开源软件/自由软件(OSS/FS)类别很广,因此不像列表中的其他类别,很难将目标缩小到单独一个成功事例上去。再加上在开源软件和自由软件之间有些细微差别。开源意味着在开放发行版本和授权许可的同时也开放源代码;另一方面,自由软件 意味着使用该软件的用户决定如何处理软件的代码、发行版本和授权。这种差异乍看似乎很小,但如果你仔细阅读你就会明白个人可以销售自由软件资源以牟利(详见自由软件基金会 相关说明 )。
6. openOffice.org:基于对教育的关注和在教育人员(学生及教授 )中最常用的模式,openOffice.org成为此类别中的成功事例。该软件利用其多平台办公生产套件从教育环境过渡到商业应用。这个由升阳微系统公司拥有的面向用户的应用软件旨在依仗广泛的语言支持、众多特性,及其与用户的努力协作来替代专有软件(如微软办公系统)。OpenOffice.org仍在努力融合其他开源软件,比如Mozilla的Lighting项目 ,其中融合了Sunbird 日程管理软件和Thunderbird电子邮件客户端。
与开源办公系统并驾齐驱的是Sakai 项目 ,一套在线协作与学习环境,目标是替代用于从幼儿园到高校教室内的诸多教育软件。[译注:这类东西国内常用的是Moodle。]
浏览器
7. Mozilla Firefox:这个浏览器成为本类别的成功事例可能不需要介绍或理由。不过公平起见,我们要指出的是在Mozilla Firefox网站上的所有产品,包括用在Windows、Mac和Linux系统上的,包括其35种语言的版本,全都是免费的。它的兼容性和可用性均符合开放课件联盟及其主要支持者——弗罗拉·休利特与威廉基金会 所建议的全部标准。
教育
开源或开放访问项目也正受到来自教室的关注。当许多项目都依赖于——也将继续依赖——开发者和用户群两方面的合作时,高校正在想办法创造能激励师生领会这些资源的氛围。
8. Google:在这里Google提供了成功事例,可以简单的归结为他们的应用为所有浏览器或操作系统带来图书、学术期刊、地图、新闻、专利搜索、文档和表格,甚至应用 程序接口代码。Google获得许多教授和学生的青睐,但这不是它成功的唯一理由。Google为学习如何在教室中使用这些应用提供了教育者应用网页。Google员工也开始涉足此领域,在华盛顿大学教室里进行授课。
在这方面的其他教育选择比较少同时程度不高;但由于自从卡内基梅隆大学西区 的软件管理项目已经将有关开源软件的课程融合到项目 当中,你可能期待其他学校效法之。
个体
在像EDUCASE 这样关注如何利用开源项目让教师学生获利的资源的帮助下,显然本类的成功案例属于那些在教育战线进行开源运动中的人,那些无论出于经济原因还是纯粹出于兴趣来学习如何使用“免费”资源的人。
9. 教师:教师,加上所属教育机构,已经决定了使用大量的开源产品来应对学校的经费问题。虽然上手不容易,从幼儿园教师到博士导师,各级教师都能找到可以帮助他们决定使用什么资源、什么时候使用以及如何使用的资源来完成工作。通常这些资源往往通过学科、国家和语言来划分,但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比如EduResources Portal ,来找到开源问题的解决方案。
10. 学生:虽然有些学生 感觉像开放课件(OCW)这类项目剥夺了学生通过师生互动建立的师生联系,但大多数对学校课程不完全认可及打算控制花费的学生对开源及开放访问表示欢迎。麻省理工的一项调查 显示,大约三分之一的新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知道其开放课件(OCW)网站,并表示它对他们选择麻省理工有着重大的影响。
使用开源和开放内容资源给学生带来的其他好处包括:
* 为那些不能进入教室的人增加教育机会。 * 在向学校提交一项应用之前就看到对应课程的价值和质量的能力。 * 接触更多的补充学习材料。
最后,我要指出在开源和开放内容的定义 之间的区别也仅一线之隔。开源,根据前面链接文章所说,“是指任何项目数据(例如期刊文章、一份软件)可供相关团体进行编辑,而且这些对数据的修改应当再回馈给整个团体。”开放内容则不同,意味着数据——比如结对审查的文档——可以免费阅读。但我认为一个人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论的解释而编辑开放内容资源。
在开放式教育王国中“开放“的定义,正如上述类别类别中所列举的例子,将会随着开放式教育从学校向外渗透而持续进化。你如果参加到以上成功事例当中,你会发现每天都有新的成功事例在产生。

更新(07年3月8日):
自从这篇文章发表以来,就上面列的成功十例我们收到了大量的电子邮件和其他反馈。反映的焦点集中在我们遗漏了Moodle。对于这种忽视,完全应该批评。我们过于关注OpenOffice从教育到商业的转变,以至于我们在这个示例上对成功的评价标准超出了教育平台。我们为疏忽而道歉,当我们稍后更新这份清单的时候,我们将会很快去了解Moodle的进展程度。
有读者指出麻省理工利用一套商业方案(微软内容管理服务器2002)作为其内容管理系统。我们认可这件事是因为麻省理工在选择上 是“公开”的以及他们随后申明了他们的理由(他们使用Linux作为操作系统)。我们仍然坚持我们的选择是因为麻省理工鼓舞了许多其他高等学习机构加入到使用在线资源的行列中,还因为麻省理工在开放课件联盟中的努力不能不让人肯定。
我们也知道我们的判别标准对我们读者并不是很明显。我们的选择依据如下:
* 最先提供,比如这项选择是第一个提供开放内容/开放源码源和平台,如果不是,他们是否长期坚持从而以影响特定领域对开放源码/开放内容的认识? * 用户层面,但更在意他们是如何影响和持续影响各层面用户的学习的(虽然这篇文章主要关注高校层面)。 * 该项选择如何在其他领域改变开放源码/开放内容的面貌的,无论是在广泛性方面还是对其未来发展给予启迪。 * 他们的国际化程度和所提供的语言数量。 * 不根据(已消耗的或者是预算内的,需要扩展的,或者是持续工作的资金数量来衡量。
如上所说,加入到这个运动当中并作出大量贡献的开源应用和开放内容工具(比如ElggLamsPloneDspace.LRNLogiCampus 等)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不可能一一列举。另外,我们不打算为每个类别多加哪怕一个链接,但我们觉得所有提到的资源都应受到关注。比如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提供无比丰富的信息,他们肯定比维基百科更适合引用。但是,我们依据我们的标准再一次坚持我们的选择(Moodle除外)。
我们认为这项教育运动是至关重要而且必要的,所有开放源码/开放内容工具应该受到欢迎。感谢所有对我们的选择做出评论以及给出你们自己选择的人。

墨西哥毒帮玩转YouTube

墨西哥毒帮的活动一直以来都很嚣张,毒枭辈出。除了贩毒能力强大之外,这些毒帮最近一两年还把“业务”扩展到了网络上,利用网络来招募新成员、向仇人发出威胁甚至贴出杀人计划等。除此之外,他们还雇用了若干人员谱写歌曲为自己唱赞歌,并使用最新潮的视频短片形式,YouTube网站不幸又成了他们的平台。去年底,著名墨西哥歌手埃利萨尔德在YouTube上推出的“作品”歌颂一个毒帮却贬损另一个毒帮,不幸惹来了杀身之祸。
  唱“颂歌”偏心歌手惨被杀害
  血淋淋的尸体——有跌在车轮下的,堆在垃圾车的,还有卧在人行道的——充斥着音乐视频的每一帧画面,在墨西哥社会引起了很大震动。去年,这段视频在YouTube网站和其它无数的墨西哥网站上广为流传。视频一开头就是刺耳的喇叭声和手风琴声。在目瞪口呆的受害人图片中,以“金雄鸡”而闻名于世的著名歌手巴伦廷·埃利萨尔德轻轻地唱了起来,“我把这首歌献给我所有的敌人。”
  埃利萨尔德哼出的民谣叫作narcocorrido,包含有对贩毒分子的褒扬内容。这一视频播出后,引起了史无前例的网上“毒品战争”。聊天室里有很多人指责他在视频里赞扬了索那罗亚(Sinaloa) 毒帮,却讽刺了该帮的对手海湾帮。毒品巨头也纷纷出动,上传了无数砍首、行刑式杀人及折磨人的照片以示威胁与抗议。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埃利萨尔德就死了。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去年11月份的一天,当天凌晨3时左右,埃利萨尔德乘坐一辆轿车全速冲出演唱会现场,后面有两辆汽车紧紧跟随,其中一辆汽车不久就追上埃利萨尔德的车并用冲锋枪扫射,埃利萨尔德身中20多枪,当场身亡,他的经纪人和司机也不幸遇难。警方后来在事发地点找到67颗弹壳,袭击者则已逃之夭夭。更令人发指的是,为了进一步泄愤,他的“敌人”们还把处死他的视频传到了网上,摄像机从他的个性化牛仔靴摇摄到血淋淋的裸体。
  多年来,墨西哥毒贩都在雇用“御用作曲者”创作歌曲“歌颂”他们。如今,突然之间,网络真的把一些人变成了“明星”,最出名的莫过于埃利萨尔德了。在他活着的时候,从未有过一部畅销专集,可是在他离世之后4个月不到、“致我的敌人”作品成为网络新宠后半年时,他终于成了“大明星”。3月3日,美国拉丁语专集畅销榜面世时,他“幸运地”名列前茅。
  效法“基地” 毒帮看重网络宣传
  埃利萨尔德“讴歌”黑帮的视频及其所导致的悲剧收场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墨西哥毒品集团在互联网上的活动越来越活跃,他们先进的网络手段甚至比执法机关还高明很多。也许受到基地组织等的启发,这些贩毒集团发现网络是一个极佳的工具,可以用来发出威胁、招募新成员,乃至“歌颂”毒帮富可敌国、打打杀杀、威震一方的生活方式。就在一年前,这些毒帮视频还很少见,可是现在却像讨厌的蚊蝇一样堆满了网络。
  “情况完全失控了,”墨西哥提华纳一名毒品专家说。
  上传杀人视频威胁震慑对手
  不久前,一家墨西哥报纸网站贴出了一个视频片断,在里边,一个海湾毒帮的杀手正在被一名画面外的人拷问,拷问的内容是今年2月阿卡普尔科市5名警察被谋杀的事。杀手浑身上下只穿着一件底裤,胸膛上有用浓浓的墨水画出的“Z”字,旁边还有一些文字,“欢迎妇女儿童杀手”。Z字正是海湾毒帮中臭名昭著的杀手队Zeta的首字母。该杀手队非常专业,由一名退役的墨西哥特种兵军官创立。
  在该视频的完整版里,这名可怜的受审者被人用铁丝绕在脖子上活活勒死。视频的结尾还有一个威胁:“Lazcano,下一个就是你”——众所周知,这个人就是杀手队队长。
  “网络已经成为墨西哥有组织犯罪的一个大玩具,这个玩具可以给他们带来欢乐,还可以给其他人带去威胁。”
  两大毒帮斗狠狂发暴力视频
  恐怖分子们会利用网络跟其他同行们联系,墨西哥毒帮则主要利用网络来嘲笑和威胁自己的对手。他们上传的视频可能是公开的,也可能是秘密的。在视频中加入某种代码是毒贩们的伎俩之一,留下一些谜语给对手或警方破解也是他们的一大乐趣呢。
  墨西哥研究人员正在通过网络来监测在毒品战争中谁占了上风,谁倒了霉。一位研究人员最近发现,索那罗亚帮最近的视频发帖量持续增长,许多视频都是在吹捧帮里领袖——有墨西哥毒品教父之称的大毒枭古斯曼的“美德”。
  古斯曼2001年从墨西哥顶级森严的监狱越狱而出。他的手下上传的视频里有很多是该帮的杀手们在墨西哥一些被认为是海湾帮控制的地盘上杀人的镜头。
  “古斯曼通过这些视频想传递的信息是,他的能力是超强的,而且不仅仅是在索那罗亚,其他的地方照样行,”研究人员称,“这就像是在为自己做广告一样。”
  当然,他们的对手也在“沽名钓誉”,即使是在他们的老大奥西尔(Osiel Cárdenas)最近被引渡到美国去也不例外。一部向奥西尔表示敬意的视频被广为传播,称他依然位高权重。“只要老板发话,一帮人头就要落地,”一个不知名的家伙在视频里唱道,配合着他的惨叫,画面转成了满是血污的地板以及被从身体上砍掉的4个人头。视频的结束,是杀手用手枪一枪打在受害者的额头上,鲜血立刻喷涌而出。
  网络斗法黑帮盖过警察
  “墨西哥执法部门根本无力应付这种局面,”美国德克萨斯州一间私人情报机构分析师安德鲁·提凯尔说,“在美国,赤裸裸地发布这样的视频是不可想像的,简直就是疯了。美国有专门的执法人员整天啥事不做,就是在网上瞎逛管这种事。可是在墨西哥,这些人却能轻松地逃避处罚。这也说明,这些毒帮势力强大,一般人动不了。”
  墨西哥联邦警察局的确设有网络犯罪单元,不过没办过几件像样的网络案子。同时,大部分地方警察又对网络犯罪重视不够。一位联邦警察局发言人拒绝对相关的调查进行评论,不过说他们正在协调相关警力,在网络上追踪毒帮。
  批评人士称,在这方面,墨西哥警方的步伐显得慢了几拍,他们还没有认识到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这个不该犯的错误也使得毒帮的“网络活动”愈发无法无天。
  “警方并没有很严肃地对待这些毒帮视频,”毒品专家克拉克说,“这是不对的,就调查而言,上面的确有不少可利用的信息。”
  “如果你是个细心的警察,就一定会发现这些网站简直就像是个金矿,”墨西哥一位追踪毒帮网络使用情况的杂志编辑说,“这真是让人感到羞愧的事。网上几乎什么都能找到:姓名、地址,他们甚至还会把下一个猎杀目标也列出来!”
  看过视频的网友跟帖评论里边其实都可能会有一些对警方来说非常重要的信息,这位编辑说。在最近的一个晚上,就有人在YouTube上那血淋淋的narcocorrido视频后边上传了一个好像是死亡威胁的东西,上边说,“你没有几天活头了,Miguel Treivio。”
  这边删那边贴YouTube很烦
  一时间,YouTube似乎成了毒帮视频的首选发帖地,网站的管理人员不得不对那些引起网友反感的视频删无赦。不过,删得快,贴得也快,这些毒帮视频往往刚被删掉,就有人立刻再贴上去。跟帖评论没有了,一旦视频再现,就会有人蜂拥而至再补回去。西班牙语的在线讨论则经常充斥着或公开或隐秘的威胁和谩骂。

比特海日志13月10日,韩寒千岁---《我的千岁寒》读后

都说王朔的新书《我的千岁寒》看不懂,所以今天专门花了28块办了一本正版的回来。从速度上看,我们边寨距离北京也并不遥远。翻完以后,我怀疑“看不懂”这种说法,觉得没有多少晦涩的地方。不过晚上喝了会茶,回过点味来,这话很像人们评价皇帝的新装。我前一晚和狂马讨论,他提出个观点我很赞赏:皇帝的新装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他是皇帝,如果他是旁人,早就被乱棍打死了。下面,我想为没有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介绍一下:
《我的千岁寒》不是小说,也不是杂文,而是杂烩。从篇目上来说,分为六个独立成篇的章节。《我的千岁寒》、《宫里的日子》、《北京话版金刚经》、《妄想照进现实》、《与孙甘露对话》和《唯物论史纲》。其中《宫里的日子》和《妄想照进现实》是剧本,好不好,能不能懂,我的朋友里有很多是电视电影编剧,他们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而我本人对剧本没有任何兴趣,那不是我喜欢读的文本。《与孙甘露对话》是早就发表过的内容,我曾经评价过孙甘露在整个访谈里是“‘胁肩诌笑,病于夏畦”,内容又是讨论中国电影的,只有文献价值。《唯物论史纲》是王朔的私人思想笔记,记载的是他研究《时光简史》和《初中物理教材》的心得,如果你不打算和他上床的话,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去精研他那些高度主观和浓缩的字词是什么意思。而且,我个人觉得,这种东西放在自己BLOG上没有什么。但是印刷出来收钱那就不应该了,因为王朔毕竟不是达芬奇,没有那么多人愿意花钱去研究他的手稿。最后,《唯物论史纲》这个名字和内容不能吻合。里面只有一些残片,纲是纲不起来的,而听上去活像《共和国启示录》那样装腔作势的倒霉名字。
作为一名作家,王朔在这本书里称得上作品的是《我的千岁寒》和《北京话版金刚经》。创作的基本手法是一致的,也就是用现代语言再现经典。《我的千岁寒》走得稍微远点,已经不仅是重新讲一遍故事,而是有所发挥。这篇作品唯一值得肯定的是在语言上的尝试,王朔想创造一种全新的“王氏语文”,按照他的设计要求,这种新的中文应该有很强的表现性,含意之间高度粘连又能持续变化,总体上追求一种语感上的超速。我个人肯定他的这种创新精神,但是觉得他并没有耍好。他的中文速度和转折如此之快,以至于拉破了这些字词,打破了它们本身在意象上的含义,弄得粉碎。
而中文不需要粉碎,中文字本身就是象形文字,一字而非词为基本单位。每一个字自具圆满,含义丰富。一个字放在那里,它就具有了所有可能和所有含义。因此,中文行文需要把这些坚固而闪亮的文字之珠串起来,而不是断开去。也就是说,只能在组合之中发现新的美感,而不是试图把字词还原成一个个彼此独立的个体,让单独的一个字体现出某个新的角度和新的力量。王朔在方向上就不大对头,所以他的新语言除了炫目的速度感之外,下面什么都没有,甚至都不美。
在叙事上,《我的千岁寒》在开头的一部分尚可,看得出王朔当时有雄心壮志要用自己的中文重新写一遍《六祖坛经》,其中不乏丰富的想象力和博闻强识,甚至称得上是有趣。但是,随后王朔笔力不续,把整个五祖传心的故事按照电视剧的套路写了出来,而且还是分镜头脚本。我想,这一部分他应该很熟,毕竟是编过《渴望》和《编辑部故事》的人。在我看来,《我的千岁寒》就是半成品,还远未完成。中间用剧本充内容,两头用王氏语文把人侃晕,其实什么都不是。可以看出王朔的敷衍,这种叙事方式根本就不是手法上的变换,而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衰竭,所以写个开头就回到老路上去,痛痛快快用电视剧剧本讲了一遍《六祖坛经》,而不是坚持用他自己的语言写下去。我想,他已经没有了这种力量,也没有了这种激情,更没有创造力能使文本飞翔在《六祖坛经》之上,造出自己文字的镜像世界来。一句话:这是狗屎,你怎么敢拿出来印刷?你怎么敢这么敷衍读者?
《北京话版金刚经》可以用四个字形容,那就是:惨不忍睹。王朔可能忘记了《金刚经》封皮上的这行字: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鸠摩罗什和奘(唐僧)藏、真谛三人号称中国古代佛教三大翻译家。他翻译的这个法本是最流行也是最优美的版本,前人称他的翻译“天然西域之语趣。”他的翻译文体直接进入了中国的文化,影响了后世无数人。王朔要拿北京话重新翻译一遍,胆略可谓不小,但是手下的活不可谓不糙。
本来在《我的千岁寒》里应该全部使用叙述性语言,但是他写成了电视剧剧本。而《金刚经》本身是世尊和须菩提之间的问答,最适合用他的电视剧手法来表达,但是王朔又弄成了叙述性文本,让大家听王侃爷讲经。问题是,王朔有这个能力吗?善现启请分第二的最后,长老须菩提提出了一个问题: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
世尊回答:“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
这里的“应如是住”和“如是”其实还根本没有讲出来,长老须菩提问“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世尊回答:应该这样”,究竟怎么个应该法,却没有说。所以,这里是一段沉默。世尊所说的“如是”里已经包涵了一切答案,而且用身教的方法想让须菩提立即明白。但是须菩提并不理解,因此随后世尊才开始展开异常繁复的比喻,一次次用不同的事情做比,启发须菩提。王朔翻译出来了吗?没有,只有一个话痨老头在卖弄嘴皮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在佛教里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又因为它在事理上为菩提心,指救度一切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萨心,在义理上为明心见性、超越形而上的本性之心,意义非常丰富,所以鸠摩罗什采取了音译而非意译,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意义就等于是遮蔽了另外的含义。王朔白话成“无上平等觉悟之心”,活活杀掉了其他意义。好像我们给小孩子形容月亮,最直接的办法是指给他看:那个就是月亮。小孩子理解明白了,要那样的圆,那样的亮,那样的阴晴圆缺的一团。而王朔所做的事情是告诉小孩子说:月亮就是一白色的大盘子飞在天上。所以,他们家吃饭的时候满桌子都是月亮。
王朔《北京话版金刚经》可以得四个字评语:狗屁不通。
不单佛法不通,物理学哲学一概狗屁不通。以为文字张狂一点,语速快一点就是亨利.米勒了?老亨利自身的哲学世界观是早已经建设完成封闭的,他不需要四十多了再去读什么《金刚经》是《时间简史》外带初中物理学,最后弄出一锅煮不烂嚼不动的杂碎来。也正因为他在心灵世界内的统一,所以他一本薄书里的每个句子都能打中读者的灵魂。如果不是封面上写着王朔的名字,当我看到《唯物论史纲》的那锅杂烩的时候,简直怀疑是李大师的《转圈圈》换了个书皮印出来,什么都有,什么都不是。
这书的毛病就在于作者在该念这些书的时候根本没有好好念,人到中年了出来乱解一气,其情形类似什么哲学方法解决“四色问题”,拿了把扁钻就想开银行金库大门。谈论哲学、佛教、物理,这不是王朔的强项。但是王朔也未能免俗,想用这本书证明自己已经证悟了点什么。顺道就可以到高台上坐下,然后等死,封圣。未证谓证,转世为牛,这种人在过去会被宗门里用乱棍打死,老王喷了这三个月,估计也需要一堆钢管。《我的千岁寒》如果是韩寒写出来的东西,那么我完全可以接受,他还在混乱着探索着,能写出这样的东西来的确可以称之为“千岁”了。但是这居然是老王写出来的东西,这就让人惊骇了。就这种东西还有尹丽川、大仙出来叫好,还真当老王穿了高科技分析材料的新衣服啊?靠这种东西想万岁,我看难点儿。
老王光着腚呢,这就是我看《我的千岁寒》的结论。

数码冲印参考

小常识:通常表示照片规格会用“寸”来表示,和显示器之类的产品用对角线长度表示尺寸的方式不同,照片所说的“几寸”是指照片长的一边的英寸长度。比如6寸照片,就是指规格为6×4英寸的照片。而国际上还有一种通行的表示照片尺寸的方法,即取照片短的一边的英寸整数数值加字母R来表示。比如6寸照片,规格为6×4英寸,即4R。
一、家用数码冲印参考。
为节省存储卡空间,大部分数码相机都会提供多种相片拍摄质量供用户选择。主要分为Best(最佳质量)、Good(良好质量)及Normal(普通质量)。其区别是把拍摄后的JPEG相片按不同程度进行压缩。但过分压缩会严重影响相片冲印质量。所以后两者拍出的相片未必真正适合冲印。在把相片拿去冲印前,用户最好先检查清楚冲印后的相片质量与拍摄到的影像文件是否成比例。要确保冲印效果令人满意,大家可参考下表。

冲印尺寸(英寸) 文件体积(约) 要求最低分辨率 相片对应尺寸
(1寸 / 2寸) 150-200KB 640x480(30万) 2.5 × 3.5 cm / 5.3 × 3.5cm
(5×3.5英寸)3R 500-550KB 1280x960(120万) 12.70×8.89 cm
(6×4英寸) 4R 600-650KB 1280x1024(130万) 15.24×10.16 cm
(7×5英寸) 5R 800-900KB 1600x1200(200万) 17.78×12.70 cm
(8×6英寸) 6R 1-1.2MB 1900x1280(240万) 20.32×15.24 cm
(10×8英寸) 8R-8F 1.3-1.5MB 2048x1536(300万) 25.40×20.32 cm
注:其它尺寸请参考表2
以上数字是最基本要求,拍摄质量越高及文件越大,冲印相片的效果越好。用户如果要经常冲印数码相片,最好先检查相片是否符合上述要求。笔者个人的建议是拍摄时尽量选用“最佳质量”以减少相片细节损耗和确保冲印效果良好。
另外,用户也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正确的数码相片输出尺寸大小。
拍摄分辨率÷300dpi=输出尺寸
举个例,假设拍摄的相片是150万像素(1024x1536),就把1024及1536各除以300,得出3.5寸x5寸(即3R尺寸)。即是说,150万像素的数码相片冲印的最大极限是3R,以此类推。
参考:
家庭 4R 相片所用的推荐像素:
1.200万像素已经可以冲印出较理解的相片
2.300万像素这是个不错的选择,即保证了像素,文件又不是很大(推荐)
3.400万和500万像素拍摄
4.再大的像素对冲印质量影响不大(文件太大洗相馆也会帮你裁了),但文件尺寸会很大,如果相机内存卡很充足和家里电脑硬盘很大就使用该相机所能拍摄的最高像素.
二、相片长宽比例
由于CCD感光器件尺寸的限制,大部分数码相片的长宽比例是4:3,而一般3R相片比例是5:3.5、4R则是3:2。若按比例冲印,相片会出现白边或部分影像会被裁掉。有的人说,我可以预先在计算机中对相片长宽比例进行裁切,但笔者并不建议这样做,因为这是很花时间的。权宜之计是拍摄时在影像边缘位置预留5至8空间,就能够避免上述问题。
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剪裁相片更为准确,知名图形编辑软件Photoshop内置的Crop裁剪工具能帮到你。只需在工具选项输入合适比例,例如3.5寸x5寸,裁切工具就会依照用户提供的比例进行相片剪切。
据我所知现在很多洗相馆应数码相机潮流可以冲印4:3的相片,即不用裁剪即可,那么6寸的相片实际上就是 6 X 4.5英寸(15.2 X 11.4厘米),也相应有对应尺寸的相薄配送/卖,洗相前可以多了解一下你所在地的相馆可洗的实际尺寸与价格。
三、用软件修饰相片
在把相片交到冲印店或直接利用打印机打印之前,适当地利用软件调整相片明暗、反差、对比度与色彩鲜艳度有助于提高相片的可观赏性。笔者有一个小技巧提供,即在Photoshop中利用“Levels”(Ctrl L)把两边角修整至Histogram两端,相片的明暗、反差与整体色调都会有明显改善。此外,你还可以选择“Auto Levels”或“Auto Color”功能,也能对影像质量与色调调整有帮助。
四、给冲印店的清晰指示
一般情况下,数码激光冲印店会用计算机自动调整相片亮度和CMYK四色调。用户可从冲洗好的相片背后编码了解冲印店是否为相片进行过校色,若出现“NNNN” 字样,即表示冲印员觉得无须调整。但一般而言,适当的校色有助于提供相片的观赏性。
五、附表
冲印照片最大尺寸对照表1
附:转贴著名摄影艺术网站《色影无忌》“血色黄昏”网友提供的数码相机和可冲印照片最大尺寸对照表
根据150PPI计算的数码相机可冲洗最大照片的数据对照表(英寸)
500万像素有效4915200,像素2560X1920。可冲洗照片尺寸17X13,对角线21寸
400万像素有效3871488,像素2272X1704。可冲洗照片尺寸15X11,对角线19寸
300万像素有效3145728,像素2048X1536。可冲洗照片尺寸14X10,对角线17寸
200万像素有效1920000,像素1600X1200。可冲洗照片尺寸11X8,对角线13寸
130万像素有效1228800,像素1280X960。可冲洗照片尺寸9X6,对角线11寸
080万像素有效786432,像素1024X768。可冲洗照片尺寸7X5,对角线9寸
050万像素有效480000,像素800X600。可冲洗照片尺寸5X4,对角线7寸
030万像素有效307200,像素640X480。可冲洗照片尺寸4X3,对角线5寸
由上表可以看出:
5寸照片(3X5),采用800X600分辨率就可以了
6寸照片(4X6),采用1024X768分辨率
7寸照片(5X7),采用1024X768分辨率
8寸照片(6X9),采用1280X960分辨率
相片尺寸:表2
1×1.5 英寸: 一寸 2.5×3.5(厘米) ; 小一寸 2.2×3.2(厘米) ; 大一寸 3.3×4.8(厘米)
1.5×2 英寸: 二寸 3.5×4.9(厘米) ; 小二寸 3.5×4.5(厘米) ; 大二寸 3.5×5.3(厘米)
1寸 1R 2.6×3.7(厘米)
2寸 2R 6.3×8.9(厘米)
5×3.5(5英寸 3R)   12.70×8.89 (厘米)
6×4 (6英寸 4R)   15.24×10.16 (厘米)
7×5 (7英寸 5R)   17.78×12.70 (厘米)
8×6 (8英寸 6R)   20.32×15.24 (厘米)
10×8 (10英寸 8R)  25.40×20.32 (厘米)
12×10(12英寸)    30.48×25.40 (厘米)
14×12(14英寸)    35.56×30.48 (厘米)
16×12(16英寸)    40.64×30.48 (厘米)
18×12(18英寸)    45.72×30.48 (厘米)
18×14(18英寸)    45.72×35.56 (厘米)
20×16(20英寸)    50.80×40.64 (厘米)
20×18(20英寸)    50.80×45.72 (厘米)
24×20(24英寸)    60.96×50.80 (厘米)
30×24(30英寸)    76.20×60.96 (厘米)
32×24(32英寸)    81.28×60.96 (厘米)
36×24(36英寸)    91.44×60.96 (厘米)
40×32(40英寸)    101.6×81.28 (厘米)
42×32(42英寸)    106.6×81.28 (厘米)
48×32(48英寸)    121.9×81.28 (厘米)
(注一寸相:如护照,签证申请等,以级学位证书多采用的是大一寸,48毫米×33毫米。而身份证,体检表,等多采用小一寸32毫米×22毫米,第二代身份证 (26mm×32mm),普通一寸相则25mm×35mm。护照旅行证件的相片标准相片尺寸:48mm×33mm,头部宽度为21mm~24mm,头部长度为28mm~33mm。)
各种证件尺寸:表3
1.身份证 (22mm×32mm) 第二代身份证 (26mm×32mm)
2.驾驶证 (22mm×32mm)
3.黑白小一寸 (22mm×32mm)
4.彩色小一寸 (27mm×38mm)
5.彩色大一寸 (40mm×55mm)
6.普通证件照 (33mm×48mm)
7.1英寸 (25mm×35mm)
8.2英寸 (35mm×49mm)
9.3英寸 (35mm×52mm)
10.港澳通行证(33mm×48mm)
11.赴美签证 (50mm×50mm)
12.日本签证 (45mm×45mm)
13.大二寸 (35mm×45mm)
14.护照 (33mm×48mm)
15.毕业生照 (33mm×48mm)
16.驾照 (21mm×26mm)
17.车照 (60mm×91mm)
备份与隐私
虽然大部分冲印店都会小心保管顾客的存储卡,但为避免损失相片,每次冲印时建议大家先作备份。如果你有CD-RW或DVD刻录机,最好把不同尺寸的相片放置在不同的活页夹分门别类,并以CD-R光盘的形式交给冲印店,此举有助于减少人为损坏或意外弄坏存储卡的机会。
同时,大部分数码激光冲印店在冲印照片后,一般都会把顾客的相关文件删除,以保障你的隐私。如果没有删除,你可以要求相片冲印店这么做。
第一要点:剪裁
有人问200/300/400/500万像素数码相机照片,冲洗*R幅面够不够以及最大可以冲洗多大照面等问题。这个问题可真不好一下子能回答清楚,不过,至少你得先弄明白,平时冲洗数码照片所说的“xR”到地是一个什么样的规格!
一般而言,数码相机的PP多数都是4:3规格(少数有3:2规格输出)。显而易见,若不是冲印4R,数码相机的原图送到从冲印店,都会遭遇自动裁剪,而裁剪对象,就是“顶头下脚”,到底是从中心对称剪裁呢,还是多剪头或者多剪脚,就全看操作机器的师傅自己理解咯。
如范图所示,此图最合适的剪裁是脚部剪裁,但冲洗时,谁又知道呢?所以,若你得PP送出冲洗不是4R规格时,还是自己事先剪裁好最佳。
如果不是4R规格,面对那么多怪怪的比例,还是自己剪裁最放心吧。
第二要点:分辨率
到底200万够不够?300万呢?这样的问题是很难回答清楚的。一般而言,数码冲印的最佳冲印效果,需要原数据文件至少保证200dpi分辨率;较好的效果则要求160dpi;若说是底线,则至少得120dpi。再低下去,就已经有很明显的锯齿(线条)和插值模糊了。参见下表可见分辨率要求。
第三要点:色彩
经常都会有人说,为什么冲洗照片和我在计算器或者数码相机上看到的色彩效果不一样。咳,这个问题太复杂了,业界为了这个“一样”,也制定了不少色彩标准来试图解决,可至今也没啥完美方案。简单地说,同样一张PP,在两台显示器上显示的效果都难说一致,何况冲洗乎。为了尽力保持一致,还是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努力接近。
a)告诉冲洗师傅,不要调整我的PP,请直接冲洗!(如果自己是菜鸟没有自己后期处理能力,那还是交给师傅处理吧)
b)参考photoshop屏幕调整之相关帮助文件,调整自己的显示器(有米干脆更换更高档的显示器以保证色彩还原真实)。
c)保持到一家冲洗店洗PP,这样的话,比较容易掌握冲洗机器的色彩特性(偏色情况),以便自己后期处理PP的时候可以对应弥补!
500万像素有效4915200,像素2560X1920。可冲洗照片尺寸17X13,对角线21英寸
400万像素有效3871488,像素2272X1704。可冲洗照片尺寸15X11,对角线19英寸
300万像素有效3145728,像素2048X1536。可冲洗照片尺寸14X10,对角线17英寸
200万像素有效1920000,像素1600X1200。可冲洗照片尺寸11X8,对角线13英寸
130万像素有效1228800,像素1280X960。 可冲洗照片尺寸9X6,对角线11英寸
080万像素有效786432, 像素1024X768。 可冲洗照片尺寸7X5,对角线9英寸
050万像素有效480000, 像素800X600。 可冲洗照片尺寸5X4,对角线7英寸
030万像素有效307200, 像素640X480。 可冲洗照片尺寸4X3,对角线5英寸
由上表可以看出:
5寸照片(3X5),采用800X600分辨率
6寸照片(4X6),采用1024X768分辨率
7寸照片(5X7),采用1024X768分辨率
8寸照片(6X9),采用1280X960分辨率
补充
数码相机可冲印照片尺寸对照表
要达到满意的数码扩印效果:
照片规格(英寸) (厘米) (像素) 数码相机类型 文件大小
1寸 2.5*3.5cm 413*295
身份证大头照 3.3*2.2 390*260
2寸 3.5*5.3cm 626*413 150-200K
小2寸(护照) 4.8*3.3cm 567*390
5 寸 5x3.5 12.7*8.9 1200x840以上 100万像素 800-900K
6 寸 6x4 15.2*10.2 1440x960以上 130万像素 1-1.2M
7 寸 7x5 17.8*12.7 1680x1200以上 200万像素
8 寸 8x6 20.3*15.2 1920x1440以上 300万像素 1.3-1.5M
10寸 10x8 25.4*20.3 2400x1920以上 400万像素
12寸 12x10 30.5*20.3 2500x2000以上 500万像素
15寸 15x10 38.1*25.4 3000x2000 600万像素
另外,数码的片子别管像素是几百万,只看长边的像素数,1200出5寸,1400出6寸,17 00出7寸,类推.......

4.10.2007

我们的电视 from 黄一琨

机顶盒,一种崭新的高科技产品正迅速进入千家万户的生活。 
 按照广电总局《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及《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的要求,到2005年,直辖市、东部地区地(市)以上城市、中部地区省会市和部分地(市)级城市、西部地区部分省会市的有线电视完成向数字化过渡;到2008年,东部地区县以上城市、中部地区地(市)级城市和大部分县级城市、西部地区部分地(市)级以上城市和少数县级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到2010年,中部地区县级城市、西部地区大部分县以上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到2015年,西部地区县级
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届时,将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模拟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  目前,全国范围内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有线电视的数字化改造,线路的铺设与设备调试是普通百姓视野之外的工作,对于一般电视用户来说,他们能够看得见的,是与电视相连接的一台终端设备——俗称“机顶盒”,它使模拟电视可以有效接收数字电视信号。  
按照广电部推广的“青岛模式”,多数城市正在重复“免费发放机顶盒,强行关掉模拟电视”的做法,机顶盒的免费发放可以部分消除数字化改造的阻力,而强行关闭模拟电视的做法则迫使绝大多数原有有线电视用户接受改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推广工作的组织成本和技术成本。但是,即便在强行关闭模拟电视后,统一完成了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城市,各方面并不认可这种政策催促下的数字化电视“大跃进”。 
 以一个50万用户的中等城市为例,要实现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设备和网路的改造、机顶盒免费发放以及购买节目内容的费用约需5亿元,而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来说,整体转换资金预计超过30亿,与此同时,电视用户的收视费也在成倍提高,目前,已完成数字化改造的地区,用户每月收视费一般在30元左右,但是,仅靠收视费的提高并不能保障数字电视系统投资者的收益,全行业把盈利的幻想寄托在未来虚无缥缈的增值业务上。
  粗略估算,全国范围内的数字电视整体转化需要至少1000亿的先期投资,从目前情况看,投资多依靠银行贷款和预收收视费,而这只不过是基础设施的投资部分,对电视用户来说,较之以前的有线电视,每个家庭要为新的收视方式每年多支付至少150元的费用,尽管这远不足以保障数字电视信号转接者赢利,但对低收入家庭来说,每年大约400元的收视费却并非可以忽略不计的。 
 赢利模式的瓶颈和居民的抵触显然使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遇到了困难,据了解,国内四十多家有线电视数字转换的试点单位,除了青岛、大连、太原等城市外,其他城市有线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换工作十分缓慢,推广的难度在于,机顶盒的价格、“月租”及点播等服务的收费难以让观众接受。事实上,以政府意志来强制推行数字电视是否必要,已经引起怀疑。  
从技术上说,以接收设备区分,电视数字信号的接收方式至少可分为四种:1,数字电视机顶盒(DVB-C); 2,卫星数字机顶盒(DVB-S);3,网络电视机顶盒(主要功能是使模拟彩电能够浏览互联网);4,VOD数字机顶盒(基于宽带网,可实现上网和双向视频点播功能)。DVB—C,即广电部催促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所必须使用的机顶盒,主要功能是使模拟彩电能够接收数字电视信号,而DVB—S则是与人们一般所说的“小耳朵”相连接的另外一种机顶盒,用来直接接收数字卫星广播节目。 
 在此,需要将DVB—C和DVB—S的区别作进一步的说明。 
 目前,国内DVB—C机顶盒和DVB—S机顶盒的最低生产成本分别约为300元和80元。也就是说,在用于数字电视接收的两种机顶盒中,我们选择了较贵的一种,但这种比较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更值得关注的是:DVB—C是有线接收的终端设备,而DVB—S则是无线接收的终端设备。这就意味着,使用DVB—C接受数字电视信号的最大一块投入还不在机顶盒上,而DVB—S的接收方式中,机顶盒是主要的投入。 

 在许多人听来,DVB—S是个很陌生的缩写词,但如果说出另外两个与此紧密相关的俗称——“锅”或“小耳朵”——很多人就明白了。我们都知道,中国家庭私自安装DVB—S是非法的! 
 但是,无论是否合法,DVB—S提示我们:尽管电视信号由模拟向数字的转化是满足人类新视觉享受的大势所趋,接收数字电视信号的方式却并非只有DVB—C一种。实际上,DVB—C接收所实现的功能,不过是将卫星传输的信号加以处理,再传送到居民家中,而这一功能,完全可以用廉价的DVB—S接收系统直接实现,一步到位。  
让我们以家庭为单位,分别为DVB—C和DVB—S算一笔经济帐。以一套设备的使用寿命为五年来计算,采用DVB—C的投资为:先期投入(包括线路铺设、机房设备、机顶盒及组织管理费用等)1000元,五年中的收视费用约2000元(中长期而言,收视费的上涨是不可避免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共计3000元。那么,采用DVB—S接收的全部费用是多少呢?  五年,300元。是的,300元,没有写错。机顶盒、卫星天线(俗称“锅”或“小耳朵”)、高频头、数据线的市场零售价格总共200元,安装费100元。除此之外,再无任何费用,卫星电视信号是从卫星上免费接收的(加密频道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因为DVB—C方式接收加密频道同样要另外收费)。  
当然,除了行家之外,在目前市场上很难以 200元的价格买到全套DVB—S接收设备,也很难以100元的报酬请到安装人员,但是,如果给DVB—S系统与DVB—C系统相同的政策环境,这个价格甚至还可以下降,目前市场上动辄上千元的安装服务是因为政策打压的结果,政策的压制造成了信息阻塞和从业者的法律风险,它们才是目前卫星电视安装的主要价格构成。  
由于科技进步和人类经济行为日益活跃的缘故,大功率的电视信号转播卫星已遍布天空,目前,中国境内可以接收到信号的电视卫星不下十颗,仅东经105.5°上空的亚洲三号卫星,就可以向中国境内的收视者提供100多个频道(半数以上为免费频道,其中包括CCTV和国内多数省市卫视节目),也就是说,花上300元钱,人们就可以一劳永逸地收看至少几十个免费频道的节目,除了国内电视节目之外,还包括印度、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沙特、卡塔尔、叙利亚、阿曼以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上星频道。在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居民家只要有片直径半米多的空地,放下一个“锅”,简单调试后,就可以收看节目了;在集中居住的城市地区,一座楼房或一个单元的居民,则可以共同安装使用一个“锅”,再花几块钱买个电视信号切换器,同样可以一劳永逸地收看免费数字电视节目(多家共用一个“锅”还能再度降低设备购置成本)。  
总之,同样是收看数字电视节目,以DVB—C的接收方式,中国每年大约花费600亿元,而以DVB—S的方式接收,只需要花费60亿元,至于另外的两种数字电视接收方式——网络电视机顶盒和VOD数字机顶盒,主要依托于互联网信息,多被用于KTV练歌房,与DVB—C接收不具备可比性,在此不作讨论。  
DVB—C接收相对DVB—S接收的优势是信息互动的功能,但是坦白地说,这些信息互动功能多是华而不实的摆设(尤其是互联网已经基本在城市普及,这些功能多系无用的重复),而从数字电视主要作为获取信息渠道的功能来讲,DVB—C接收反而无法与DVB—S接收相比,管理部门的政策清楚地规定了DVB—C接收数字电视的禁区:家庭电视不允许开通境外频道。不仅香港地区的电视节目(如凤凰卫视)不允许进入,就连那些用阿拉伯语讲经的节目也不允许。  
节目内容的限制才是问题的关键! 
 看上去,这里面有一笔很不划算的经济帐,既然DVB—C接收较之DVB—S接收显得如此昂贵,为什么广电部急不可耐地大力推行DVB—C接收系统呢?原因就是于DVB—C接收可以方便有效地对电视频道进行筛选过滤,而直接从卫星上接收信号的DVB—S系统则无法控制。 
 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广电部急于推广DVB—C接收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面对数字时代无法遏止的视觉需求,以抢占先机的策略封堵DVB—S接收和网络电视传播的空间,与此同时,各地经常对经营和安装DVB—S接收设备的行为进行打击,动辄处以罚款乃至判刑。一方面是严厉惩罚,另一方面则是全力扶持,昂贵的接收方式便成了人们被迫接受的选择。  
当然,仅从技术上说,DVB—C接收并非不可以接受,但它绝不应是唯一的选择,更不应该在全国范围内一刀切推广,如此浩大的一项工程,既未经充分论证,也不拿到社会上进行讨论,就仓促上马,除了思想控制的需要,我们实在找不出其它的理由。
  实际上,如果说东经146°的马步海一号卫星(俗称“菲律宾梦幻”,主要提供欧美英文节目)和东经76.5°的亚太2R卫星(主要提供台湾和香港地区节目)偶尔带有敏感内容,那么,亚洲三号卫星所提供的节目,似乎不具有任何意识形态颠覆性(在内蒙、新疆、贵州、云南等偏远地区,由于有线收视的昂贵,亚洲三号卫星提供的节目一直被广泛接收,禁而不绝),在以DVB—C接收方式向部分城市居民提供接收服务的同时,完全可以让观众直接接收亚洲三号等卫星的传送信号,来共同完成中国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但是,广电部显然认为:如果让中国民众听到不知所云的阿拉伯语,或者收看了境外电视台提供的风光节目,仍然有损于中国的社会稳定——没错,即使是风光节目也是具有颠覆性的,有段时间,我常借助亚洲三号卫星的转播收看西亚风光片和印度音乐片,这些节目让人感受到世界的广阔,尽管只是言语不通的图像,却也能颠覆我们被打小培育起的世界观。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意识到,电视台是可以不在晚间七点钟转播CCTV《新闻联播》的,那还得了!  
狭窄的言论空间内,太多的谎言,根本无须加以驳斥,只要让人们亲眼看见外部世界,谎言就没了市场。 
 于是,为了抢占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为了坚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广电总局毫不犹豫地替我们选择了DVB—C机顶盒,这是一种具有“政治远见”的选择,但它意味着每年多出500亿的开支。谁说政治不能当饭吃!500亿,本来是可以用来吃的,现在,在广电部的控制之下,我们却只能拿政治当饭吃,他们限定我们必须吃社会主义的精神食粮。 
 而在推广DVB—C的过程中,即使收视费不足以支付基本运营成本和贷款利息(中长期来看,收视费必然会大幅上涨,垄断行业想涨价实在太简单不过),仍会有人在这一推广过程中赚个盆满钵满,在一个城市里,动辄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台的机顶盒采购,大功率信号接收与转换设备的采购,意味着一个千载难逢的发财机会,这从另外一方面说明政治是可以当饭吃的。  强权政治的愚民政策之需和官员的利益驱动,决定了中国社会各领域从来都会选择畸形制式——这一次,制式的标准规格,一律被称作:DVB—C。

Google开始测试电话语音搜索技术

据国外媒体报道,搜索巨头Google宣布,它将采用语音识别技术,向使消费者提供在他们的手机上询问当地业务信息的服务。这一服务名为“Google语音当地搜索”,消费者可以拨打1-800-GOOG-411电话,对语音激活的免费地址帮助服务进行测试。
  Google公司在它的网站上解释称,采用这一服务用户能够更快的访问在Google地图上发现的当地的信息,但不需要计算机。用户不需要互联网连接,甚至也不需要传统的手机键盘。
  Google警告称,“Google语音当地搜索”服务仍然在测试阶段,目前还不能够采用。整个服务完全是自动的,不依赖人的运作。能够直接连接到企业进行免费呼叫。电话公司可以对每次呼叫或接收短信采用正常的收费。
  据互联网运营商Jingle和Tellme网络公司表示,Google的这一服务将与美国94亿美元市场规模的411地址目录服务展开竞争,微软最近以8亿至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Tellme网络公司。

Google六亿美元建大型数据中心

4月10日消息,Google公司正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Lenoir市建设的一个价值6亿美元的大型数据中心。
  据computerworld.com报道,这一举措将有利于北卡罗来纳州的就业和经济发展。作为增加就业机会的支持和奖励,北卡罗来纳州为Google的项目提供了480万美元的资助。现在,这个正在建设中的大型数据中心已经在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了。
  Lenoir市经济发展部主任克埃•雷诺兹(P. Kaye Reynolds)表示:“现在有四百至五百名建筑工人正在Lenoir市中心附近建设Google大型数据中心。这些工人们住在当地的宾馆里,并在当地超市里购买各种商品,而且经常光顾当地的健身场所。”
  雷诺兹说:“这个大型数据中心一动工,工人们就开始经常光顾附近的餐馆。”
  Google公司今年一月宣布在北卡罗来纳州的Lenoir市建设一个大型数据中心。
  Google公司正在为这个数据中心招兵买马,积极地做广告招募新员工。招聘的职位包括该数据中心经理,应聘者要有管理超过五万平米数据中心的工作经验。
  据Google公司官方消息,这个大型数据中心将雇用210名员工。这个数目与Lenoir市政府的工作人员数目差不多。
  Catawba地区经济发展部负责人斯科特•米尔(Scott Millar)表示Google公司新建的大型数据中心将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发展。Catawba县与Lenoir市Caldwell县的相邻。
  米尔说:“很多人认为Google公司选择在这里建设大型数据中心是有原因的,就像Burger King快餐会开在
麦当劳的附近一样。Catawba县正在距离Lenoir市20英里的地方建设一个200英亩的的数据中心基地。这个地区以前是以设备生产出名的,由于受到海外廉价劳动力市场的冲击该区设备生产业逐渐败落。近年来该地区成为光纤的生产基地,光纤生产量占世界光纤生产总产量的40%。1999年,该地区光纤生产业就业人数达到一万人,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就业人数下降到了原来的一半。”
  但米尔认为仅仅Google公司在该地区建大型数据中心还不足以把其他的厂商都吸引过来。米尔在参加在拉斯维加斯召开的世界AFCOM数据中心会议时极力宣传在Catawba县及周边区域建数据中心的优势,希望能有更多的厂商去该地区建数据中心。
  米尔在AFCOM会议上发表自己对该区域发展前景展望时说:“我认为Catawba地区是完美的‘垂钓’场所,这里‘水深鱼肥’,依托着北卡罗来纳州良好的投资环境。”
  AFCOM会议还吸引了另外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部官员来为他们的地区做宣传,其中包括比利时经济发展部负责人皮埃尔•路克勒(Pierre Leclercq)、美国德克萨斯州地区经济发展部主任鲍勃•库克(Bob Cook)。
  米尔说:“北卡罗来纳州能成为理想的数据中心发展区主要是因为其廉价的电力,每千瓦小时仅为4.5至5美分,而在其他州每千瓦小时则需要6至11美分。”
  另外,米尔还强调了Catawba地区拥有完善的电力供给系统。这些电力系统是以前进行大型设备生产时建立的,足以用于现在的大型数据中心。
  AFCOM会议的与会者表示在远离公司本部的地区建立大型数据中心将耗资巨大,只有那些大厂商才会选择这么做。

黑天鹅喂锦鲤


4.09.2007

美国在线携手Google发布全新付费搜索服务

时代华纳美国在线日前宣布,将携手搜索巨头Google,发布一项全新的付费搜索服务,帮助广告商更好的锁定美国在线用户。
  据路透社报道,在此次的和约中,Google旗下AdWords技术的链接,也将显示在美国在线搜索页面。而作为客户化版本的AdWords,美国在线Search Marketplace,可以帮助广告商更好的接近美国在线搜索用户。据网络追踪机构Media Metrix统计,美国在线搜索服务在今年二月份中,达到了3.11亿次。“如果我得到了更大的合同,但是没有能力提供更好的搜索广告服务,公司将必须通过收购来得到。”美国在线媒体网络部总裁麦克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对于美国在线来说,网络广告销量被摆在其他所有业务之上,实际上去年夏天的时候,美国在线刚刚改变了业务组成,将大多数服务免费向用户开放,从而转换为广告盈利模式。据统计在去年第四季度中,公司广告销量增长了49%,达到20亿美元。
  “和Google合作推出的搜索广告服务,可以进一步提升公司与客户的关系,并且保证此项业务的迅速增长。”目前美国在线是世界上最大的可视化广告销售商,不过在付费搜索领域,美国在线的实力却并不强。Google的文字搜索服务保证公司稳坐市场第一把交椅,据Jupiter分析家透露,2006年在线广告业务领域,Google的销量增长率为26%,与此同时美国在线只有8%。
  据悉此次双方合作并未涵盖美国在线视频搜索服务,不过未来也许将被包括入内。(

4.08.2007

阿伦特、卡夫卡与from张淳 陶东风

汉娜·阿伦特和西蒙娜·波伏瓦、苏珊·桑塔格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最初使她获得世界性声誉的著作是《极权主义的起源》,因此,她也以政治哲学家的身份闻名于世。正如阿伦特在写给雅斯贝尔斯的信中所说,她是经由她本人的经历所获致的视角来阐释历史、理解其中所表达的东西,她的政治和哲学思想也就是她对自己的亲身经历和那个黑暗时代的反省和深思。  早期经历和犹太身份意识
1906年,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出生在汉诺威,她的父母都来自东普鲁士哥尼斯堡的犹太中产阶级家庭。她在父母的家乡度过了童年,接受了早期教育。一战期间,她就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生活,但失去了一直被病魔缠身的父亲。1924年秋,18岁的汉娜怀着对哲学和思想的向往来到活跃着那个时代最优秀思想家的马堡和弗莱堡求学,22岁时成为哲学博士。她的这段求学经历从根本上塑造了她一生的思想和道路,并结识了将影响她终生的哲学大师——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和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其实,在阿伦特求学期间,弗莱堡的大学生完全不过问政治,尤其是学哲学的大学生,政治舞台被看成庸俗的。当时的阿伦特对政治也不感兴趣。但是,她这样的出身在这个时代注定要经历历史性的灾难和困惑,20世纪30年代纳粹掌权之后,随着局势的日益紧张,阿伦特也没有免于被关进集中营的命运。正是她亲身经历的20世纪的政治危机和种族迫害使得她将毕生思考的重心转移到了政治领域。
幸好,阿伦特不像本雅明那样一辈子都有一个“驼背小人”跟在身后。相反,她似乎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在真正的危险到来之前逃离欧洲,并获得一种世界性、历史性的视角来反观这个充满灾祸的世纪所发生的事件,从而反思整个西方现代性的困厄。
虽然出身于一个同化的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但是在反犹情绪不断高涨的德国,阿伦特在哥尼斯堡时期就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犹太人的不同和压抑。随着纳粹势力的日益增长,她开始严肃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对于她而言,做一名犹太人,特别是在德国,究竟意味着什么?写于1932年左右的《拉赫尔·法恩哈根:一个犹太女人的一生》(Rahel Varnhagen: The Life of a Jewish Woman)这本传记,揭示了她关于自己犹太身份的内心挣扎。在其中,她糅入了对于同时拥有一个德国身份和一个犹太身份的模棱特质的反思。雅斯贝尔斯曾建议她为自己对于身为德国人意味着什么的理解加上一个政治的和历史的宿命色彩,阿伦特的回答是深刻的:“任何形式的过度简化——无论它是犹太复国主义者的,还是同化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的——都只能使得对真正处境的认识更加模糊。”她没有加入她所列举的这些团体中的任何一个。正如法恩哈根一样,她决定做一个被她称作“有意识的贱民”的人。她将不会被德国文化所同化,而是要有意识地恪守自己作为一个社会边缘人的身份。阿伦特对极权主义的关注就是直接源于她身为德国犹太人的体验和思考,以及对她的民族的遭遇的关切。 极权主义的形而上学
阿伦特的政治哲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她从不建立任何体系,她的理论中的文学色彩和她对“讲故事”(storytelling)的强调越来越为研究者所重视。熟悉阿伦特的著作的人都会注意到,她的注解中常常会出现文学家和他们的作品,如康拉德、陀思妥耶夫斯基、布莱希特、普鲁斯特,尤其是弗朗茨·卡夫卡,以至于西拉兹·多萨(Shiraz Dossa)曾经把阿伦特的作品称为“文学政治理论”。阿伦特非常推崇卡夫卡,利用一切机会关注他的文字。当时,卡夫卡在美国几乎默默无闻,而阿伦特在家里门厅的墙上就挂了一帧卡夫卡的大照片;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这本书的前言里包含了一个很长的关于卡夫卡的寓言的讨论,而阿伦特在写作和思考极权主义的同时,也正沉浸在卡夫卡的小说中。1940年代晚期,她作为舍肯出版社(Schocken Books)的高级编辑在美国翻译、出版了卡夫卡的日记。与此同时,阿伦特正在用英文写作关于极权主义的文稿,这就是《极权主义的起源》(原名《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负》,德文名字是《极权统治的要素和起源》)。可以说,卡夫卡和他的作品在多方面启发了阿伦特关于极权主义统治的思考和理解。  1.塞壬的歌声:必然性法则的诱惑
直到1943年初,美国人才知道纳粹对犹太人的大规模的系统灭绝,这个消息对于阿伦特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多年以后阿伦特在接受高斯的访谈时这样回忆道:“这犹如地狱之门打开了。人们有一种观念,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弥补……这件事不能。这是不允许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的事情是超越我们所有人的经验的。”阿伦特认为这不仅仅是德国的罪行,而且是人类的罪行。她开始深入研究国家社会主义,认为纳粹的种族灭绝机构在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然而究竟是什么样的传统丧失了使得这样的事情成为可能?是什么样的历史暗流的汇聚才会导致这种结果?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使得人们在纳粹统治时期心甘情愿地充当杀人机器?她试图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阿伦特所生活的20世纪是一个失去家园、希望和恐惧并存的时代。在尼采等存在主义哲学家之后的现代世界中,普遍传统的权威(尤其是宗教)已经被打破,旧的秩序已然消亡,而新的秩序尚未确定。从现在开始,人类要自己决定他们的未来,这是一种不堪承受的“自由”的重担。阿伦特认为,比起承担自由行动所必然伴随的不可预测的结果,人们宁愿使自己屈服于一种确定的、然而是虚假的“神圣”法则,一种全盘性解决问题的“总体方案”。这正是人们拥抱极权主义的形而上的原因。在纳粹主义这里,这个法则是声称特定种族比其他种族优越的“自然法则”;在苏维埃极权主义这里,这个法则就是声称特定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法则”。
阿伦特在卡夫卡的小说中发现了这种形而上的元素,即现代社会对于超越人类的自然或历史法则的信仰,认为每个人必须服从这个法则。他的小说也深刻地描述了这种信仰内在所具有的可怕的可能性。随着这种信仰的形成,现代人放弃了阿伦特所特别关注的人类所独具的(区别于动物的)创新的能力,也就放弃了人类的境况。她没有像卡夫卡那样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讲述某一个“K”面对着万能的、无法接近的法律,或者面对一个如同上帝一般决定着是非曲直的城堡主人的故事,她的天赋才能是历史探究和哲学思考。她梳理着历史,为的是寻找到那个最终导致了一个纳粹极权国家的根源。
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阿伦特先后梳理了反犹主义、帝国主义和极权主义这三种力量。在极权主义这部分中,她对纳粹和斯大林的两类极权统治进行了直接分析,其基本要素在《弗朗茨·卡夫卡:一次重新评价》这篇更早的文章中就已经形成了。在这里,阿伦特认为卡夫卡描写了一个把自身作为上帝的替代品而建立的社会,这里的人们把社会的法律看作神圣法则——无法根据人的意志而改变。这个世界的错误就在于它的神化,它的代表一种神圣必然性的伪装。卡夫卡想要通过描写其隐藏结构的丑恶,通过真实和伪装的对比来摧毁这个世界。
阿伦特从对卡夫卡的小说《审判》的分析入手,认为它揭示了“人类必须服从于一种必然的、自动的过程”这种信仰的危险。正如监狱牧师所告诉K的那样:“不必把任何事情都当真,必须把它当作必然。”也正像K所理解的那样,“它将谎言变成普遍原则”。她写道:“《审判》中的K所陷进的这种机器的权力,一方面依赖于必然性的出现,另一方面依赖于人们对必然性的赞同。在《审判》的背景里,必然性变得比真理还要重要。”一个不服从于这种必然性的人,就被看作一个抵抗某种神圣秩序的罪人。抓住了K的这种罪恶感开始改变并且型塑它的受害人,直到他适合于受审。“就是这种感觉使他能够进入必然性、不公正和说谎的世界,根据规则扮演一个角色,并使自己适应现存状况。”最后,约瑟夫·K自愿将残忍的死刑作为法律的一部分而接受。阿伦特认为这是我们这个世纪的特点,它在一种必然性的名义下实施最残酷的暴行。对那些放弃他们的自由和行动的权利,为了幻想付出生命的代价的人们来说,没有比卡夫卡在《审判》中所总结的话更加仁慈的了:“似乎他的耻辱将留存于人间。”
但是,卡夫卡的小说还提供了另一种人的可能性。阿伦特将《审判》中的约瑟夫·K与《城堡》中的K进行比较,她认为后者的意义正在于他没有屈从于必然性的规定,而是一个英勇的“好心(good will)的人”。K作为一个异乡人出于他自己的自由意愿来到城堡属下的村庄,为了找到一个属于公共世界中的正当位置而斗争。对于村民们视为圣旨的城堡官僚机构的命令,K拒绝服从,因为这是“来自上面”的专断的指令,是侵占他的自由的蛮横企图。他与其他村民的格格不入不仅是因为他不“属于村庄,也不属于城堡”的异乡人身份,而且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他是惟一正常和健康的人。这个世界的所有人性当中正常的爱情、工作和友谊都被夺走,变成一种从上面恩赐的礼物。这种恩赐是神秘的,对于它人可以接受或拒绝,但从来不能够创造。因此,对于村民来说,K的奇怪正在于他对这些本来是被恩赐的东西的追求。虽然他最终精疲力竭地死去了,但是就像阿伦特指出的,他使一些村民看到“人的权利是值得为之奋斗的,城堡的规则不是神圣法则,因此也是可以被攻破的”。村民们醒悟到“那些遭受了我们这种体验,被我们这种害怕所困扰……为每一声敲门声而战栗的人们,都不能够直视事情”。并且,“由于你的到来我们是多么幸运啊!”这个异乡人的奋斗,除了成为一个榜样以外没有其他的结果,然而“因为他不像《审判》中的K,没有服从于显现为必然性的东西,他没有留下任何耻辱”。 因此,服从于虚假的必然性对失落了传统根基的现代人来说,就像塞壬的歌声对航海人那样,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在阿伦特看来,这种诱惑正是“极权主义的形而上的元素”。尽管无法被经验地证实,但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文学作品的想像维度给她带来的启发。并且,阿伦特认为,虽然纳粹党人和斯大林的政体已经成为过去,但是这种诱惑的危险元素还和我们在一起。因为这不是一个德国或俄国所特有的特点,而是现代性本身永远的潜在可能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危机。而卡夫卡的意义正是在于,“他拒绝屈服于任何偶然事件……他想要建造一个与人类的需要和尊严相一致的世界,一个人类的行动由他自己决定,一个由他自己的法律而不是由来自上面或下面的神秘权力所统治的世界。此外,他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成为这样的世界的一个部分——他不关心成为一个天才或任何一种伟大的化身”。  2.群氓的社会———孤独和多余  阿伦特在《意识形态与恐怖:一种统治的新形式》中还分析了极权主义政权所开发的现代性中另一个形而上的元素———孤独。“极权统治……它的自身的基础是孤独,是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的经验,这是人类经验中最彻底、最绝望的一种。”阿伦特认为,19世纪阶级社会解体之后,没有出现任何能够将人们基于共同的利益而聚集到一起的社会结构,其结果就是群氓心理的出现。这种群氓由“无根的”和“多余的”个体所组成,那种孤独的体验就是现代体验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她说,孤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疾病”。而这个疾病正是几乎所有卡夫卡的小说所重点表现的精神状态,他对“孤独”进行着艺术的探索。卡夫卡的挚友马克斯·布洛德曾经将《审判》、《城堡》、《美国》称为“孤独三部曲”。
阿伦特意义上的“孤独”还与无根和成为多余的情境紧密相关,“无根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立足之地,不受别人的承认和保障;成为多余者意味着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城堡》中的K就是一个孤独地在这个世界里寻找自己的正当位置的异乡人,他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不过是成家立业、成为一个共同世界的有用公民,这仅仅是一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但是在一个卡夫卡式的世界里,这样的权利没有许诺给任何人,它只是被随意恩赐的礼物宿命般地降临到某人头上。K最终作为一个异乡人孤独地、无根地、多余地死去。阿伦特说,卡夫卡的世界不仅仅是一个噩梦,对40年代的人来说,它成了我们自己的世界,K的命运已经变成我们自己的命运:“一直在增长的政治的和自然的无家可归,以及精神上的和社会性的无根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家都参与的一个巨大的大众命运,尽管在强度和痛苦的程度上非常不同。”
对阿伦特来说,孤独和多余都是大众社会的到来而导致的群氓的症状,而它在集中营达到它最可怕的结果———非人化,而孤独与非人化的关系正是《变形记》的一个关键主题。在格里高尔之死中,卡夫卡似乎对“害虫”就可以被残酷地消灭这个试验有所预知。格里高尔家庭对他的抛弃和灭绝恰好对应于阿伦特关于集中营里发生的故事的分析。极权主义的统治技术
1.神秘的权力———官僚机构阿伦特认为20世纪早期的官僚机构是极权主义形成的必要元素之一。
在她论卡夫卡的《审判》时,阿伦特写道:“卡夫卡充分展现了所谓官僚机构的真实本质的可怕——用管理取代统治,用独裁政令取代法律。”因为“他知道当一个人陷进官僚机构的话就已经被判刑了;当法律的解释与非法的管理相伴随,当法律阐释者慢性的无行动由官僚机构所补偿,而这种机构无意义的自动运行拥有最终决定的特权时,没有人可以从司法程序中期许正义”。
所谓官僚主义,“从法学的角度来说,是一种与法的支配相反的、通过政令进行支配的体制”。而且,“政令通常是保密的,在具体事件上需要正当的理由”。其结果就是,“那些生活在行政命令支配下的人们,全然不知道统治他们的到底是一些什么人”。从而,虚假的神秘主义是官僚体制成为一种统治形式的标记,它所统治的人们从来不会真正知道为什么发生一些事情。城堡下的居民在城堡官员的神秘而可怕的权力面前变得麻痹,变得服从于有着无穷可能性的解释,在这种无尽解释的思索的框架中,整个生命和世界的肌理都被假设为神秘的深不可测的东西。约瑟夫·K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弄清“法律”的源头,但每次都无功而返。就像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指出的,在极权主义国家,权限之所在极不明确。“某个机关被公众知道得越多,它所拥有的权力就越小”,“权力通常开始于不曾拥有公开性的地方”。  2.非人化和全面控制的实现——集中营
尽管如此,官僚体制与极权主义两者仍然存在着重大的差异。正如阿伦特所说:“官僚制支配仅仅满足于在政治领域内支配其所属的臣民的外在命运,却忽略了掌握他们的精神生活;然而,极权主义支配则更彻底地把握了绝对权力的本质,并善于运用手段,对于公民的一切方面,无论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无论是精神的还是外在的,一律都加以一贯的、残酷的控制。其结果,如果说,旧式官僚制支配扼杀了众多民族在政治上的自发性和创造性,那么,与之相比,极权主义支配则窒息了人的行动在一切领域里的自发性和创造性。政治上的创造性一旦失去,随之而来就会在所有方面无所作为。”在《极权主义的起源》的结尾,阿伦特对死亡集中营进行了分析。
她说集中营的目标就是“把所有具有无限复数性和多样性的人组织起来,使他们变得好像一个人”。也就是说,集中营湮没了人类的个性和差异,取消了行动的不确定性,以便全面预测和控制人们的行动。因此,“人类的本质在这里岌岌可危”。按照阿伦特的定义,这种人类的本质即我们自发地、创新地、自由地行动的能力。集中营“消灭人类行为的自发性表现,将人类个性转变为一种纯粹的事物,转变成连动物都不如的东西”。在集中营里,极权主义的“改变人类本质”的企图才能完满实现,她认为“极权主义的基本信念——切事物都是可能的——在此经受验证”。 阿伦特认为,卡夫卡在他的小说中描述了一个与这种过程相似的世界。首先,他的主人公甚至没有一个活生生的名字,他们缺少所有组成一个真实个体的众多细节特征。其次,在他们生活的社会里,每个人都被分配了一个固定的角色,大家都为了某种超人类的尽善尽美而努力奋斗,“在与工作的完全同一中生活”。他们没有心理品质,因为他们除了固定职业者什么也不是。比如在《美国》这部小说中,当宾馆守门人的头头弄错了一个人的身份时,他说:“如果我把一个人错认为另一个人,我还怎么能继续在这里当守门人啊……”犯错就等于丢掉工作,因此,他甚至不能承认犯错的可能性。“由于社会强迫他们否认人类犯错的可能性,固定职业者们也就不能保留人性,而必须像超人那样行动。卡夫卡世界中的所有雇员、官员都远远不是完美的,但是他们在一个全权的统一设想中行动。”城堡没有给辖下的居民留下任何行动、自发性、个性,甚至思想的空间。因此,它的统治否定了使得我们人类显得独一无二的所有品质。
阿伦特还提出了集中营通过“三步杀人”系统地达到对个性的破坏。“第一个必要的步骤是取消人的法律性格。”因为,集中营置于一般法律系统之外(在通常的法律中,特定的罪行要蒙受特定的可以预测的惩罚)。《审判》和《城堡》也清楚地展现了对“法律之人”的消灭。当约瑟夫·K在《审判》的一开头被捕时,他抗议道:“这些人是谁?他们在说什么?他们代表什么官方机构?K生活在一个守法的国家里,这里有着普遍的和平,所有法律都是有效的;谁敢在他自己的卧室里逮捕他?”然而,他很快开始发现自己完全“在通常的刑事系统之外”。并且,约瑟夫·K的被捕、审判乃至处决与他曾经干了什么毫无关系,他是被独断地逮捕和处决的。(“因为他没有犯任何错就在一天早上被逮捕了。”)这正与集中营中的受害者相似,他们绝大部分“人们都没有干任何与他们的被捕有合理联系的事”。阿伦特认为这种独断的裁决显示了集中营的基本原则,“一个独断的系统的目标是摧毁整个人民的公民权利”。
因此,集中营里的受害者是无辜的,“他们缺乏一个可区别的罪行的状况,他们彻底面对着被任意处置的可能性”。《城堡》中巴纳巴斯家庭的灾难也映证了这一点。当巴纳巴斯的女儿拒绝了一个城堡高级官吏的求爱之后,这个家庭就开始被所有其他村民回避,完全陷入了孤立和恐惧的生活状态。巴纳巴斯先生长久地等在城堡的山下,以谋求官方赦免他们的“罪行”,然而,城堡官员告诉他没有任何罪行记录在案。此时,他被抛入了绝望之中,因为他知道“在他能够被原谅之前,他必须证明他的罪行,但它被所有部门否认了”。他无法证明自己的罪行,也就无法获得某种特定的“可计量的惩罚”,从而完全暴露在专断面前,面对着彻底的无止尽的惩罚。
在消灭“人的法律性格”之后,阿伦特写道:“在制造活死人的过程中,下一步关键是摧毁人身上的道德人格(moral person in man)。这主要靠在历史上第一次使殉难成为不可能的事。”在集中营里,死亡被匿名地实施;受害者不是像敌人那样被杀死,而是像动物(害虫)那样被集体消灭,并且被归入彻底的湮没中,从而使得殉难成为不可能。“摧毁了道德人格,取消了法律人格,毁灭个体性就几乎永远是成功的。”大多数集中营居民之所以“允许自己毫无抵抗地排队走进毒气室”,正是因为他们的个体性意识被摧毁了,他们失去了自发地行动或抵抗强加给他们可怕命运的能力。《变形记》中也上演着一幕毫无抵抗地接受自己的毁灭,被一家人彻底遗忘的故事。格里高尔变成大虫子之后,被置于一个完全孤独和无世界性的超自然的环境中。随着公共世界越来越远,格里高尔的人性也越来越消失了。就像集中营的受害者一样,他最终放弃了反抗自己被灭迹的命运:“一个完全非人化的格里高尔开始接受他的命运:‘他必须消失的决定在他的脑海里比他妹妹更加坚定,如果那是可能的话……他的头嵌入地板,从他的鼻孔冒出了最后的呼吸。’”他的死亡甚至没有被家人记住,因此,格里高尔的彻底的死亡悲哀地证实了阿伦特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集中营“夺走了个人自己的死亡,证明从此以后一切都不属于他,他也不属于任何人。他的死亡只对一种事实——他从来未曾真正存在过——打上了封印”。
阿伦特认为卡夫卡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的故事写的不是一个个真实的事件,而是组成人类失败的各个元素,是事件本身的原型。同样,阿伦特自己对极权主义的分析也是试图找出这个真实存在过的政权的基本元素,然而她发现这些元素正是现代性本身的组成部分。但这并不是说现代性不可避免地要导致极权主义,这些元素自身没有一个是极权主义的,只有当它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才会结晶成为极权主义的统治。阿伦特认为,极权主义的综合会在一个长时期内保留一种现代的诱惑,极权主义已成为这个世纪的诅咒。
《极权主义的起源》这本皇皇巨著于1951年出版,引起了广泛的好评,阿伦特甚至成了一本详细讨论她的著作的杂志的“封面女郎”。同年,阿伦特成为美国公民,经过了十七年流亡逃难的生活,如今她终于摆脱了无国籍的身份。这种生活也最终为她提供了选择做一个自觉的“有政治意识的贱民”的基础和条件,使得她进一步深思和理解现代性的基本问题,从而在今后的思考中求索一种我们能够共同铸造非极权的解决方式。
(原载于《中国图书评论》)《极权主义的起源》,阿伦特著,林骧华译,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95

俱是超链接from叶滢

上周看木心先生的《鱼丽之宴》,其中“战后嘉年华”一章尤其好,也知道了陈丹青为什么这样推崇他,木心的确是他的老师,关于常识,关于民国的很多说法,关于“文化潜流”,木心是再三地说了。
木心先生说,
我经历了多次各种“置于死地而后生”,一切崩溃殆尽的时候,我对自己说:“在绝望中求永生。 ”常见人驱使自己的“少年”“青年”归化于自己的“老年”。我的“老年”“青年”却听命于我的“少年”。顺理可以成章,那么逆理更可以成章——少年事自己说过的一句话,足够我受用终生。
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光明磊落的隐私。
我曾见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
陆上的意识形态是显性的硬体的(在趋软),岛上的意识形态是隐性的软体的(在趋靡),唯其隐而软,岛民不以为自己受笼罩控制,呈现为文学表象时,就来了靡靡之音,靡靡之文,靡靡乐死,靡靡送生。什么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什么圆融关照,天人合一。什么性情中人,持平常心。什么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什么张力、肌理、心路历程、美丽的错误……
从前的雅健清雄的文学的信徒文学的知音,似乎都没有留下后代,书也绝版,人也绝版。
去年陈丹青和朱伟关于木心的争论,朱伟说了两句就不说了,陈丹青起急追问的样子直率可爱。或许一路辩下去,就能把木心说的“文化潜流”说得更清楚些了。譬如今天看到朱伟的Blog上说的,对于王小波小说的评价,也是应该再辩的“潜流”吧:
《中国青年报》记者刘玉海提出10个很有想法的问题,在王小波逝世十年之际让我回答。这些问题是:
 1. 邀王小波给周刊写专栏时候,看重他什么?西方生活的经历,还是已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或别的?
 答:当时并没专门看重什么。我刚接手周刊时,只是拉周围朋友帮忙,余华、苏童都是。王小波那时还未写过这类思想性文字,所以他的思想性是在写专栏时逐渐显现价值的。只不过当时周围朋友中,别人写一篇两篇就觉吃力不讨好,不愿再写了。王小波因为好说话,有求必应,就认真把专栏坚持了下来。
 2. 你说你害了王小波,指的什么?
  答:我自己感觉中,王小波最后死于心力交瘁,因为生活压力,因为写作,也因为其他种种不自如不愉快。我总想象他临死时邻居听到的惨叫——他到底怎样死于突发的心脏病?我自己体会中的王小波是个不善交际、喜欢静与内向的人。他被逼做太多他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比如为小说发表、出版,要在李银河带领下去与不愿打交道的人打交道;要参加他不愿参加的会议,在一个角落里毫无表情地坐半天。我体会,他本质上还是喜欢在小说中无拘无束地天马行空、自得其乐。给我写专栏并非他真正所好,所以我也属逼迫他做一些令他心累的事的人之一,我是指这个层面。我难忘与他最后一次见面,他给我交稿时说写不出稿来的那种痛苦不堪。我也感觉到他写专栏,越写越为思想繁衍能力的不足而焦虑,而且理性纠缠带给他的是小说的想象力枯竭,越来越缺少血肉。在王小波生前,我感觉到他不断被一种力量牵制,这种牵制使他苦涩,他因为这些牵制而丧失了许多欢乐。
  3. 杂文还是小说,哪者更能体现王小波的思想与性格?哪者影响更大?
  答:王小波自己当然更看重他小说的价值,但社会当然更看重他的思想价值。小说的价值总是无法与思想的价值相比。看重他的意识形态意义是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这样一个符号。当王小波被别人塑造的时候,他自己的喜怒哀乐往往被忽略不计。
  4. 你曾说,王小波可能成为一种文学转型的开始,后来你又说你的判断是错的,为什么王小波未能开启一种文学转型?
  答:我是遗憾文学界,从作家协会到各大刊主编到主流的批评家、作家,对王小波小说的艺术价值多是回避态度。这导致了王小波写了那么多小说,现在谈论他都是思想性与“自由精神”,他被关在艺术门外。对王小波小说的失语是因为他没有进入派别——先锋派、写实主义、历史小说,各自都有自己山头,他哪头不是,大家自然都把他关在门外。他把自己的小说归为“黑色幽默”,但我们最没这个土壤。他从最原始的性的角度来写人真实的生存欲望与现实冲突的窘迫,但我们却又习惯了各类概念模式下的惰性生存。我一直以为,文学新类型的出现寄望于文学刊物的眼光。而我们文学刊物对潮流的发现还停留在八十年代——趣味上还在模仿莫言、余华、王朔,多的是他们的儿子、孙子。九十年代之后文学刊物对文学潮流的集体失语,失语对象又何止一个王小波!正是这种失语构成文学刊物们越来越边缘化,现在发行量都跌得可怜。这使我这个曾经的文学编辑很感失落。
  5. 为什么王毅主编的《不再沉默——人文学者论王小波》思想评论远多于文学评论?
  答: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回答过了。因为中国太缺少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所以王小波就被大家迫切塑造为这种精神的代表。但在真实中,我却更多看到独立、自由在王小波身上的窘迫,他只能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不如意地生存,直到流血而死去。
也是去年看他那本《作家笔记及其他》,很多文字还是八九十年代的,其中写阿城、张承志的部分,因为有共同经历、感情和观察,写得真好。朱伟在这个关于王小波的问答中,提到文学杂志、文学编辑的失语以及对王小波的理解,其实说到对于小说的编辑和理解,他应该是为王小波的小说写点什么的,谁能等待所谓“文学刊物的眼光”呢?与其等待他人作为,或者为他人不作为叹息,为什么不以己之力尽力作为呢?李陀在和查建英的访问中,提到希望写一本八十年代的书,是像《流放者归来》(还是《伊甸园之门》?)那样的,李陀的这本书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看到,倒是查建英用自己能完成的方式留下了对话和记录。很多时候,记述者容易被《光荣与梦想》蛊惑。其实深入下去,一次“死磕”的谈话或许能比宏大叙事体更接近本真的状态,查建英和栗宪庭的谈话记录甚至比栗宪庭的很多艺术评论还要力透纸背。
前两天,找到吴晓波推荐的凌志军的书来看,《变化——1990年-2002年中国实录》,先是被他的激情叙述卷入,待看到一半还是放下了,力是尽到了,书却是过于端正了,如果一直看着波澜壮阔的大画面,一连接受二三十万字的演讲,听的人中间是容易溜号的。
这就是文学比之新闻有更大魅力的地方了,文学不惮于向人性最复杂幽暗的地带深入,不是为“正确”与“合理”存在,也不会被“时代”和“政治”所束缚。
又看到王朔的新书,其中和刘震云的谈话,提到刘奋斗的电影,王朔说,《绿帽子》是试金石,谁不清楚自己是不是中产阶级,看这个片子就测出来了,出来喊脏,觉得自己受冒犯的就是。在上周见刘奋斗,他正准备下一部电影,他是上周那篇《他说》里的说话人,放了许多的狠话,人是真真的善良热切。
俱是超链接,觉得四面都开始有力量出来,不是全看到的一味犬儒调侃,或者无限上升的大叙述,拿消化不良的概念玩游戏……小孩也不用都装着大人说话,大人也不该是胆小的代名词了。这世上缺的是与年龄无关的赤子之心。
这样说来,王朔这么摧枯拉朽地从石头里蹦出来,看上去有孙悟空的癫狂,但真是可能打出个新天新地的。

4.07.2007

评论员评论from 邓铮

英国《金融时报》最喜欢的两位评论员,除了John Kay,还有一位就是首席亚洲事务评论员居伊•德•容凯尔-Guy de Jonquieres。今天读到他最后一篇退休之作《我留给亚洲的八个预言》,不禁感到惋惜……
“这是我的最后一篇亚洲专栏,因为我将在近期退休,离开工作了39年的英国《金融时报》。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可以总结我多年来报道、评论亚洲事务所得到的一些教训和感想,并破除那个奇怪的神话。我还将冒险做几个预言。
首先,并非整个东亚都是经济奇迹:当今所谓的亚洲经济奇迹,完全就是一个有关中国的故事。本世纪以来,中国贡献了亚洲发展中国家(包括印度在内)一半以上的经济增长。表现令人失望的国家多得令人吃惊。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日本仍在努力从长达10年的经济萧条中复苏。地区第三大经济体韩国正在困境中挣扎;台湾和泰国的表现也远低于它们的潜力。
其次,中国并没有超乎常人的计划。始终不变的是,共产党依然坚决地保持它对权力的垄断。实际上,其领导权的政治合法性,取决于它能否让尽可能多的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那个目标的追求,本质上是实用主义性质的,而且采取的是试错法。正如在中国经常发生的那样,当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时,即便对那些当权者而言,试错法也是一个谨慎的选择。这是投资组合理论在政治上的应用。其中最重大的问题是,经济发展最终将从政治上把这个国家引向何方。
另外两个因素,使得治理中国变成了一件很悬的事情。其一,是中央政府一直试图控制那些“不听话”的地方官员——他们为了让自己管辖的地区和自己更为富有,在执行中央指令时往往过于流于表面。其二,是既得利益群体日益增长的影响。在一个改革不彻底的领导层的管理之下,既得利益群体正在更强力地维护自身利益。游说政治如今在北京的重要性,至少已和华盛顿一样,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往往很难解读中国政治的原因。
第三,经济支配亚洲外交。在这个因不信任和历史积怨而分裂的地区,贸易和投资(特别是以跨境生产网络形式出现的投资)所创造的相互依赖,是地区稳定的最强大支柱。不管政治分歧有多大,亚洲国家从未允许它威胁到它们共同追求的出口带动型经济增长。鉴于外交选择有限,人们只能寄望于经济逻辑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期望亚洲不要遭遇像诺曼•安杰尔(Norman Angell) 1913年预言一样的命运。安杰尔当时曾预言称,欧洲国家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以至于互相之间不可能发动战争。
第四,即便亚洲有可能组成一个紧密整合的经济集团,那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国家之间相互怀疑之外,中国和日本(或许还有印度)在地区影响力方面的竞争,使得它们难以达成重大协议。此外,亚洲各国在主权方面的高度戒备,以及许多国家内部制度的虚弱,阻碍了进一步整合所需的制度性合作。
第五,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性被高估。北京在全世界的多数外交举措,首先是受到经济需求的推动,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在能源及原材料供应安全方面的需求。中国能够抢到美国前面,更多是因为华盛顿相对而言忽视了必需的政治营销技巧。
真正有效的软实力,其基础是内在诱人的国家理念、原则和价值。尽管布什政府已经肆意地浪费了那些资产,但我猜,如果有选择的机会,多数亚洲人仍将选择失去光泽的美国梦,而非当代中国严厉的约束、无情的唯物主义和精神贫乏。
第六,在亚洲眼中,欧洲只是一个产品销售市场和奢侈品产地,除此之外,欧洲与亚洲并不相干。在欧洲,那些幻想亚洲未来的发展将基于欧洲“模式”的人,实际上是在欺骗自己。我们将发现,亚洲唯一愿意拥抱的欧洲模式,乃是模特的猫步。
第七,西方对制造业转向东方的抱怨将减少。如果你除此之外的唯一选择就是依靠土地和土地之下的东西维持生计,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业才是你的选择。自动化正在减少制造业的就业机会,竞争残酷,而且真正的高额利润处在生产设计、营销和品牌推广等环节。这就是为什么从中国到印度,所有企业都渴望超越敲打金属的简单业务。
第八,限制言论自由的做法,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错误的。多数亚洲政府都梦想创造一个有能力进行基本创新的“知识型”社会。然而,正如韩国的伪造人类克隆等丑闻所显示那样,它们前面的路还非常遥远。几乎所有出生于亚洲的诺贝尔科学桂冠的得主,其所获荣誉都源自他们在西方的工作,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偶然的发现,而且强烈地挑战现有秩序。但是,即便在那些强权政体不惩罚此种行为的国家,恪守等级的态度和归顺服从的传统,往往培育出知识上的因循守旧。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并非高额科研预算就能完成的。
在过去28个月中,这个专栏让我得到了作为新闻从业者的最高特权,亲眼见证了一段正在形成的历史。它很刺激,经常令我惊讶,有时有趣,有时滑稽。我也经常从读者的智慧中受益。其中一些读者成了我的朋友。祝他们好运。也祝愿亚洲好运。(译者/ 何黎)”

4.06.2007

Tag行为实验如何通过Tag聚合分散的人们?

cz的新贴“来考虑tag的组织或管理”,谈到如何实现对海量Tag进一步管理,是迄今为止我看到的最深刻的思考之一。Tag本身是一种分类,用来改善对信息的管理效率;当Tag自身也变得海量,对它又该怎样管理呢?这是个关键点。
cz的思考,从使用者对Tag的管理,和网站所有者对Tag的管理两个角度进行了延伸,其中涉及到了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我不懂技术,只能从应用层面来思考Tag。
北大经济学院大三学生milido正在进行“基于Tag的行为实验”,这个实验期待用Tag的交互性,将大学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反思联系起来,并产生交流,是一个颇有实践价值的行为实验。这个构想中最核心的地方,我觉得是如何能够通过共同关注的Tag,把人们联系到一起来。
现在看到的Tag应用,主要在两个层次上,一个是网站层次,一个是跨网站层次。前者是最普遍的应用,一般所看到的Tag,都用的是这个功能,cz在帖子中评述的网站,就大力挖掘了Tag的归类和搜索功能。经典的如Del.icico.usFlickr等国外网站,国内的BSP blogbus.com等等,都已实现站内用户的Tag应用,以及站内基于Tag的交流,而且通过这样的交流,都加强了内部的人气氛围。
后者我接触很少,只使用过Technorati,这类应用能够跨越网站,在站与站之间搜索相同的Tag信息,将更为分散的分类信息聚合出来。正如cz所说,后面这种Tag搜索,连我这个技术外行,都能够想像,技术难度比站内的Tag应用要高得多。
因而Tag搜索工具相对少多了,不过,真正要通过Tag按照兴趣找出非常分散的人们,没有这个功能,又如何能够实现?这个问题,得由技术能手们去解决了。网站层次的应用,也有一些蛮有新意的,比如“43things”,实际上直接把人们想去作的不同的事情当作了Tag。
这个汇聚效应,就非常直接而有效了。milido的行为实验,显然不会停留在某一个BSP网站层次上,所以需要在后一个层次上应用Tag,借助cz所说“难度更大”的Tag搜索技术的支持。除了Tag搜索之外,还有没有一些别的方式,把运用Tag行为实验着的人们,汇聚到一起来呢?

Tag:汇聚网络微内容

Tag是什么?中文可翻译为“关键字”或“关键词”,是用来描述某一段网络内容的代表性文字。比如,在这个blog中,每个帖子下面,都会出现我设定的一个或多个Tag。作为一种互联网的标准,Tag出来的时间并不长。刚刚看到时,我感觉它的设置与“分类”相比,显得过于细碎和罗嗦。

我算是国内比较早的FlickrDel.icio.us用户(感谢Isaac的引荐),但在其中刚开始使用Tag时,我并不习惯。那时我还停留在“以我为主”的信息收集消化输出应用阶段,本质上接近“单向度”的网络生存,而Tag,恰恰是迄今为止汇聚网络“微内容”,产生网络交互价值的最好工具之一,重点在交流的价值,为我所不熟悉。逐渐的熟悉Tag,开始应用Tag,开始感受到它的好处:对于个体来说,Tag可以让你把自己的细微关注点明确出来;如果你选用的网络软件支持Tag搜索,那么,你的个人关注,将成为整个互联网上人们能够检索的对象。

如果说,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过去,人们能够识别的主要是大类的“同道中人”,现在,随着网络帮助人们日益展示出个性化,Tag等技术可以从越来越细微的角度,区隔出兴趣爱好更加接近的人群类别。大家的兴趣非常接近,因此,容易建立信任基础,能够获得更好的交流。

而且,Tag汇聚出更多的经过人工选择的内容,为网络空间创造了另外一种内容形式。这一点,无论是在信息交流上,还是我们正在关注的网络开放教育上,都会产生很好的应用价值。

雪山.2007.4.6


“垂直网站”为什么? from 孙景华

方军在商业日记中说,“未来机会在垂直网站”。确实,这种说法很可能意味着我们曾经对于信息时代的判断,是错误的。
曾经,我们对于信息时代的基本认识是:信息,是一种稀缺资源,所以越多越好,否则,将因信息不对等性而导致搏弈失败。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看法,所以,以收集和提供信息的搜索引擎----譬如Google、百度等等----开始诞生了。
可是,人们很快就陷于“信息海洋”中,大量的信息甚至是垃圾信息,一起冒了出来,人们这才发现:原来信息不是越多越好,相反的是,因为信息垃圾的存在,导致了人们区分“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的时间,甚至超过了收集信息的时间。
于是,问题再次回到“什么是有用信息?什么是无用信息?”上来,我们知道,一个省委书记的工作是忙碌的,他面对的各种信息是海量的,那么,他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哪?这时,一个人物,冒了出来,那就是“秘书”----是的,一个小小的“秘书”,其实很重要、甚至权力很庞大,因为秘书就是处理信息机,是他,决定了省委书记应该见谁、应该不见谁。
那么,一个省委书记的秘书,是如何“分配信息”的哪?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门的,譬如可能是根据重要性排列时间次序,也可能根据省委书记的个人喜怒而选择,当然,这里并不是在省委书记的秘书,是如何分配信息的,而是在表述这样一种看法:究竟应该以什么“原则”,来选择、筛选和分配信息?显然,“分配信息”比信息本身,更重要。
我们知道,“专注”是一种强大的商业力量,用学术语言来说,它是一种“注意力经济”,它代表着排除、废弃和扔掉垃圾----显然,Google、百度等等搜索引擎,代表是提供大量的海量信息,而垂直网站,代表是排除不必要的庞杂信息。确实,我们总是在意增加、却很少关注减少,“蓝海战略”之所以热门,就是因为它关注“减法”、而不是关注“加法”。
从这个意义来说,“垂直网站”确实更有前途,因为它很专注、并且专业。
那么,“垂直网站”究竟以什么原则,来确定自己的垂直范围哪?方军提供了三种看法,一种是以“产品”为导向垂直,另一种以“行业(产业)”为导向垂直,第三种是以“顾客”为导向垂直,显然,前两种导向垂直,是旧经济的看法,最多,仅仅是将以网络工具替代了手工烦琐,并不代表着新经济的出现,而第三种看法,是迄今为止,最笼统的、最说不清楚的东西,虽然它是出自“管理学”发明者的德鲁克之口。
恰好,我手头正在写篇文章《生活方式打到消费链》,也就是说,从“产业链”到“消费链”,只代表着这样一个事实:生活方式在重新分配消费!确实,产品导向的垂直,虽然提供了产品的丰富性和可比较性,但终究代表着传统的“产品第一、顾客第二”的传统思想,而产业导向的垂直,则是典型的传统产业链的翻版,虽然它的专注性,却很可能排除了一些看似无用、实则有用的信息。显然,问题直接质问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市场,是谁创造的?
市场,既不是产品创造的、也不是顾客创造的,而是社会意义上的“生活方式”创造出来的!----这就是我个人的看法。假如没有了“生活方式”这种无形,市场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之前的市场,也是如此,只不过不够显著而已,它更关注“生活质量”(生活质量,也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之后的(未来)市场,则赤裸裸的表现为生活方式。当然,这是一个庞大的话题,暂且留此存照。
携程网是什么?它不是购票网(产品)、也不是旅游网(产业),更不是打折网(顾客),它是当下的“行走”生活方式----我实在再也找不出比“行走”更恰当的词语了,是的,“行走”代表着人流、时间、地点,携程网整合了“行走”的资源,显然,携程网更关注其中的“地点”(也就是酒店住宿),但事实上,“时间”可能比“地点”,更重要,假如你关注时间的话,那么,你就将是“快递网”或是“航空网”。
这就是“生活方式”的商业价值:它在重新分配消费市场,它将原本割裂的、毫不搭界的企业(独立)市场,渐渐的弥补和联合起来,并且形成了新的消费市场,就如同我在《生活方式打造消费链》的开头语一样,“戏剧”和“混沌”,一个是文化产业、另一个是餐饮行业,原本毫不搭界,但是,在一个老农民的闲逛集市中,却联系在了一起,没有混沌,就没有逛街,也就不会顺便看看戏剧。
因此,是“生活方式”直接决定了“垂直网站”的信息增加或删减,否则,你完全可能不恰当的删掉了有用的信息、或不恰当的增加了很多无用的垃圾信息。

关于垂直网站的一些观点

最近几年来,有不少关于垂直网站的观点,摘要综述如下:
江南春:我对垂直网站很有兴趣(2007年3月)
昨日,分众对外宣布,将与房地产网站新锐“购房者网站”(下称“购房者”)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购房者不仅将利用分众的平台推广自身品牌,双方还会在销售资源上互相整合,以助其打造成为中国房地产业交易服务平台的第一网站。
分众CEO江南春对记者表示,“购房者”锁定的目标群体十分清晰、细化,即面向已经进入购买需求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消费者,根据房产购买者整个购房环节的需求,提供全方位的交易服务。他对“购房者”一对一房源信息搜索与推荐同样表现出强烈兴趣,“这将创造出比传统广告高出许多的投资回报。”
江南春昨日也对记者坦言,分众不太会对企业进行投资,而更偏向于后期收购。他个人十分看好垂直网站(即有别于综合性门户网站的专业性网站),也愿意与更多垂直网站进行整合。 “我喜欢赢利模式十分清晰、所在行业很大的公司,比如在汽车、理财、购房这三大领域。”江南春说,“在购房领域,我们已与‘购房者’建立了合作;理财领域,此前也与东方财富网进行了合作,未来可能还会与汽车网建立一定联系。”
评述:江南春对垂直网站有个判断,第一,目标群体清晰,第二,盈利模式清晰,第三,所在行业很大。对收购不可避免还有一个问题:有没有协同效应?或更准确地说,能不能提高所收购的垂直网站的盈利能力?
闷声发大财的垂直行业网站,电子商务杂志)自从1998年前后首次出现行业垂直类网站之后,我国在2000到2001年迎来了行业垂直电子商务的投资高峰。到现在为止,全国大大小小共有1000多个行业类垂直网站。以至于有人会说:“那个时候只要想搞网站的人都想搞行业电子商务。”一方面,过度投资导致同行业内类似的网站不断涌现,良莠不齐,另一方面,“乱世出英雄”的古谚也再次得到印证——一批极具行业特色的网站在这个时候脱颖而出。 在这些成功者中,中国化工网的孙德良是众望所归的NO.1。一个页面设计毫无美感可言的网站抢占了行业内70%以上的交易份额,一个立足于行业的网站年盈利达到5000万,孙德良的中国化工网不但让同行业的网站经营者感叹生不逢时,也赢得了其他行业网站的尊敬,而这种成功绝不是偶然的。
从盈利模式上看,中国化工网的模式是会员费+广告费,这也是目前很多行业网站广泛采取的一种盈利模式。但从效果上来说,中国化工网的成功并不能照搬到其他行业网站。首先,并不是所有行业的产品价格都变化快。当某个行业的产品价格变化快时,行业内的资讯价值就会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资讯的即时性和准确性将对买进或者卖出者的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一些行业网站建立了行业资讯分析小组,帮助行业内的企业对未来价格的走势做出科学的预测。对此,我的钢铁网的副总经理朱军红就非常自豪,他的旗下成立了一个由十几人组成的资讯业务研究部,其中的骨干都曾就职于麦肯锡,深谙行业研究。每年研究部所出具的行业研究报告都能给我的钢铁网带来近五千万的收入。而对一些产品价格变动不大的行业,显然就失去了这种依靠提供行业资讯盈利的机会。在广告费上,不同的行业特征也会决定网站在广告上的收益。中华粮网和中国化工网两家企业就曾在一起讨论过网站广告方面的问题,结论是“化工产品中经常会出现新品,由此就会导致厂家积极地利用广告进行推广,这也就是中国化工网的一个banner广告1年就能要价十几万的原因。而像粮食这样的商品,本身种类和规格并无明显的变化,所以贸易商或是生产的企业也没有积极性去花钱推广。” 从这些分析来看,行业的选择显然至关重要。将传统商业与互联网结合固然是大势所趋,但要想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行事,就要首先看看所属的行业是否能够利用前人的经验,不然的话,就只能自己谋求出路。
业务模式五年不变 垂直网站的生存之道(2005年4月,杨国强/文)
2004年,无疑是垂直门户最扬眉吐气的一年。不但有掌上灵通、空中网、金融界、前程无忧、e龙等上市一大批垂直网站相继上市,国外垂直网站巨头也纷纷以不同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美国Cnet媒体集团斥资1600万美元对中关村在线和峰鸟网的并购,更加强了人们对垂直网站发展的信心。 2005年,垂直网站将迎来更大的上市潮,包括搜房、和讯和天极等行业领导级网站都有上市计划。"垂直网站的生存问题已经解决,赢利模式也比门户网站更加清晰。"天极网总裁李志高告诉记者。他向记者谈了天极网作为垂直网站的生存之道。
评述:从天极的例子看,并非垂直网站就会成功,李志高的观点显然过于乐观。不过,标题还是有启发的:业务模式五年不变 垂直网站的生存之道。
垂直网站面临3大挑战(2005年12月,易观观点)
易观认为,垂直型门户网站的发展难点在于理清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关系,将产业链上中下游资源合理整合。重点要考虑以下一些方面:
1、 关注行业特点。以中国汽车业为例,中国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吸引了世界上众多的汽车厂商,在刚进入中国时,这些汽车大鳄们最初的需求就是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提高中国民众对他们的认知度,而汽车类网站无疑成为其大肆宣扬自己的一个理想平台。随着中国民众对汽车的日益熟悉,光有认知度已经不能为厂商们带来更多的利润增长,而培养现有用户的忠诚度便成了汽车厂商们关心的重点。此时对于汽车的评测、新车论坛、包括一些购车后的增值服务已经成为厂商们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作为汽车类垂直型门户网站,适时地推出GPS定位服务、地图导航、网上购车等服务,既满足了上游厂商的需要,又为最终用户提供了超值的服务。从中国汽车网的营收构成来看,在总营收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广告收入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说明其对行业发展的敏感程度。 2、 关注用户需求。无论房产、IT、招聘,还是金融类垂直型网站的产生,都是为了满足一大批用户在这方面的需求。面对日益成熟的市场、专业知识了解越来越多的用户,如何更好的满足现有顾客及潜在顾客的需求,必然成为各网站发展过程中要考虑的重点问题。除了信息提供之外,增值服务的提供、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垂直型门户网站好坏的重要因素。 3、 关注互联网业的发展。如今传统门户网站与各垂直型网站的竞争进入白热化的程度。三大传统门户网站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新浪坚持自主开发,搜狐收购专业网站,网易则请别人代管专业板块,可谓各显神通。面对传统门户网站的竞争,垂直型门户网站要明确自身优缺点,扬长避短,力争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中国汽车类垂直门户网站研究报告2005(易观报告)
这份报告的目录反映了业内分析垂直网站的一种框架。部分目录如下:
1.2综合网站趋势分析 1.2.1 综合网站体现出越来越强的“传统媒体特性” 1.2.2互联网媒体开始立足核心资源,发展非广告类业务 1.2.3 社区性网络服务提供商开始发展广告业务 1.2.4 各家的所有变化都在围绕着核心资源布局 1.3垂直网站趋势分析 1.3.1旅游类垂直网站 1.3.2招聘类垂直网站 1.3.3房产类垂直网站 1.4垂直网站发展的关键要点 1.4.1现阶段垂直门户的核心资源依然是品牌和流量 1.4.2社区用户资源的积累将是未来发展的基础 1.4.3技术将是未来的门槛 2汽车垂直网站价值链分析 2.1汽车行业价值链的构成 2.2汽车消费者分析 2.3汽车垂直网站提供的价值 2.3.1汽车类垂直网站向产业链提供的服务 2.3.2汽车垂直网站向消费者提供的服务 3国外成熟汽车垂直网站运营模式分析 3.1国外汽车类网站概况及主要汽车网站介绍 3.2 Edmunds.com网站介绍 3.3 Autobytel网站介绍 3.4 eBay Motos eBay汽车频道介绍 3.5美国汽车协会AAA 3.6 Kelley Blue Book网站介绍 3.7 Yahoo! Autos 雅虎汽车频道介绍 3.8 Automotive.com网站介绍 3.9 AutoTrader网站介绍 4中国汽车垂直网站综合分析 4.1中国汽车垂直网站市场规模与市场份额 4.2汽车垂直网站研究模型 4.2.1垂直网站“综合规模”指标体系 4.2.2垂直网站“可持续发展潜力”指标体系 4.2.3波士顿矩阵分析 4.3国内各大汽车垂直网站分析 4.3.1中国汽车网 4.3.2太平洋汽车网 4.3.3易车网 4.3.4汽车之家 4.3.5网上车市 4.3.6人来车网 4.3.7爱卡动力 4.3.8 CHE168 5汽车垂直网站的发展分析 5.1热点商业机会分析 5.2制约和促进因素 5.3对几种商业模式的分析 5.3.1媒体类商业模式 5.3.2网络社区化商业模式 5.3.3专业化商业模式 5.3.4多元化商业模式 5.3.5线下化商业模式
焦点房地产网龚宇:垂直门户发展趋势(2006年9月)第一种内容是新闻,因为是垂直,所以是行业内的新闻。特征的新闻大量转载于传统的媒体,获得的优势是利用互联网的一些特征,可以得到时效性非常高的特点,信息量非常大,同时检索又非常方便,这是行业新闻第一种经典的内容。
第二种是产品咨询,对于不同的垂直网站,产品咨询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对焦点网来讲,他肯定是楼盘信息,对于搜狐的门户矩阵“17173”来讲,肯定是游戏商家关心的信息,对于IT或者其他的垂直网站肯定是其他的信息。
第三个经典栏目是消费者互动的栏目,其实这个经典内容是垂直网站发展起来的最经典的内容,而且是最有价值的内容。为什么说这些是目前垂直网站最核心的价值呢?主要是因为解决了信息不对称……
第四个是行业内的互动栏目,像业内论坛的栏目,因为一个媒体,面对两个市场,一个是真正的消费市场,是网民,是消费者,另一个市场是业内的市场,是你广告商的市场,你两个市场都要做好。业内论坛更多的是做业内的市场。
评述:这还是门户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