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可能性路径
最 近用显微镜去看看了好几个公司的产品设计环节,发现的问题不少。有的是关联项目,有的是顾问项目。创业团队也非常聪明,大部分亲自投身于产品设计,这是创 业的基因。但是产品设计需要用个人的头脑去面对社会性服务的诸多可能性,从我的观察看,未必所有的创业者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产品设计中往往遇到选择的问题,很多产品设计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使用习惯去框定用户的使用路径,这样的产品往往只有可怜的几种可能性。产品设计者可能很聪明,他会归纳出用户“最”有可能的动作和习惯(例如80%的概率)。但是这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1. 即使80%的用户使用路径如此,也必然存在20%的用户行为难以接受这样的框定而弃之,损失是立现的。在没有分析这些用户的后续影响之前,先别急着说“无所谓”。
2. 就算判断准确,也还存在20%的创造性空间,消灭用户创造的路径可能性是最大的潜在危险。大部分的成功结果可能都来自于未预期的设计。消灭了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就消灭了很多想象之外的成功概率。
VSM(Viable System Model) 中有一些非常有广普性的原理,其中之一就是“可生存系统的输入输出多样性量级是相同的”。应用到产品设计中,产品的使用路径要和用户的需求多样性的数量级 相匹配,否则就会难以持续。即使喧嚣一时,也会因为多样性的不匹配而热寂。设计“可能性路径”,要在每个设计环节中增加用户可以选择的机会,而不是告诉用 户“只能这样”。有了“潜在的可能性”(Emergent Possibilities),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那时候只要相信你的用户就好了。
这个原理对2.0服务更适用,因为长尾 的多样性原则告诉我们:好的2.0 服务,是为了建立可能性,而不是建立控制性。Folksonomy(Tag)是可能性,Widget是可能性,RSS是可能性... 那些试图获取用户数量的长尾,而又试图消灭用户需求多样性的长尾其实是短尾思维,在产品设计中观察团队的思维方式是有趣的。所以我每次听到有的创业者对我 说,“我们的用户群都不用... ”,或者“我们的目标用户群都是不懂互联网的人...”,我其实有点笑话他的,他们今天不用,明天也不会用吗?他们今天用了你的服务,明天一定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