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2007

《信息烟尘》.1

信息烟尘第1定律
信息,曾经稀缺,并被当成鱼子酱来珍惜;但它现在却跟土豆一样充足,被视作理所当然。

音响发烧友对“信噪比”这个词早就耳熟能详了。在工程学术语中,这个词的定义是对一个声 音系统质量的度量,指所需的声音信号与令人讨厌的渗漏噪音之间的比率。在这个信息时代,“信噪比”也是度量社会健康和稳定程度的一个有效方法。我们接触的 信息中有多少是有用的,有多少是碍事的?我们的信噪比是多少呢?

我们知道,近年来这个比率在降低,而信息扮演的角色也已经改变:当信息积累得越来越多时,它就不仅仅是通货了,它也成了污染。

•1971年,普通美国人每天至少成为560条广告讯息的靶子。二十年后,这一数字变成6倍,也就是每天3,000条讯息。
•在今日的办公室里,平均每个人有60%的时间花在文件处理上。
•从1940年到1980年,美国人均纸张消耗量增加了两倍(从200磅增加到600磅),而从1980年到1990年又增加了两倍(增加到1,800磅)。
•在80年代,第三级邮件(用来邮寄出版物)的增长率比人口增长率快13倍。
•据说一个典型的业务经理一个星期要看一百万个单词。
•1990年,30,000多个电话销售公司雇佣了1800万美国人,一年的销售额达到4000亿美元。

就让我们把周围这些意想不到的、让人讨厌的东西称作“信息烟尘”吧。这都是一些害人的垃圾、信息时代的 糟粕。信息烟尘太坏事了,它挤占了空闲时间,阻塞了必需的思考。我们的谈话、写作,甚至娱乐都被它糟蹋了。它杜绝任何怀疑,把我们变成天真的消费者和小市 民。它把我们压榨干了。

信息烟尘指的不仅是那些堆积如山、不请自来的商品目录,也不光是每天送到家里和电子邮箱里的“罐头肉”。它还包括 我们日常购买的信息,我们渴求的信息――夺人耳目、眼花缭乱、快速剪接的电视广告和24小时的即时新闻。还有我们需要和不需要的传真,打错的电话,吃饭时 不期而至的推销,每个月涌进家门的成堆杂志,和只要有点空闲就翻来复去浏览的成打电视频道。

生命中的空闲时间和生活中的悠闲空间迅速地消 失了。媒介无处不在,这也是我们自讨苦吃。电视、电话、广播、寻呼机,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现代通讯和导航辅助设施,跟马路和球鞋一样无所不在――人类走到 哪,各种媒介也跟到哪:火车上、飞机上、汽车上、旅店浴室里、人行道边、山间小路上、自行车上、轮船上……

现在的信息和娱乐已经为我们度身定做了:大屏幕电视镶嵌在体育场里,环绕着剧场舞台;普通尺寸的电视机吊在酒吧和机场候机大厅的天花板上;小型电视机安装在新型客机的个人座位前。移动电话中的交谈则为人行道和走廊烘托气氛。而寻呼机和笔记本电脑跟我们回家,也随我们度假。

在 此同时,品尝信息的口味也起了变化。这不再是什么单声道对立体声,也不是什么黑白对彩色。电视和电脑已经转变成一种眼花缭乱的视觉烧灼器,“音乐电视” (MTV)恰当地称之为“眼睛糖果”(eye candy)。随着超媒体(hypermedia)、“密度电视”(dense TV)和“画中画”(split-screens)能在同一时间提供多幅画面,摧残注意力已经成为我们最流行的娱乐方式了。

最近一段时间里,娱乐包装中的道德堕落时有传闻。但是,我们应该担心的东西,与其说是信息的内容,还不如说是它的无所不在。关键是要认识到,信息之所以有害,不一定是因为我们不需要某些信息或者它们缺乏吸引力。

就 以广告为例吧。今天,大多数商业广告从审美角度看,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每一条广告单独看来,也没什么危害。不过,从总体上看,它们却蔓延到我们生活的每一 个角落――我们的上衣、领带、帽子、衬衣和袖口;自行车、长凳、汽车、卡车,甚至网球拍的网格;它们挂在飞机尾部的条幅上,悬挂在体育比赛和音乐盛会的天 空中;现在以更小的形式出现在网络页面的边界上;并随软式飞艇飘扬在空中。如今的杂志广告不仅有色彩和文字,还带着香味甚至声音。

这股烟 尘以社论式广告(advertorials)<该词由advertisement和editorial缩合而成,指常常作为杂志中心插页的正式广告 文字。>和产品定位(product placements)的面貌出现,居心叵测地模糊了有用内容与商业信息之间的界限,它的密度如此之大,以致你往往无法分辨,某些人到底是在向你讲述什么 东西,还是在向你推销什么东西。公告场所逐渐成了可供出租的东西。亚特兰大市的官方经销商乔尔•巴比特(Joel Babbitt)计划在城市的人行道、大街、公园和垃圾车上出租广告空间,他问道,“这是不是有点过分?没错,的确有些过分。不过,“布拉克巴斯特”杯足 球赛(Blockbuster Bowl)也是这么过分;那个坐在板凳上、因戴着‘耐克’帽而收入一百万美元的麦克尔•乔丹<美国篮球巨星。>也是这么过分……如果它能为市 民带来收入,这又有什么害处呢?”

几乎每走一步,这些不停倾泻的的刺激都在袭击我们,这到底会给我们的感觉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为此仔细寻找一个答案,是身处讯息密集社会的我们能够做的最重要的事情,而这也是本书的具体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