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2007

《信息烟尘》.3

在这一章,Shenk追溯了技术乌托邦在美国的思想源流:万尼瓦尔•布什、德日进。在他看来,给每个教室安上一台电脑,就跟给每个家庭修建一个发电厂一样。今天看来,这个观点有些偏激,或者说想象力不够。别说电脑,给每家安一个发电机,不正是分布式发电的设想嘛。


第四章 “新一代的天才”――憧憬着一个技术的乌托邦

……

除了戴维•萨尔诺夫,我想我还可以把另一个幽灵召唤到今日世界来。我不由得想起了万尼瓦尔•布什 (Vannevar Bush)。我在想,也许他可以坐在我曼哈顿公寓的桌前,在我那“麦金托什强力笔记本电脑”(Macintosh Powerbook 180)里摸索前进,从这个窗口进入一个奇妙而激动人心的虚拟世界――给地球另一端发送一封电子邮件,几分钟后就收到了回信;用关键词和关键短语在上百万 的文本页面中搜索,并随心所欲地进行电子分类和文档编辑。当经历到这一切时,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太恐怖,太不可思议了:他的预言全都实现了。1945年7月,作为战时“科学研究和开发局”主任和“曼 哈顿计划”的“超级智囊”主管的布什,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我们可以这么设想”(As We May Think)的文章。文章以惊人的细节展示了信息技术的未来景观。在八页长的文章中,布什勾勒了缩微胶片、调制解调器、传真机、个人电脑、硬盘、语音输入 文字处理、还有最重要的――超媒体的概念。他还为未来的办公桌作了一番设想,他称之为“memex”――一个微型图书馆,里面存放着一个人一生中可能积累 的所有录像和文章,设有瞬时查找相关信息的功能,并能把结果投射到一个内置的显示终端上。当使用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数据包之间的新路径时,新的电子连接就 会形成,使用者可以在今后借此重新查找原来的路径。

“人的大脑,”他说,“在连接中运行。当它握住一条线索,在思维连接的暗示下,它会迅速地抓住下一条, 这一切都与大脑细胞所负载的某些复杂的路径网络一致……人类不可能用人工方法来完整地复制这一智力过程,[不过]以连接而不是以索引展开的选择过程,也许 能够实现机械化。”

布什对技术的作用充满信心,这与美国悠久的技术乐观主义传统是一致的。当美国在二次大战中达到其成就顶 峰时,这种乐观情绪的出现无疑显得颇为合拍。美国的军事技术已经拯救了西方世界,那么顺着这一思路,现在其民用技术将会迅速提高所有美国人的生活水准。美 国经济若能从战前萧条中恢复起来,技术将起支柱性作用。当时人们并不认为经济恢复是理所当然的事。

现在已经很难想象了,但至少在1945年,资本主义仍被看作是摇摇欲坠的美国试验。大萧条仍在记忆中隐 隐作痛,人们对美国未来的经济形势颇为担忧。今天,我们把二战后众所周知的工业高潮、享乐主义和生育高峰视作理所当然。可如果回溯一下当时的情况,我们就 会发现,政治和经济领袖们对未来根本就不抱乐观态度。事实上人们都以为,经济萧条即将来临。

人们也普遍认为,为了防止这场即将到来的经济萎缩,必须发现和开发出一种全新的资源。根据弗雷德里克• 杰克逊•特纳(Frederick Jackson Turner)<美国历史学家。>的“边疆论点”,西部未开发土地正在不断缩小,要使经济扩张,必须找到一种新的资源去替代土地储备。 1945年7月,布什为这一宝贵的新资源大胆命名:信息。就在他那篇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的文章面世的同一个月,布什向哈里•杜鲁门总统提交了一份名为 “科学――无尽的边疆”(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这份报告一般译为“科学――无尽的前沿”,Frontier兼有边疆和前沿的意思。>的报告,建议创建一个“国家研究基 金会”(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布什写道,“除了科学进步,其他任何方向的成果都无法保证我国在现代世界中实现繁荣、安全和人民健康的目标。”

于是,二战后的时代精神――技术乌托邦逐渐显露出来。人们想要知道的,不是信息技术能不能促进社会进 步,而只是这一目标什么时候可以实现。一场惊心动魄、精力充沛、光芒四射的信息革命上路了。没错,一大堆机器相继出场――影印机、电传打字机、录音磁带、 有线电视、计算机、传真机、光纤和因特网。布什提到的电子“网络”不就展现在我的面前吗?它是因特网,即人们常说的万维网的一部分,我可以自由自在地从一 个多媒体页面跳到另一个多媒体页面,只需敲一敲鼠标,就留下一道独一无二的电子数据路线,把我经历的路径全都记录下来。

作着这种美梦的还有其他一些梦想家。今天网络冲浪者享受的,不仅是布什那已成现实的超链接、超媒体的 memex,也有法国神学家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在布什同一时代想象出来的“智力圈”(Noosphere)<指人类进化过程中人类意识和智力活动超越生物圈的较高层次和领域,智 力圈将不断发展直至最终取代生物圈。>――世界意识的电子集合体,还有在更早的时候由科幻小说家H•G•韦尔斯(H. G. Wells)提出的电子“世界大脑”(World Brain)――一个不断改进的权威性的世界知识百科全书。

梦想家们寻求的一切都在眼前。不过我敢肯定,这些梦想家对如今的成果并不会完全满意。因为除了上面那 些,他们同时也坚信,未来那些不可思议的机器,会把人类生存状况的实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去――“提升人的灵魂”,布什以这样的短语来表达他的憧憬。 “它们还可能使[人类]真正地创造新记录,在种族经验的智慧方面得以成长,”他写道。与此相似,德日进把他的智力圈说成是一个网络,一个“物质超越自身的 超级组织……意识的解放。”而韦尔斯则想象出一个“常备的编辑组织”,它“将成为世界上所有聪明人的智力背景。它是鲜活的,处于不断成长和变化中,世界各 地的创造性思想家会不断修订、扩充和替换它。”

尽管今日的网络非常奇妙,但它仍不是梦想家们憧憬的那些东西。的确,一大堆零散的智慧迸发出来,在艺术 和智力方面有许多新的创造。可旧世界的许多问题同样也涌入了这个新的空间。和我们的物质邮箱一样,我们的电子邮箱里塞满了小商小贩推销的电子垃圾。以计算 机病毒形式存在的侵犯行为肆无忌惮(这种入侵如此普遍,以致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多种新病毒被制造出来。)色情材料也四处蔓延。我们最终发现,虚拟世界囊括了 物质世界中所有让人倒胃口的东西。

昨日的技术乌托邦者所梦想的信息工具已经降临人间,不过这些机器并不是他们预言中的文化万能药。也许知 识调查可以作为这一现象的最好证据。尽管在过去的50年中,教育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1940年只有38.1%的人读完了高中,而到1990年,这一数字 上升到85.7%),可是这和社会知识的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1990年,民意调查专家安德鲁•科胡特(Andrew Kohut)在为“时代镜像中心”(Times Mirror Center)的“人民与新闻出版”撰写的一份调查报告中写道,“在[我们]的所有发现中最具反讽意味的,是信息革命居然造就了一群如此无知、如此单纯的 人。”

华盛顿特区的许多人,经常欣喜地提到“见多识广的公民们”之类的话,上面提到的调查事实与这种说法直接 冲突。几年前,我曾去拜访过“联邦通讯委员会”(FCC, 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当时的主席詹姆斯•奎洛(James Quello),想要他对那一短语的新近运用作一番说明。“我想所有人都会同意,我们多半是世界上最有知识的人吧,”他说,“我们拥有众多的新闻和公共事 物报道……公众正变得越来越精明。也许十年或二十年前,你可以蒙蔽我们,可是现在不行了。”

我告诉奎洛,我的研究似乎表明他的预设有问题。
……
我又给他读了另一组数据。“在一次对40所不同学校210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我念道――
“大学生?我想,他们的情况会好一点吧?”
但情况并非如此。其中五分之二的人认为,史前期的人类必须防止遭到恐龙的伤害,他们完全没有想到,在最后一只恐龙和第一个人类出现之间存在6500万年的间隔。

他开始有点坐立不安了。“也许我们需要一个[经过改良]的教育过程,”他说。“教育电视只有一个问题――它转向了体育和娱乐节目。我不知道我们能为此做些什么。”

我继续念道。“1986年的题目是,‘就你所知,在二次大战期间,苏联曾经是美国的盟国吗――?’”

“啊,我的天哪,”如我所料,他极为担心地说。

“有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我们曾经是盟友。”

“现在,二次大战,”他说,“我想不管怎样历史课总该教过这些东西吧。”

我决定以一些更新的材料来结束我的谈话。我问他还记不记得,海湾战争期间关于联合国是不是应该促使科威特变得更民主一些的争论。

当然。他肯定记得那场争论。那是一个大话题。

当那场争论达到顶峰时,曾做过一次民意测验。“题目是,就你所知,科威特政府体系是民主的,还是非民主的?”

•52%的人不太清楚。
•6%的人认为科威特已经实现民主了。
•只有42%的人知道,科威特不是一个民主国家。

主席对此表示怀疑。“就算你猜,你也多半能猜对啊!有那么多相关的新闻和新闻分析呐,”他说。“在我看来,只要听一听广播,人们就会懂得更多。”

资料和知识之间的差异、公众可获得的信息和公众理解力之间的差异,多年以来一直困扰着专家们。公共教育 在本世纪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人们认为公众知识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1989年,政治学家埃里克•史密斯(Eric Smith)试图把这种变化记录下来,不过他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所以他写了一本名为《毫无变化的美国选民》(The Unchanging American Voter)的书*。
*<“美国人对政治知识的无知已被如此详尽地描述过,所以这一事实不再受人关注,”史密斯的同事斯 蒂芬•贝内特(Stephen Bennett)写道。他给美国人在政治知识方面的得分打了“一个十足的F”。 贝内特总结说,跨越50年时间的知识调查让人如此沮丧,美国人几乎没有任何提高,而且“这一分析使我们对公众的‘可改良性’深表怀疑,而‘可改良性’是民 主政体的公民理论的要点之一。”>

在信息技术取得一连串突破之后,我们面对这样一群公民:和50年前相比,他们无疑不再关心,或者不再有 能力来支撑一个健康的代议制民主政治,也许他们退化了。这与技术乌托邦那激情四溢的许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最多也只能说,我们的先进技术留下了一笔复 杂的社会和政治遗产。

……
这一传统正光彩夺目地踏步前进,它在今日的疯狂表现,是要在2000年之前把美国所有的教 室连入因特网。比尔•克林顿已经掉进了技术乌托邦的陷阱,还要把其他人一起拖进去。把学校连入因特网,“我们能够使教育彻底变革”,克林顿许诺。里德•洪 特(Reed Hundt),克林顿的“联邦通讯委员会”主席,以这样的口吻讲述学校面临的危机:“这个国家还有数千座建筑物和里面的数百万人,没有电话,没有有线电 视,也不可能得到宽带宽服务。他们的名字叫学校。”根本没有经过任何严肃的讨论,首都华盛顿对计算机化教育的热情就变成了大半个美国的冲动,这股冲动要在 2000年前把这个国家的所有学校圈进网络。

在教室里装电脑,这本是可以理解的。相对来说,这方法成本较低,速度也较快。但问题是,这根本就不是一 种解决方案。有些人执着地想要为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一种迅捷的解决方案,有些人想要出售一大堆计算机设备,除了这两种人,其他人不会认为电脑进教室是什么 高明的主意。艾伦•凯(Alan Kay)是个人计算机技术富于传奇色彩的先驱之一,1995年他向国会表白,“对我来说,最悲哀的事莫过于走进一间电脑化的教室,看到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在 使用电脑。他们挺高兴的,老师和行政人员挺高兴的,他们的父母也挺高兴的。可是稍微走近一些,我却发现,这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而且这对小孩的成长也毫无 益处!这种技术就跟零食一样――尽管逗人喜爱但却毫无营养价值可言。最糟糕的是,这是一种‘载重崇拜’(cargo cult),好像只要电脑进了课堂,学习气氛就会自动回归教室。”

电脑进教室这一运动的背后有个不曾明说的假设:电脑、电话和有线电视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工具。这种想法 只是一厢情愿,既没有经过分析论证,也缺乏常识。“我以前认为,技术能够促进教育,”1996年斯蒂夫•乔布斯说。“我可能是最早给学校送电脑的人,送的 电脑也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人送的都要多。不过我慢慢得出了一个非常自然的结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技术有可能解决问题……你不会以为,把所有知识塞进光盘就能 解决问题……林肯没有网址,他父母在一间小木屋里教他学习成长,可他最后不也十分出色吗?历史先例告诉我们,不用技术我们也能创造出优秀人才。历史也告诉 我们,借助技术我们也能制造出非常平庸的人。”

以上这些反对意见,不仅令人高兴地澄清了技术周围的迷雾,也指出了把电脑当教育工具这一观念的误导作 用。智慧的产生,并不仅仅是接触信息就能达到的。难道学习就和跳进一个信息游泳池一样简单吗?难道学习就和坐在巨大的餐桌前分享信息盛宴一样简单吗?不是 这样。“教育”(education)一词出自拉丁文educare,而educare意味着栽培和培育,所以,教育要输送价值判断,要提高关键技能,而 绝不仅仅是粗糙数据的输入。教育与启蒙相关,而不仅仅是获取信息。

其实,美国最早的学校在建立之初,其目标从本质上讲也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要灌输宗教和社会价值。“如果 周围有孩子没有受到教育,”科顿•马瑟(Cotton Mather)<美国早期牧师、作家。>写道,“不要让他们放任自流。让我们采取措施,让他们有可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学会阅读、学会教义问答 书、学习他们唯一的救世主的真理和方法。”即使是今天,所有的学校也有 其基础价值体系。虽然大部分体系并不清楚的表现为宗教形式,却仍然以特定的价值规范为依据,如个人自由和私人产权的重要性。学校肩负着社会功能,把海量信 息塞进教室并不能完成这一任务。数字化的信息管道不能提升教育质量。

信息烟尘第4定律
给每个教室安上一台电脑,就跟给每个家庭修建一个发电厂一样。

学校是一个苛刻的过滤器,不会把教室的窗户推到世界上去。教师和课本随时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信息堵在外面,只允许很少一部分信息进入教室。当老师们将这些资料小包编辑整理并系统化,然后以严密的思路表达出来时,它们就转化为学生们大脑中的知识模块。

可电脑一般是为完全不同的目的而设计的。它的用处,是高速处理和传递巨量信息。它不是一台过滤器,而是 一台水泵。把它当作一个和图书馆一样的资源,它有可能发挥巨大作用。可正如某些人所说,计算机并非一个天生的教室超级工具。当然这并非否定那些精心设计并 经过使用检验的教学软件的作用。如果有人宣称,“计算机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教学工具”,那这是合情合理的。但如果有人坚持认为,光凭能力和速度,强大有力 的高速计算机就注定会彻底变革教室教育。那么,这样的跳跃无异于让技术乌托邦的狂风把我们通通扫荡。

如果过去的期待和今日的现实之间的差距能给我们一些启发的话,那么,我们肯定不能指望信息革命会为我们生产出新一代的天才。所以我们不得不用以前的方式促成天才的诞生。我们必须牢记这一点。

7.30.2007

《信息烟尘》.2

在过去几十年里,在刺激过载的研究上取得了最大成就的,恐怕要算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朗 (Stanley Milgram)了。1970年他将刺激过载和都市生活压力的问题联系起来。米尔格朗在他那里程碑般的研究中写道,“正如我们体会到的,都市生活使人们遭 遇到一连串超负荷的压力,人们也相应地作出一连串改变。”下面是他列出的六种反应:

1.给每次输入分配更少的时间。
2.忽视次要的输入。
3.在某些特定的社会交往中重新划定界限,这样,超负荷的系统就可以在交换中把负担转移到另一方。
4.遇到未经入册的电话号码、表情不友好等情况,会拒绝接受来访。
5.引入过滤装置以降低输入的密度。
6.形成专门的制度来吸收输入,以防个人被输入淹没。

米尔格朗关于刺激过载的理论,不仅适用于1970年的都市人,上述的证实表明,它对1997年的信息烟尘的受害者同样适用。这也意味着,由于城市居民在其日常生活中早已承受了不间断的、无法逃脱的刺激轰炸,所以他们的生活早已为信息时代的全盛时期做了几十年的预演。

我们的启蒙工具竟然制造了这样的痛苦,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知识文明的时代,一个 理性的时代,它植根于十六、十七世纪由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开创的科学追求。传播和交流一直是这一文明的命脉。可就在这个技术勃兴的时代,我们竟然奢侈到 遗忘了马歇尔•麦克卢汉<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几十年前的教诲:每一项技术都有“服务”(service)效应和“危害” (disservice)效应--给社会带来正面和负面后果。
我们习惯于把技术看作是价值中立的,而且完全受其人类实践者的道德观念支配。不过, 尼尔•波斯特曼在其著作《技术垄断》(Technopoly)中分析道,任何一种新工具,都带着它特定的“内嵌的意识形态”(embedded ideology)来到我们跟前。我们感知和理解周围世界的方式,基本上取决于我们手里正拿着什么样的工具。拿一把锤子,你就会去找钉子;拿一把刀,你想 的就只是去切什么东西;还有其他类似的情形。“一项技术一旦被引入[社会]”,波斯特曼写道,“它就以自己的手来表达它自己的意思;它被设计 (design)成做什么,它就做什么。我们的任务就是去弄懂那个设计是什么。”每项技术都有它自己的社会计划--这同样也是麦克卢汉在他那著名的格言中 要表达的意思:“媒介就是信息”。

狂傲自大的我们还忘记了另一个重要的教训,这教训出自进化论动物学:虽然文化变迁比生物进化要快得多, 但它无法变更生物进化的步伐。大众动物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写道,“[对人类来讲],最大的麻烦来自这一事实,即人类文化上的进步速度,将超出将来的任何基因进化。人类的基因进化将会滞后,人类也将 不断认识到,不论其在环境适应方面取得怎样的成就,他终究属于裸猿。”

从生理上看,我们还是我们。所以,当我们喜欢把人类视为有适应能力的生物时,事实却是,受制于结构复杂 性和寿命长短,我们适应环境的生理变化不如其他许多物种迅速。19世纪,英格兰许多工厂冒出的浓烟,使覆盖在树皮上的白色苔藓灭绝,从而使本来具有很好的 保护色的白色白桦尺蛾暴露在其鸟类天敌的视野之下,变得极易受到攻击。不过,就在几年之后,本来比较稀少的来自同一物种的黑色白桦尺蛾变成了多数,于是白 桦尺蛾得救了。最近几年,随着这个地区工厂的煤烟逐渐减少,树皮又重现浅色,进化之路很快又掉了个头:蛾子又变回白色的了。

不知是福还是祸,人类的进化没这么快捷:因此,我们恐怕赶不上我们创造的技术的前进步伐。50,000 年来,人类大脑的结构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可就在本世纪里,它面对的信息却增长了上千倍。(近几年来,信息的数量和速度一直在以每年百分之百的速度增长。) 我们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信息烟尘第2定律(恰尔迪尼定律)
硅集成电路的进步比人类基因的进化快得多。

“由于技术的进步比我们的进化要快得多”,心理学家罗伯特•恰尔迪尼(Robert Cialdini)说,“所以,我们处理信息的天生能力,可能会越来越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特有的急剧变化、选择和挑战。”

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烟尘会引起一大堆病理反应--思维混乱、挫折感、过分自信等等。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信息过载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为了了解更多人对信息过载的个人体会,我在因特网上作了一个电子调查:

Date: Fri, Sep 29, 1995
From:DShenk@aol.com

我正在写一本关于信息过载的书,想在“技术压力”(technostress)方面作点研究,所以希望 了解任何与此有关的个人体会。当你面对泛滥成灾的信息时,你有什么反应:精神惶惚、做恶梦、记忆力下降、焦虑,诸如此类。这些反应我都曾体会过。你呢?如 果也有同样的感受,请详细地谈一谈。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收到了来自丹麦、瑞典、德国、英国、加利福尼亚、新泽西、明尼苏达和科罗拉多的几十封回信:

•一个会计师说,她可以在一台电脑上轻松地处理她的所有表单。不过,当面对因特网那无边无际的世界时,她变得不知所措了。(“我待在那儿,坐在电脑前,整个世界都在我的指尖上,太多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都麻木了。”)

•一个律师说,当他对电脑的迷恋到达巅狂状态时,做过一个可怕的恶梦,梦见自己被困在一个无边无际的图书馆里。

•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图书管理员说,他知道如何对付堆积如山的资料,不过最近他不得不承认,信息供应已超出了他的控制能力。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症状,如记忆力障碍、后背疼痛、视觉模糊和头痛等等。“我多次体会到赛博失落(cyber-deprivation)”,一封回信如此说道,作者把自己描述成一个上网瘾君子,“只有看日后有什么办法了。”

一位工程师告诉我,他在软件调试上耗费了太多时间,所以经常做恶梦,梦见他的大型计算机追着他不放。而 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的一位教授则写道:“就我的体会来讲,信息技术的扩展速度使我的恐惧和激动同时加剧。离开网络一天,你会心痒能耐;离开网络两天,你 会产生负罪感;离开网络三天,你就已经置身石器时代了。”

另一封回信则向我透露“计算机工作跟吸毒一样,我不能自拔。”

的确如此,计算机是一台最新、最强大的发动机,它给信息过剩加足马力,使很多人心里产生一种难以抑制的 冲动。也许和电视机差不多,电脑显示器的扫描速度和频闪效果,会产生某种催眠和上瘾作用,它长时间占据着人们的注意力。我从个人经验中体会到这一点:计算 机促使你对它产生一种依恋感,这是一种冲动,一种想要发挥机器的极致效能的冲动,一种想要更长时间、更快速度地处理数据的疯狂冲动,也就是永不停息地处理 数据。

许多计算机使用者还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即对他们的机器怀有深深的依赖感。他们觉得,离开计算机,他们几 乎就无所作为了。专门研究“技术压力”的菲利普•尼科尔松(Philip Nicholson)先生,在他的讲演中多次证实了这一点。他要求每个听者作出一个两难的选择:假设你必须作出决定,或者放弃你的一根手指,或者今后再也 不使用计算机。尼科尔松报告说,在调查者中有三分之一的人选择放弃一根手指。

马歇尔•麦克卢汉说,技术成了我们身体的延伸。现在我们知道,当这一逻辑被推向极致时,会发生什么事情。放弃计算机和截肢是等价的。

……

在一封来自BTalty@ultranet.com的电子邮件中,作者为其记忆力的衰退抱怨道:“这些 东西我在冲浪时都曾见过,可我却怎么也不记得我是在哪儿看到它们的,它们到底在讲些什么。”所有置身于信息烟尘中的人都会发现,这样的感觉太熟悉了。我不 由得回想起一位医生的经历。许多人向他抱怨患有记忆缺失症,他们怀疑,自己会不会染上了什么可怕的疾病。“这不是早老性痴呆病的早期症状”,这位医生总结 说。“而只是因为短时间里涌入大脑的信息太多了,而他们的大脑无法处理所有的信息。”

我自然也注意到了自己的记忆力出现的问题,而且还和其他人为此事聊过无数次。我们都想回忆起到底在哪儿 撞见过某条特殊的信息,可总是想不起来。洛杉矶加州大学的记忆专家罗伯特•比约克(Robert Bjork)解释说,“我们在信息存储上是有些特别,不过在检索上却存在局限。我们的负担超载了。比如,你记得某个高中朋友的名字。它就在你记忆的某个地 方,不过你就是找不到它。”他说,使我们的记忆越来越糟的罪魁祸首,是“提示过载”(cue overload)。要知道,记忆依据特定的提示来存储信息,这些提示是大脑在获得信息时体验到的情境。比如,你坐在一张摇椅上,借着卧室里的灯光,听着 “奥斯卡•皮特森三重奏”(Oscar Peterson Trio)<加拿大爵士乐组合。>的音乐,阅读The Right Stuff<作者汤姆•沃尔夫(Tom Wolfe),该书讲述了美国空间计划的早期情况。>。你一边吃着圆白菜和芫荽叶沙拉,一边聊着ESPN<全称Entertaiment and Sprots Programming Network,娱乐和体育节目电视网。>的节目。这些事件记录在你的脑子里,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想法、图像和观察资料。想到一个组成部分就会触发其 他部分的回忆。每当回忆起ESPN的节目,旅馆里的情境总会跟着出现。

当情境在信息海洋中逐渐消失时,问题就出现了。现在你恐怕和我一样,基本上以同样的坐姿,在同一间的屋 子的同一个地点,从同一个屏幕上阅读所有的资料。恐怕你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大部分都在同一把椅子上,通过同一部电话进行。“当众多各不相同的事都与同样的 情境提示联系在一起时”,比约克解释说,“你会发觉自己很难记住其中的任何一件事。信息过载使检索变得更加困难。”

我们可以在此作一个试验,以验证比约克所说的“序列连接定律”(List-Link law)。请默念下面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序列,然后闭上眼睛,把记住的序列背出来。

2H9。

现在,以同样的步骤做第二组测验:
47Q93F。

试试以同样的步骤做第三组吧:
8J3,D67,NVB,WS4,2W9A,11OL。

第四组测验:
N4214,NFBC,ZYTV,GFM,85UY,9K1L,459O,IL1,77H,84CV,DWS3,AEB4,EBRK,EAR6,811I。

很明显,当序列变得越来越长,要记住整个序列就越来越难了。不过更重要的是,要记住序列的任何一个片断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了。比约克解释道,“一个序列里要记或背的事情越多,记住它们中任一部分的可能性就越小。因为系统的负担超载了。”

情境的缺失也会影响情感。马歇尔•麦克卢汉早就提醒我们,要注意精神可能会离开肉体,被加速运转到能够 浮进电子虚空。他称之为“脱离肉体效应”(Discarnate Effect)。“我们自我加速到一个超出我们生存本能的速度”,多伦多大学“麦克卢汉中心”的研究主任纳尔逊•塔尔(Nelson Thall)说。“今天,人们醒悟到,电力技术将人脑加速到一个异乎寻常的速度,而人的肉体却原地不动。这样形成的鸿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人的大脑被 赋予了能够浮出肉体、进入电子虚空的能力,它可以在一瞬间到达任何地方。于是你就不再只是血与肉了。”当我们逐渐进入虚拟化的生存,那些数万年来为我们的 本性作出规定的生理边界,越来越快地变得过时了。在虚拟世界里,我们几乎能在任何时候“到达”任何地方。我们的选择不再受到金钱和距离的限制――仅受时间 的限制。

可是,这种选择过剩也威胁到我们的身份认同,我们的灵魂自我。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中,罗伯特•皮尔西格(Robert Pirsig)为那些遭受到现代社会的生存异化的人提出了一个实用的解脱方法:他的处方,是让患者去了解他们所依赖的技术的工作机制,从而重新与这些技术 相连。他为此辩护道,尽管我们如此“精致复杂”,可是也需要获得一种与我们所处的世界紧密相连的感觉,而这要以一种原初的方式进行。不过,即使随便想一 想,也会知道皮尔西格的想法已越来越过时了。随着机器年复一年越来越复杂,他那重新连接世界的解决方案也变得越来越不现实。实在令人悲哀,我们创造的世界 如此复杂,这使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少。在“信息-生物学匮乏综合症”的高级阶段,生活自身渐渐成了一串琢磨不透的魔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只能在 剧场的包厢里呆呆地看着舞台――也许会感到些许愉快,不过却和舞台上发生的事情毫无关系。

《信息烟尘》.1

信息烟尘第1定律
信息,曾经稀缺,并被当成鱼子酱来珍惜;但它现在却跟土豆一样充足,被视作理所当然。

音响发烧友对“信噪比”这个词早就耳熟能详了。在工程学术语中,这个词的定义是对一个声 音系统质量的度量,指所需的声音信号与令人讨厌的渗漏噪音之间的比率。在这个信息时代,“信噪比”也是度量社会健康和稳定程度的一个有效方法。我们接触的 信息中有多少是有用的,有多少是碍事的?我们的信噪比是多少呢?

我们知道,近年来这个比率在降低,而信息扮演的角色也已经改变:当信息积累得越来越多时,它就不仅仅是通货了,它也成了污染。

•1971年,普通美国人每天至少成为560条广告讯息的靶子。二十年后,这一数字变成6倍,也就是每天3,000条讯息。
•在今日的办公室里,平均每个人有60%的时间花在文件处理上。
•从1940年到1980年,美国人均纸张消耗量增加了两倍(从200磅增加到600磅),而从1980年到1990年又增加了两倍(增加到1,800磅)。
•在80年代,第三级邮件(用来邮寄出版物)的增长率比人口增长率快13倍。
•据说一个典型的业务经理一个星期要看一百万个单词。
•1990年,30,000多个电话销售公司雇佣了1800万美国人,一年的销售额达到4000亿美元。

就让我们把周围这些意想不到的、让人讨厌的东西称作“信息烟尘”吧。这都是一些害人的垃圾、信息时代的 糟粕。信息烟尘太坏事了,它挤占了空闲时间,阻塞了必需的思考。我们的谈话、写作,甚至娱乐都被它糟蹋了。它杜绝任何怀疑,把我们变成天真的消费者和小市 民。它把我们压榨干了。

信息烟尘指的不仅是那些堆积如山、不请自来的商品目录,也不光是每天送到家里和电子邮箱里的“罐头肉”。它还包括 我们日常购买的信息,我们渴求的信息――夺人耳目、眼花缭乱、快速剪接的电视广告和24小时的即时新闻。还有我们需要和不需要的传真,打错的电话,吃饭时 不期而至的推销,每个月涌进家门的成堆杂志,和只要有点空闲就翻来复去浏览的成打电视频道。

生命中的空闲时间和生活中的悠闲空间迅速地消 失了。媒介无处不在,这也是我们自讨苦吃。电视、电话、广播、寻呼机,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现代通讯和导航辅助设施,跟马路和球鞋一样无所不在――人类走到 哪,各种媒介也跟到哪:火车上、飞机上、汽车上、旅店浴室里、人行道边、山间小路上、自行车上、轮船上……

现在的信息和娱乐已经为我们度身定做了:大屏幕电视镶嵌在体育场里,环绕着剧场舞台;普通尺寸的电视机吊在酒吧和机场候机大厅的天花板上;小型电视机安装在新型客机的个人座位前。移动电话中的交谈则为人行道和走廊烘托气氛。而寻呼机和笔记本电脑跟我们回家,也随我们度假。

在 此同时,品尝信息的口味也起了变化。这不再是什么单声道对立体声,也不是什么黑白对彩色。电视和电脑已经转变成一种眼花缭乱的视觉烧灼器,“音乐电视” (MTV)恰当地称之为“眼睛糖果”(eye candy)。随着超媒体(hypermedia)、“密度电视”(dense TV)和“画中画”(split-screens)能在同一时间提供多幅画面,摧残注意力已经成为我们最流行的娱乐方式了。

最近一段时间里,娱乐包装中的道德堕落时有传闻。但是,我们应该担心的东西,与其说是信息的内容,还不如说是它的无所不在。关键是要认识到,信息之所以有害,不一定是因为我们不需要某些信息或者它们缺乏吸引力。

就 以广告为例吧。今天,大多数商业广告从审美角度看,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每一条广告单独看来,也没什么危害。不过,从总体上看,它们却蔓延到我们生活的每一 个角落――我们的上衣、领带、帽子、衬衣和袖口;自行车、长凳、汽车、卡车,甚至网球拍的网格;它们挂在飞机尾部的条幅上,悬挂在体育比赛和音乐盛会的天 空中;现在以更小的形式出现在网络页面的边界上;并随软式飞艇飘扬在空中。如今的杂志广告不仅有色彩和文字,还带着香味甚至声音。

这股烟 尘以社论式广告(advertorials)<该词由advertisement和editorial缩合而成,指常常作为杂志中心插页的正式广告 文字。>和产品定位(product placements)的面貌出现,居心叵测地模糊了有用内容与商业信息之间的界限,它的密度如此之大,以致你往往无法分辨,某些人到底是在向你讲述什么 东西,还是在向你推销什么东西。公告场所逐渐成了可供出租的东西。亚特兰大市的官方经销商乔尔•巴比特(Joel Babbitt)计划在城市的人行道、大街、公园和垃圾车上出租广告空间,他问道,“这是不是有点过分?没错,的确有些过分。不过,“布拉克巴斯特”杯足 球赛(Blockbuster Bowl)也是这么过分;那个坐在板凳上、因戴着‘耐克’帽而收入一百万美元的麦克尔•乔丹<美国篮球巨星。>也是这么过分……如果它能为市 民带来收入,这又有什么害处呢?”

几乎每走一步,这些不停倾泻的的刺激都在袭击我们,这到底会给我们的感觉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为此仔细寻找一个答案,是身处讯息密集社会的我们能够做的最重要的事情,而这也是本书的具体任务。

7.29.2007

《信息烟尘》.0

信息烟尘(Data Smog)
――在信息爆炸中求生存(Surviving the information glut)
戴维•申克/著 David Shenk
黄锫坚 朱付元 何芷江/译

信息烟尘定律集

1.信息,曾经稀缺,并被当成鱼子酱来珍惜;但它现在却跟土豆一样充足,被视作理所当然。
2.硅集成电路的进步比人类基因的进化快得多。
3.计算机既无人性又无同情心。
4.给每个教室安上一台电脑,就跟给每个家庭修建一个发电厂一样。
5.他们推销的不是信息技术,而是信息渴求。
6.专家过多,混乱加剧。
7.每一条充满高强度刺激的道路,都通向时代广场。
8.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9.电子市政厅使快捷的通讯、低级的决策成为可能。
10.Equifax公司正在监视。
11.当心那些消解了所有复杂成分的故事。
12.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大多数道路都避开了新闻工作者。
13.赛博空间是共和党的天下。

序言

这是一桩非常神奇的事情--我指的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而且不光指过去三四年的,而是历史更久远的、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信息传输越来越快,信息量越来越大,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从中受益。

不 过除了上面这些,我还想加上几句。说到信息,人们会发现,好东西带来的后果往往无法预料。当输入达到某个程度,收益递减法则就开始起作用了;信息过剩一旦 发生,信息就不再对生活质量有所帮助,反而开始制造生活压力和混乱,甚至无知。如果信息超出人类的承受能力,它就会破坏我们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作为消费者 的我们更容易受到侵害,使作为共同体的我们更缺乏凝聚力。这种状况使大多数人控制生活的能力一点点削弱;但那些已经大权在握的人其地位却更加稳固了。

我 们并不是头一次遇到供应过剩带来的副作用。生活在地球上最发达和最成功国度里的我们,常常背负着过剩问题造成的心理负担。尽管信息革命创造了诸多奇迹,但 是一股黑压压的“信息烟尘”已经飘了过来。在后面的叙述中,我们将一道来探讨它的害处,我还会提供一些相应的健康疗法。本书的目的在于提醒人们,信息和理 解之间有着重要的差别。本书也想告诉读者,你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还有许多人也被信息所淹没,成了信息过载的牺牲品。另外,《信息烟尘》试图戳穿那些花里 胡哨的商业广告,它们包围(也推动)着信息革命的进展。

为清楚起见,本书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信噪比”,回顾由信息匮乏到信息过剩 的历史转变过程,审视微技术(microtechnology)和刺激过度是怎样影响人类生理机能的。人类依其天性到底能够应付多大程度的复杂性和多少数 量的信息?当我们被资料淹没,我们的记忆力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的自我认同,会经历怎样的转变呢?

第二部分,“虚拟混 乱”,探究那些由信息革命产生的社会和政治后果,它们也许尚不明显,但并非无关紧要。这些后果包括:一个被连续“升级”不断困扰的文化、一股令人讨厌的数 据洪流、一团不断增长的噪音、学科的过度分化和一种“紧跟时代”(plugged in)的民主――有人认为这种特性对民主本身是有好处的。

第三部分,“新秩序”,对信息混沌中诞生的新型权力动力学作一番勾勒。对各类阴险人物和强势产业来说,信息烟尘是他们的乐园,信息过剩并不让人烦恼,反倒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机遇。

第 四部分,“向意义回归”,提出一条解决之道。顺着这条路,我们可以走向一个更加明智和安宁的世界。除了在政府行为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也指出个人可以采取的 一些措施。通过这些手段,人们可以从信息中获得力量,而不是在信息中窒息。如果我们能够尽早思考那些关键性的问题,也许就能拨开迷雾,为一个崭新的信息生 态系统开辟道路。

为避免搬起石头砸自己,本书力求用词简洁、字句经济。而且行文顺序也是线性的,不适于冲浪。读者必须在一间安静的房子里从头开始,请不要戴耳机。

7.22.2007

郎咸平7月15日多伦多演讲文字实录

——7月15日多伦多演讲文字实录
北京时间: 2007年7月15日(星期日)1:30

地点: InterContinental Toronto Centre
225 Front Street West Toronto, ON M5V 2X3, Canada

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各位来宾大家好,KVB昆仑国际2007中国经济论坛现在开始!
首 先让我们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我们的来宾: 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多伦多王勇领事、杨学刚领事、陈国治先生、陈志辉先生、陈丙丁先生、香港特区经济贸易办事处的萧显扬先生、还有我们KVB昆仑国际 执行董事刘先生、还有KVB昆仑国际主席吴先生。其他的嘉宾还有环球时报等媒体和记者和我们KVB昆仑国际忠实的客户,还有来自多伦多中国留学生的代表, 欢迎各位嘉宾光临。欢迎郎咸平教授!

郎咸平: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很高兴来到多伦多,来做一场演讲,我相信在座每一位来宾,对于中国的现 状,以及未来是给予高度的关切,不然也不会来听 我的演讲。今天我一来就接受了两个电视媒体的采访,他们问我的问题,可以代表在座各位的问题,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是什么看法?那么我的回答,我既不说乐 观,也不说悲观。我说这是路径依赖,我说表面上看起来,中国经济成长每年高达10%的经济成长率,在全世界各国来看那是匪夷所思的增长率。那么中国经济的 实力也陆续展现在各个国家的面前。包括中国对外的扩张、收购等等的行动。我今天谈的问题不是这么的简单,而是在这个表象之下,你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的 呢,是楼市泡沫、股市泡沫、全面性通货膨胀,所得分配的持续恶化、环境污染,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等等。这些现象是怎么造成的?这就是我今天想要跟各位谈的主 题!

郎咸平:我相信今天提出的观点,也是我最近这一两年首次针对这么大的一个话题,提出的所谓的综合性的看法,今天由于这个理论稍微复杂一点,所以我特别准备了一个简单的TTP,希望能够协助我的演讲!

这 一切的乱象来源于什么?来源和我们的意识形态有关系。首先我要谈一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十一届三中全会做了什么事?非 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拨乱反正,拨什么乱,拨以阶级斗争的乱。所以改革开放的成功,是我们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可是到了90年代中期,情况发生了巨大改 变,就是邓小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纲的理念,90年代中期被曲解为以钱为纲,在这个战略之下走到了今天,创造了我前面讲的乱象。今天我们这个社会是一个体制 的腐败和社会的堕落。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为什么以钱为纲,走到今天这个制度,我觉得我们应该针对几个话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郎咸平:我们首先谈一谈医改、教改、房改。

为什么走到这一步,告诉各位,这些改革基本上都是被以钱为纲的理念误导的。举一个例子,你们到急诊室看病,医生问你的问题不是你哪里不舒服,主要 是问你有多少钱?然后看你带了多少钱,决定给你用什么样的药,在加拿大是先看病再收钱。在香港看急诊,香港的医院是不收钱的,免费给你看急诊的。为什么 呢?因为我们大家都是人,人有困难的时候。香港同胞很愿意在大家困难的时候帮助你,因为我们大家都是人,就这么简单。

可是在以钱为纲的基础上,你没有钱就不行。

郎咸平:那么再谈谈教改,什么叫做以钱为纲的教育改革?那么当时推出一个政策,我相信各位很清楚,叫做“大学教育产业化”。这就是以钱为纲的理 念。就是将几个大学合并在一起,大幅增加招收的名额,多收学费。如果你没有钱,对不起,你不能上大学。可是搞教育改革的人,请你们回忆一下,20、30年 之前,你们在农村长大的时候,你考上了北大、清华、交大、复旦的时候,你知道不知道父母送你上火车时候的感觉,买不起坐票,给你一个站票。经过四年的学 习,你成了大企业家,你开始搞教改了,开始搞产业化了。你完全断绝了和你同样出身农村子弟的情况。你为什么这么做呢?打着改革的旗号,你可以无恶不作。那 么我想请您拿中国的教育改革和美国做一下比较,你晓不晓得美国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到高中公益学校都是不收钱的。美国的哈佛大学一年收费接近4万美元,但是你 只要是美国的公民,你都可以申请免费的,等你工作了再给钱。因为美国政府不能剥夺你学习的机会。在中国你没有钱你上不了大学,你的权利就被剥夺了。另外一 个话题就是中国大学毕业生找不到事做?这个问题我一直不想发言,只想找一个正确的时候,那就是今天。我看了很多的国际上的发言,基本上是胡说八道,有人说 专业不对口。任何国家的大学、本科就没有对口过的。你念过加拿大大学,什么时候对口过了,专业不对口是一个常态。但是中国的问题在这儿,那就是当你搞大学 教育产业化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中国的产业机构和美国和加拿大是不同的。你晓不晓得,美、加两国需要这么多的大学生,因为这两国的产值以服务业为主,尤其 是美国占了8成以上,所以需要大量的大学生。中国刚好相反,中国是服务业比重非常小,而是传统制造业的比重很大。像这类制造业基本上不需要大学生,甚至有 些工厂从老板开始到保安就没有一个大学生,因为他不需要的。那么难道你当初搞教育产业化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学生的出入问题,没有人想到,知道为什么吗?因 为不重要。教改的目的就是图钱大学,你出去找不到事我不在乎,只在乎通过教改能赚多少钱。一旦进了大学,没钱进不去,进去了出来找不到事。

郎 咸平:讲到房改更有意思了,房改就是地方政府和地产商的合谋。一个以钱为纲的房改是什么回事呢?地方政府官员的思维就很奇特,是以GDP为唯一的 执政标准。所以我们各地的官员一上任之后就拼命的卖地,价格是越卖越高。大家知不知道上涨指数最高的是什么?就是卖地的地价。因为政府官员有这个欲望提高 GDP,但是这块地不是政府的,是属于全国老百姓的地,当你用高价把地卖了以后,有没有取之于民、还之于民呢?应该跟香港一样,该建设一些经济适用房。北 京市政府盖了天通苑,盖的富丽堂皇的。但是第一手买房子的是地产老板,一般的老百姓买不到经济适用房的。


郎咸平:比如说把自己的 办公室盖的富丽堂皇的,以北京、上海为例。各个区的区政府比白宫还要豪华。从北京开始一直到广州,各地搞什么?就是 艺术中心。上海的东方艺术中心,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这些艺术中心各个腐败。那么当然了还有很多的用途你们都很熟悉的,包括公款吃喝、考察旅游,反正名堂 多了。让他们给老百姓做事不高兴的,搞一些这些事情,是很积极的。

郎咸平:那么地产商拿到地盖高价房,一手房的价格上去了,二手房马上水 涨船高了。那么当初在盖房子的时候,拆迁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们发现包括上海市 在内的很多地方政府,利用公权利、协助地产商,驱赶这些拆迁户,或者利用黑社会来揍你一顿,就这么简单。到最后你发现,房改以后,地卖得越多,价格越高。 卖得地价是越来越高,加上各种贪污,使得成本高涨。没有像香港老百姓一样,每个老百姓有屋可住。所有的老百姓必须到市场上买贵的房子,因此大家都买不起房 子。原来房改的目的是富了地产商和地方政府,不是为了老百姓有房子住。

郎咸平:那么第四个就是国企改革。大家关切我的言论的话,大家可能 会知道,我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我们整个国有企业改革就是一个荒谬的改革,叫产权 改革,为什么国企不行呢?是你的就可以做好,不是你的就做不好。那么“冰棍理念”就出来了,什么是“冰棍理念”呢?就是是你的可以做好,不是你的做不好。 因为是自己的就做得好了。

我觉得很奇怪,是这样子的吗?东西不是你自己的,就可以做不好。我告诉你,这个理念贯穿了28年的国企改革。你 晓不晓得,这个理念,破坏了中国的伦 理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因为东西不是你的就做不好,真正的受害者是谁?真正的受害者是民营企业家。当民营企业家做到一定的时候,你要不要聘请职业 经理人、副总、财务总监等等?当然要了。那么请这些民营企业家,虽然你是民企,你的公司是不是这些职业经理人的呢?当然不是。如果当然不是,他们是不是可 以不做好了呢?

郎咸平:到最后你发现中国的民营企业家走到最后,最大的抱怨就是他的员工从来不为他打算,不是对付竞争者,而是对付员工。 因为国有企业改革之后,中 国人的信托责任扫除一空,再也没有了。员工对老板没有信托责任,这就是现今的中国。而且社会败坏如此,如果哪一个干部被抓了以后,贪污被抓了,要是20年 之前的话,舆论会说你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民族、对不起父母和子女。今天不是,今天是被抓了,“哎,好倒霉噢,”社会的堕落。
那么以前的国企改革是 怎样的?地方政府认为国企包袱重,没有效率,市场化,把它卖给某一个民营企业家,一个以钱为纲的企业家做什么事呢?干脆这些公司强迫下岗,工厂拆掉,建高 楼,把楼卖了,所有的利润付给贪官污吏。什么是国企改革?就是国企改革的利益归于少数人,而且改革的成本归于全社会,这些下岗人员由全社会负担。你说老百 姓能够不怨恨吗?

郎咸平:所以为什么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初期获得全国老百姓的支持,但是95年之后的改革,一旦以钱为纲之后,逐渐失去 了百姓的支持。就像我说的, 医疗改革之后看不起病,教改之后上不起学,房改以后住不起房,国企改革之后全下岗了。28年前,没有改革开放之前,在一家没有效率的国企做事,但是回家有 一个破房子可以住,没有问题的。儿子、女儿考上北大、**党拿钱读书没有问题的,生病以后拿点药吃没有问题的。

虽然过得不咋的,但是过得下去。改革开放之后,再也过不下去了。你说怎么造成的呢?你发现原来这些问题,不是因为邓小平本身出的什么问题,邓小平以经济发展为纲的理念出了问题,造成了今天这种乱象。

郎 咸平:你们谈了汇率的问题,以钱为纲的市场会为我们造成什么压力?对于美国政府对人民币的压力很多,美国侵略中国什么什么的,什么话都讲了。那么 在这里我要告诉各位,什么是汇率?难道汇率是像我们教科书上面说的,各种货币之间的价格吗?我告诉你是错的。汇率的正确解释应该是“各国政府为了达到政治 目的的手段叫汇率”!

所以,当美国要整治中国汇率的时候,就不会单独出规定,会像打伊拉克一样,找了很多的盟邦,联合起来逼迫人民币升 值。只要升值一次,就再也停不下来 了。你必将重蹈日本的覆辙。今天的电视媒体问我,会不会重蹈覆辙。当时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联合签订了一个广场协议,当日本签订广场协议的时 候,灾难开始了。为什么呢?一旦签订了就告诉各国日币要升值了。不签没事,一签就有事。签了以后,日币肯定要升值了。所以大量的日币升值了。你以为汇率是 价格吗?就像买矿泉水一样,需求多了一调整就平稳了,那是教科书,教科书基本上是错的。

到时候你会发现,汇率一上升,真的上升了,再买, 更多的热钱流入,汇率再上升再流入。一直到日币升了一倍。当时发生的时候,日本的央行采取低利率政 策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火上加油,助长日本经济的崩溃,问题出来了。为什么当时会采取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呢?当时在国内没有谈出来了,那是因为日 本腐败的财团在后面施加压力,要以低利率的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好了,最后的结果使日本的地产市场、股票市场整个大幅度的崩盘。由谁来买单?由全体日本 人买单。

那么我们今天中国的情况呢?情况在某些方面类似,那就是中国人民币汇率,在美国以及其他美国盟邦压力之下开始调整,一旦升值就停 不下来了,那么日本 的故事重演了,就再升值再流入。但是我们所采取的货币政策是不一样的。是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呢?是提高利率,紧缩货币的政策,和日本相反。

我 们是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走,我们叫支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但是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现象,我请问在座各位,如果人民币不断升值、不断升值是什么结 果?你要知道我们中国不像美国一样,是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国家。服务业它的利润是非常之高的,没有什么成本,利润肯定高的。中国以制造业为主,而且是传统 制造业大国,利润5%就了不起了。那么我们利润上升了5%以上,我们的汇率不断上升,你就可以知道中国将有大量企业倒闭,造成很多的问题。

那 些问题出来了,你为什么走到这一步呢,难道你不知道汇率是各国政府为了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吗?怎么走到这一步呢?很遗憾的告诉各位,又是以钱为纲 的理念带我们走进这个绝境。我们过去时代出口创汇是一句神话,各地政府为了出口不择手段,包括环境污染不在乎、剥削劳工不在乎,什么都不在乎,只要出口创 汇就可以了。我们中国是一个资源贫困的国家,还敢出口煤炭,这种错误不可思议。

什么叫制造业国家,就是一个把资源挖光的国家叫做制造业国 家。我们把树给日本,日本怎么自己不砍树,我们砍呢?这不是傻瓜吗?就是出口创汇的理念, 把我们最好的产品给全世界别的国家了。到最后你发现,你一旦给了大量的外汇之后,你必将重蹈日本的覆辙。中央银行要抵制人民币升值,但是不是这样的,数字 发展的很快,如果这样下去的话,人民币升值是很可能的。做到这一步本质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各地政府,对于出口创汇理念,这种以钱为纲理念的过度执行,出 口、退税到最后让我们全体老百姓买单。
告诉各位这么多的故事是什么意思呢?真正把我们带入这步田地的是我们意识形态产生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邓小平以经济发展为纲的理念被彻底的驱赶。所以我要谈下面一个话题。

那 就是“以钱为纲”理念走到今天,这么多的改革是谁席卷了改革的利益?我的结论就是“腐败铁三角”。腐败的地方政府勾结腐败的企业家、勾结腐败的专 家学者,形成一个牢固的“腐败铁三角”。那么这个铁三角是由学者提供一些冰棍似是而非的理念,地方政府执行,透过医改、教改、房改、国企改革。那么资本家 赚了钱以后回馈给学者,这个铁三角已经在中国形成庞大的势力,他们操纵着媒体,欺骗社会大众。

但是,腐败铁三角的问题非常的严重。讲到这 里,要告诉各位一个悲观的事情,就是在座各位问郎教授,你认为亚洲各国哪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最好?只要你 们想到的一定是错的。亚洲最好的经济政治体制是菲律宾,完全是美国的体制。可是我告诉你,菲律宾的经济在1960年代是亚洲的超级强权。为什么走到了 2000年之后,他的女人要去别的国家做保姆呢?原来政治体制本身是中立的,问题是看谁在执行?

你要想想看,如果执行体制的是腐败铁三 角,那么这个想象改革的结果是绝对的悲观。就是前面讲的,在任何体制下,在美国菲律宾体制下一样这么做。所以 你要记住我今天讲的话,你不解除腐败铁三角,中国会逐步走向菲律宾,不会走向美国。那么今天我们到底需要什么呢?我们今天所需要的是继往开来,那就是直接 继承邓小平以经济发展为纲的理念,这是什么意思呢?跟发射火箭一样,火箭有三截,第一截过了是第二截。邓小平以经济发展为纲的理念必须结束了,否则的话就 是腐败了。现在是到了点燃第二道火箭的时候,就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发展,这也是突破当前中国经济困局的最重要方面。

郎咸平:那么这个问题应 该怎么理解呢?今天中国的问题,中国的经济问题,已经不能够在经济领域里面来解决。只有跳出经济圈来努力,才有可能反过来解 决经济问题。那么如何解决呢?那么我对于十七大之后的政治形势我有个人看法,邓小平提出以经济发展为纲,拨乱反正,拨阶级斗争的乱,现在必须要做到公平、 公正,拨什么乱,拨以钱为纲的乱。做到公平、公正,给每一个老百姓一个平衡点,你要上得起学,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住得起房、退得起休,这才是一个小康社 会。我们过去800美元说是小康社会,不是的。我们今天真正做到的,不是看这个数字,而是看得起病、住得起房、退得起休。要做到这样,要给每一个老百姓立 足点的平衡。

所以我在此呼吁,呼吁什么呢?呼吁中国走向一个以公平、公正为纲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那么讲到这儿,你们马上问我一句话了,郎教授,咱们是不是走回头路了?我们的市场化还要不要搞了?我非常愿意回答你们这个问题。

下面就是一个你们会感觉比较激动的题目,就是“我们如何走市场化的道路”。在讲这个之前,我要先说,我们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腐败铁三角哪个是最重要的?一个是国企改革、一个是房地产改革。国企改革从我呼吁之后已经产生了警惕。房产改革我在多伦多呼吁,希望能够引起重视。

那 么现在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之下,我们还要走市场化的路吗?我可以清楚的告诉各位,28年的改革开放,你认为我们走的是市场化的路吗?我告 诉你,绝对没有。我们是什么市场化呢?这28年,是供给面市场化严重不足,需求化市场严重过剩。因此我认为,未来我们要加深改革,什么叫加深改革?真正走 向真正的市场。为了阐释我的观点,我想用房地产的案例和各位说一个说明。什么叫做中国传统的市场化理念?我想从地产的供给面和需求面来谈问题。

首先谈谈供给面。什么叫做楼市的供给?它是长流程管理,加上两个核心资源。哪两个呢?一个叫土地开发权:一个叫做大额贷款,就是银行信贷权。

那 么这些完全操纵在政府手上。那么长流程管理,就是从立项到开发等等据说有100个公章要盖。所以楼市的供给面根本就是一个市场化严重不足的这么一 个供给面。看长流程管理,100个公章都需要政府来盖。你知道一个公章多少钱吗?以前请吃饭就可以,现在不行。这个价码是水涨船高,越来越高,几万都不 行,现在要几十万才可以。100多个公章,你加加,看多少钱?不得了了。政府大量参与,使得贪污的成本大量的升高。

所以你看,原来房地产供给是一个完全没有市场化的,市场化是严重的不足。那么在这个时候我想很快的给你讲一个案例,因为我想你们可能有些人会想到国内发展,因为你们对国内市场发展有一个了解,但是我还是讲股市是比较担心的。

那么看看地产的违规操作,中国地产违规操作分为三个方面:包括非法土地的操作、代收税、非法的土地开发。没有公开竞价,全部都是私下协议。

第 二是以代征税方式逃税,上海市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很微妙的,就是交成交税。那么上海市税务机关对于收税机关很奇怪,不要多收税、不要超前,这是腐败 政府的奇怪现象。代征税是什么意思?比如说餐厅,由于你的成本难以核算,那么对于这种企业,按照规定是以代征税来做。上海房地产以代征税的方式来做,收 7.24%的营业税。

按照我们的资料显示,除此之外,上海市的经济开发区,基本上等于逃税天堂。所以你相信不相信2001年之前,上海市 最大竞争优势是低税率,这么低的 税率,在社会主义的中国简直是匪夷所思。那么在资本主义的加拿大也是不可思议的。那么2001年,中央政府在其他省份的压力下,不得不要求上海将承包税拿 出一部分支持西部大开发。所以朱熔基搞了分税制,国税和地方税增加。

那么最有趣的呢,就是违规的资金操作,这种现象在中国遍地都是。这个 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什么叫做违规的资金操作?上海市具规模的地产商500家, 资金回报率等于150%这么高。比如你买土地,好了,你钱不够富怎么办?拿不到土地证就办不了银行贷款,包括土地证、建设证、开工证你没有不担心的,上海 市政府会帮你忙,你给政府的钱,政府补偿金占7成。那么这个30%里面就有问题了。

那么这个现象不但在上海有、新华社在三天前也公布了一 个,也是一样。实际启动资金只有1000万元,但是最后的收入是5.6亿元,是一样的。这个和 地方政府的勾结,上海市这个案例可以用到全国都行得通,这是新华社三天以前通告的。那么这个资金不足怎么办呢?我们发现有一家公司,地产商钱不够怎么办? 提供委托贷款给你,你买土地钱不够,上海市政府把钱借给你,拿到这个土地证了,就可以向银行贷款了。那么这个钱来自哪里呢?来自老百姓的养命钱、社保金等 等。这个钱属于全体老百姓,图利谁呢?图利某一些资本家,这就是“以钱为纲”的改革。

如果实在没钱怎么办呢?这家国资公司,他们出80% 的钱,地产商出20%的钱,那么项目完成以后,把80%的钱还给国资公司,顺便给一点利息。那么 这样的操作几乎用于全中国。地价越贵,GDP越高。种种因素加在一起,严重不足的市场,使得供应成本大幅度的增加,问题出来了。为什么买呢?你可不可以不 买呢?那就是今天中国讲的问题,到底中国出了什么问题?

郎咸平:我们中国是一个非常缺乏投资机会的国家,你除了炒股票、买房子以后,你没有机会投资。如果你是一个餐厅老板,你赚了钱之后,你敢不敢开第二家餐厅,你想做什么?更有趣的是有钱也不敢投资。问国内的企业家学生,问他们有钱干什么?跑到加拿大办绿卡算|
了。为什么呢?不放心,怕再投资下去,钱收不回来怎么办呢?

所以我们很多优秀企业家、民营企业家,他们投资相当的短视,不是不想投资,而是投资环境恶化。所以大家注意,一个新观点出来了。
企 业家该投 资不投资的钱,配合上贪官污吏的赃款,配合上国外的热钱,再加上社会上各类的游资,这四类形成在一起,形成一个所谓的虚拟资金。这个虚拟资金,打到哪里哪 里就有泡沫。那么这个虚拟资金有一个特色,什么特色呢?不可预测、不可控制、不可监管。那么常有人问我说,为什么中国股市这么热?原因就是这一部分的虚拟 资金打入股市的结果,股市利润不高,那么打入楼市。

成都购房的外来资金占了50%,所以房价高。重庆的外来资金是10%,所以房价低。虚拟资金来得时候是不可预测和控制、不可监管的。虚拟资金打入了重庆,重庆搞了一个项目,房价开始蠢蠢欲动,急速上升。不是你想不想上的问题,而是虚拟资金打到哪里,哪里就有泡沫。
这 是一个现状。那么你说虚拟资金进入股市,股市很好,赚了钱炒房子。你们股市一跌的话,虚拟资金照样转入楼市基金。股市涨也好、跌也好,楼市都是一样的。根 本无法预测、无法控制、无法监管的。那么这种现象不是靠所谓的宏观调控可以解决的。那么你们可能有一个怀疑,为什么在3月、4月、5月,当政府提出宏观调 控的时候,利率上升,为什么利率上升,当天上午大盘跌一点,一到下午大盘马上上去,甚至更高。这和我们以前的情况不一样,当然不一样,你知不知道利率是什 么结果?利率上升进一步打击了民营企业的投资欲望,这样有更多的基金进入股市。

把印花的税收从千分之一调整到千分之三,好像虚拟资金走了,走到楼市去了。楼市的价格大幅上升,无法控制。所以今天听我们这么一讲,在座每一位来宾都会是一个好的经济学家。

所 以我们看一看,我们是什么样的市场化呢?那就是供给面由于政府的垄断,市场化严重不足。需求面呢。虚拟资金横行造成市场化过渡,这两个扭曲在一 起,老百姓再也来不及防止了。因为这种虚拟资金大量的进出,是没有办法的。这是中国最新的现象,房价特高。卖不出去,还不能买。那么更有趣的是什么呢?就 是这种供给面严重市场化不足,需求面严重市场化过渡,可以解释中国所有的改革。举个例子,医改是不是这样的样子?你发现医改,你要搞市场化,很多民营企业 进入这个市场,以上海为例,包括长江医院、红桥医院等等。需求面呢,市场化太过了。所以供给面市场化严重不足的垄断,配合随意定价,老百姓再也看不起病 了。教改一样的,北大、清华、复旦、交大都是政府的学校,都是政府垄断的,拿政府的补贴、政府的财政预算,是供给面严重市场化不足。需求面随意涨价、乱收 学费,又是市场化太过。一个市场化严重不足的供给面,配合上严重不足的需求面,农村子弟上不起学。

前一阵子各位关注国内的报道,吴敬琏教 授提出火车票涨价导致老百姓的强烈反应。今天听完我的教授,你成为中国最好的经济学家,你就知道谁对了。铁路 也是一样,市场化严重的不足,需求面如果你允许铁路随意定价的话,一定定得高。又是市场化严重过渡,到最后老百姓火车坐不起。所以铁路本身也是这样的问 题,所以为什么老百姓是对的,原因就在这里。通讯是不是?银行是不是?通讯我们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两家垄断。在中国打手机双方收费,你打来我还要付钱, 为什么呢?所以中国银行的需求面也是过渡,怎么过渡?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息差很大。原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主题就是这个。这就是我们过去所谓的市场化了。

那 么我们前面讲的和医改之后看不起病、教改之后上不起学、房改之后住不起房,真正的实质问题就是一个市场化的扭曲造成前面的现象,上学难、住房难、 看病难,完全是这个问题。讲到这里大家应该很清楚了,原来我们未来的路,要摆脱这样的扭曲市场,走到真正的市场才行。如果走不到呢?如果市场供给面还是垄 断呢?那么你在需求面,就应该控制价格了。就恢复到过去的计划经济,那是没有办法的事。

郎咸平:那么最后一个课题,我要跟各位谈谈,我相信也是大家所关切的。为什么中国通货膨胀这么严重呢?和我前面讲的有没有关系呢?

那 么跟各位讲一个简单的数据。去年农产品丰收,按照经济学理论,如果农产品丰收的话,粮油价格应该下降才对啊?是吧?可是我们竟然发现,这种经济理 论中国不能用的,还都是相反的。所以到了今年1月份的时候,你发现粮油价格大幅上升、上升幅度高达10%到20%,我想请问为什么?那么国内很多的经济学 家又在胡言乱语,说什么结构性通货膨胀,胡说八道,根本不是。就是我前面讲的理论,什么理论呢?就是腐败。你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国各行各业只要跟腐 败有关系的,一定是欣欣向荣。跟腐败没有关系的,一定都是萧条的,很有意思的。

这是我给你解释为什么通货膨胀了,那么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理 论,你们听,你们看今天国内的报纸,问某某经济学家,现在是萧条还是膨胀?如果他的答案是 萧条、或者是膨胀,下面不用看了,因为他没有搞清楚。中国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经济体系,它是萧条跟膨胀同时存在的。和你们加拿大不一样,加拿大就是萧条。

那么中国是哪个部门萧条?那个部门膨胀呢?和腐败有关的都膨胀。比如说房地产、公共建设、形象工程、基础建设、股票这个都是通胀部门。那么萧条部门呢,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什么养猪的了都是萧条,干部对猪没有什么兴趣的。

那 么是这么一个二元经济体系。那么如果你是这么一种二元经济体系的话,那就很有意思了。这个可以向各位解释,为什么宏观调控政策在中国容易失效。我 们举一个例子,中央银行提升银行利率0.25%,你知道对过热的部门是什么情况吗?这些过热的部门,很多都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或者房地产,他们对过热 绝对不感兴趣。

所以在膨胀的部门,你利率调高了以后还膨胀。萧条部门就不一样,萧条部分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向银行借不到钱的,他 们的金融是通常的黑市。黑 市是非常敏感的。当官方利率提高0.25%,黑市利润提高4倍,提高1%,这是什么结果呢?进一步打击了本身比较萧条的部门。利率一调整以后,膨胀的部门 更膨胀,萧条的部门更萧条。这就是今天的中国。我讲到这里你就清楚为什么宏观调控没有用了。一个政策很难同时管膨胀、同时管萧条,没有这样的政策出来。那 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发现膨胀部门虽然占的总量不是很大,可是他把资源大量吸收过去了。

那么今天我们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些膨胀部门跟 贪污部门有关,把我们的社会资源大量引入到了这个部门。其他的部门缺资金、还缺投资欲望。所以既缺 资金又缺投资欲望。所以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虽然粮食大涨、粮食丰收,可是由于萧条部门需要资金,政府加印钞票造成了全面通胀。因为粮油价格上涨20%, 当我们中国老百姓每吃一口饭,就要给贪官污吏买20%单,你说惨不惨。今天不是说中国老百姓要不要反腐的问题了?要不要配合胡温新政了。鸡蛋价格上升 37%,猪肉价格上升26%,那么我们看这个猪怎么回事?为什么猪肉价格上升这么快?最近报上出了一个笑话。洞庭湖有水患,老鼠全出来了,所以老百姓说猪 肉买不起了,我们就吃老鼠肉吧,这是上天对我们的恩赐。为什么猪肉要上升呢?第一个是猪瘟。第二个就是农民养猪的积极性不高。还有就是把大猪杀了之后,没 有小猪,所以产生了猪肉荒,所以产生了猪肉价格上涨。所以你发现,我们这个体系,大家对于实实在在投资信心不大,他愿意拿这个钱去炒股票有兴趣。

如 果你连四个月猪你都不想投资,你说我们的投资环境能不恶化吗?各位你下次看到中国股票蓬勃上涨的时候,不要认为是乐观,而是更多的虚拟资金挤压出 去了,一定是投资环境继续的恶化。那么在投资环境恶化的前提之下,更显现出胡温政府意识形态改变的重要,也就是要从过去的以钱为纲,改为公平、公正为纲。 只要把投资环境治理好了,才能消除虚拟资金问题。才能让大家该干什么干什么,现在是全民炒股。

那么在今年两会期间,通过一个法案叫做“两 税合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外商不再享有税收优惠,就是内资和外资享受同样的税率,不知道各位知道不知 道?世界五百强在香港发表声明,世界500强是这么说的,他说支持中央政府两税合一的决定,但是他们有要求,什么要求,各位知道吗?希望中央政府能够给他 们提供一个公正、公平的营商环境。所以讲到最后你发现我们中国未来的希望很清楚,必须打破以钱为纲的理念,转到公平公正。这是世界500强的需求,只有转 到了公平、公正、把基础打好之后,才有第二阶段的经济发展。那么我们以前,对于这类所谓的和谐社会我们理解不够,主要原因呢?我觉得我们宣传部门理解不到 位所至。各位听了我的演讲,我讲了这么多的问题,你会发现公正、公平的需求,对于我们中国的未来,扮演何等重要的角色?

按照主办单位的安排呢,是希望我的演讲分成两段,讲一半休息一下,再讲一半。但是今天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使我一口气讲到结束。谢谢各位。

7.20.2007

创建可能性路径

创建可能性路径
最 近用显微镜去看看了好几个公司的产品设计环节,发现的问题不少。有的是关联项目,有的是顾问项目。创业团队也非常聪明,大部分亲自投身于产品设计,这是创 业的基因。但是产品设计需要用个人的头脑去面对社会性服务的诸多可能性,从我的观察看,未必所有的创业者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产品设计中往往遇到选择的问题,很多产品设计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使用习惯去框定用户的使用路径,这样的产品往往只有可怜的几种可能性。产品设计者可能很聪明,他会归纳出用户“最”有可能的动作和习惯(例如80%的概率)。但是这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1. 即使80%的用户使用路径如此,也必然存在20%的用户行为难以接受这样的框定而弃之,损失是立现的。在没有分析这些用户的后续影响之前,先别急着说“无所谓”。
2. 就算判断准确,也还存在20%的创造性空间,消灭用户创造的路径可能性是最大的潜在危险。大部分的成功结果可能都来自于未预期的设计。消灭了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就消灭了很多想象之外的成功概率。

VSM(Viable System Model) 中有一些非常有广普性的原理,其中之一就是“可生存系统的输入输出多样性量级是相同的”。应用到产品设计中,产品的使用路径要和用户的需求多样性的数量级 相匹配,否则就会难以持续。即使喧嚣一时,也会因为多样性的不匹配而热寂。设计“可能性路径”,要在每个设计环节中增加用户可以选择的机会,而不是告诉用 户“只能这样”。有了“潜在的可能性”(Emergent Possibilities),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那时候只要相信你的用户就好了。

这个原理对2.0服务更适用,因为长尾 的多样性原则告诉我们:好的2.0 服务,是为了建立可能性,而不是建立控制性。Folksonomy(Tag)是可能性,Widget是可能性,RSS是可能性... 那些试图获取用户数量的长尾,而又试图消灭用户需求多样性的长尾其实是短尾思维,在产品设计中观察团队的思维方式是有趣的。所以我每次听到有的创业者对我 说,“我们的用户群都不用... ”,或者“我们的目标用户群都是不懂互联网的人...”,我其实有点笑话他的,他们今天不用,明天也不会用吗?他们今天用了你的服务,明天一定用吗?

7.12.2007

27 Skills Your Child Needs to Know That She’s Not Getting In School

原文地址: 27 Skills Your Child Needs to Know That She’s Not Getting In School

译文地址: 你的孩子需要掌握的26个在学校中所学不到的技能

翻译:Angelived ︱个人发展

每个人都熟悉我们的教育系统,一般而言,并没有教会我们小孩基本的阅读、写作、科学的技能,而这些都是他们在即将到来的高科技时代中竞争的必备技能(至少,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我们不在这里对它进行争论)。

但是,生活中需要的技能远比在学校中学习的基本学科多,除非你遇到一个愿意打破常规的老师,否则你的孩子将无法学到他应该在生活中掌握的至关重要的技能。

思考一下你自己的经验。当你高中毕业后,你知道你要在生活中生存下来所需要的所有东西吗?如果你幸运的话,你知道怎么阅读,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数学技能,如果你更幸运的话,你掌握了一个好的学习习惯,那会让你在大学中更容易适应。

但是你为生活准备好了吗?大多数好像还没有吧,除非你有一个非常关切你的父母(教会你那些技能)。实际上,我们中的很多人迷茫地度过了成年的早起阶段(20岁-30岁),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那些技能。我们正在为此付出代价。

那个阶段(指从小学到高中)是生活中必经的阶段,你可能会说,在毕业之后再学习那些课程(指必备的技能)。但是我们也能让小孩在独立之前掌握其中的一些技能,如果学校不能教会他们这些的话,那就让我们自己动手吧。

接下来所要谈的就是孩子在成人之前需要学习的课程(技能)。或许你也可以添加其他的技能在这张列表中,但是至少这张列表是一开始时应该学习的要点。

需要注意的是要如何教会他们这些东西:这些课程不能通过说教或者课本来教授,它们只能通过实例、交谈、演示和允许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情(刚开始要给 予一定的监督指导),从而教会他们。一旦你告诉了他们某个技能,就要演示给他们如何去做,然后让他们在监督之下自己做几次,给孩子独立做这些事情的自信, 让他从错误中学习经验。不时的通过交谈检验他们所学到的技能。(译者:我认为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要想让孩子掌握这些技能,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才能起到正 确的指导作用。)

理财

  • 存钱。花的钱不要比赚的多,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很多年轻人都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该怎么遵守它。从小就教会你的小孩把他收到的或者赚到的零用钱存在银行里。教导他如何设定一个节省计划,然后让他学会节省,最后用这些钱给他购买任何他想要买的东西。
  • 预算。我们(指成年人)当中的很多人害怕这个工作,因为它而遭受许多麻烦,这是因为我们缺乏做细致的预算的理解和技能。教会孩子 简单的预算技能,这样一来,他们在长大时做预算的话就没问题了。你可以等到他们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在教他们——这也是个好事,因为这会告诉他们为什么学习数 学是必要的。
  • 付款。给他们帐单让他们自己付款,并且教育他们付款要准时,在网上或者实地支付。教会他们如何写支票,证件以及如何在网上支付,以及如何确定支付不会迟到——不论是立即支付还是自动支付。
  • 投资。什么是投资?为什么投资是必要的?你是怎样投资的?有哪些不同投资的方式?你是怎样研究一项投资的?投资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的?这是一个与你的孩子进行谈话的好话题。(译者: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投资的意识,人生就是一项投资)
  • 节俭。这是应该从小就教会他们的。在购物时节省,比较不同价格和质量的产品;使用耐用的物品,不要浪费;在家里吃饭,不要在外边花太多的钱吃饭;控制购物的欲望。当我们外出大量购物的时候,包括圣诞节前,我们也要教导他们节俭。
  • 信用。这是大多数成人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教育他们对信用负责,如何避免欠过多的债务,如何安全的使用信用卡。
  • 退休。努力工作然后退休,还是终生工作(只有很短的退休时间)呢?这是个个人问题,但是你的孩子应该知道如何在前者与后者之间做出 选择,并且知道应该各要怎么去做,为何要在年轻的时候考虑退休的事情,这两个选择有什么不同,以及如何自动去做。(这一段翻译的不大清楚,我也没有完全弄 明白后几句是什么意思)
  • 慈善事业。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是钱的一项很重要的用途,以及如何将它培养成一种习惯。这不但是一个财务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也要引导他们如何无偿奉献自己的时间和努力。

思考

  • 批判性思维。这是一项在学校中所没有教的重要技能。目前,我们被教导成为机器人,听从老师的话,不要问为什么,接受老师告诉我们的 东西,不用去思考,做老实的雇员,闭上嘴。如果你是一个老板,你可能会希望你的员工像上边说的那样,如果你是一个政客,你可能会希望你的市民像上边说的那 样。但是你想要你的孩子也成为那个样子么?一个没有疑问、无知的市民/雇员/学生?如果是那样的话,请继续看下一个技能,如果不是的话,就开始介绍给你的 孩子,为什么要养成质问的习惯,并培养他们如何寻找答案的技能。怎样权威的发问——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来回答这个问题。谈话是一个不错的方式来完成这个技 能的教导。
  • 阅读。当然,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学过月的。但是学校通常所教的令人厌烦。将学校之外精彩的世界展示给你的孩子,指导他们如何通过网络找到材料,并且告诉他们如何评价他们阅读材料的可信性、逻辑性以及真实性。

成功

  • 乐观的思考。虽然严密的思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对未来生活的前景充满乐观也同样重要。当然,事情有时候会很糟糕,但是它们会好起来的。积极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抱怨,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要抱有任何消极的念头。
  • 动力。让他们知道,实现目标的关键不是纪律,而是动力。如何激发自己的动力,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并让他们感受到实现目标的快感。刚开始给他们设定小的、容易实现的目标,让他们逐渐发展这个技能。
  • 不要拖延。拖延是大多数成年人(甚至是小孩)所面对的问题。现在,我认为应该可以抽出一段时间来无聊地打发,可以偷懒一会,娱乐一下。但是当我们必须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自己去做它呢?分析一下拖延背后的原因,如何克服拖延,这是你能够教会孩子的一项基本技能。
  • 激情。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找到某个你充满激情的东西,并以它为生。你的孩子在年轻的时候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你应该指引他如何找到他的激情所在以及如何继续发展它,并且告诉他为什么这是如此重要。

社交

  • 反对竞争主义。当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我们被灌输的是竞争主义。在成人的世界里,竞争也是我们行为表现。那会导致卑鄙的手段、怨恨 以及其他类似的东西。相反的,给你的孩子讲授许多成功的人的经历,让他们知道如果你帮助他人成功的话,你也会更容易成功,以及他人会如何以帮助你作为回 报。让他们明白结交朋友或同盟比树立敌人的好处更多,并告诉他们如何去结交朋友。让他们在竞争之前学会合作与团队精神。
  • 同情。这在学校中是没有教过的。实际上,学校不但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同情他人,帮助他们减少痛苦,相反的学校经常教育孩子增加他人的 苦难(作者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可能美国与国内的情况不同吧)。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尝试着理解他们,并且帮助他们摆脱苦难,这是你应该教导孩子 的。
  • 关爱。关爱是同情的同胞胎兄弟,不同的是,它不但希望为对方减少痛苦,同时希望对方快乐。这两者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会你的孩子拥有一颗关爱的心,他的生活也会充满快乐。
  • 倾听。我们的孩子在学校中学会如何倾听了么?或者如何与他人交谈?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成年人没有掌握这个至关重要的技能的原因。学习如何真正地倾听他人讲话,去理解他们所说的话,去领会其中的涵义。这对于交往非常重要,你的孩子应该学会。
  • 交谈。与倾听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交谈的艺术是在学校中所没有教的。事实上,小孩接受的教育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交谈是不好的(比如说 上课谈话、与陌生人聊天),但是大多数情况,交谈是必须的,而不是演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交技能,它应该从小在家中就培养。学会与你的孩子交流,而不 要只让他听你讲话。

基本技能

  • 开车。为什么需要汽车(不,不是为了摆酷),如何买一辆实用的汽车,如何保养汽车,发动机是如何工作的,汽车抛锚了该怎么处理,如何修理汽车。这些都是你应该教会孩子的基本技能。
  • 家务。如何修理屋子里的器具以及如何保养它们。铅制品,电器,加热器和制冷器,油漆,草坪,一切的器具。基本的维护和修理的工具和技能,以及如何打电话请专业的人员帮忙。
  • 清洁。太多的成年人不知道如何洗衣服,不知道如何打扫房屋,不知道如何保持屋子干净整洁,甚至不知道每周或者每月进行一次打扫。教会你的孩子所有这些事情,而不要只告诉他们要做什么。
  • 组织。教会他们如何使每样东西各就其位,如何列一个活动安排表,如何解决日常事务,以及如何集中精力在重要的事务上面。

快乐

  • 享受生活的乐趣。小孩在这一点上没有多大的问题,但是知道它的重要性以及如果做到这一点,即使对一个大人,也会非常有帮助的。为你的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你的孩子会跟你学的。
  • 找到目标。无论是崇高的宗教信仰,还是使你的家庭快乐的愿望,抑或是找到工作的目标,生活里有一个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你的孩子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自己找到目标。
  • 发展亲密的关系。教会你的孩子这个技巧最好的方法就是与你的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以你与配偶或者其他人为模范。教会他们发展这些类型的关系的技巧,告诉他们这一点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克服遇到的难题。在与人交往中总会有摩擦,但是掌握了正确的沟通、折衷的技巧,他们就能轻易的解除误会。

你有其他的技巧要添加到这个列表中吗?不妨在评论中告诉大家。

PS:原文为27个技能,本文删去了比较难翻译过来的一点,嘿嘿,还请原谅。这篇文章是为广大的父母写的,目的是告诉你应该怎么样对孩子进行早期教 育,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成才,那么文章中所提到的这些技能应该尽早教给孩子,这些都是他们在这个社会中立足的基本技能。做为一个刚刚成年的大学生,我深刻 的体会到以上技能的重要性,我正因为缺乏某些技能而烦恼。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在将来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能够更好的成才的话,那么这些技能是必须教给他 们的。学校不做这个工作,就让家长们自己动手来做吧!

10条简单法则

10条简单法则

视觉艺术家、电脑科技专家、MIT媒体实验室教授前田约翰(John Maeda)在《简单法则》中总结了10条法则和3个要点:

10条法则
减少 达到简单的最简单方法,就是用心割舍
组织 妥善组织能使负责的系统显得比较简单
时间 节省时间会让人感到简单
学习 知识使一切变得更简单
差异 简单和复杂相辅相成
背景 简单的周边事物绝非无关紧要
感情 感情越多越好
信任 我们相信简单
失败 有些事物不可能简单
单一 简单是减少明显的, 增加有意义的

3个要点
远离 只要挪得远远的:多就会显得少
开放 开放会简化复杂
能源 少用,会得到更多

7.11.2007

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 环境保护”

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
时间:7月7日上午10:00—12:00
地点:东山口署前路8号越秀区图书馆4楼报告厅
主题: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
主讲嘉宾:马军:
主持人:龙科


主持人:大家好,我们今天的公众论坛现在开始。
我介绍一下马军先生。
1993年起在《南华早报》工作,期间跟踪中国环境问题,1999年完成《中国水危机》一书,分析了中国七大流域各自面临的洪水、缺水和水污染等严峻挑 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生态退化和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失衡等深层次矛盾,提出不改变一味向自然索取的治水思路,中国很多地区将会面临水危机。该书 1999年底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英文版于2004年在美出版。

2000年任SCMP网北京首席代表,负责协调集团在华业务,组织中国报道,同时为报纸撰写环境专稿。2002年加入环境咨询公司,为在华投资的海外企业 提供有关中国环境、健康和安全(EHS)相关政策和法律的咨询服务;为跨国公司制定管理起在华供货商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并对供货商企业进行环 境、健康、安全和劳工权益的审核。

2004年入选耶鲁大学世界学人项目(Yale World Fellows Program),访学其间对中美环境管理体制作比较性研究。2005年6月回国,继续从事环境咨询和河流生态保护项目。2006年5月建立公众与环境研 究中心,2006年9月发布中国水污染地图,收集整理多个政府部门的相关数据,向公众提供各个省市的水质、排放和污染源信息,推动企业承担其环境责任。 2006年底被评为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同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6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人”。

接下来的时间交给马军先生。

马军:非常感谢南方都市报邀请我来广州和大家做这样的一个交流。
北京我在离开的时间,正在经历一个灰霾的天气,这个词原来多数时间是在珠三角听到,现在也转到我那里去了,湿度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也是照样一片的灰暗,这对 要举办奥运会的城市确实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当然奥运会只是一个面子问题,我们看到一千几百万人,包括我们的孩子、老人都在这样的空气质量下生活,确实是 一个危害。前天在审核一些污染的企业,在工业园区里看到已经说好要建的污水处理厂没有建,管子直接通到河里。我们昨天沿着河走,一个一个排污口,最后走到 巢湖的边上,确实是绿浪翻滚,蓝藻又处于一个爆发的前期。
广州的珠江适合不适合游泳呢?四类水是人不应该下去接触的,但是昨天我看到那边的水质,不说是油漆状的,但是至少蓝藻在里面也看的非常清晰,渔民依然在水 里,紧急的要把一些鱼虾捞上来,因为死的和活的价格差别,使他们顾不上接触不接触的,就在水里进行操作。本来二十年前是甜的,可以河的水,现在不但人不但 不能喝,而且鱼虾也不能存活了。问题是非常严峻的,我们要探讨的就是这样一个严峻的局面,根源在什么地方,我们要找到他们的原因,要采取一些办法解决它。 我想还是有办法的,我们还是要有信心。我们在做环保组织,考虑就是未来二十年,其实对中国环保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我们有二个重大的使命,一个是保证当 代人享有一个起码的环境健康的标准,这也就是说污染控制的问题,涉及到当代人健康福祉,另外就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自然资本和自然遗产。现在的情况,可 能在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里,自然遗产要丧失殆尽,像地下水这样也是同样很难处理的环境自然资源,也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待际工程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我们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适合我们的国情的,在经济翻两番的过程中,不断强调要大搞重化工,要提升我们的重化工业占有的比例,第三产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赶不上 重化工业发展的速度,造成我们的能源效率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时候,效率在下降,这样整个的压力就非常大了。同时我们的自然资源这么的匮乏,不是真正的地 大物博,特别是人均资源。
现在的情况中国不但是在自己发展的过程,而且日益成为一个世界工厂,珠三角、长三角正在比着谁最后成为一个世界工厂,但是我们是不是要成为世界的垃圾场、世界的烟囱、世界的垃圾场,不客气的说有一些地方已经成为世界的垃圾场。
每年排放537亿吨的水,大部分没有很好的处理,现在新公布的数据,60%的断面在四级以上,非接触水了,主要的城市90%的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固体废 弃物、生活垃圾,有600个城市大概有400个属于真正的垃圾围城,北京六里屯的垃圾处理场要建设一个垃圾焚烧场也是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争议的背后,是很 多城市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一亿多吨的垃圾,包括每年还在以10%的速度增长。我们自身的城市化,消费主义实际上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环境压力,7%的耕地养活 了22%的人口,我们还使用了35%的化肥和大量的农药,这些都是世界第一位的。肉类的消费成为世界第一,这是我们进入小康生活的一种标志,但是我们没有 做好后面的那部分,也就是说我们供给方面做了,但是最后是怎么排放的,这19亿吨养殖场出来的东西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就把我们的湖泊变成了化粪池的状 态。
汽车的数量在急剧的增长,北京第一个百万辆用了40多年的时间,第二个一百万用了六年的时间,第三个一百万用了二年多的时间。城市在高峰时期几乎成为了一 个大停车场,来回八车道的路成为大的停车场,怠速的排放不可想象。看到这样的图,可以看到可吸入颗粒物在人口密集区呈现什么样的状态,在北方实际上这是完 全很难接受的状态。当然珠三角比北方好一些,因为自然的条件、降水、植被等好一些,但是同样也有很大的问题。酸雨的问题更多集中在南部,有一些地方到了无 雨不酸的地步,有一些地区酸的程度达到了4以下,快变成强酸了。
水污染的形势更严峻,三河三湖最污染,三河就是海河、辽河、淮河。接近30%是劣五类,一类水只有3%了。我们看北方的情况,海河流域的情况,黑色的线条 (图)都是受到污染的水,有一些河流从它的起源到最后的入海全部是黑色的,也就是劣五类的水质。太湖的水质为什么不能搞好,我们看到入湖的很多河流很多都 是劣五类的。
我们有1/3的人口暴露在比较严重的空气污染中,3.2亿的农村人口饮水是不安全的。1/5的重点城市饮用水的水源地水源不能得到保护,以往我们缺乏技术 工程能力来把水很好的处理成饮用水,现在更多是水源地遭到了污染,一些城市已经很难找到合格的水源地,当你的水源地严重污染,投入再多的药也还是非常困难 的。
大家比较少注意的就是土壤污染,重金属等等,比较难以察觉。现在的数据是1.5亿亩受到污染了,很多原因是因为我们水资源很缺乏,有一些地区工业废水、城 市污水直接拿来灌田了,据估算,全国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到了一千二百万吨。确实走到一些地方,农民就不吃自己种的粮食,他自己知情啊,确实我们就不太知情 了,卖到外地,自己再购买其他地区水好一些地方种出来的粮食,或者自己就开辟一小块田。这样的情况,实际上中国人在毒害自己,这是整个民族,我觉得再这样 下去,可以说是民族自残性的行为。
环保总局近期的调查,珠三角城市周边的地区,土壤污染是相当严重的,重金属含量在有些地区,40%的农田、菜地受到污染,长三角正在积极的迎头赶上,因为 他们也在把很多的工业接过去。现在形成了几个趋势,污染转移的趋势,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上蔓延、从陆地向海洋蔓延、从支流向干流蔓延。一方面向 西部边远地区转移,还有直接向海洋转移,大家都认为海洋的容量很大,淡水资源没有受到直接损害,但是我们这么多的排污口,可以看到这些黄色、橙色等都不能 达到标准,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喜欢吃的海鲜他们是否是安全的。如果大家仔细的看一下国家的海洋公报,仔细的看一下各省,包括广东省的海洋公报,还是可以看 到一些风险的,会沿着食物链,再回到人体,这些重金属,所以我们必须要控制污染。
水污染同样在影响社会的稳定,加剧了社会不公平,影响了社会和谐。统计数字在以30%的速度,所谓环境问题造成的群体性事件。我们看到这些农人如何跪在镜 头的面前,我想人都是有尊严的,现在就是一种尊严的丧失,实在是无奈。最近这一段,环保总局进行了流域限批,对于重大的污染源,在环保总局的公报里为了证 明自己流域限批有道理,也说了下到安徽蚌埠,当地的百姓如何齐刷刷的跪在他们面前你们要来救我们,我们的生活无法再这样继续下去。对于环保总局来说,也得 用自己的例子来证明自己要采取行动,这到了什么样的程度,确实像环保总局局长潘岳所说的,可能这个污染已经把中国逼向可以承受的底线。
我们都知道矿产资源,都是人均占有量很低的,另外水资源2/3的人供水不足,除了西藏之外,全国各地都有供水不足的情况,但是有限的清水又被滚滚排放的污 染物污染。北方许多河流在干涸,五十年我们失去了一千个湖泊,地下水超采造成世界最大降水漏斗区。在草场方面,90%的草场退化。出路在什么地方?五十年 来我们的出路就是不断的开源,我们还可以不可以继续这样开源下去?现在开源最后一博已经开始了,那就是说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两条一千二百公里的渠道正在加 紧建设的过程中。一条从长江的下游,将水引到山东、天津,一条从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从水引向北京,引向河南、河北。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我们去看在北京它将是一个地下的管道来运输,我们看水看的比较重,那个管道是多么的巨大,直径4米,人站进去可以感觉到人是非常渺小 的,堆积如山的管道正准备埋到地下。但是这是否是安全的呢?在北京高楼大厦,一片的繁华,寄希望1200公里的一条脐带,是不是安全的?当地的代价到底有 多大?我们到当地的水库边上,甚至是官员,还不是所谓的环保组织,水利部门给我们提出来,如果你们把水拿走了,最好连人一起带走得了,我安排起来太困难, 这个地区要移民30万,人口密集的这么一个地区,要移民30万,是非常困难的。代价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在北京随时不断的在讲,就是为了让公众了解,这些 水调过来不是白流过来的,都是沉重的代价。
为了弥补这些损失,我们要从三峡调水接济汉江的下游,避免蓝藻在长江下游破坏,三峡怎么办?我们一层一层不断的将我们的取水口向远处推,现在有人说我们可 以看到更远,看到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我们来西藏水救中国。民间谈各种各样的方案,有各种各样的畅想都是可以的,因为有自由表达的权利,但是我希望 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第一时间就开始考虑这个脆弱的环境,这些社会的代价,先开始就要考虑,不能一开始只考虑工程和技术的可行性。
与此同时,有些人认为中国可以对外去夺取资源,就象当年的西方列强所做一样,但是情况毕竟发生变化,当中国和印度要加入富人俱乐部,开始做同样的事情,只 有一个地区,就是承受不了。与此同时,这些列强不会允许你轻易的这样做,你的和平崛起,所谓的这些睦邻政策,都会受到很大的挑战,对于中国将来的国际形势 是非常不利的。
中国现在有世界上最大的水电装机容量,中国建有世界一半以上的大坝,但是现在的目标更让人担心,目标1十五六年的时间内提高到现有水平的2.9倍,这意味 着什么?对我们现在还在流的江河上意味着什么?现在还在流淌的西南江河上,就定了如此之多的梯级,在干流上甚至像雅砻江上,330座坝。我们过去看的时 候,一个雅砻江一个壮丽的大拐弯,正在准备修建一个巨大的穿山饮水式电站,这样可能会让这样一条干流干涸,现在很多奔流的河流,本来是沿着山盘旋而下了, 养育当地无数的生态环境,但是现在山里穿一根管子,下面一个发电的设备,从大的洞里喷出来,然后这个河就可能干了,然后几十米之后突然从一根管子里喷出 来,然后又是这样一段。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机会仔细的看,有一天我们最终会后悔,我想十年二十年之后,我常常想就象现在北京的城墙被拆毁,整天痛心疾首想把 几块砖找回来搭起来,但是现在找不回来。十几二十年之后,云南、四川、广西这些地方,我们可能会后悔。
现在三峡上游,修建三峡之后这样的鱼准备安排到三峡上游居住,设置了一个保护区,专门供三种珍惜的鱼类生存,但是现在两个巨大的水坝已经开工了,正好就在 保护区的中心,拦腰截断,现在安排这些鱼再向闽江的下游,或者是去赤水河上住着。但是这些鱼是不是可以找到这些地方,我想我们现在就是在跟它们说在建了。 可是这样一个决策的过程,有多少中国的公众了解呢?生物多样性也是属于全中国人民的,甚至可以说是属于全人类的。在决策的过程中,我们作为利益相关方是不 是了解了,我们是不是有机会参与意见。
几个了解事情真相的专家参与决策的过程,他们说真的是压力太大,不签字也不行。没有公众的介入,靠几个专家平衡是非常困难的。现在中国的问题,刚才说问题 的根源是什么,我想很多的问题,看似一个技术的问题、资金的问题,但是实际机制的问题是根本的。环保总局局长也提出来,所谓企业三不怕、三不查,企业不怕 环境监察、不怕行政处罚、不怕给老百姓造成损害。还有三不查,地方政府老百姓不上访不查、媒体不揭露不查、高层领导不批示不查。一个企业如此污染的情况 下,本来应该是重点审核的企业,但是它的门口常常挂着重点保护企业的牌子,上面写着未经允许任何单位不许检查收费。潘岳这几天也在说,本来应该是挂牌督 办,但是现在是挂牌保护,环保局讲起来也是很心酸,人家不允许我们进去啊。合肥有一家巨大的经济开发区,说是禁止扰乱企业,而且企业进入的时候也没有进行 环评。我们看到渭河这样的局面非常难受,站在旁边眼睛都很刺激,上游就有这样一家企业,嘉士伯的合资企业,成为天河唯一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当地的环 保部门一再要求他们要上环保设施,最后面对央视的镜头,当地环保局的局长说,他们要建一个污水处理厂390万,一年只能罚两次,一次五千块钱,所以他们可 以罚390万年。

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不能只有专家、官员、少数开发商参与,因为他们常常有动力达到妥协,但是公众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当地受到影响的社区一定 要参与进去,因为他们很难妥协自己要喝的水,自己孩子要成长的环境。我们要控制水污染,就有这样逻辑性的东西,你要控制水污染必须要加强执法,但是要执法 必须要突破利益关系。从个人的经济利益来说,大的权力和资本正在日益的结合起来,他们联起手来,真的里面的利益关系比以前还要复杂。我们要突破利益关系, 必须要有公众的参与。只有专家是绝对不可以的,专家一个人顶不住啊,历史上也就那么几个人顶住了,最近有一个就是黄万里,结果一辈子被人边缘化,再也没有 机会参与决策。
要鼓励公众的参与,首先要有环境信息的公开。03年我们有了一部环境影响评价法,这是中国几千年有史以来第一部在公共决策时要有公众参与的法规,当然它还是太脆弱了,初步确立了但是全面参与的条件还不具备,这些法规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当然法规本身也还有一些问题。像是六里屯的焚烧场,到底当时有没有征求公众的参与。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不同意,说是发了一些单子征询意见,现在环保总局的答复也是很心酸,现在这样的情况也不能说他违法。
现在国外的情况,公众参与之后直接去议会,当地的议员代表说话,定了这些环境的法规,法规定了没有执行,违法了我们就去法院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在中国,法 院常常解决不了问题,这些法院的,按照北大知名一个环境法的教授,他所说的,能不受理纠不受理、能不判就不判、能不审就不审、能不处罚就不处罚、能不执行 就不执行,他也是很心酸,松花江污染之后他去那儿,要为民请命打一场官司,两位最著名的法学权威,到了那儿门房就跟他说,这个事中央管了,在哈尔滨法院说 是这事中央就管了,你们就别管了,状子都没有接。两位教授就在寒风里呆了几个小时,然后就回了北京。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在2008年5月1日就要执行了,首次提出还可以请求公开,也就是说当公众认为这些不是保密范围的,我就可以请求公开,如果你不公开的 话,必须要给出一个解释,在一定的时间。环保总局做这样的规定,实际上是作茧自缚,但是我们要支持这样的作茧自缚,这是一些真正的希望能够为公众尽责的一 些官员,他们所做出来的一个法规。从明年5月1日起,希望大家都能够积极的去请求一些环境信息,跟大家的利益比较相关的信息。我们希望在这个现实中促使它 完善。
基于这样的基础,有了环境信息公开的基本法律法规的基础,我们可以合法的去依法推进这部分的工作,水污染又是一个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基于这样的考 虑,我们找了一个结合点,去年成立我们的中心,开始做全国水污染数据库。每一级下面都有水质的信息、排放的信息、污染源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收集到的 数据和这些地图,那些图表,我们都收集在一起,让大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排污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各地31省和300个地级市,尽量收集他们排放的信息, 因为是一个数据库,有一个排名的比较,大家可以看一看自己所在的地区,在污染排放方面是怎样的排名。以生活污水和排放总量来说,绝对是名列前茅的,这也有 客观的一个因素,就是这里既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同时又非常炎热,经常需要冲凉,排放量确实是高过其他的地区。但是这也说明我们还是有潜力的,我 们高于第二位比较多。
广东是可以想象的,只是具体的数据不知道,但是有些不比可能很难了解,比如说工业的COD和氨氮这两种污染物的排放量谁最大,我们去年的统计,居然惊讶的 发现广西是如此的大。广西的排放量是非常大,跟制糖工业有关系。但是其中我们也发现,有些企业是从广东转移过去的,可能我们这里正在处理、治理,就把他们 追到广西去了,然后随着水从上游排放下来,我想还是应该有一个全流域的概念,不能让这些人在那些地方找到排污的天堂,不能像广西这样欠发达,人口也不是很 多,这样的排放,珠三角要想还清自己的水也是很难的。
有些地方的污染是隐性的,太湖的蓝藻这么泛滥,油漆一样的,一看、一闻就可以感觉到。还有比如说六种有毒的物质,没有味道,也是看不到的,湖南排在第一 位,六种主要的污染物质,长沙、株洲、湘潭这样的地区,实际上毒害是非常严峻的,只是说现在喝不出来。将来又到洞庭湖,将来怎样面对和处理这样的问题?现 在我们承受了多大的代价,在那边这些有色金属,大家都兴高采烈的开采、采矿、选矿,都发财了,但是最后的代价,这部分也是需要处理好的。
我想我们需要认识这些污染源,可以看到这是广东用颜色标识的水质情况,在珠三角还是有黑色的情况,还是有红色的情况,这些河流遭受的污染还是严峻的。海洋 的情况就更是,大部分都是属于严重污染的海域,有一些区域理论上已经不适合干任何的事。到底是谁要负责任呢?现在我们跟当地的环保组织、跟当地的媒体,还 有一些机构对这些污染源进行了解,对他们进行定位,做到电子地图上,让大家看是怎样的情况。我们在东莞看到这样一家福安纺织印染公司,当地举报之后,发现 他们暗排、偷排,一天就是排放二万多吨。东莞的河就跟墨一样,味道是非常难闻的,每年是六亿吨的工业废水,几乎以工业废水为主。这个地区就是世界工厂,高 速公路的一场车祸可能会引起全世界IT产业的振动,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但是水是这样的颜色,完全不适合任何生物的生长,最后排到珠江,给我们造成的损害 是多大,别人还说我们倾销,要压人民币升值,但是我们付出的代价,包括工人的代价、职业健康的代价、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代价等等,我们多大的代价能够还 清?现在我们也是投入了百亿资金治理,但是治理的效果远远不如现在就把这些污染源制止住,要求必须要做到达标的排放。
这家企业,福安,就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印染企业之一,就是世界最大零售商的供货商,我们也在跟零售商谈,是不是应该尽到企业社会责任,你自己说自己是好的企 业社会公民,但是你从这里买东西,能说你是好的企业公民吗?我想这既是损害了他们,也是损害了我们,我们必须要共同努力要解决这个问题。
再把眼光离开广东,放到黄河流域。黄河甘肃段这些污染企业,就在黄河的两岸,因为取水方便,排水也方便,既是母亲河,也是排污河,两者丝毫不矛盾,清水拿 过来,脏水就这样排出去。当地的环保组织帮助我们对它进行了定位,使得社区和公众对它有所了解。另一家环保组织,北京的地球村和贵阳日报的记者,骑着单车 在黄河流域走,我们给他们提供了污染源的名单,他们随着黄河上游广大的区域在看。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企业是如何紧紧的沿着黄河,有时候就象蚂蟥引在血管上, 紧紧的吸附在河流的周边。这些周边实际上没有来得及定位的,有一个企业竟然排放的超标达到了200多倍,但是你去检测的时候,每次都可以合格。最后被迫承 认的,他就是拿自来水兑废水,一年如果整个的生产都要拿自来水兑废水,需要多少水?需要1.6亿吨的自来水,才能够达标排放,这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吗?现在 黄河四百多亿吨的水,但是排放量达到43亿吨,这个河还能用吗?还能生存什么生物吗?即使打上来的鱼虾,你还敢吃吗?
我们用地图,可以让大家比较感性的了解这些情况。我们看到这些企业,就是在生产重金属,排放重金属的企业,就在城市的中心。黄河现在是这样的状况(见 图),用颜色标识出来的都是被污染的河段,到底谁在毒害我们的河流,大家就清楚了,公众需要清楚这些,需要给他们一定的压力。太湖的污染我们最近也去看 过,五月份我们下去看了几家企业,这个地区是河网纵横的,每三百米就有一条河,号称东方威尼斯。到实地看,这就是企业排放的河流(见图),这是一家化工厂 (见图),在当地八年,当地社区不知道他们干什么,只知道河流黑了,水没有办法河了,打一个井,浅井也被污染了,最后种田浇水稻子就死了,然后出现癌症, 一个长寿村不明的疾病就出现了。老百姓不是没有采取措施,跟企业交涉,有一次喷出大量的白烟,蔬菜就没有办法吃了,企业的老板就说一天给你们几块钱买菜足 够了,我是这么大的一个老板,我都不在乎,你们的命难道比我还值钱?最后就发生了环境纠纷,纠纷的结果是这个老板找了四十多个人,将当地的百姓打伤,现在 很多还是躺在家里。
这样的一个企业,虽然出现在政府的名单里,但是也只是一笔带过,说是污染物排放超标,但是更多的情况没有反映出来,包括在媒体上,所以我们也要进行反思。 这几个企业都是把污染物排放出来,下游最后不能再忍受这样的污染,出动了很多人把河流堵死,最后就是倒流回来,惊动了中央。水污染事件正在密集的爆发,温 总理前两天在太湖视察的时候,总理走到一家人里,没有说面上的话,他说我很担心啊,他在要那一杯水之前说我很担心,我很担心你们的水。但是这家百姓也是 好,中国的百姓真的好,“请总理放心,我们的水现在没有问题”,希望没有问题,确实总理说了一句心理话。周局长也提到了,他说现在到了一个非常紧急的状 态,什么叫比较紧迫的状态,就是这些河流,任何一条随时都有可能爆发问题。潘岳的话,就是水污染事件正在密集的爆发,凸现出监管的不力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缺 失。
我们99年采取零点行动,花了大力气来做,所谓壮士断腕,但是教训还是没有吸取,大的企业均瑶乳品、常柴股份、无锡夏普、苏州三星等等都还在。工业强省是 可以的,但是不能任意降低环境的门槛,谁去制约?海尔就有三家企业在这次曝光,每一家都是在污染,我们去的工业园区是非常大的。这几家就是密集的排在那 里,雪花啤酒这样有名的企业也是,整个开发区处于污染的情况下。现在企业要回答这个问题,是不是真的整改了,是不是真的不对社区造成威胁,当地的部门也必 须要回答,每次都是罚一点钱了事,还是真的促使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我们制订了环境信息公开的指数,根据水质状况、排污状况、污染源状态,经过一套计算,每一个地区环境信息公开的指数,当然有的地区做的还是比较好,最好的 大概能达到60多分,但是全国还有上百个城市得分为零。这里就包括一些偏远的地方,我想这是有情有源的,但是也包括污染非常研究的辽宁、吉林等地,但是他 们也是环境信息公开指数为零,也包括广东的一些城市。信息公开不仅仅是一个辅助的措施,本身它就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手段。在美国《寂静的春天》提到如果我们 不能彻底的制止杀虫剂的使用,但是我们至少要了解它的危害是什么。
在印度曾经发生过一起很严重的污染事件,是一家美国的公司,造成的伤亡非常大。同样的情况在美国也有发生,当地社区不能忍受这样的情况发生,于是最后《紧 急计划和社区知情权法》的出台。美国的有毒有害物质排放量在不断的下降,说明环境信息公开确实可以起到一些作用,信息公开成为国际的大趋势,欧洲在迎头赶 上,他们也在要求欧盟十几个国家、五万多家企业在网上公布,他们也对这些企业的地址在网上公布。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污染源的信息公布之后,现在全国水污 染企业已经达到了六千家,进入我们名录的。在媒体的报道下有企业确实感觉到压力跟我们做交流,但是先期来的企业大部分派公关人员,咱们是不是搞一点活动, 就是比较希望公关来解决问题,但是我们要求的就是他们一定要做到达标排放,但是企业说达标是不容易的,买一家老企业,我要把它弄到达标需要花多少钱啊,我 现在不能做这个事,我要等一等看一看,这个事是不是这样就过去了,还是中国公众会持续的关注这件事,或者像中国很多事,炒作一下就过去了。基于这样的认 识,我们必须要持续的做这件事,我们和其他二十家环保组织进行了绿色选择的倡议,就是基于这六千家的名单,让消费者用自己的购买权利影响企业的环境表现, 比如说在超市购物之前,稍微一下名单,是不是一定要购买这些超标排放企业的产品,可能它的产品还可以,但是如果超标排放,可能会损害到全国人民的利益,甚 至后代的利益。
购买权利完全在你的手里,没有任何人可以剥夺你的权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公众需要表达出对这些企业的环境表现,一念之间的选择,可能对你是很小的,但是对 企业会产生非常现实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下,现在差不多三十多家企业已经主动的跟环保组织沟通,有一些拿着PPT来解释,他们到底做什么被查出的,还 有人提供了后续的材料他们怎样改进的,有从外国来的,也有从全国各地来的。有企业承诺进行第三方的审核,通过审核来证明,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找一 家技术咨询公司,他有能力将你的环境管理体系、污染情况看一遍,最后证明你改好了,当然也还要有环保组织参与,最后能够证明确实改好了,才能够算是从这个 名单拿掉。
与此同时,当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是消费品,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最终消费品的生产厂家,如果影响到更多的企业,我们也在跟一些大企业谈,必须要管理自己的供 应链条,管理的工具就是我们开发的这样一个不达标企业查询的搜索引擎,将这家企业的名字打进去,点击就可以察看这些企业的情况,根据政府的什么文件在那一 年违反了什么法规,水污染的那一条规定。企业因为都有自己供货商的名单,将自己的供货商打入搜索引擎,就可以筛选出被中国政府宣布为超标排放的企业。找到 之后像对自己的要求一样,也下去审核,也对这些企业提出要求,解释自己是怎么做的。
我想这样的方式,有一天,当然现在还是在一个很小很小的状态下,现在只有三家企业做完了这样的审核,也只有三家对他们的供货商做了这样的筛选,只有一家真 正向供货商接触,要求他们整改。现在的影响还是非常小的,我们有六千家企业只有这么少的企业这样做了,但是这三家企业,有三家企业重新修建了自己污水处理 设施,能够做到达标排放,我想这对环境也是一个现实的改进,好过我们高调来说环境优先。我想他们已经这样做了,对当地社区也是有好处的,可能会促成一个链 式反应,公众如果不关注,不能依赖企业良心发现。国际大企业在讲排放时,我是真心的,我的心就是绿的,就是要环保的,但是回看历史,当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 初公众提出要求时,这些企业抵制过,不满意过,觉得这是对他们额外的负担,但是后来他们认识到公众的要求、环境的要求是不能抵制的,因为公众是他们的衣食 父母,所以领先的企业意识到,需要主动的跟社区、公众沟通,需求理解,需求持续的改进,这样的状态下公众是可以理解、认识到企业对社会是重要的,也有足够 的耐心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双赢。现在这些已经变成了他们的本能,已经融入他们的血液,但是这是来自他们的主动,还是公众的压力、公众的意识。现在大的企业 来沟通,大部分都是跨国公司,做了改进的大部分都是跨国公司,为什么?因为他们面对本国的环保组织现实的压力,你这么一搞,新闻一报,定单就减少了,当地 的法规做不到,没有办法在你这里采购了,你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了。但是我们自身的压力在什么地方,我们不能等到压力从他们本国传回来,这样解决不了环境问 题,我们要形成自身对他们的压力。
我们也定了解决问题的清晰途径,企业可以有反馈、环保部门的后续监测结果、第三方审核结果等等,我也是在来回走,跟企业谈审核的问题,跟他们谈供应链条管 理的问题。他们有五千个企业、六千个企业,我们只有五个人,这是不够的,真的需要全社会更多的支持,不是任何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机构,哪怕一个政府部 门,解决不了中国的环境问题,需要中国的公众,以一个公民的意识,介入到管理中,我们才有可能形成压力,才有可能解决一些问题。我们这么小的机构,没有 钱,能力也是有限的,这些企业为什么要飘洋过海来解释他们出现的问题,我想还是在于公众有某种程度的关注,在中国已经开始有了这样的意识,最终这些企业做 了这些。我们要认识到这些企业还是值得赞赏的,他们的产品还是值得大家信任的,如果它改好了之后。
当然现在全球的气候变化,我想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全世界都在重新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大概就是在十个月左右的时间,全世界对环境问题,当时我在美国做访问 学者的时候,我们一起做世界学人项目的,有来自各个方面的人士,但是在美国说你是环保主义者可能不是那么主流,甚至在04、05年,因为环保在美国不是那 么主流,但是全球的环境问题下发生了变化。中国正在崛起为一个大国,作为一个合格的世界公民,要开始关注自己发展带来的全球影响,我们现在的排放,碳的排 放,人均是他们的1/4,但是现在我们开始接近全球的平均水平,甚至有人说已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再给我们二十年 时间,恐怕难了,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要承担起责任,而这种选择,绿色的未来还是有可能的。
刚才我们谈了非常艰巨巨大的问题,但是还是要保持乐观,还是要相信未来,相信我们能够有一个绿色的未来。作为个人,每一个人可以做什么,可以在自己的生活 中,通过绿色生活的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损害。作为公民,你可以积极的参与到环境管理中,比如说积极的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这样的制度过程,积极关注政府所公布 的环境数据,如果有听证会积极的参与。作为消费者,要留意政府公布的不达标企业的名单,当然我们也会做好自己的工作,让大家使用的更方便。作为各行各业的 中坚力量,希望大家真的开始能够拓展一种新的商业运作模式、新的管理体制,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我想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在一些国家现在已经开始急速向绿色 生产的方向、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向转,在后发的国家是有可能赶上的,我们不可能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中国的国情,污染肆虐的情况已经到底线了,不可能等 我们发展起来,人均GDP五千、八千了,再来治理,来不及了。
在精神的层面,实际上永恒的自然也是一种精神的归属,也可以成为一种精神的归属,中国不是宗教的国家,我们都是唯物主义培养起来的,人来去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生命没有意义的情况下,我们一生中是不是需要一些底线,我们自己有没有永恒的归属,我们自己在做环保的工作中,感觉到自然先我们而来,在我们来之前它 就已经在了,在我们走之后它依然会在,在我们一生中享受到自然的丰富和多样,那我们维持这样的丰富和多样,需要这样的目标。这二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环境遭 受剧变,到底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生活的方式将会极大的影响到环境和未来多少代人他们的健康和福祉,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要有一个绿色的梦想。
谢谢大家。

持人:非常感谢马军先生给我们做了系统深入的介绍,图文并茂,演讲也非常精彩。
对于中国环保的现状,目前来说有三种最重要的参与方,政府、企业和公众。今天环保会到今天非常严峻的状态,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组织化程度非常高的 政府,一直是在失责的状态下,公众一直是分散的状态。今天马军先生用自己环保的关注和努力,通过知情权达成共识,然后采取公民的行动,可能的一个方案。接下来还有四十分钟的时间,接下来是自由提问阶段。

现场提问1:感谢马军先生。我生长在您刚才说的东莞臭的不可开交的河旁边的人,我的老师说实验室里最有抵抗力的细菌都不能在那条河里生存下来,但是我在那 条河的旁边生活了二十年。1998年东莞政府提出一个目标,一两年内还那条河清洁,使我们重新可以在那条河里游泳,二十年前是可以游泳的。但是已经过去差 不多十年了,东莞政府可以用二百亿来建设市政广场,也可以用另外二百亿建设城市,但是那条河还是没有任何的改变。请教马老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做一点 事,使得独立的公众感觉成为民意,虽然这是比较艰难的。不仅仅我遭遇这个问题,其实广州市民,大部分住的旁边都是有河涌,现在广州基本上没有一条河道是比 较清洁的,这也是大家面临的情况。我们有什么样的办法,可以让独立、个体的意见,对于环境的看法,积聚起来成为一种民意,上升到对政府施政有压力、政府规 划有压力的状态。
另外一个相关的问题,这个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技术的障碍,我们作为公民提出的意见,有可能会被有关部门认为不够科学、不够标准,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尤其是大部分的人并没有科学的知识来支持观点。我们应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马军: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切身的感受大家都有,我们生活在北京,基本上也是被劣五类的水包围,在城区这一块,我们排出去的水也是有巨大的危害。当然政府提出来一两年还清游泳,恐怕 大部分的中国地方政府现在都没有勇气这么提了,我想这么提也是不现实的。你说到底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现在是要推进全面的公众参与,这 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有不同的人尝试不同的方法,比如说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你在这里建新厂,必须要有环评,必须有当地社区的参与,甚至要50%以上的人签字 同意才有可能实行,这也是一些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可操作性现在还是有不具备,因为常常政府的动力就不是想做这件事,当他不是 很认真做这件事时,环保局的官员常常顶不住,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环保局的局长常常是顶的住的站不住、站的住的顶不住,如果不听话可能就被当地政府拿掉 了,如果长期做的好好的就说明他妥协了,这是有现实的困难。
公民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比如说一个独立的司法体制,我们可能二十年解决不了,这样的情况下也许我们不直接的去天天撞这个墙,一时也撞不动,也许有其他的 路径可以开阔一些。刚才说到环境信息公开,东莞市政府曾经在04年下过一个文件,对全市的污染源进行普查,包括电镀、印染、纺织、造纸等等严重污染的行 业,六大行业,有1200家企业是属于重污染的,严重超标的企业。他说这些企业一定要改变,他们一年就排1.2亿吨的高浓度废水,我们要去治理他们。但是 在那个文件里,竟然一个企业的名字也没有提到,我想将来有了新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时,我希望东莞的百姓去问问政府,希望你能够将这1200家企业是谁告诉 我们,你告诉我们,我们才有可能知道谁对我们河涌的影响是最大的,需要对当地的环境退化负责任。你告诉我们的时候,比如说技术上讲,我们把它做到名单上, 会产生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东莞,东莞真的是一个世界工厂,很多大企业我们跟他们谈时,他说其他地区的数据我不要,我就要广东、珠三角、东莞的,东莞那些 纺织厂就是我们唯一关心的,我去筛一下,我不要他们的产品,但是很遗憾东莞的政府很少公布这些数据,有时候东莞环保局公布的曝光牌,说某一个村子突然有一 家人弄了电镀,环保局严厉去查处了等等,但是那里有大片的连片的大企业,曝光的都是一些小作坊。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仅仅是把这些企业从我们这里逼到其他的地方,也不是解决的办法,现在这些企业正在从珠三角撤离,在压力下逃到一些管理更松 懈、更急于拉升GDP的地方。我们也不能让他们在那一些地方可以藏身,为什么要做全国的数据库,就是因为我们要盯住他们。技术的问题,恰恰是说明现在的公 众参与还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不可能纯粹的靠个人,全世界的范围看,仅凭个人参与很困难,环境保护一个人付出努力是所有人都会受益,很多人没有付出努力 的动力,搭便车的心态很强烈,很多人不能平衡。很多人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技术去参与,所以当地要有环保的组织,这些组织代言了环境的利益,代言了当 地社区的利益,他就是要干这个事,你没有时间盯,天天给你盯着,然后给你汇报结果。我想这些环保组织也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比如说大学的环境工程系,和各 个方面的研究机构,需要结合在一起。那么在国外,这些专家就是做这个用的,不是每次盖一个章,去给这些所谓的工程做一个注脚的,他们选择和NGO在一起, 选择和公众一起推进这件事,我想这是将来的一个方向。谢谢。

现场提问2:环保我确实感觉有很大的问题,能不能从经济上,工厂为国家、为社会做了贡献,创造了价值,你对环境产生了副作用,也是“负价值”,经济上我就要扣走,当然这是我的一个设想了。五
马军:非常感谢这位老先生。
在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一直以来是自上而下管理着,GDP对当地政府行为方式有很大的指挥棒作用,他们就想拉升经济的发展,牺牲的是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怎样 计算价值,因此环保总局推出了绿色GDP核算体系,试图在这个过程中把这些环境的价值计算出来,有一些算的是非常惊人的。像是山西这样一个省,严格计算起 来,现在还没有严格的计算,可能就要把接近30%的GDP扣掉了,这就是你所说的负价值。一方面你在产生正向的GDP,另外一个方面,为了处理你现在所造 成的环境损害,光是污染的治理、生态恢复的成本,就要把你接近30%的GDP抹消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尝试,希望用这样的方法。
但是还是回到原来的问题,各地各部门没有一个动机、动力促使他们这样做,我们现在是希望他们这么做,但是你也没有决策的权力,我也没有很多决策的权力,现 在有这个决策权力的机构还没有压到他们这样做。现在抵触绿色GDP,当地政府很多认为这样不可用,技术上不可行,实际上也不具备可操作性,不肯用,当然环 保局是一个弱势部门,怎么能够让强势的部门,决定我前途的权力怎么能交给你,现在环保局都决定不用,我们决定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我们确实要认识到负价值的 问题,但是如何寻找到动力,让这个声音可以足够的响亮,在全国形成共识,现在就是动力还不够。我想每一个人,现在需要能够介入到中间,尽量的提供一个正向 的动力,当它足够大的时候,最后推动这件事,我想只有这样一点一点的努力。谢谢。

现场提问3:马老师,我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关于厦门PX项目,有人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觉得很遗憾,这之前媒体的关注也是很大,国内NGO环境保护组织没有发声,他觉得很失望。就你所在NGO的经历来说,为什么NGO组织没有发声,是不是很谨慎的考虑跟政府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问题,马老师刚才说到的绿色选择,在海南或者是云南一些地方,破坏原始森林造速生林,在媒体上出现争议报道,持续了几年时间。如果出现这样的争议, 我个人是很坚决的抵制这些品牌的,但是很奇怪,后面也会听到反驳的声音,他们可能也认为GNO被他们竞争的对手在利用。马老师能不能解释一下?
马军:非常好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确实必须非常坦诚的说,在这样几个关键的问题,比如说厦门PX、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场问题、上海磁悬浮问题,在几个关键涉及公众环境利益 的问题上,NGO是非常失声的,集体失语,我想这不但是一种遗憾,实际上也是我们的耻辱。这一点我们首先应该承认,确实是这样的情况。
但是我也在想,这里面也有几个问题,NGO现在在中国,客观来说承担的压力是很大的,也就是说你本身政府虽然希望有一种公众的参与,同时又非常担心这种参 与会失控,虽然它鼓励了一部分NGO的组建成立,但是与此同时又担心NGO成为某种反对的力量。所以对NGO的压力,对NGO的所有管理,是非常的严,随 时可以说一举一动关注度都是很高的,有些时候已经到了这种程度,我甚至会判断一下,因为是在当地有巨大争议的,当地政府认为这个事对它很不利,可能会找各 种各样的突破口,将这件事解决,或者是制止住,有的时候我们的判断,如果介入进去,可能反而这个事没得做了,可能会被认为是某一些人的挑动,所谓某些组织 的介入,会变成有组织的挑动的,而不再单纯的看成社区自发真实的民意表达,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担忧。也就是说你介入进去,可能也做了部分的工作,但是你可 能选择我不能站到前面去,因为站到前面去,既对我这边承受不了,同时对社区来说,可能成了某一个幕後黑手在指引某一些人在做什么事。
有些地方政府的敌情观念是很强的,所以某些时候客观来讲难度也很大。有时候百姓找过我们,我们没有去做,这是基于各方面的考虑,但是无论如何,没有在这些 事件中做自己一部分的努力,一个实际行动的努力,只是写一些文章,不管怎么说,也是我们的一种耻辱,这一点我是非常同意。下一步,我们希望跟政府之间建立 更多的信任,让政府理解这些组织的目的是非常纯粹的,就是要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而不是有其他的什么议事日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多一点信任,我们再高调的 介入一些争议性巨大的,特别是地方政府那儿,可能就比较容易说的过去,可能对这个问题最终的解决产生一个负面的作用,我想这是依赖于更好的跟政府的互动, 才能够做到的。
第二个问题,关于金光集团,我也是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林该怎么造,这一片原来就是荒山,这些荒草,或者是杂木林,应该是看成原生的植被,是不是可以被破 坏,这些方面是有争议性的。不同的专家、不同的人士有方方面面不同的想法,开始的时候环保组织高调谈这件事时,很多媒体进行了报道,当企业拿出大量的资源 进行公关时,他们回过头报道了那个方面的声音,这件事就逐渐变模糊起来了。当一件事变模糊起来,你想让公众自己选择,两个方面的意见都给你,自己进行选 择,其实是选择不了的,公众是很难有这个时间,而且也不清楚,连专家都在那儿争议。现在中国有自己的法规,废水的排放是有规定的,如果超标排放就是违法行 为,必须要进行治理,不能说别人没有治理你也不能治理,他犯法你也不能犯法,现在有企业理直气壮找过来说我没有干,或者说我的邻居比我还差,但是最终谈到 必须要守法这个最基本层次上,他们这些底气就没有了,我想他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退到最底线有一个好处,可能事情不会变得这么模糊。像ABP也在我们 的名单上出现两次,当我们找到他们,当我们做绿色选择时,他可能要模糊这个事情,难度就大得多了。两者的情况是有一些差别,我们要尽可能的在这个时候去避 免一些比较有争议性的,中国的问题大到这种程度,我们哪怕在最低的共识上,企业都必须现在解决它的问题,我们不必要跟他扯到非常复杂的局面,至少现在不 必,现在国外企业基本上都达标了,那情况是复杂的,现在我们这边的情况暂时不是这样的,有企业在和我们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它也是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谢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马军先生给我们做了系统深入的介绍,图文并茂,演讲也非常精彩。
对于中国环保的现状,目前来说有三种最重要的参与方,政府、企业和公众。今天环保会到今天非常严峻的状态,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组织化程度非常高的 政府,一直是在失责的状态下,公众一直是分散的状态。今天马军先生用自己环保的关注和努力,通过知情权达成共识,然后采取公民的行动,可能的一个方案。接 下来还有四十分钟的时间,接下来是自由提问阶段。

现场提问1:感谢马军先生。我生长在您刚才说的东莞臭的不可开交的河旁边的人,我的老师说实验室里最有抵抗力的细菌都不能在那条河里生存下来,但是我在那 条河的旁边生活了二十年。1998年东莞政府提出一个目标,一两年内还那条河清洁,使我们重新可以在那条河里游泳,二十年前是可以游泳的。但是已经过去差 不多十年了,东莞政府可以用二百亿来建设市政广场,也可以用另外二百亿建设城市,但是那条河还是没有任何的改变。请教马老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做一点 事,使得独立的公众感觉成为民意,虽然这是比较艰难的。不仅仅我遭遇这个问题,其实广州市民,大部分住的旁边都是有河涌,现在广州基本上没有一条河道是比 较清洁的,这也是大家面临的情况。我们有什么样的办法,可以让独立、个体的意见,对于环境的看法,积聚起来成为一种民意,上升到对政府施政有压力、政府规 划有压力的状态。
另外一个相关的问题,这个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技术的障碍,我们作为公民提出的意见,有可能会被有关部门认为不够科学、不够标准,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尤其是大部分的人并没有科学的知识来支持观点。我们应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马军: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切身的感受大家都有,我们生活在北京,基本上也是被劣五类的水包围,在城区这一块,我们排出去的水也是有巨大的危害。当然政府提出来一两年还清游泳,恐怕 大部分的中国地方政府现在都没有勇气这么提了,我想这么提也是不现实的。你说到底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现在是要推进全面的公众参与,这 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有不同的人尝试不同的方法,比如说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你在这里建新厂,必须要有环评,必须有当地社区的参与,甚至要50%以上的人签字 同意才有可能实行,这也是一些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可操作性现在还是有不具备,因为常常政府的动力就不是想做这件事,当他不是 很认真做这件事时,环保局的官员常常顶不住,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环保局的局长常常是顶的住的站不住、站的住的顶不住,如果不听话可能就被当地政府拿掉 了,如果长期做的好好的就说明他妥协了,这是有现实的困难。
公民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比如说一个独立的司法体制,我们可能二十年解决不了,这样的情况下也许我们不直接的去天天撞这个墙,一时也撞不动,也许有其他的 路径可以开阔一些。刚才说到环境信息公开,东莞市政府曾经在04年下过一个文件,对全市的污染源进行普查,包括电镀、印染、纺织、造纸等等严重污染的行 业,六大行业,有1200家企业是属于重污染的,严重超标的企业。他说这些企业一定要改变,他们一年就排1.2亿吨的高浓度废水,我们要去治理他们。但是 在那个文件里,竟然一个企业的名字也没有提到,我想将来有了新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时,我希望东莞的百姓去问问政府,希望你能够将这1200家企业是谁告诉 我们,你告诉我们,我们才有可能知道谁对我们河涌的影响是最大的,需要对当地的环境退化负责任。你告诉我们的时候,比如说技术上讲,我们把它做到名单上, 会产生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东莞,东莞真的是一个世界工厂,很多大企业我们跟他们谈时,他说其他地区的数据我不要,我就要广东、珠三角、东莞的,东莞那些 纺织厂就是我们唯一关心的,我去筛一下,我不要他们的产品,但是很遗憾东莞的政府很少公布这些数据,有时候东莞环保局公布的曝光牌,说某一个村子突然有一 家人弄了电镀,环保局严厉去查处了等等,但是那里有大片的连片的大企业,曝光的都是一些小作坊。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仅仅是把这些企业从我们这里逼到其他的地方,也不是解决的办法,现在这些企业正在从珠三角撤离,在压力下逃到一些管理更松 懈、更急于拉升GDP的地方。我们也不能让他们在那一些地方可以藏身,为什么要做全国的数据库,就是因为我们要盯住他们。技术的问题,恰恰是说明现在的公 众参与还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不可能纯粹的靠个人,全世界的范围看,仅凭个人参与很困难,环境保护一个人付出努力是所有人都会受益,很多人没有付出努力 的动力,搭便车的心态很强烈,很多人不能平衡。很多人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技术去参与,所以当地要有环保的组织,这些组织代言了环境的利益,代言了当 地社区的利益,他就是要干这个事,你没有时间盯,天天给你盯着,然后给你汇报结果。我想这些环保组织也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比如说大学的环境工程系,和各 个方面的研究机构,需要结合在一起。那么在国外,这些专家就是做这个用的,不是每次盖一个章,去给这些所谓的工程做一个注脚的,他们选择和NGO在一起, 选择和公众一起推进这件事,我想这是将来的一个方向。谢谢。

现场提问2:环保我确实感觉有很大的问题,能不能从经济上,工厂为国家、为社会做了贡献,创造了价值,你对环境产生了副作用,也是“负价值”,经济上我就要扣走,当然这是我的一个设想了。五
马军:非常感谢这位老先生。
在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一直以来是自上而下管理着,GDP对当地政府行为方式有很大的指挥棒作用,他们就想拉升经济的发展,牺牲的是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怎样 计算价值,因此环保总局推出了绿色GDP核算体系,试图在这个过程中把这些环境的价值计算出来,有一些算的是非常惊人的。像是山西这样一个省,严格计算起 来,现在还没有严格的计算,可能就要把接近30%的GDP扣掉了,这就是你所说的负价值。一方面你在产生正向的GDP,另外一个方面,为了处理你现在所造 成的环境损害,光是污染的治理、生态恢复的成本,就要把你接近30%的GDP抹消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尝试,希望用这样的方法。
但是还是回到原来的问题,各地各部门没有一个动机、动力促使他们这样做,我们现在是希望他们这么做,但是你也没有决策的权力,我也没有很多决策的权力,现 在有这个决策权力的机构还没有压到他们这样做。现在抵触绿色GDP,当地政府很多认为这样不可用,技术上不可行,实际上也不具备可操作性,不肯用,当然环 保局是一个弱势部门,怎么能够让强势的部门,决定我前途的权力怎么能交给你,现在环保局都决定不用,我们决定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我们确实要认识到负价值的 问题,但是如何寻找到动力,让这个声音可以足够的响亮,在全国形成共识,现在就是动力还不够。我想每一个人,现在需要能够介入到中间,尽量的提供一个正向 的动力,当它足够大的时候,最后推动这件事,我想只有这样一点一点的努力。谢谢。

现场提问3:马老师,我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关于厦门PX项目,有人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觉得很遗憾,这之前媒体的关注也是很大,国内NGO环境保护组织没有发声,他觉得很失望。就你所在NGO的经历来说,为什么NGO组织没有发声,是不是很谨慎的考虑跟政府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问题,马老师刚才说到的绿色选择,在海南或者是云南一些地方,破坏原始森林造速生林,在媒体上出现争议报道,持续了几年时间。如果出现这样的争议, 我个人是很坚决的抵制这些品牌的,但是很奇怪,后面也会听到反驳的声音,他们可能也认为GNO被他们竞争的对手在利用。马老师能不能解释一下?
马军:非常好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确实必须非常坦诚的说,在这样几个关键的问题,比如说厦门PX、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场问题、上海磁悬浮问题,在几个关键涉及公众环境利益 的问题上,NGO是非常失声的,集体失语,我想这不但是一种遗憾,实际上也是我们的耻辱。这一点我们首先应该承认,确实是这样的情况。
但是我也在想,这里面也有几个问题,NGO现在在中国,客观来说承担的压力是很大的,也就是说你本身政府虽然希望有一种公众的参与,同时又非常担心这种参 与会失控,虽然它鼓励了一部分NGO的组建成立,但是与此同时又担心NGO成为某种反对的力量。所以对NGO的压力,对NGO的所有管理,是非常的严,随 时可以说一举一动关注度都是很高的,有些时候已经到了这种程度,我甚至会判断一下,因为是在当地有巨大争议的,当地政府认为这个事对它很不利,可能会找各 种各样的突破口,将这件事解决,或者是制止住,有的时候我们的判断,如果介入进去,可能反而这个事没得做了,可能会被认为是某一些人的挑动,所谓某些组织 的介入,会变成有组织的挑动的,而不再单纯的看成社区自发真实的民意表达,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担忧。也就是说你介入进去,可能也做了部分的工作,但是你可 能选择我不能站到前面去,因为站到前面去,既对我这边承受不了,同时对社区来说,可能成了某一个幕後黑手在指引某一些人在做什么事。
有些地方政府的敌情观念是很强的,所以某些时候客观来讲难度也很大。有时候百姓找过我们,我们没有去做,这是基于各方面的考虑,但是无论如何,没有在这些 事件中做自己一部分的努力,一个实际行动的努力,只是写一些文章,不管怎么说,也是我们的一种耻辱,这一点我是非常同意。下一步,我们希望跟政府之间建立 更多的信任,让政府理解这些组织的目的是非常纯粹的,就是要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而不是有其他的什么议事日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多一点信任,我们再高调的 介入一些争议性巨大的,特别是地方政府那儿,可能就比较容易说的过去,可能对这个问题最终的解决产生一个负面的作用,我想这是依赖于更好的跟政府的互动, 才能够做到的。
第二个问题,关于金光集团,我也是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林该怎么造,这一片原来就是荒山,这些荒草,或者是杂木林,应该是看成原生的植被,是不是可以被破 坏,这些方面是有争议性的。不同的专家、不同的人士有方方面面不同的想法,开始的时候环保组织高调谈这件事时,很多媒体进行了报道,当企业拿出大量的资源 进行公关时,他们回过头报道了那个方面的声音,这件事就逐渐变模糊起来了。当一件事变模糊起来,你想让公众自己选择,两个方面的意见都给你,自己进行选 择,其实是选择不了的,公众是很难有这个时间,而且也不清楚,连专家都在那儿争议。现在中国有自己的法规,废水的排放是有规定的,如果超标排放就是违法行 为,必须要进行治理,不能说别人没有治理你也不能治理,他犯法你也不能犯法,现在有企业理直气壮找过来说我没有干,或者说我的邻居比我还差,但是最终谈到 必须要守法这个最基本层次上,他们这些底气就没有了,我想他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退到最底线有一个好处,可能事情不会变得这么模糊。像ABP也在我们 的名单上出现两次,当我们找到他们,当我们做绿色选择时,他可能要模糊这个事情,难度就大得多了。两者的情况是有一些差别,我们要尽可能的在这个时候去避 免一些比较有争议性的,中国的问题大到这种程度,我们哪怕在最低的共识上,企业都必须现在解决它的问题,我们不必要跟他扯到非常复杂的局面,至少现在不 必,现在国外企业基本上都达标了,那情况是复杂的,现在我们这边的情况暂时不是这样的,有企业在和我们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它也是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谢谢。

主持人:厦门PX公众参与看作一个方式,以及您提出的立足于消费者购物权利,以及公众的知情权的公众参与,您对厦门PX事件公众参与有怎样的评价?
马军:我想厦门的方式是民间非常正常的民意表达,我认为厦门的民意去表达它,去介入到环境的决策过程中,是非常正常的一个情况。厦门的事情要总结的教训不 在于百姓这边,我觉得不在于公众这边,而在于政府这边。为什么现在已经有了这样的一个环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美国1970年开始 实施,其他地方也在推广,全世界其他地方都起到很好的作用,将环境影响最大、对社区威胁最大的项目,有效的在先期过滤掉了。为什么引进到中国,已经二十多 年的时间,没有起到这样的一个作用?这些重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企业还在各地纷纷建立起来,一些污染大的企业离学校可能60米,风向一不对就要戴口罩, 如果环评正常走过程的话,如何在公众参与的情况下得到批准,我想如果那个时候就过滤掉,如何能够走到最后大家要黄丝带,甚至在一些地区走向群体性事件。我 想黄丝带的情况,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大家都是很疲劳的,最后要付出一个巨大的代价,要承担一个很大的压力,因为不管怎样,一个群体性的事件都会对社 会正常运转一时间造成影响,在现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情况下,真的出现多了,有可能让我们的社会陷入混乱的情况下。在混乱的情况下,环境问题也得不到解决,这 既不是政府愿意看到的,也不是公众愿意看到的,也不是环保组织愿意看到的。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要认识到民意是不可欺的,我们应该将环保问题放到最高位置 考虑,我们因此就要认真的执行我们已经制订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没有执行的时候我们就要把这件事说出来,厦大的这些教授,他们就勇敢的把它说出来了,我希 望当地的媒体,将来最大胆的把这些问题说出来,而不是成为每一个地区把问题最后说出来的,当然这也有很多现实的困难,有很多制度需要调整,但是我们需要促 使这种调整的发生。
PX最后的结果,我想政府不管怎么样还是倾听了民意,可以看到这一届的政府和以前的情况不太一样,比如说以前在青岛巨大的化工项目,也是危害很大的,当地 人也是反对了,但是没有取得结果。这次最后当地的政府还是听取了民意,我们这些年里发现一旦公众的声音足够的响亮,政府还是常常选择基本上要听取民意,这 和以往的情况是有很大的变化。这当然和我们现在有互联网、有短信,有这些新的沟通方式有关系,但是不管怎么使,这一届政府向着与国际接轨的方向转型,也是 有关系的。我想我们应该支持政府这样的一个转变,寻求和政府之间更好的互动。

主持人:厦门PX工程这个事件,到目前为止公众参与和政府之间,目前是最积极的一个个案,带来一个最积极的结果。政府、企业和公众三者的关系中,您所谈到 的绿色选择可能指向于企业方向。厦门这次公众的行动,可能是指向于政府方向比较多一些。我自己的感觉,在三方的关系中,公众不管承认与否,不管是否意识 到,最终可能都是这样的局面,动力的来源,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马军:你说的太对了。
厦门参与的形式,和我所提的这种绿色选择的形式,两者之间是完全不矛盾的,只是说公众参与的不同形式。我最后也说到了几种形式,厦门的形式,就是说你作为 一个公民,作为一个社区的成员,我就有权利,甚至有某种程度的责任,关注当地的环境决策和环境管理。厦门实际上就是在前期没有做好公众参与的情况下,公众 选择了一个方式表达它,是不是最好的方式,我想可以商榷,但是我想公众表达它,完全是在自己的权利范围内。
与此同时,我期待着公众不要每次都逼到最后的位置上,我们才发出最后的吼声,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选择,也可以汇成洪流对企业产生影响。现在 既可以在政府这一面做工作,也可以在企业这一面做工作,现在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全球一个大的趋势,很多企业,甚至包括国内很多大企业,也开始提我要承担 企业社会责任,但是现在的趋势在中国还不太理想,企业社会责任变成我们每年拿出一点钱,在那儿捐几台电脑,去几千公里之外种一点树,搞一点活动,我想更多 是插了绿色的羽毛,真正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应该从自己近的方向,职工的职业安全,在厂区是不是安全的,生产过程是不是达标的,对周围的环境有没有影响, 我想这是企业社会责任最根本、最基础的,然后是企业供应链条里的环境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必须要回到根本,回到根本的时候,我想对于中国现在正在经历工业化 的社会来说,如果我们的公众能够压企业真实的做好社会责任,对环境的改善是非常有好处的。

网友:
两个主要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污染的源头是对GDP的狂热追求以及官吏的腐败,更严重的说就是官员执政能力和良知的丧失,不知道您是怎样评价的?第二个问题,关于环保的资金投入,是不是应该更多让民间资本和资金进入环保建设,如果吸引他们参与环保的建设?

马军:GDP的狂热追求,确实是使环境问题变得如此不可收拾的重要原因。在很多地区,评价干部的主要体系就是看GDP的变化,至于说环保有怎样的变化,是 非常弱的指标,而且是未来的事情,为官一任可能三年五载就调走了,是升是退,很重要的就是看GDP增长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在一些地区,数字出 了这么多干部,现在说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最后大批的提升到更加关键的岗位上,而他在那些岗位上,原来就是这样的行为得到了提升,那他在新的岗位上继 续这样的行为,在更高的决策层面上这样的行为,很多地区在GDP拉拉升最快的干部,到了落后的地区就常常是大规模的引进工业,竞争不过沿海地区技术最好的 企业,吸引不到最好的企业,他就吸引风险高、污染重的企业,而且尽量的降低自己环境的门槛。
我们在安徽看到的情况,当你环境门槛降到足够的低,当你开始强力限制当地环保部门管理时,甚至一些本来好的企业公民,它的行为方式在当地都发生了变化,这 些企业普遍的反映,当时我进入这个园区,它跟我说我们将有一个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这个设施将会很有效的处理废水,所以你可以以一个很低的标准排放废水。 但是最后建起来,我们一问,我们企业建起来了,它说它那个没有建。怎么办呢?我来不及建一个污水处理厂,而且还要投多少钱啊,现在他也不要求你了,你爱怎 么排就怎么排。现在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问题。
当全国各地的数字出的干部开始这样行为的时候,开始引导当地的发展时,我们就开始经历一个环境的恶梦。我想这是跟网友说的情况,我是认同的。
第二个问题,民间的投入,应该说中国的环境问题到了现在的程度,实际上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需求,要治理它实际上需要巨额的投入,光污水处理厂,估算一下, 需要建二千个污水处理厂,全国的投入接近是四千亿,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市场。国家有没有这么多的钱,也可能没有,是不是可以吸引民间的参与,很多民间人士很 想参与,有一些参与进来,真的是尝到苦果,包括国外的投资者,带着资金、技术进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没有这么大的市场,法规是这么要求的,但是不这么执 行,这些企业根本不需要这些设施,我带着这些技术和设施,谈一家说我不要这个东西,再谈一家也不要,而且中间还有很多不正常的情况。比如说公共投资的污水 处理厂,愿意用旧的技术、愿意进行硬件工程,一些好的技术,本来是可以省地、省钱、省投入、省运营费用,但是没有动力,因为它需要大工程,大工程才能带来 某些好处。像涉及到水的环境项目,很多是有垄断性质的,这些项目在招投标的过程中不正常的现象非常多,民间在介入这个行业之前首先要想想自己有没有这样的 关系网,是不是需要在底线上做出某种程度的妥协,不然你的机会可能会小过一些有关系的大企业。诸多的限制,使得现在这个行业没有能够激发它真正的潜力。不 但是投资的潜力没有激发出来,很多学校本来是认为学校是很有前途的,大量的精英同学报考了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但是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因为企业不需要你 这样的。
客观上我这儿有一个好处,有这么多志愿者,为什么?就是找不到工作啊。但是真的是没有需求吗?有巨大的需求,但是不能够认真的激发,这个需求不能被激发出 来,但是要认真的执法,我们刚才说了利益必须要突破,要有公众参与,所以如何激发原动力,潘岳说公众的参与是环境保护的原动力,我完全同意。

现场提问4:针对马老师刚才所说的案例,有企业压根儿就是不治理就排污,因为那个环保部门一年只能罚它两次,每次就是五千块钱,不知道这五千块钱是不是最 高额度,如果是的话,这个企业就钻了法律的漏洞,守法付出的代价,远远大过他违法的代价。有了这个明显的法律漏洞,为什么不修改法律?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您作为环保组织人士,是最有建议有关部门修改法律,有没有建议有关部门修改法律的漏洞呢?

马军:那家合资企业是嘉士伯的合资企业,是不是五千块钱就是最高罚款的额度,环保总局可以罚二十万块钱,省一级是十万块钱,市一级可能是五万块钱等等。为 什么罚了五千块钱,我想还是环保局长,不是他自己就可以定的,这么大一个企业好不容易到我这儿投资,能让它这么难过吗?要让它能够承受,我也有一点收入, 双方比较合适一些吧。我想是这样的一个关系。
我们也有提出建议,一年只能罚两次,或者是三次、五次,这些都是不对的。每一天的超标,都应该按照一个新的案例来罚。我们现在有一个行政处罚的规定,多长 时间之内不能重复的处罚,但是这不能算是重复处罚,今天它排了这么多污水,明天又新排多少污水。我想我们还有另外的一种担忧,就是当这个地方政府是这么强 烈的希望保护这些企业,这些违规排放的企业时,你如果给了环保部门一个更大处罚的权力,它能不能现实的用好?经济学上有一个词“寻租行为”,当它有了这样 的权力,要么就是认真的执行,要么就是拿这个权力寻求跟这个企业更大的交易,比如说当时可以罚你十万块钱,你给我若干好处,就可以降低若干罚款。如果可以 罚一百万块钱,是不是可以提升我给你寻求更大好处的权力,这种寻租行为必须要认识到,它是促使产生一些腐败行为,如果有这些腐败行为产生,如果给更大的权 力,能用好吗?我有这样的担心。
中央电视台曾经问过我们,要拍一家比较不好的企业,严重超标的企业,我们去现场看看。我看了看说这家企业比较严重,这家嘉士伯的合资企业既是国际大公司, 又是西部地区,当地唯一一家没有污水处理厂的企业,他们去现场就拍了,污染就排到水源地了,怎么影响到当地的环境,也拍到当地的官员怎么阐述这个问题。央 视节目播出之后,嘉士伯马上有反映,派了副总在中国做一些工作,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工作,也发了一个声明,说我们一直就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是这么大的 一个机构,运作起来是有自己的一些程序。但是显然兼并企业的速度不慢,生产一直没有停下来,但是建立污水处理厂的事一拖再拖,这么小的污水处理设施两年没 有建立起来,他说再给我两个月的时间我肯定能够建设起来,我要和当地政府合资投入建设一个污水处理设施,现在快要建好了。当地政府在央视曝光之后,他们也 不知道怎么腰杆硬起来了,要求它必须立即停产治理,必须有污水处理设施才能够开工。这已经不是第一个案例,这个事政府提了,我们把政府的数据拿出来,最后 媒体用这个数据曝光了,马上就产生作用了。我想相信别人不如相信自己,公众除了推动这个体系的建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国要走过这样 艰难的过程,走过环保最艰难的时刻,每一个公众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非常希望每一个公众介入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中。
谢谢。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结束。
今天我们这样的一个讲座,能够在周末来参与,大家就已经是有积极的共鸣了。从给政府填写第一张信息公开的申请单开始,从大家从超市做出购物选择开始时,大家都在为环保做出贡献。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马军先生的到来。
下一周我们的公众论坛改在先烈中路动物园旁边的广东省科技图书馆报告厅,如果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到这个地点继续听我们的报告。
谢谢大家。

7.10.2007

强力推荐:你所不知的Google文件五大超级功能

1.通过Google和Google Finance(Google财经)实时查看

这 只在电子表格中可用,但这也算得上是一个利用互联网连接的不错的高级功能.使用两个特定的公式,用户就能够让所创建的单元格不断地根据互联网搜索或者是 Google Finace的服务所收集的数据或信息进行更新.这对于像股票代码.体育统计信息或者是你任意你想要关注的自动更新内容,都能够利用它来完成.电子表格的 用户在每个工作表中都能够具备最多250个这样实时更新的单元格.关于此项功能的具体使用可以参见Google网站帮助的"如何在我的电子表格中实现金融市场信息自动更新?"以及"如何使用电子表格回答您对世界上许多问题的疑惑?".

2.电子表格中的Google搜索

如 果你偶然遇到一个词或者词组是你所陌生的,或者是你想要对它们了解更多的话,你无须离开这个页面就可以进行搜索.只需要将其高亮,接着右键点击后选择"搜 索网络".所得的结果就会在一个新的浏览器窗口中打开.要注意的是,这在Google文档中是不可用的,只在电子表格中可用.

3.彩色编码的实时注释

微 软Word的发烧友也许对程序弹出的注释系统都深谙其道.Google在文档中的使用方法也是相类似的,用户能够在任意他们想要注释的地方作出评论,也能 够添加彩色的注释.如果作者或者是其他人发现一则注释是有用的,他们就可以通过点击并从上下文菜单中选择选项来将其添加到文档中.协同工作的人们也能够迅 速地更改他们注释的颜色,或者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创建他们自定义的色彩方案,例如优先权.

4.修改

就 像维基百科中的条目一样,Google文档和电子表格都提供了能够追踪记录文档或者表格整个生命周期中所作出的修改的功能.你可以下拉的时间轴菜单中在你 和你的协作者所做的修改之间往返跳转.而还有一个更高级一些的功能只在Google文档中可用,那就是能够并排地查看两个版本的相同文档.应用程序会将它 们的不同之处进行高亮,而每次修正都会有它自己的色彩代码.在任何情况下,如果出现了意向不到错误,或者是你发现了一些你不喜欢的东西,你都可以在此将它 去除.

5.它们通过自己的方法,具有很多份拷贝

在 人们使用在线应用程序时,他们中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这些文件将会被存储在哪里,如果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的话又怎么办呢?通过此服务所创建的任何文档 或者是电子表格,都会不断地同时在很多地方进行备份.Google对所有它们的网络应用程序使用相同的文件系统,名叫GFS(Google文件系统),它 的设计能够当你存储文件的服务器发生状况时,系统就会自动地切换到备份的拷贝.工作小组说,即使有发生这样的情况,用户也都不会注意到.请不要在家里用你 的计算机做此试验,当然,除非这原本就不是你的错.

7.06.2007

12个最值得看的中文商业BLOG

如果兴趣是商业、管理和技术产业等,我认为有12个必看的blog/个人媒体:

1. 王冉
http://blog.sina.com.cn/wangran 重点领域:传媒业
2. 袁岳 圆圆的月亮在地上
http://blog.sina.com.cn/victory 重点领域:商业与管理话题
3. keso 对牛乱弹琴
http://keso.cn 重点领域:互联网产业
4. 邵亦波 邵博客
http://shaoblog.com/ 重点领域:创业与VC
5. 袁铃(emile) 有勇气的人才开心
http://emileyuan.blogbus.com/ 重点领域:管理与个人体验
6. 王健硕
http://home.wangjianshuo.com/cn/ 重点领域:技术产业与管理
7. 译言(群体)
http://yeeyan.com/ 重点领域:翻译网站
8. 方军 方军商业日记
http://day.mindmeters.com 重点领域:商业与技术产业
9. Mr.6 趋势 创业 网络 生活(繁体)
http://mr6.cc/ 重点领域:互联网产业趋势
10. 郑治 传媒边缘
http://blog.sina.com.cn/zhengzhi 重点领域:站在技术产业看传媒
11. 郑昀 旁观者
http://blog.csdn.net/zhengyun_ustc/ 重点领域:技术与互联网
12. 白鸦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http://uicom.net/blog/ 重点领域:UI设计

COOLIST网址:coolist.mindmeters.com

7.01.2007

从若邻网开始谈关于SNS的话题

 主持人:今天我们开始从若邻网开始谈关于SNS的话题。陈浩源去年年底开始加盟若邻,经过半年,您之前也是在互联网里创业时间比较长的,从之前的多来米到现在会有不同的领域,半年之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陈浩源:我的感受比较强烈,原来做多来米,也是做门户开始做起。当时互联网的条件和现在有比较大的差别,尤其是用户的成熟度来看,我们发现现在的用户和当时的用户比更为成熟。以前的用户没有太多的选择,也不太清 楚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会有怎样的表达。门户引这些用户入门,让他们知道在互联网这个世界里他们能够做什么事情。慢慢经过几年的不敢是学习也好,对于互联网世 界的了解还有更多的人跳进互联网世界,也引进了很多国外的技术,我们会看出来,如果从一个产业的角度来看,中国互联网的产业日趋成熟。

  我才和其他的媒体聊过,如果互联网从SNS来看是不是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如果互联网是一个产业,而SNS是整个价值链其中一个成员。从商务的 SNS有人说是商务,无论从哪里来形容SNS,它有一个核心的,就是让互联网的用户更清楚的知道透过互联网能怎样的和他的关系、人脉进行互联。我觉得最核 心的还是从原来用户在学习完互联网的技术和各种不同的工具之后,SNS提供了一个让用户更清楚知道他和他之间的人脉,和其他用户的关系在哪里。

  陈浩源:我的另外一个体会是,最近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看起来寒冬已过,其实寒冬、暖春和夏天都是产业间大 家互相共勉和努力的,原来的寒冬是大家已经忽略的产业的要素,无论从获利的角度、管理的角度、技术的角度,大家慢慢走向严冬。这次回到国内看互联网的产 业,大家更成熟了,从技术上、管理上、资金的运用上都越来越成熟,所以才造就了更多互联网往深发展的服务公司,包括SNS。我在回来之前,03年在美国, 当时没有SNS的名词,只是说这个模式只是Friend of friend。大家在熟悉一个新名词,还要看过去互联网的发展有没有值得深究的更了解的元素,我相信一直会有创新的互联网的公司会陆续的出现。这就是我的 感受和体会。

  主持人:毛总,在互联网的领域里,您对新技术比较敏感,当时决定投若邻是基于怎么样的考虑?六度理论已经提出来了,但是商业化还是太早,当时有什么样的想法来投若邻这样一个公司?

  毛向辉:最重要一点是我们对互联网本质的把握,它有一个真理,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会通过互联网的神经联系在 一起,神经系统说比较比较玄,互联网从技术的连接到人的连接这是一个发展过程。我们在投若邻之前花了很多时间研究互联网的本质的问题,在互联网里我们看到 冰山很闪耀的表面,但是我们没有去考虑到冰山下面有很大的潜藏的机制,就是人。

  谁在做互联网的内容,谁在创建互联网有价值的东西,这之前都是通过网络适配表现出来,那才产生搜索和目录,包括Google在做的是面向网络 的。背后几十亿人在支撑着互联网的希望,通过这个探索我们看到了2.0的概念,里面包含很多要素,比如说用户创建内容,不是说用户只会写东西、发照片,我 们说哪些人当然很多,因为工具现在越来越发达,人们把自己创建内容当成一个乐趣,可以发视频、图片和文字,但是很多人的日常行为,他和别人的沟通,和很多 人之间的交道,通过什么人认识什么人,这种关系没有反映在互联网上,2.0带来的一些误解我们从早期开始就分得很清楚了,我们投资的方向就是以人的信任关 系为主的基础设施,我们相信会有很多的东西出现。

  Wealink没有变成一个坏孩子,还保持着一个干净的状态,这是我们投资的本质的考虑,投资人本身也是相当于合伙人一样,大家做一个用户天天体验这个东西,基于这个考虑,我觉得投资是非常有信心的。

  主持人:在国内互联网您也说这是一个比较混乱的环境,很多页面做得很干净,很朴素的网站,不容易获得成功,若邻这方面会不会也有一些这样的压力,毕竟这样一个商业的公司,投资者也要回报,现在还是一个简单纯粹的SNS的网站,会不会有盈利的压力?需要做一些商业化的东西?

  毛向辉:我先从我的角度来讲,最终一个商业要成功,要不断的创造用户价值的过程,给股东产生回报,这是坚定 不移的道理。但是从真正的VC来讲,是真正的帮助一个企业去发展,能够给他设计路标,能够和大家共享愿景,有这个过程就不会急功近利,我们在做的时候会有 一个时间轴的考虑,但是不会急功近利的说明天要有多少的用户额或者是回报,浩源来讲,他的压力会很大。

  陈浩源:我做一个补充,就像毛先生提的,Google的页面非常朴素,不是以页面的花俏程度和复杂程度来 看,我们提高了用户体验的考量,如果您从一开始登录我们的网站,你会发现它告诉你SNS可以做什么是简单的五到六句话,我们还可以告诉你最新的服务是哪 些,我们可以告诉你你是新用户可以走这个路径,老用户可以直接进入应用的界面。我们也在原来的使用体验在往前推,让用户觉得其实你是有设定我们是在什么样 的程度的。

  主持人:用户可以选择。

  陈浩源:你进入之后可以选择,用户可以像调色盘上调,向那个方向努力,回应您刚才的问题,无论是否是获利模 式,如果用Google来看是一个简单的页面,但是多少人靠着他SEO做得好就可以赚钱,但是这和网站是否花俏没有关系。未来我们提供市场、盈利模式等 等,我们做到的其实还是围绕在人,我暗示一句话,我们平时买东西,看新闻、报纸、电视,必须是用重新曝光的方式让用户记得这个品牌,SNS所做的推广就 是,我的好朋友推荐我喝一种矿泉水,那绝对没有问题。好朋友介绍,在SNS没有出现之前就是朋友的朋友告诉我的,这就产生了很多商业价值的可能,这也是我 们未来非常非常会注重和努力要开发的。

  主持人:实际上还是一个社交的网络体现,建剑峰原来是在媒体的领域,现在到创业的企业里来做,媒体人一般来说是一个观察者的角色,某种意义上说看人挑担不吃力,在那边有多长时间了?

  潘剑峰:去年8月过来的。

  主持人:谈谈你的感受,对若邻网整体的感觉和现在新的想法?

  潘剑峰:我参与若邻的方式和很多我的同事差不多,先从用户开始,包括我现在Team里面四五个人几乎所有人 都是从用户开始的,正因为是从用户开始,对若邻的感觉上有一个演化的过程,从一开始在使用它,是否对应自己的需求,当这个事情对应自己的需求,变成自己工 作的时候,要考虑这个模式是否成立,但是核心的核心是说,这件事情的需求是否存在,这个需求是否有足够的量或者是否是这个时代必不可少的东西或者在未来是 必不可少的东西,这是从需求到工作者要考虑的模式。你刚才讲到我的经历,我本身是从平面媒体出来的,我做平面媒体是做杂志,我自己把自己从兴趣角度定位成 杂志人。

  如果从杂志的角度,如果我全部精力做两年,一本新杂志能够有5万到10万的发行量或者能够稳定出2万比较好的读者群已经做得非常好的工作了,但 是我从去年8月到现在新增了几十万的用户,你知道他是谁,你们之间可以建立起非常真切的关系,这是给我一个极大的震撼。你参与进去之后,媒体作为旁观者的 角色,看人挑担不吃力,会有一个新的角度去体会,感受会不同。我个人感觉在这个过程中,这种需求的存在是可以去模式化。刚才有提到另外一个界面很干净,这 种商业的东西是否能够建构在上面,这是如何去界定需求,商业上的应用可能是……比如说这个高楼,地基在最底层的需求是否稳健?对于若邻来讲,核心的核心是 把基本需求满足,而不是做很多花俏的东西,那种东西不是这个时代里我们面临的所有的互联网的用户。

  潘剑峰:今天早上我们在聊,以前我做杂志和广告的时候,我和投资人说,半年之后我可以做到广告收入当月持 平,而我的投资人并不赞赏我的行为,因为这个行为可能没有未来,可能就是短期的,你做的一个好像是有价值的事情,但是实际上是走错方向的事情,对于我们若 邻来讲,最重要的是,它可能慢一点,但是方向要走对。我们从Web 2.0整个的网络,恰好我们的稳健是在这个领域中逐渐逐渐在竞赛当中走到前面的。

  主持人:我觉得若邻是从04年开始的,到现在快两年多三年了,之前有另外一位CEO在做。我和业内的人士在沟通的时候说,之前若邻肯定会有一些问题,才会有负责人的一些变化,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您对这个说法有什么评价?

  毛向辉:最重要的是大家都在往前看,这对若邻是有利的。可能步伐慢一点,效率不是最高的,我们和若邻的创建 没有太大的时间差就做了,对我们来讲,最优化的找到合适的资源,找到Team的主人,把我们的愿景做好。其实过渡非常的平滑,人们对任何公司的调整都有这 样的猜测,但是陈浩源先生来了之后,对我们来讲既找到了对SNS有深刻理解的人,又有执行力,又有足够的潜力把公司带到新的高度。今天刚刚开始,大家已经 进入了非常好的状态,我们并不希望说只是去讲,我们不断的去PR这个公司,更重要的是让这些团队保持更好的状态,而不需要很多的PR来做。

  主持人:Web2.0的精神也是用户之间口碑的传播,若邻网现在大概经过十年的发展,公开的数据是有一百万的用户,现在用户数量增长情况是什么样的,包括活跃用户是什么样的?

  陈浩源:我们发现如果我们用传统的互联网公司的要求和标准去看SNS的用户,会比较不精准。先讲PV然后讲 同时在线人数,IP。我们原来是用这些来卖钱的。但是真正在运行SNS的时候我们发现,用户分成好几个层次,第一个是像SNS这样的公司和不同的家庭在里 面摆了一个小盒子,去监看每一天用遥控器转台的频率合停留在某一时段的时间。SNS做的有点像协助用户在工作流里每天接触到的几次联系的方法,有没有新的 地址、电话,在SNS里就是协助用户,弹指之间全部完成了。也可以这么说,如果门户网站让用户增加见闻,SNS网站就是协助用户去维持他的整个人脉和社会 资本的很重要的平台,是相辅相成的。

  陈浩源:另外第二点是不是一直都要挂机在那里,可能不用,挂机的模式有很多,包括现在Web2.0的方法、 订阅,只要今天上去对人脉的整理做一遍,同步的联络簿、更新了几个联系人,这几点就做完了。真正的价值可能发现在哪里呢?发生在用户相对间互动的过程中, 很多是具备商业价值的。有个用户刚到北京,像我们这样还找不到地方吃饭,就在北京的分类里看到了凯锋,给凯锋发了一个消息,今天晚上请我吃饭吧。后面就可 以延续了以地点为基础的服务,未来可能会有,刚好我们在楼下三个贵州人说来我们这里吃吧。

  我们描绘这样的愿景,其实是让用户更方便的,让他和他的朋友和联系人很方便的在生活中找到联系的点。回应你的问题,我们可以很零碎的拼贴重组用 户和联系人的关系,而有别于传统对于互联网的标价的标准,因为有时候是比较零碎的,你说有IP也好,那个都是因为长时间待在那里,那个评价的标准是希望用 户的黏合度,以锁住用户为原则,我们可以用多次曝光的方式让它记得我们这个品牌,我们已经有新浪的老大哥在做,我们可以做一个创新的,除了你可以在新浪看 重复的很精彩的内容之外,当你在处理人的关系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若邻的SNS。

  我的小结就是,用户数、用户的黏合,我们在SNS领域里看到的是不同的,我们看到的是比较直觉使用,我们看到的是比较情境价值的东西,我们要看什么就要和谁联系起来,我们要增加那里体验的经验,这是我们和其他的传统的互联网的评价比较不同的。

  潘剑峰:作为评量标准,每一个标准都有强的地方和弱的地方,不同的网站在做評量的时候就会有这样一个情况, 它解决的是不的问题。像若邻这样的网站,首先要看类似这样的用户,以人为核心的SNS用户,他的行为的特征是什么?像门户之类的特征,可能用PV去衡量, 最合适的最能够体现力量的,如果放在若邻上,可能不能把这里的价值呈现出来,不同形态的网络应该是恰好表达价值的评量标准,这是要体现价值,对用户的利 益。对于若邻来说,我们更多的现在在学习的是用户的使用的习惯,在这样的网络上希望用什么办法,或许并不是天天回归到网络上来,但是通过e-mail、 msn、手机上信息的投递获得联络的关系的信息,这对他是非常重要的补充而不是天天挂在上面获取某种服务。SNS网站对若邻网的模式来讲,首先会寻求新的 评价的标准,把若邻的价值呈现给我们的用户和客户。

  陈浩源:一个人和多少人联,多少人后面又有多少人,这是最基本的可能,是很多很多倍的增长方式。这个人不但 联上了,而且他们之间相互的关系。我们在若邻上有一个秘密标签的,我说我不喝酒,但是五个朋友说晚上和我去喝酒,假设他的商业价值就在于,目前有一个酒 商,你的朋友告诉我了。另外还有亲密度,我和这个人认识,不熟,或者是很熟的,有三颗星,你可以定关系的强弱度,当互相定义的标准越来越弥合,你会发现如 果我们用划线条的方式,和你某一些人的线条是很密集的,有一些人的线条是很稀疏的,如果变成图形你会发现密密麻麻的是比较强的,深层的是一个标签比较多, 建峰的就是酒的标签多一点,他的是书的标签多一点,我的是吃的标签多一点。你不用提醒他他也知道有另外一方面的不足,需要加强。我们用的是社会资本银行的 形象,要提早的储存缺的那一部分社会资本。

  潘剑峰:刚才讲标准,一个商业模式的存在标准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刚才讲到的类似像PV和流量,由于这种标 准存在,使网站在围绕这种标准在做事情,确定什么样的标准会影响到网站策略的行为,如果是PV,为了达到这个会做很多很多的操作,无论流量是否是有意义 的,但是要让流量从数字上冲上去。

  陈浩源: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包括我们说明到对未来的客户说明,在SNS的领域 里,他对于评量的标准或者参数,可以从不同角度稍微思考,甚至我应该这么说,可以互补到现在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评量的方式,可以找到有价值的评量方法,这 是我们比较新创的领域的网络服务公司想要提倡的。

  主持人:用户的数量还是比较重要的,有的人注册了但是很少用,而且信息的真实度,现在网上可信赖的东西不是 很多,很多人觉得不可信,所以对你们这种SNS网络来说,个人信息的可信度、真实度是很重要的参数。你们做过这样的统计和调查吗?你们用户的信息多少是很 真实的?是商务人士或者具体是什么样的类群?

  陈浩源:我先从分析以外的议题来讨论,我用生活中的现象说,在若邻只能真不能假,假的可能会被抛弃,因为若 邻是环绕在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假设你今天是虚情假意用的假的名字上去,人家会看你的背景,我们一上去就希望用户尽量把自己的个人信息填写完整,还是按照个 人过去的历史,学校、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大概从这几个参数里我们去寻找一个和他有重叠关系的人,我们希望他入门的时候是这样来的,如果 你是贸然的,这些背景都不交待不说明,就说今天我是一个ABC的路人甲,一般别人不跟你联,我不知道你的背景和过去,为什么要和你联起来,我们毫无关系。

  如果我们用刚才讲的线联系起来,他可能找不到别人,原因是没有人想和他联,假的可能有,但可能被淘汰掉了,如果他是一个孤岛,其他人在大陆上, 这种孤岛完全无法联起来,我们是用社会的自然现象来做一个自然淘汰,这是其中一个,我们系统本身会在固定的时间做一个清理,很多人不小心没有注册完,有的 人名字不完整,有的知道是做测试的,我们会做清理,我们大部分还是仰赖用户之间的信赖程度和一个人愿意不愿意和他联系起来的很自然的情境下来确定用户背后 的信息是不是精准,我要强调的是这和日常的生活是一样的,你是北大毕业的,北大哪个系?很快就可以串起来的,你在一个地方待得给久,谁都知道你是谁的谁。 问两三个问题就知道你是不是这一行的,你说我是新浪当编辑的,你认识谁吧?都不认识你还假得下去吗?不用特别繁琐的运算机制去做这个事情,用比较接近常识 的情况就可以判断。

  主持人:毛总,你们投资的时候对退出,有没有时间的预期?对若邻这种商业的模式有没有一些考虑?

  毛向辉:最基本的要去想商业模式,这一点是肯定的,对互联网的价值来讲,对任何用户都有一个利益所在,为什 么在这个网站上,为什么要付出,以及这个网站对用户的累积带来什么附加价值,这就是今天几类的商业出发点的考虑,刚才他们讲得非常清楚了,我们更重视人和 人之间真实和信任的关系。很多用户到若邻来,我们今天已经开放了若邻的注册,让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从比较低的门槛进入这样一个社会资本银行的网络应用,因 为可能说,我天天不知道我认识的人在上面,或者还没有人的邮件去达到他邀请他,他可能没有机会去接触到新一代的互联网的应用。我们开放之后,很多人的用户 可能只有自己或者只用一个ABC,一个小狼图腾的名字注册,对他没有什么乐趣,我们没有什么内容给他看,没有图片也没有出位的东西,这些不是我们网站的特 征,两位刚才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中国的互联网很少我真实的用户在上面,但是我们的用户都是真实的,这个领导力会帮助若邻有真实价值的服务,我们可以在上面 和更多的合作伙伴建立我们是基础设施,我们帮他建立社会性网络的平台,他们可以利用这些社会网络关系很快的搭建其他的用户,我们会在过去的基础上积累更多 的产品,会帮助第三方网站增值,这很快会变成收入分享的模式。

  这些用户累积数量大了之后,会变成一个社会性媒体,我也觉得这种媒体模式未必适合传统媒体,它有它的传播模式,好的信息是会长腿的,这个房子很 好,矿泉水很好,我真的有兴趣去推荐我的朋友,这种价值比我在报纸上天天看到这个房子的广告要好得多,这个价值是我们另外一层的考虑。我们鼓励合作伙伴在 我们基础上搭建混合应用,他们会创造价值和我们分享,我们有机制和模式作发展,模式还在探索,我们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索这件事情,但是对我们来讲,我 们也非常有紧迫感,就像我们刚才讲的开放注册一样,用户越早进入这个网络就会看到这个网络的价值,我们的团队从来不去招聘,我们需要的是信任的人,我们希 望我们的客户和用户能够通过我们的网络找到合适的人,这种价值是若邻可能是我们以前没有想到的价值。前几天我要做的一个会,我想找一个同声传译,以前我去 找公司,现在通过若邻网,两三步就找到了,我得到了很好的价格和认证,我们线下聊一下就OK了。对我来说,我完全用了传统不一样的方法来获得和传统一样的 东西,这种事情已经在若邻网上比比皆是,我毫不担心这种商业价值的流失,我们只需要不断的巩固他就好了,变成一个可复制的模式。

  主持人:我这里有一个挑战性的话题,不久前在上海有一个会,因为您之前投了另外一个公司Blogbus,有人问Blogbus和Wealink哪家公司坚持得更长?哪家会先支撑不下去?您当时说若邻可能没有Blogbus长。

  毛向辉:我当时讲的是基本的东西,从若邻角度讲,我们希望它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Blog永远有生存的价值,因为人的方式都会去做,我没有必要针对这个东西去说,只是当时比较开玩笑,因为若邻和关系多一点,我们就用开玩笑的方式去说(笑)。

  潘剑峰:任何一间公司,包括微软,微软说距离倒闭三个月不长,紧迫感在那里了,这个让我们更加的沉下心来看 这个东西,重要的不是说这家公司存在的时间长短压力的假设,这种无法证明真伪,无法说是对的还是错的,重要的是我们在做这个事情,我们在对待用户,很多的 同时基本上都是24小时当中,除了凌晨那一段用户比较少的时间,其他所有的时间我们都在和用户之间做非常密集的交流。最主要的是看若邻在对待用户的态度上 和想要的价值上是否有足够认证,是否有足够的忧患意识面对这个事情。

  主持人:具体的商业模式需要一些探讨,现在来说,任何一种商业模式到用户的发展基数上会自然的出现。我想问一下,这个过程会有多长,德国有行网,日本也有类似的网站,他们已经上市了,得到了一个阶段的成功,若邻什么时候会有一些商业上真正大的进展?

  陈浩源:这个问题我们经常要回答,我们必须面对的是中国互联网的现状,今天愿意买一份报纸,花几元,可能上 新浪还是不要付钱的,因为打电话要充值,他也愿意玩网络游戏的时候充值,但是上若邻他还没有找到一个我在这里付费的原因,但是不代表永远不会有,你参考国 外模式,一个专业服务被接受甚至用户会主动要求,我要求这个付费必须要付费,这样才有保障,这是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要划时间表我划不出来,我必须在这里要 讲到这是国内特色,在国内要很突兀的和用户说明天开始收费,客户走一大半,只能在旁边说,发发短消息行吗?收费的路大家希望有一天会发生,因为协助用户所 创造的商业价值能够更快让类似我们这一类服务的公司得到获利的方法和盈利的方法。

  简单举几个例子,我们有一个用户,也是我们的超级用户王立杰,他和我聊过,我们已经变成若邻的大使,不用驻点但是可以随时推广若邻。他做过两个 事情,第一他们投票让他去参与一个年会,那是一个牛刀小试,后来因为买一款手机,就和经销商谈,他说如果你一次买60台,我就给你一个非常优惠的价格,王 兄就开始在若邻上请邻粉一起协助他,他把规格说得很清楚,把照片贴上去,这已经像一个销售行为,这已经是一度连接的推广,一个星期不到,60部全部人愿意 和他一起去买了,这也算是一种团购的行为。延续刚刚毛先生讲的,这是一个社会价值的体现,不是“来买这个手机多好多好”,但是可以看到一个星期以内把60 个人都找到了,最后有一个很有趣的结构,我们的用户没有买到这个手机,因为他拿到了样机发现有瑕疵,他说用我的名气让大家买到有瑕疵的手机?这样不好,最 后他取消了。用户非常爱护自己的羽毛,不想用自己在互联网的名气去忽悠别人。如果你邀请60多人,有人要参加你的行动是不难的,产品必须要慎选,相对的也 让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取得用户信赖的企业公司品牌要非常小心的做这个事情。如果是一个超级用户捆绑了一个好的产品,和他自己的一个名誉去做一件营销的行 为,所以这个雏形已经形成,而且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所以我们每次在和其他用户谈,这样的情况以后会有更多,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我把它变成用户之间发生的情 景价值,它有一个需求,要买这样一个产品。有一些,可能是未来直接找用户,通过这个用户,我们可以做一些奖励的措施等等,已经开始在演化了。

  主持人:有没有在推进国际版的事情或者还有什么其他具体的计划?

  陈浩源:我们是有一个英文版,但需要一直在调试。我们也发现如果做英文,外面太多红海了,我们倾向目前在国 内的蓝海,深化用户的服务。我们最近推出了一个邻踪侠影,我们也呼吁老大哥新浪能够让我们的邻踪侠影放上去。你在访问一个博客的时候,可以把你的大头放到 上面,播客自己本身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来管理他博客,知道什么人来过,也可以看。原来只是什么人看过你的个人信息,我们发现还不如直接推广到博客也可以使 用,只要你做某一个互动,你需要知道有多少人来,有这些人的大头贴在上面,对于一个博客或者对一个用户自己的被支持度也做了很具体的体现,这个是我们最近 在推出的,我们未来还会陆续推出产品。用户可以现在到若邻的网站直接把这个代码加进去就可以。

  潘剑峰:就等于直接呈现出来,在网背后我非常大的冰山的下层的人,通过这种服务就可以把这些人呈现出来。

  毛向辉:我希望用这根线把互联网整个的空间开放出来,过去这根线是看不见的。

  主持人:很多的网站都是通过这样来推广的,像美国的Flickr、国内的豆瓣等。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圈 子,很适合的产品。目前国内也有一些SNS其他的同业者,包括行网在国内也有分公司,还有其他的公司,但似乎都不是特别的好,可能是生存环境不是特别成 熟,你们对整个领域的看法,和一些竞争对手来讲,你们在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有什么竞争优势?

  陈浩源:其实我们不把它们当竞争对手,我觉得我们像一起创业的伙伴,毕竟在互联网领域里SNS的应用在国内 是刚开始的,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业中,让更多人知道应该怎么样应用SNS的服务。大部分人都有点像外行人看热闹,不热闹觉得就不太行,其实他 慢慢的在转变一个人处理个人和他的关系之间的一种方式,如果你开始使用了,你就可以感受得到,以前你在应用一些普通的手机,你手机没有副本就丢了,现在只 要你换一个就可以重新下载下来,在国内有很多做SNS的朋友和伙伴,我们希望大家都坚持住,不要见利欣喜。摆荡是有一些人掉出来的,原来的用户群一直都有 但是很多人甩出来了,我们是不太摆荡的,大家觉得不是很活跃,我们是非常谨慎的。你经历一个人本来就很谨慎,因为一个失误搞砸了,这个比起今天看不到一个 网站,明天再看,中间影响的层面是不一样的,回应您刚讲的,我们希望其他的SNS网站也会很明显的,也可以在这部分坚持住,我们一起去为在中国SNS的服 务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毛向辉:我和这些同行都认识,很熟悉,若邻很欢迎大家有创新的应用不断的推出来,从资本的角度来讲,我们希 望更多的帮助若邻,希望更多的团队创新之后,变成我们自己共同创业的基础,如果没有其他的人,不是一个寂寞的问题,其实就没有创新了,这是我们从资本的角 度可以将来考虑的问题。

  潘剑峰:从公司看问题,很多时候人们过于偏重看竞争而不去看合作,过去非此即彼,人是多元的,我用MSN和不同的人谈同一个事情,这就说明人们在管理自己产品应用的时候会有比较复杂的需求,不是一家通吃,本身通吃的这种意愿也相对违反用户的本意的,用户更多希望有更好的选择。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聊天差不多就告一段落了,SNS作为一个商业模式来说,在国内是一个很早的阶段,若邻在其中是一个领先者,机会在将来会有,但还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也希望这个阶段快一点到来,今天谢谢各位来这里做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