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长远感”
[一个人的CEO札记(6)]
昨日的《1加1等于2?》,我从企业的视角出发说,对一家公司特别是知识型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有长远感,长远感才能让知识型员工发挥最大的效能。
不过,公司组织让员工有长远感这样的期待是一回事,真实情况是另外一回事,或者说,从个人的角度看,这是另外一回事。对于个人来说,光关注当前的工作,被当前组织的长远感所影响,失去与外面的世界的联系,绝非幸事。
查尔斯·汉迪在《饥饿的灵魂》(1998年)曾引述数据说,英国人在一家公司工作的平均时间是六年。“一份全职工作即是连续6年的工作。”“再没没有任何人能死心塌地地把自己的人生完全交给一个组织,即便有,也顶多6年而已。”
在《饥饿的灵魂》中,汉迪还长篇引述哲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再度孤独》(Alone again: Ethics After Certainty)对这个时代的描述:
在这样的世界,明智且审慎的做法是不做长期计划,也不投资于遥远的未来;决不能被任何特定的地方、群体或理想绑死,即使是为了自己的形象也不必如此,因为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仍然载浮载沉,难以安定,而且根本无法安定下来;让今天的选择做指引才是睿智之举,别妄想什么要掌控未来,也别献身于任何虚无飘渺的东西。换句话说,“深谋远虑”指的就是现在,而且往往也就是避免“承诺”的意思。机会敲门的时候,一定要能自由来去;机会不再之时,也要能抽身离开。
鲍曼以指引的口吻写这段话,其实是反话,汉迪写道,“他(鲍曼)实在看不惯我们现在变得除了自己之外,越来越不属于任何人,也越来越不肯做任何承诺。”
不过,如何应对这种困境,不管是鲍曼还是汉迪,都没有给出答案。他们这样做是对的,因为选择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没有完美、绝对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