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迪的追寻(1)
注:接下来四天的方军商业日记为阅读查尔斯·汉迪《饥饿的灵魂:个人与组织的希望与追寻》(1998)的阅读摘要,同时参引舒马赫的《小的是美好的》,引文如无特别说明即是引自《饥饿的灵魂》。
恢复人生的平衡
“任何事物(甚至连我们自己的生活)都可以商业化这种流行新趋势,似乎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一家医院,以及我的生活,远远甚于区区一桩生意。”“我关切的不仅是较为形而上的人生观与人生目标的付之阙如,更担忧经济神话充斥于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金钱只是生活的工具,并非人生的意义,我们想必得做些什么,才能恢复这个平衡。”
E.F.舒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中,也有类似对把所有东西都赋予价格和认为自私是发展的驱动力的批评,他们两位对如何应对这个问题的设想也非常相似:“这是一个使高级降为低级,及无价变为有价的过程。”“更糟糕的,且具有文明之毁灭性的是,假装每件东西都有一个价格,或换句话说,金钱是所有价值的的最高境界。”舒马赫认为,“为了能找到智慧,首先必须将自己从类似贪婪及妒忌的支配中解放出来。解放之后的平静——哪怕只是暂时的——也能产生洞察事物的智慧,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他们知道生活不仅仅是一桩生意,更察觉出造成生命轨迹真正差异的因素或许是爱、是友谊、是一种对他人的责任感,或是某种理想和信念,而非金钱。到最后,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相信人生确有特定的目标,虽然找到这个目标究竟为何,可能颇为困难,但大多数人对此都有相当程度的野心。”
没有绝对的真理,以及科学、经济学与宗教的误导“科学、经济学与宗教相互竞争的传统,提出了一些所谓的确定,误导了我们的注意力。”
“科学似乎是暗指我们似乎由我们无法控制的力量塑造而成的,因此干脆躺下来好好享受吧。经济学则提出物质方面的繁荣富足才是共同目标,倘若接受这个前提的话,那么根据市场定律与效率原则,其余的一切也将难以抗拒地纷至沓来。宗教也提出了一套自己的谬误理论,并且大力宣扬,说什么只要遵守它们的规则,或信仰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一切都会安好;即使在这个世界里无法如愿,在另一个想象出来的世界里,也一定可以得偿所愿。”
汉迪引述乔治·索罗斯的观点:“他认为这种资本主义本身即造就出一个封闭的社会,而在这种社会里,唯有一样东西是重要的,那就是物质上的成功。他说,一个真正开放的社会,相信天底下没有所谓绝对的真理,所以,必须允许各式各样的信念同时存在,而且要加以保护。每个人都必须能够自由自在地做决定。”
适当的自私(Proper Selfishness)
汉迪这本书的一个主要观点是“适当的自私”,它的字面意思无需解释,但汉迪怕被误读,多解释了几句它背后的涵义:“适当的自私,也是对自我的追寻;矛盾的是,追寻自我最好的方式,往往是竟是通过与他人的纠缠。若想做到适当的自私,靠的就是为自我找到一个超越小我的存在意义,最后才可能承担起尽可能发挥自我的责任。”
汉迪说他这本书的主题是:“我们心里都希望寻找一个比自己更大的目标,因为这么一来,我们才可能将自己提升至一个梦想不到的境界。倘若有这种适当的自私,我们的社会或许会演变成比较好的模式。”
挣脱过去
“每个人都可以从伟大的艺术作品中汲取属于自己的意义,对我来说,《复活》蕴涵了一种隐喻,而非传统的宗教意义,那就是:我们可以自由挣脱过去,并且重新创造自己。如果这么做,我们将更强大,也更为坚定。即使在许多人眼中,目前我的人生算是一大失败,但正如同那幅画中人的一生,最好的还在后头。我不需要像那些士兵一样睡倒在一旁,等待命令。……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过去,最好的永远都还在后头。”
相关资料:《饥饿的灵魂:个人与组织的希望与追寻》,查尔斯·汉迪/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小的是美好的》,E.F.舒马赫/著,译林出版社,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