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迪的追寻(5)
公司是社会的关键组织 “一个可敬的社会将建立在奉行适当的自私的公司之上。它们对生存与成就付出适当的关心,但也会努力成为内在导向,试着去表达它们的个性与信念,而不仅仅是其所有人的工具而已。 ”“这些公司的目标是永续经营,也希望会得到这样的报偿。 ”“公司是社区,不是财产;公司视其员工为公民,也认为他们拥有公民应有的一切权利。公司更了解自己需要一种绝对的执照,才能在员工的社会中运作,而在那里,公司自身也算是公民。 ”企业的白石头 “美国人越来越爱谈论“灵魂”(soul)与组织的性格。他们所谓的灵魂,指的是心灵(spirit)与充斥工作场所的气氛,一种比结构、制度或是财务报酬更重要的东西。 ”“新一代的上班族很想把他们完整的个性一起带到工作的组织中去,他们希望觉得自在,并与组织的目标与价值观一致。网景公司说,“唯有真正想要工作的人才会这么卖力工作;唯有拥有足够自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人,才是真正想要工作的人。” “组织本身有一种感觉,一种让来访者一踏进它的大楼就能呼吸到的感觉,而且往往只需接触在那儿工作的某个员工即感觉得出来。 ”“组织若是禁锢个人的灵魂,任其闷烧而不把它点燃的话,组织本身将充满了浓烟。”雇佣兵与公民 “企业与新知识工作者之间的心理契约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纯粹的商业交易——以金钱交换技能与时间,以更多的金钱换取更好的结果;忘掉一切人与人之间的高贵情操,以贿赂换取忠诚。换句话说,原则上每个人都是为金钱而工作的雇佣兵,被出价最高者所雇佣。为钱而工作的雇佣兵只对自己忠心,对眼前的项目计划也只是暂时尽心尽力,除此之外,对组织绝对不可能鞠躬尽瘁。若要永续经营,这个基础可是很不牢靠的,因为雇佣兵完全没有拿短期利益交换长期利益的心理准备。 ”“组织必须有能力分辨谁是雇佣兵,谁是公民。雇佣兵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殊技能才被雇佣,不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请他们离去。 ”“公民就不同了,他们是组织内的一分子,享有相互的承诺。公民在传统上至少享有居住权、言论自由和司法权,有权分享社会中的财富,也有权通过选举对组织的管理发表意见。相对的,他们也会默默地(或在某些国家明白地)答应服从该国的法律,并且效忠那个国家。” “企业和组织的确是社区,而不是财产;其居民应该更理所当然的被视为公民,而非雇员,更不是人力资源。 ”“共同的承诺依然需要人际间的接触,才能使承诺有真实的感觉。矛盾的是,一个组织变得越虚拟,其员工越是需要会面。不过,这些会面却不相同,不仅与工作有关,跟过程有关;重点在于员工们能够彼此互相认识,而不是他们能在一起做些什么。 ”
相关资料:《饥饿的灵魂:个人与组织的希望与追寻》,查尔斯·汉迪/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1.29.2007
旧闻:Adobe斥1亿推广软件开发平台 Apollo重中之重
Adobe计划投资1 亿美元推广其软件开发平台,其中Apollo是重点。
本周二,Adobe 的官员在Max 开发商大会上披露了这一在未来3-5 年资助第三方软件厂商的计划。Adobe 还公布了预览版Apollo以及其它与开发相关的工具。
与Flash 一样,Apollo是一款可下载的“播放器”,能够在Windows 、Macintosh 、Linux 上运行Web 应用软件。
Apollo与Flash 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采用它的Web 应用软件无需浏览器就能够运行,而且能够象其它桌面软件一样运行。例如,这意味着应用软件能够在联机或脱机状态下运行,可以读写存储在本机上的文件。
Apollo显示了Adobe 在开发工具市场上的野心,它希望能够成为Web 开发人员和界面设计人员所使用工具的提供商。Adobe 首席执行官布鲁斯在主题演讲中说,Apollo是Adobe 公司中最令它激动的一款产品。
他说,许多网站都没有充分利用目前的Web 环境中更好的用户界面。他说,从一定程度上说,我认为Adobe 正在试图利用Apollo完成桌面出版革命。
Adobe 官员表示,Adobe 希望通过销售与包括Flash 和Adobe Acrobat 在内的前端显示工具在内的开发工具和服务器软件,利用Apollo开发平台获取收入。
熟悉Apollo分析人士和开发人员表示,这款软件非常重要,因为它在不需要Web 开发人员掌握大量新工具的情况下向他们提供了新的机会。
开发人员可以使用Flex Builder开发Apollo应用软件,Apollo能够运行采用JavaScript和HTML编写的Web 应用软件,这意味着AJAX风格的应用软件可以与Apollo协作运行。
在周三举行的一次媒体和分析人士会议上,Adobe 的高级副总裁、首席软件设计师林奇表示,Adobe 将利用Apollo开发其未来的产品。
他展示了一款名为Filo的互联网电视播放器。Filo使用户能够获取通过RSS 发布的视频feeds ,通过流式视频或下载内容的方式显示视频内容。林奇的演示表明,视频创作者可以自动地修改Filo的界面。
本周二,Adobe 的官员在Max 开发商大会上披露了这一在未来3-5 年资助第三方软件厂商的计划。Adobe 还公布了预览版Apollo以及其它与开发相关的工具。
与Flash 一样,Apollo是一款可下载的“播放器”,能够在Windows 、Macintosh 、Linux 上运行Web 应用软件。
Apollo与Flash 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采用它的Web 应用软件无需浏览器就能够运行,而且能够象其它桌面软件一样运行。例如,这意味着应用软件能够在联机或脱机状态下运行,可以读写存储在本机上的文件。
Apollo显示了Adobe 在开发工具市场上的野心,它希望能够成为Web 开发人员和界面设计人员所使用工具的提供商。Adobe 首席执行官布鲁斯在主题演讲中说,Apollo是Adobe 公司中最令它激动的一款产品。
他说,许多网站都没有充分利用目前的Web 环境中更好的用户界面。他说,从一定程度上说,我认为Adobe 正在试图利用Apollo完成桌面出版革命。
Adobe 官员表示,Adobe 希望通过销售与包括Flash 和Adobe Acrobat 在内的前端显示工具在内的开发工具和服务器软件,利用Apollo开发平台获取收入。
熟悉Apollo分析人士和开发人员表示,这款软件非常重要,因为它在不需要Web 开发人员掌握大量新工具的情况下向他们提供了新的机会。
开发人员可以使用Flex Builder开发Apollo应用软件,Apollo能够运行采用JavaScript和HTML编写的Web 应用软件,这意味着AJAX风格的应用软件可以与Apollo协作运行。
在周三举行的一次媒体和分析人士会议上,Adobe 的高级副总裁、首席软件设计师林奇表示,Adobe 将利用Apollo开发其未来的产品。
他展示了一款名为Filo的互联网电视播放器。Filo使用户能够获取通过RSS 发布的视频feeds ,通过流式视频或下载内容的方式显示视频内容。林奇的演示表明,视频创作者可以自动地修改Filo的界面。
Adobe系统公司将向国际标准组织ISO提交有关将PDF列为国际标准的详细计划
美国软件巨头Adobe系统公司将向国际标准组织ISO提交有关将PDF列为国际标准的详细计划.Adobe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和首席软件架构师凯尔文·里奇表示,之前,PDF文件格式的一些子集已经被标准化,比如有关一个将文档存档的组件.不多,最近几年来,Adobe公司的客户,尤其是政府客户,一直在提醒该公司,如果PDF成为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那么他们在支持PDF格式方面将获得更大的信心.
再说“长远感”
再说“长远感”
[一个人的CEO札记(6)]
昨日的《1加1等于2?》,我从企业的视角出发说,对一家公司特别是知识型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有长远感,长远感才能让知识型员工发挥最大的效能。
不过,公司组织让员工有长远感这样的期待是一回事,真实情况是另外一回事,或者说,从个人的角度看,这是另外一回事。对于个人来说,光关注当前的工作,被当前组织的长远感所影响,失去与外面的世界的联系,绝非幸事。
查尔斯·汉迪在《饥饿的灵魂》(1998年)曾引述数据说,英国人在一家公司工作的平均时间是六年。“一份全职工作即是连续6年的工作。”“再没没有任何人能死心塌地地把自己的人生完全交给一个组织,即便有,也顶多6年而已。”
在《饥饿的灵魂》中,汉迪还长篇引述哲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再度孤独》(Alone again: Ethics After Certainty)对这个时代的描述:
在这样的世界,明智且审慎的做法是不做长期计划,也不投资于遥远的未来;决不能被任何特定的地方、群体或理想绑死,即使是为了自己的形象也不必如此,因为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仍然载浮载沉,难以安定,而且根本无法安定下来;让今天的选择做指引才是睿智之举,别妄想什么要掌控未来,也别献身于任何虚无飘渺的东西。换句话说,“深谋远虑”指的就是现在,而且往往也就是避免“承诺”的意思。机会敲门的时候,一定要能自由来去;机会不再之时,也要能抽身离开。
鲍曼以指引的口吻写这段话,其实是反话,汉迪写道,“他(鲍曼)实在看不惯我们现在变得除了自己之外,越来越不属于任何人,也越来越不肯做任何承诺。”
不过,如何应对这种困境,不管是鲍曼还是汉迪,都没有给出答案。他们这样做是对的,因为选择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没有完美、绝对正确的答案。
[一个人的CEO札记(6)]
昨日的《1加1等于2?》,我从企业的视角出发说,对一家公司特别是知识型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有长远感,长远感才能让知识型员工发挥最大的效能。
不过,公司组织让员工有长远感这样的期待是一回事,真实情况是另外一回事,或者说,从个人的角度看,这是另外一回事。对于个人来说,光关注当前的工作,被当前组织的长远感所影响,失去与外面的世界的联系,绝非幸事。
查尔斯·汉迪在《饥饿的灵魂》(1998年)曾引述数据说,英国人在一家公司工作的平均时间是六年。“一份全职工作即是连续6年的工作。”“再没没有任何人能死心塌地地把自己的人生完全交给一个组织,即便有,也顶多6年而已。”
在《饥饿的灵魂》中,汉迪还长篇引述哲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再度孤独》(Alone again: Ethics After Certainty)对这个时代的描述:
在这样的世界,明智且审慎的做法是不做长期计划,也不投资于遥远的未来;决不能被任何特定的地方、群体或理想绑死,即使是为了自己的形象也不必如此,因为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仍然载浮载沉,难以安定,而且根本无法安定下来;让今天的选择做指引才是睿智之举,别妄想什么要掌控未来,也别献身于任何虚无飘渺的东西。换句话说,“深谋远虑”指的就是现在,而且往往也就是避免“承诺”的意思。机会敲门的时候,一定要能自由来去;机会不再之时,也要能抽身离开。
鲍曼以指引的口吻写这段话,其实是反话,汉迪写道,“他(鲍曼)实在看不惯我们现在变得除了自己之外,越来越不属于任何人,也越来越不肯做任何承诺。”
不过,如何应对这种困境,不管是鲍曼还是汉迪,都没有给出答案。他们这样做是对的,因为选择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没有完美、绝对正确的答案。
每个人都是自己过去的奴隶
每个人都是自己过去的奴隶
昨天傍晚和汉声的黄永松先生聊天,听他讲过去的故事,他怎么一步步做汉声,怎么深入那些庞杂的主题,从民间传统文化到古迹保护,从童玩到食品……我本来以为那会是很复杂的故事,他却话从头说,后面的所有的主题,都可以追到最初的几个大主题,由它们生发、勾连。后来,我又请他给我找出他的那张“大表”,所有的线索,都被放入这张图表中,各得其所。
我又很关心,他怎么能深入如此多的事情?他说容易,一个主题,专或许很难,但“搞通”了就好。这个通,有多重含义,首先,是把一个主题搞通。其次是,发现复杂背后的简单。比如他研究“中国结”,发现看似复杂多变的中国结,其实可以总结为11种基本结,其他不过是组合。我理解,他说的的这个通,不仅仅是一个主题的通,其实,也是相互之间的通。老先生还说,什么东西我都不怕,我去钻研,他去荷兰研究荷兰给郑成功的降书,成功发现原来荷兰博物馆里的降书,背面还有字。我们出门的时候,看到汉声刚做到的有机食物的书,他很兴奋地给我们讲,里面的菜谱都是我们自己在工作室的厨房做的。
我曾经做过一个醒目的幻灯片,黑底、红色图案、白字,上面只有几个字“每个人都是自己过去的奴隶”。这并不是悲观,只是为了醒目。说起来,这句话有两重含义:首先,每个人都是自身过去的产物,并且这个过去,有一个最本源的东西,东走西突,最后或许发现依然在那个本源。林语堂曾经说(大意),许多西化的中国人,等到三四十岁,发现还是宽松的大褂子更舒服自在,那才是中国。其次,这句话说了一个现实,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同时又展示一个我们始终要突破的困境:如何突破这种束缚。
所有的事,都是这现实和突破之间。最初想起这句话是看李安的故事。他的艺术根源大体是家庭和文化冲突,和他性格上的温和。(他的温和力量是我见过最具穿透力的力量。)当时激起我这个想法的却是这样一个故事:《卧虎藏龙》出来之后,李安发现一切都变了,过去,他还是新秀,突然之间,世界各地都要给他办回顾展了。李安如何突破?结果我们都看到了,就是《断背山》。换个视角看,《断背山》却又处处展现李安的根源。
人的根源,可能是性格特征,可能是第一份工作,可能是一个耿耿于怀的不足……这个列表值得仔细想,详细列。我们每个人因而都有两件事要做:想自己的根源,想如何突破。
本篇为将持续写作的“一个人的CEO”的第一篇,9月《CEO》封面为《一个人的CEO》,我和同事们讨论了宁浩、徐静蕾、袁岳、keso、田同生以及凤凰卫视的故事,后来发现这是太有趣的话题了。我将在方军商业日记中不定期写下对这个主题的一些片段想法。
昨天傍晚和汉声的黄永松先生聊天,听他讲过去的故事,他怎么一步步做汉声,怎么深入那些庞杂的主题,从民间传统文化到古迹保护,从童玩到食品……我本来以为那会是很复杂的故事,他却话从头说,后面的所有的主题,都可以追到最初的几个大主题,由它们生发、勾连。后来,我又请他给我找出他的那张“大表”,所有的线索,都被放入这张图表中,各得其所。
我又很关心,他怎么能深入如此多的事情?他说容易,一个主题,专或许很难,但“搞通”了就好。这个通,有多重含义,首先,是把一个主题搞通。其次是,发现复杂背后的简单。比如他研究“中国结”,发现看似复杂多变的中国结,其实可以总结为11种基本结,其他不过是组合。我理解,他说的的这个通,不仅仅是一个主题的通,其实,也是相互之间的通。老先生还说,什么东西我都不怕,我去钻研,他去荷兰研究荷兰给郑成功的降书,成功发现原来荷兰博物馆里的降书,背面还有字。我们出门的时候,看到汉声刚做到的有机食物的书,他很兴奋地给我们讲,里面的菜谱都是我们自己在工作室的厨房做的。
我曾经做过一个醒目的幻灯片,黑底、红色图案、白字,上面只有几个字“每个人都是自己过去的奴隶”。这并不是悲观,只是为了醒目。说起来,这句话有两重含义:首先,每个人都是自身过去的产物,并且这个过去,有一个最本源的东西,东走西突,最后或许发现依然在那个本源。林语堂曾经说(大意),许多西化的中国人,等到三四十岁,发现还是宽松的大褂子更舒服自在,那才是中国。其次,这句话说了一个现实,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同时又展示一个我们始终要突破的困境:如何突破这种束缚。
所有的事,都是这现实和突破之间。最初想起这句话是看李安的故事。他的艺术根源大体是家庭和文化冲突,和他性格上的温和。(他的温和力量是我见过最具穿透力的力量。)当时激起我这个想法的却是这样一个故事:《卧虎藏龙》出来之后,李安发现一切都变了,过去,他还是新秀,突然之间,世界各地都要给他办回顾展了。李安如何突破?结果我们都看到了,就是《断背山》。换个视角看,《断背山》却又处处展现李安的根源。
人的根源,可能是性格特征,可能是第一份工作,可能是一个耿耿于怀的不足……这个列表值得仔细想,详细列。我们每个人因而都有两件事要做:想自己的根源,想如何突破。
本篇为将持续写作的“一个人的CEO”的第一篇,9月《CEO》封面为《一个人的CEO》,我和同事们讨论了宁浩、徐静蕾、袁岳、keso、田同生以及凤凰卫视的故事,后来发现这是太有趣的话题了。我将在方军商业日记中不定期写下对这个主题的一些片段想法。
1.28.2007
汉迪的追寻(4)
.....注:这篇方军商业日记为阅读查尔斯·汉迪《饥饿的灵魂:个人与组织的希望与追寻》(1998)的阅读摘要,同时参引舒马赫的《小的是美好的》,引文如无特别说明即是引自《饥饿的灵魂》。
.....适当的自私
.....“问题是在企图杨名立万的同时,我忽略了一件事:我不曾专注于‘我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件事。”
.....“我称之为‘适当的自私’的观念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之上,那就是我们免不了与他人有所纠缠,哪怕有时内心不愿意;但我们承认,关心自己,并且发现自己究竟是谁是适当的,因为这项发现终究会使我们了解,自尊只可能来自于责任感,来自于对其他人、其他事的责任感。矛盾的是,我们惟有在面对与自己无关的事(如对他人的爱、追求的理想或使命、对群体或组织的奉献),而且只有在丧失自我之后,才可能真正找到自己。我们因为周围世界的改变而不得不自私,但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自私。如果有更多人如此选择的话,我们就可以让制度为大家所用,而不是反其道而行。”
.....白石头
.....“我在书桌上放了一颗白色的小石头,它指的是《圣经》‘启示录’中一段神秘的章节。这段话是这么说的:”
.....“得胜的人,”圣灵说,“我要给他一颗白石头……石头上写着一个新名字,除了领取者外,没有人知道这个名字。”
.....“它是说,如果我‘得胜’了,我终将发现我真正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是隐藏起来的另一个自我。人生就在追寻这颗白石头。每个人的白石头都长得不一样。”
.....“迈开步子走向通往白石头的路,并不是要大家眼里只有自己,而是要劝告你别穿不合身的衣服。换句话说,就是别伪装,否则你是在浪费生命。”
.....“我们被自己的工作角色框住,但这只是一部分而已。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家人、亲戚、朋友、同事,跟我们相关的人怎么刊我们,我们就是什么样子。和亲朋好友见面时,我很清楚自己对他们的工作或企业并不是真的很感兴趣……我了解也珍视他们私人的一面。我和他们的身份根植于相互的情感与共同的经历。他们看到的‘我’不同于其他人。”
.....“商业研究课程最糟糕的一面,在于假定商人是理性的傻子,毫无情感或是任何的责任感。”
.....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一位企图整合经济学与生物学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胡萝卜与达尔文的棒子,如今已使得性格形成成为在许多工业化国家都被彻底遗忘的主题。” “只有在对自己感到满意的时候,才可能对他人有所用处。”
.....足够原则
.....
“玫瑰若要开花,就需要修建枝叶。”
.....“为了往前走,我们必须学着说‘不’。‘足够’的标准定得越低,其实也越早可以尝到丰足的滋味,也会觉得更自由。” .....“渴望的贫乏对不断探索人生所有可能性而言,或许是致命的。除非想象力得到激发,感观得到唤醒,创意与问题也被激发出来,否则‘足够’也许是指完全停止的意思,而不是跃向更新的事物。”
.....“我们在这个世上留下的痕迹,是惟一可以确定的、暂时的不朽形式,也是我们最后找到自己真正身份的地方。” .....崇高事物的传播工具
.....“英国剧作家艾伦·班尼特在一篇散文中,描述少年时的他曾经如何去听利兹的交响音乐会,之后再跟几位音乐家搭电车回家。那些音乐家‘就坐在那儿,看起来寒伧又普通,嘴里往往含着烟草,距离他们曾经弹奏的德彪西、沃尔顿与勃拉姆斯的世界隔了十万八千里。这是给我上的第一课……身着雨衣的普通中年人,却可能是崇高事物的传播工具。’
.....“我们都可以做一些激发别人想象的事。”
.....相关资料:《饥饿的灵魂:个人与组织的希望与追寻》,查尔斯·汉迪/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适当的自私
.....“问题是在企图杨名立万的同时,我忽略了一件事:我不曾专注于‘我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件事。”
.....“我称之为‘适当的自私’的观念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之上,那就是我们免不了与他人有所纠缠,哪怕有时内心不愿意;但我们承认,关心自己,并且发现自己究竟是谁是适当的,因为这项发现终究会使我们了解,自尊只可能来自于责任感,来自于对其他人、其他事的责任感。矛盾的是,我们惟有在面对与自己无关的事(如对他人的爱、追求的理想或使命、对群体或组织的奉献),而且只有在丧失自我之后,才可能真正找到自己。我们因为周围世界的改变而不得不自私,但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自私。如果有更多人如此选择的话,我们就可以让制度为大家所用,而不是反其道而行。”
.....白石头
.....“我在书桌上放了一颗白色的小石头,它指的是《圣经》‘启示录’中一段神秘的章节。这段话是这么说的:”
.....“得胜的人,”圣灵说,“我要给他一颗白石头……石头上写着一个新名字,除了领取者外,没有人知道这个名字。”
.....“它是说,如果我‘得胜’了,我终将发现我真正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是隐藏起来的另一个自我。人生就在追寻这颗白石头。每个人的白石头都长得不一样。”
.....“迈开步子走向通往白石头的路,并不是要大家眼里只有自己,而是要劝告你别穿不合身的衣服。换句话说,就是别伪装,否则你是在浪费生命。”
.....“我们被自己的工作角色框住,但这只是一部分而已。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家人、亲戚、朋友、同事,跟我们相关的人怎么刊我们,我们就是什么样子。和亲朋好友见面时,我很清楚自己对他们的工作或企业并不是真的很感兴趣……我了解也珍视他们私人的一面。我和他们的身份根植于相互的情感与共同的经历。他们看到的‘我’不同于其他人。”
.....“商业研究课程最糟糕的一面,在于假定商人是理性的傻子,毫无情感或是任何的责任感。”
.....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一位企图整合经济学与生物学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胡萝卜与达尔文的棒子,如今已使得性格形成成为在许多工业化国家都被彻底遗忘的主题。” “只有在对自己感到满意的时候,才可能对他人有所用处。”
.....足够原则
.....
“玫瑰若要开花,就需要修建枝叶。”
.....“为了往前走,我们必须学着说‘不’。‘足够’的标准定得越低,其实也越早可以尝到丰足的滋味,也会觉得更自由。” .....“渴望的贫乏对不断探索人生所有可能性而言,或许是致命的。除非想象力得到激发,感观得到唤醒,创意与问题也被激发出来,否则‘足够’也许是指完全停止的意思,而不是跃向更新的事物。”
.....“我们在这个世上留下的痕迹,是惟一可以确定的、暂时的不朽形式,也是我们最后找到自己真正身份的地方。” .....崇高事物的传播工具
.....“英国剧作家艾伦·班尼特在一篇散文中,描述少年时的他曾经如何去听利兹的交响音乐会,之后再跟几位音乐家搭电车回家。那些音乐家‘就坐在那儿,看起来寒伧又普通,嘴里往往含着烟草,距离他们曾经弹奏的德彪西、沃尔顿与勃拉姆斯的世界隔了十万八千里。这是给我上的第一课……身着雨衣的普通中年人,却可能是崇高事物的传播工具。’
.....“我们都可以做一些激发别人想象的事。”
.....相关资料:《饥饿的灵魂:个人与组织的希望与追寻》,查尔斯·汉迪/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汉迪的追寻(3)
.....注:这篇方军商业日记为阅读查尔斯·汉迪《饥饿的灵魂:个人与组织的希望与追寻》(1998)的阅读摘要,同时参引舒马赫的《小的是美好的》,引文如无特别说明即是引自《饥饿的灵魂》。
.....真正的社会革命
.....“效率与市场虽有其瑕疵,但也有其用处。它们既不是解决我们两难困境的完整答案,也非唯一理由。它们提供我们生活所需的部分内容,而绝非生活的目标。”
.....“近30年来,真正的社会革命即是:过去,我们只要做了一个重大决定,生活当中的大多数事情就已经为我们安排妥当了;而如今,我们却处于不得不为自己命运负责的世界。”(这里的“重大决定”指的是到哪家企业工作的决定。)
.....马克斯·弗里希(Max Frisch):“现在我们可以为所欲为了,唯一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什么?”
.....“平心而论,我们无法为自己制定一套规则,而又为别人制定另外一套。大家若是对人生的目标没有一些共识,而我们对自己的期望与别人的期望之间没有取得平衡,社会将形同战场,大家只会争先恐后。”
.....天竺葵理论
.....天竺葵理论:视自己为收到更大力量操纵的个体
.....“这整个议题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真的没什么选择,也就没有必要去操心人生有何目的,也不必希望从人生中得到什么。”
.....“你可以像我一样,相信人类不只是一棵可以走动的天竺葵,而是已经进化成具有自觉能力的生物,只要下决心去做,就能够影响我们自己的行为。” “我之所以排斥超乎一切的决定论,是因为除非我深信自己有能力去影响人生,否则就会觉得人生毫无意义。……我相信我可以在周围世界留下痕迹,不管这个痕迹是好是坏,最终使得人生有趣的就是这个。”
.....“自由选择权”是我们最重要的特权。
.....“我认为,人们必须为自己的命运负责,许多人却推卸这个责任。我深信这是落在每一个人肩上的责任,而我们也无法回避。”
.....相关资料:《饥饿的灵魂:个人与组织的希望与追寻》,查尔斯·汉迪/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真正的社会革命
.....“效率与市场虽有其瑕疵,但也有其用处。它们既不是解决我们两难困境的完整答案,也非唯一理由。它们提供我们生活所需的部分内容,而绝非生活的目标。”
.....“近30年来,真正的社会革命即是:过去,我们只要做了一个重大决定,生活当中的大多数事情就已经为我们安排妥当了;而如今,我们却处于不得不为自己命运负责的世界。”(这里的“重大决定”指的是到哪家企业工作的决定。)
.....马克斯·弗里希(Max Frisch):“现在我们可以为所欲为了,唯一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什么?”
.....“平心而论,我们无法为自己制定一套规则,而又为别人制定另外一套。大家若是对人生的目标没有一些共识,而我们对自己的期望与别人的期望之间没有取得平衡,社会将形同战场,大家只会争先恐后。”
.....天竺葵理论
.....天竺葵理论:视自己为收到更大力量操纵的个体
.....“这整个议题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真的没什么选择,也就没有必要去操心人生有何目的,也不必希望从人生中得到什么。”
.....“你可以像我一样,相信人类不只是一棵可以走动的天竺葵,而是已经进化成具有自觉能力的生物,只要下决心去做,就能够影响我们自己的行为。” “我之所以排斥超乎一切的决定论,是因为除非我深信自己有能力去影响人生,否则就会觉得人生毫无意义。……我相信我可以在周围世界留下痕迹,不管这个痕迹是好是坏,最终使得人生有趣的就是这个。”
.....“自由选择权”是我们最重要的特权。
.....“我认为,人们必须为自己的命运负责,许多人却推卸这个责任。我深信这是落在每一个人肩上的责任,而我们也无法回避。”
.....相关资料:《饥饿的灵魂:个人与组织的希望与追寻》,查尔斯·汉迪/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汉迪的追寻(2)
.....注:这篇方军商业日记为阅读查尔斯·汉迪《饥饿的灵魂:个人与组织的希望与追寻》(1998)的阅读摘要,同时参引舒马赫的《小的是美好的》,引文如无特别说明即是引自《饥饿的灵魂》。
.....市场的五个困境
.....1,人为市场并不管用。“市场是个伟大的发明,但它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提供消费者不同价格与不同选择。除去其中任何一项要素,最后你所服务的将是一批官僚,而非广大的消费者。”
.....2,市场水平可能降低。“市场不断在迎合消费者,不过,有时候尽管价钱相同,消费者却并不总是能得到最好的商品。”
.....以MBA教育为例。“这里有两种市场:直接市场(immediate market),也就是学生,希望课程越短越好,但学位必须是正宗的;最终市场(ultimate market),也就是企业,并不总是像学生所希望的那么识货。学校于是承受另一种诱惑,把课程压缩成更吸引潜在学生的模样。但愿这样做不会坏了企业的胃口。”
.....3,市场走向全球化。“在亚当·斯密那简单得多的世界里,惨遭损失的人仍然可以分享一些社区所得到的好处,也至少可以正视或甚至认识那些强迫他们做此牺牲的人。最终这一切很可能是个双赢的竞赛,但还得看你认为竞赛的场地有多大。“世界”这个场地可能真的大到人们难以理解的地步。它要求我们以大多数人的福祉为源自,必要的时候要牺牲个人的利益。全球市场似乎是个残酷的地方,但是保护手段却只有短期的功效。”
.....4,赢家通吃。“市场将会驱使一切事物走向同一标准。最后所有东西不是最好,就是最便宜。” .....以律师业为例。“你如何判断哪个律师是最好的呢?价格就成了一个绝好的指标。旧有的衡量标准(也就是价格与品质的关联性)于是土崩瓦解。即使只能多得10%而要付出3倍的价钱,只要能负担得起,我们也心甘情愿地选择较昂贵的律师,因为我们就是要那多出来的10%,无论花多大代价都不在乎。” .....“市场不应该让少数人赚得盆满钵满,而其他人却饥不果腹,就算消费者愿意付出高昂的代价,也不应该。” .....5,忽视免费的东西。“任何东西只要没有价码,市场就会视而不见。自然生态环境是最明显的例子。”还有无偿工作。 .....亚当·斯密的警告
.....“亚当·斯密说,劳动力的划分驱动了经济繁荣,但也导致许多人‘不仅无法喜欢或加入任何理性的交谈,而且也难以产生任何雍容大度、高贵或温柔的情操,因此就连对私生活中许多最普通的责任,也无法形成任何公正的判断。至于对大规模且影响深远的国家利益,更是完全没有能力加以论断。’”
.....“然而,当时甚至现在,我们却把国家的未来交付到这样的人手里,因为他们通常是最成功的人。” .
....“公司内部的竞争哲学除了会激励人们效忠于所属的公司之外,头一个就会考虑自己的利益。一时间,他们醉心于个人的表现,极力争取肯定,不过长远来看,竞争将粉碎个人对组织的忠诚,导致不同部门、国家与文化之间的合作变得越发不可能。更叫人难以察觉的是,人们将失去对时间的客观感知,因为他们越来越专注于眼前的工作,不再接触外面的世界,不关心焦点意外的市场,也不知道一班人在想什么,或有什么感觉。”
.....“效率或许是社会永续存在的必要条件,然而它和它所属的经济模式却无法带领我们找到渴望的答案——也就是生命的意义何在。我们可能需要创造更多纯经济领域之外的活动,而这些活动的动机与效率无关,却较偏向于内心的满足与价值。”
.....凯恩斯说,“一旦经济问题得到解决,人类的传统目标将被剥夺,也将面临真正的问题,也是经济学将会面对的问题——如何活得有智慧、获得惬意且圆满。”
.....“一切都没有改变。我们可能在更优秀的管理理论中寻求解决之道,这类理论把人类的极限与潜力都考虑在内;或者产生一种新的经济观,不仅计算物质成本,也考究它的真正价值。但是,这两种改革也只有在一种情形之下才会发生,那就是我们都更希望了解自己希望从人生中得到些什么,而且是既为自己,也为别人着想。最后,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对人生的新的认识,这种认识使我们认清金钱应有的价值,而非高估它的价值。” .....“拯救这个人类世界别无他法,惟有靠人心,人的反省力、人的顺从心与人的责任感。若是全世界人类无法下定决心找回自觉,一切皆不会改善,这个世界终将迈向无法避免的大灾难。”
.....相关资料:《饥饿的灵魂:个人与组织的希望与追寻》,查尔斯·汉迪/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市场的五个困境
.....1,人为市场并不管用。“市场是个伟大的发明,但它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提供消费者不同价格与不同选择。除去其中任何一项要素,最后你所服务的将是一批官僚,而非广大的消费者。”
.....2,市场水平可能降低。“市场不断在迎合消费者,不过,有时候尽管价钱相同,消费者却并不总是能得到最好的商品。”
.....以MBA教育为例。“这里有两种市场:直接市场(immediate market),也就是学生,希望课程越短越好,但学位必须是正宗的;最终市场(ultimate market),也就是企业,并不总是像学生所希望的那么识货。学校于是承受另一种诱惑,把课程压缩成更吸引潜在学生的模样。但愿这样做不会坏了企业的胃口。”
.....3,市场走向全球化。“在亚当·斯密那简单得多的世界里,惨遭损失的人仍然可以分享一些社区所得到的好处,也至少可以正视或甚至认识那些强迫他们做此牺牲的人。最终这一切很可能是个双赢的竞赛,但还得看你认为竞赛的场地有多大。“世界”这个场地可能真的大到人们难以理解的地步。它要求我们以大多数人的福祉为源自,必要的时候要牺牲个人的利益。全球市场似乎是个残酷的地方,但是保护手段却只有短期的功效。”
.....4,赢家通吃。“市场将会驱使一切事物走向同一标准。最后所有东西不是最好,就是最便宜。” .....以律师业为例。“你如何判断哪个律师是最好的呢?价格就成了一个绝好的指标。旧有的衡量标准(也就是价格与品质的关联性)于是土崩瓦解。即使只能多得10%而要付出3倍的价钱,只要能负担得起,我们也心甘情愿地选择较昂贵的律师,因为我们就是要那多出来的10%,无论花多大代价都不在乎。” .....“市场不应该让少数人赚得盆满钵满,而其他人却饥不果腹,就算消费者愿意付出高昂的代价,也不应该。” .....5,忽视免费的东西。“任何东西只要没有价码,市场就会视而不见。自然生态环境是最明显的例子。”还有无偿工作。 .....亚当·斯密的警告
.....“亚当·斯密说,劳动力的划分驱动了经济繁荣,但也导致许多人‘不仅无法喜欢或加入任何理性的交谈,而且也难以产生任何雍容大度、高贵或温柔的情操,因此就连对私生活中许多最普通的责任,也无法形成任何公正的判断。至于对大规模且影响深远的国家利益,更是完全没有能力加以论断。’”
.....“然而,当时甚至现在,我们却把国家的未来交付到这样的人手里,因为他们通常是最成功的人。” .
....“公司内部的竞争哲学除了会激励人们效忠于所属的公司之外,头一个就会考虑自己的利益。一时间,他们醉心于个人的表现,极力争取肯定,不过长远来看,竞争将粉碎个人对组织的忠诚,导致不同部门、国家与文化之间的合作变得越发不可能。更叫人难以察觉的是,人们将失去对时间的客观感知,因为他们越来越专注于眼前的工作,不再接触外面的世界,不关心焦点意外的市场,也不知道一班人在想什么,或有什么感觉。”
.....“效率或许是社会永续存在的必要条件,然而它和它所属的经济模式却无法带领我们找到渴望的答案——也就是生命的意义何在。我们可能需要创造更多纯经济领域之外的活动,而这些活动的动机与效率无关,却较偏向于内心的满足与价值。”
.....凯恩斯说,“一旦经济问题得到解决,人类的传统目标将被剥夺,也将面临真正的问题,也是经济学将会面对的问题——如何活得有智慧、获得惬意且圆满。”
.....“一切都没有改变。我们可能在更优秀的管理理论中寻求解决之道,这类理论把人类的极限与潜力都考虑在内;或者产生一种新的经济观,不仅计算物质成本,也考究它的真正价值。但是,这两种改革也只有在一种情形之下才会发生,那就是我们都更希望了解自己希望从人生中得到些什么,而且是既为自己,也为别人着想。最后,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对人生的新的认识,这种认识使我们认清金钱应有的价值,而非高估它的价值。” .....“拯救这个人类世界别无他法,惟有靠人心,人的反省力、人的顺从心与人的责任感。若是全世界人类无法下定决心找回自觉,一切皆不会改善,这个世界终将迈向无法避免的大灾难。”
.....相关资料:《饥饿的灵魂:个人与组织的希望与追寻》,查尔斯·汉迪/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汉迪的追寻(1)
汉迪的追寻(1)
注:接下来四天的方军商业日记为阅读查尔斯·汉迪《饥饿的灵魂:个人与组织的希望与追寻》(1998)的阅读摘要,同时参引舒马赫的《小的是美好的》,引文如无特别说明即是引自《饥饿的灵魂》。
恢复人生的平衡
“任何事物(甚至连我们自己的生活)都可以商业化这种流行新趋势,似乎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一家医院,以及我的生活,远远甚于区区一桩生意。”“我关切的不仅是较为形而上的人生观与人生目标的付之阙如,更担忧经济神话充斥于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金钱只是生活的工具,并非人生的意义,我们想必得做些什么,才能恢复这个平衡。”
E.F.舒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中,也有类似对把所有东西都赋予价格和认为自私是发展的驱动力的批评,他们两位对如何应对这个问题的设想也非常相似:“这是一个使高级降为低级,及无价变为有价的过程。”“更糟糕的,且具有文明之毁灭性的是,假装每件东西都有一个价格,或换句话说,金钱是所有价值的的最高境界。”舒马赫认为,“为了能找到智慧,首先必须将自己从类似贪婪及妒忌的支配中解放出来。解放之后的平静——哪怕只是暂时的——也能产生洞察事物的智慧,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他们知道生活不仅仅是一桩生意,更察觉出造成生命轨迹真正差异的因素或许是爱、是友谊、是一种对他人的责任感,或是某种理想和信念,而非金钱。到最后,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相信人生确有特定的目标,虽然找到这个目标究竟为何,可能颇为困难,但大多数人对此都有相当程度的野心。”
没有绝对的真理,以及科学、经济学与宗教的误导“科学、经济学与宗教相互竞争的传统,提出了一些所谓的确定,误导了我们的注意力。”
“科学似乎是暗指我们似乎由我们无法控制的力量塑造而成的,因此干脆躺下来好好享受吧。经济学则提出物质方面的繁荣富足才是共同目标,倘若接受这个前提的话,那么根据市场定律与效率原则,其余的一切也将难以抗拒地纷至沓来。宗教也提出了一套自己的谬误理论,并且大力宣扬,说什么只要遵守它们的规则,或信仰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一切都会安好;即使在这个世界里无法如愿,在另一个想象出来的世界里,也一定可以得偿所愿。”
汉迪引述乔治·索罗斯的观点:“他认为这种资本主义本身即造就出一个封闭的社会,而在这种社会里,唯有一样东西是重要的,那就是物质上的成功。他说,一个真正开放的社会,相信天底下没有所谓绝对的真理,所以,必须允许各式各样的信念同时存在,而且要加以保护。每个人都必须能够自由自在地做决定。”
适当的自私(Proper Selfishness)
汉迪这本书的一个主要观点是“适当的自私”,它的字面意思无需解释,但汉迪怕被误读,多解释了几句它背后的涵义:“适当的自私,也是对自我的追寻;矛盾的是,追寻自我最好的方式,往往是竟是通过与他人的纠缠。若想做到适当的自私,靠的就是为自我找到一个超越小我的存在意义,最后才可能承担起尽可能发挥自我的责任。”
汉迪说他这本书的主题是:“我们心里都希望寻找一个比自己更大的目标,因为这么一来,我们才可能将自己提升至一个梦想不到的境界。倘若有这种适当的自私,我们的社会或许会演变成比较好的模式。”
挣脱过去
“每个人都可以从伟大的艺术作品中汲取属于自己的意义,对我来说,《复活》蕴涵了一种隐喻,而非传统的宗教意义,那就是:我们可以自由挣脱过去,并且重新创造自己。如果这么做,我们将更强大,也更为坚定。即使在许多人眼中,目前我的人生算是一大失败,但正如同那幅画中人的一生,最好的还在后头。我不需要像那些士兵一样睡倒在一旁,等待命令。……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过去,最好的永远都还在后头。”
相关资料:《饥饿的灵魂:个人与组织的希望与追寻》,查尔斯·汉迪/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小的是美好的》,E.F.舒马赫/著,译林出版社,2007年1月
注:接下来四天的方军商业日记为阅读查尔斯·汉迪《饥饿的灵魂:个人与组织的希望与追寻》(1998)的阅读摘要,同时参引舒马赫的《小的是美好的》,引文如无特别说明即是引自《饥饿的灵魂》。
恢复人生的平衡
“任何事物(甚至连我们自己的生活)都可以商业化这种流行新趋势,似乎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一家医院,以及我的生活,远远甚于区区一桩生意。”“我关切的不仅是较为形而上的人生观与人生目标的付之阙如,更担忧经济神话充斥于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金钱只是生活的工具,并非人生的意义,我们想必得做些什么,才能恢复这个平衡。”
E.F.舒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中,也有类似对把所有东西都赋予价格和认为自私是发展的驱动力的批评,他们两位对如何应对这个问题的设想也非常相似:“这是一个使高级降为低级,及无价变为有价的过程。”“更糟糕的,且具有文明之毁灭性的是,假装每件东西都有一个价格,或换句话说,金钱是所有价值的的最高境界。”舒马赫认为,“为了能找到智慧,首先必须将自己从类似贪婪及妒忌的支配中解放出来。解放之后的平静——哪怕只是暂时的——也能产生洞察事物的智慧,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他们知道生活不仅仅是一桩生意,更察觉出造成生命轨迹真正差异的因素或许是爱、是友谊、是一种对他人的责任感,或是某种理想和信念,而非金钱。到最后,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相信人生确有特定的目标,虽然找到这个目标究竟为何,可能颇为困难,但大多数人对此都有相当程度的野心。”
没有绝对的真理,以及科学、经济学与宗教的误导“科学、经济学与宗教相互竞争的传统,提出了一些所谓的确定,误导了我们的注意力。”
“科学似乎是暗指我们似乎由我们无法控制的力量塑造而成的,因此干脆躺下来好好享受吧。经济学则提出物质方面的繁荣富足才是共同目标,倘若接受这个前提的话,那么根据市场定律与效率原则,其余的一切也将难以抗拒地纷至沓来。宗教也提出了一套自己的谬误理论,并且大力宣扬,说什么只要遵守它们的规则,或信仰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一切都会安好;即使在这个世界里无法如愿,在另一个想象出来的世界里,也一定可以得偿所愿。”
汉迪引述乔治·索罗斯的观点:“他认为这种资本主义本身即造就出一个封闭的社会,而在这种社会里,唯有一样东西是重要的,那就是物质上的成功。他说,一个真正开放的社会,相信天底下没有所谓绝对的真理,所以,必须允许各式各样的信念同时存在,而且要加以保护。每个人都必须能够自由自在地做决定。”
适当的自私(Proper Selfishness)
汉迪这本书的一个主要观点是“适当的自私”,它的字面意思无需解释,但汉迪怕被误读,多解释了几句它背后的涵义:“适当的自私,也是对自我的追寻;矛盾的是,追寻自我最好的方式,往往是竟是通过与他人的纠缠。若想做到适当的自私,靠的就是为自我找到一个超越小我的存在意义,最后才可能承担起尽可能发挥自我的责任。”
汉迪说他这本书的主题是:“我们心里都希望寻找一个比自己更大的目标,因为这么一来,我们才可能将自己提升至一个梦想不到的境界。倘若有这种适当的自私,我们的社会或许会演变成比较好的模式。”
挣脱过去
“每个人都可以从伟大的艺术作品中汲取属于自己的意义,对我来说,《复活》蕴涵了一种隐喻,而非传统的宗教意义,那就是:我们可以自由挣脱过去,并且重新创造自己。如果这么做,我们将更强大,也更为坚定。即使在许多人眼中,目前我的人生算是一大失败,但正如同那幅画中人的一生,最好的还在后头。我不需要像那些士兵一样睡倒在一旁,等待命令。……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过去,最好的永远都还在后头。”
相关资料:《饥饿的灵魂:个人与组织的希望与追寻》,查尔斯·汉迪/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小的是美好的》,E.F.舒马赫/著,译林出版社,2007年1月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