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2007

普通人vs逻辑人

普通人vs逻辑人

在《交互设计之路:让高科技产品回归人性》中,VB之父、知名软件开发者Alan Cooper有一个对逻辑人和普通人对比:

逻辑人:需要控制权——接受以复杂为代价
普通人:需要简单——愿意放弃控制权

逻辑人:想理解事物内部机制——可以接受失败的代价
普通人:想成功——可以不去理会事物内部机制

逻辑人:关心可能性——接受以事前准备工作为代价
普通人:接受偶然的失败为代价

Alan是用逻辑人来指程序员,不过我想不仅仅程序员是这种思维方式,很多工程师类型的人都是这种思维方式。

9.28.2007

社会的消费化与文化的娱乐化

社会的消费化与文化的娱乐化

在《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中,尹鸿等把真人秀节目的兴起归结到五个因素:社会的消费化、文化的娱乐化、电视的平民化、节目的市场化、电视观看的体验化。后面的三个因素是和电视直接相关的因素,前两个涉及层面较广的因素即消费化和娱乐化值得关注。

消 费化。书中写道,“消费的存在和维持成为一切社会活动运转的先决条件。现代意义上的消费已成为社会运行结构的核心。消费品的功能性在衰退,而让位于时尚性 和社会身份性,而这也正是消费主义文化的核心,即消费的目的不是满足实际的基本需要,而是满足被环境和认同所制造出来和激发起来的超额欲望。”

“人们消费的已不是物品,而是符号。”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说。

娱 乐化。“娱乐文化标志着文化从一种严肃文化向游戏文化的转变。正是在忘乎所以的叙事游戏中,观众从实在的限制中摆脱出来,通过与文本的认同,投射着他们的 勇气、智慧,实现着他们的光荣与梦想,同时也在文本的那些情与爱、生与死、沉与浮之中释放着他们被抑制的潜意识,满足着在现实环境中屡受挫折的弗洛伊德所 谓的‘快乐原则’。”

尹鸿等提出的一个关键词是“平面文化”。“娱乐文化也使文化从一种深度文化转向平面文化。好莱坞式的商业电影、 家庭肥皂剧、通俗小说,还有各种社会新闻、娱乐报刊、读者文摘、谜案追踪、明星传记,包括各种亚文化形式,如卡拉OK、MTV、时装表演、游戏机等等,都 是一种平面性的文化,它既不需要通过对现实境遇的揭示来唤起人们对自己的真实处境的觉悟,也不需要通过对某种乌托邦理想的期望来引发人们的实践热情,任何 深度的出现不但没有必要,而且往往有可能扩展文化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从而影响到它的商业价值。”

“这些大众文化的文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对崇高感、悲剧感、使命感、责任感的放弃和疏离……大众文化拒绝历史,也无视现实,更不预示将来,它提供一个光滑的表面,一个游戏的天堂,一个关闭了思想和意识的儿童乐园。”

9.24.2007

新闻聚合的四种呈现方式

新闻聚合的四种呈现方式

最近有两个事件预示,新闻聚合可能是未来。一个是雅虎收购新闻聚合网站 BuzzTracker,这家公司的CEO 阿兰·沃尔姆斯(Alan Warms)将出任雅虎新闻总经理。另一个是百度推出游戏频道和百度奥运频道,它的特别之处是,它是做内容,但是是以内容聚合的方式做。百度奥运平台负责 人王啸一个说法值得关注:“将通过全球领先的中文搜索技术,把每日数以亿计的奥运相关查询引导到最符合搜索用户需要的网页中去。”

新闻聚合,从呈现形式讲,到目前为止大概有这样四种思路:第一类是Techmeme,也就是在一个极其细分的领域内(技术产业),以跟踪blog为主、新闻为辅,特点是能够极大地放大热点。与其他新闻聚合不同的是,它能够并且以清晰的方式把讨论链条呈现了出来。

第 二类是Google News等,内容上以新闻资讯为主,呈现形式上模仿传统新闻门户。BuzzTracker、Daylife都是这种表现形式。这一类的资讯来源,正从正式 的新闻源扩展到博客、论坛。因此,国内的大旗、奇虎、玩聚(onejoo)都可以大略放在这一类。百度奥运频道,也是这样的做法。

这一类需要多说一句就是,Google News上个月尝试的邀请新闻当事人发表评论的做法,是从新闻本身增加聚合来的新闻价值。不过,这种做法和新闻聚合核心的做法(机器自动聚合)是有相当大差距的。

第三类则是以搜索框为呈现形式,或者说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词”来提供新闻资讯。百度的游戏是这样的做法。Google News的搜索以及Google Alert是这样的做法。Google Finance在查看股票的页面里面呈现的新闻,也可以认为是这一类。

第四类则是用户通过RSS订阅,网络用户订阅某一来源的RSS最终组合成自己想要的内容。

之前我曾经撰文讨论,新闻聚合,是以信息为中心,还是以人为中心。这次从呈现方式思考新闻聚合之后,我倾向于认为,新闻聚合的障碍不在技术,虽然技术的确是诸多困难之一,但真正关键的是确定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以什么为中心聚合?以什么方式呈现?
(明日商业日记将讨论四种方式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