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2007

娱乐消灭记忆 胡恩威

娱乐消灭记忆 胡恩威

大娱乐家是由「巧合」这首歌开始,歌词的内容是关于记忆,一个人遇见一个人,一个记起了一个忘记了。「忘记」和「记起」是娱乐的一个过程,为的是完成自己的欲望或是一种心愿。我们在卡拉OK里面唱歌,把歌词的感觉唱出来,歌词和曲式成为脑海里面的记忆和心里面的感觉。看电影把剧情对白影像不自觉的留在脑中,把自己代进角色和剧情里面。

娱乐是一种「潜意识」活动,不知不觉我们被娱乐的意境感染。以前「娱乐」是贵族的一种特权,无产阶级的意识价值来自「宗教」,宗教的功能是「控制」人类的欲望,提升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相信和关怀。娱乐就是在「释放」人类的欲望。工业革命以来的「娱乐」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利,娱乐是以大众为目标,寻求大众的最低公因子,娱乐的功能本来应该和宗教一样,修补人类不完满的人生,完满一种人类存在的情怀。但娱乐最后也和宗教一样,被利用了成为操控人类思想的工具,

不自觉地成为市场经济下「操控」消费者的工具。娱乐比宗教更危险是因为IN THE NAMEOF 观众,便可以坏事做尽,一切责任就由所谓的消费者负责。《大娱乐家》这个戏不是对香港娱乐圈的批评。《大娱乐家》是一次我们对娱乐的论述和情怀的展现。我们不可以避开娱乐,也没有需要逃避。资本主义社会之下,什么也是「娱乐」了。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反客为主,明白自己情怀与欲望之所在,就可以知道娱乐和自己是应该是怎样互动的。

失恋的人在娱乐里面治疗心灵的痛苦。在想着已分手恋人的声音眼神感觉,「娱乐」可以是为失恋的人制造更多仇恨,仇恨自己仇恨恋人。娱乐也可以令失恋的人在伤痛的情怀里面认识自己和知道人生的一切不完满。娱乐在建构着人的情绪,而情绪是做人做事的一切原动力,情绪会影响人的态度,而态度将会影响我们的性格,而性格就是影响着待人处事的价值和模式,最后决定我们的命运。现在人都生活在为娱乐而娱乐的状态里,上班就是等待着下班之后的「娱乐」,而读书也只是为了「娱乐」,当然读书上班也可以当成一种娱乐,但这是少数人的选择。消费主义社会就是要我们成为不停地需要娱乐的消费者,《大娱乐家》里面也在呈现娱乐的形式内容的关系,娱乐形式可以是一种集体的催眠,我们的记忆被娱乐输入各式各样的想象和潜意识。娱乐改变现实,娱乐里面的对白和情景,重复地不断出现,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现实生活的场景。我们需要娱乐,我们需要更多的娱乐,我们也不再需要娱乐。在K场在摇头场里面的人,是在重建自己的记忆?清醒之后可以重新再来?还是在把记忆消灭?还是把记忆的能力消灭?没有记忆之后,快乐和痛苦有没有存在的可能?
从前的大娱乐家,像Frank Sinatra、Ella Fitzgerald、新马仔、梁醒波、任剑辉,都有一种情怀,一种活在世上应有的积极情怀,他们的表演也是在提升我们对存在的肯定。罗文、张国荣、梅艳芳的离开,在加强香港人的一种集体记忆和对过去怀念的情境,大娱乐家多多少少都是有点像个传教士,在宣扬一种生活的价值和情怀,生命是痛苦的、生命是不完满的。娱乐是提醒着我们如何面对这些痛苦和不满,而不是对存在的痛恨。但是科技越发达,经济发展越快,娱乐越来越像一种精神麻醉剂,人类于是乎越来越失落,无力感也是越来越强。全球化之下的娱乐可能更进一步的在推动着这种麻醉的悲观情怀。

时间和记忆是娱乐的载体,天天对着计算机打机上网的娱乐, 成为了一种新的自我概念,在网上Ro l e P l ay另一个角色,在游戏机里面满足自己的暴力和破坏一切的欲望,这个虚拟的自我成为一个新的幻觉身份,好象可以跳出来与自己对话,完成对自己的想象,「现实世界」成为了这个自我的一个「逃避」地方。娱乐成为了逃避的过程和借口。六十年代是哲学的年代,思考和批评人类存在的意识和意义,二十一世纪是娱乐的年代,思考被界定为没有「娱乐性」的;催眠和操控是娱乐的本质和主流,知性的娱乐也只能成为一种精英的游戏,主流娱乐追求的是不同的一样,而不是多元的个性,资本主义目前最大的危机来自精英与群众的关系已经倒转过来,而群众被利用成腐败和低俗的理由,娱乐成为控制群众最有效的工具。这个娱乐新世界是一个没有「未来」的世界。

香港已经进入了没有「未来」的年代。没有「未来」是因为「过去」的意识已经不重要,香港这
二十年就是在把「过去」消灭,以前「街头」文化被大商场所取代,路边小贩、戏院和种种经过百多年累积下来的香港历史事物,都消失了。香港正在成为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没有历史就是没有未来。未来香港的生活就是现在的生活,一个十秒等于十年的极速消费年代。而娱乐也成为了一种「消费过程」,娱乐将会成为广告的工具,而不再是探求人文精神过程。娱乐也在取代宗教和教育,成为人类价值和存在的唯一指针。娱乐是香港人生活的一切,全部。港式娱乐追求的是一种被简化的人生,港式娱乐没有理想、没有未来,有的是幻觉自怜和逃避。人性在港式娱乐下面被简化异化为一些单一的类型。人在港式娱乐里面被非人化。人在消费主义的社会里面被单一化、简单化。八卦文化主导下的存在价值,就是一种阴险人类阴暗面的大强化。人只可以认同人只可以是丑恶的,人与人只可以没有信任只有仇恨,只有争斗而没有体谅,这是港式娱乐八卦文化每天在影响着香港的核心价值。这种价值之下的社会,个体只能成为了一种消费的单元,民主也成为了一种八卦民主。而这种状态下的娱乐,是有点行尸走肉的麻醉、自我感觉良好的幻觉,精神和物质失去了平衡,我们都不自觉地和没选择地活在不断重复的30秒为单位的广告娱乐世界里面。

11.09.2007

GTD

最近把戴维·艾伦的《Getting Things Done》(GTD,《尽管去做》)拿出来看,翻开就看到以前做的标记之处,那是一段德鲁克关于知识工作本质的论断。

德鲁克说,“在知识工作中,任务没有被制定,它需要被确定。‘这项工作的预期成果是什么?’这是一个提高知识工作者工作效率的关键性问题。”任务,需要由知识工作者自己去“确定”,预期成果的问题,需要我们自己去问。

GTD工作方法包括如下阶段:

准备步骤,确定时间、空间和工具

步骤1,收集 (Collecting)

将所有的事放在一个合适的收件匣(老板交办事项,自己想到的点子,今天收到的喜帖等),收件匣需要实体的如三层文件匣,也需要计想法事件的如小记事本or PDA,这是所谓的收集。

步骤2,整理 (Processing)
这时你把收件匣的东西拿出来,分门别类一下(如垃圾参考资料 孵化资料 任务 计画中的任务列在行事历的事件授权给他人处理的事件下一步行动=>存到一个可蕴嵝你的系统两分钟内的行动=>立即执行)

步骤3,组织 (Organizing)
组织的概念就是档案系统及工作清单两种概念。档案系统指你需要建立一个可以收藏你所有要参考资料的档案系统,任务清单分为下一步行动清单、等待清单、未来/某一天清单等。

步骤4,回顾 (Reviewing) 与检讨 (Checking)
回顾也是GTD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一般需要每周进行回顾与检查,通过回顾及检查你的所有清单并进行更新,可以确保GTD系统的运作,而且在回顾的同时可能还需要进行未来一周的计划工作。

步骤5,执行 (Doing)
现在你可以按照每份清单开始行动了,在具体行动中可能会需要根据所处的环境,时间的多少,精力情况以及重要性来选择清单以及清单上的事项来行动

11.08.2007

互联网上的五对页面信息模式

方军商业日记 2007年11月8日
互联网上的五对页面信息模式

近日梳理遇到的互联网上的各类信息模式,发现大略可以分为五对共十种。

互联网门户的频道首页和网络专题页。它们的共同点是流量大,手工更新,不同点是频道首页是领域,网络专题是热点,频道首页是信息高频度持续更新、持久存在,旧内容往里压,专题是短期高频更新、用完即弃,旧内容往页面下压。

由搜索引擎自动生成的新闻首页和新闻专题页(比如百度的页面)。它们的共同点是基于海量信息,机器生成。它们和第一对的区别在于,特别是新闻专题方面,搜索引擎生成的新闻专题几乎是没有一样的时候。

搜索引擎只有输入框的首页和根据用户输入生成的页面。只有输入框是页面极简,根据用户意图生成的页面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证券频道首页和单个股票首页。证券频道首页的目的是提供市场整体信息,而单个股票首页则是根据主题把信息聚合。这一类信息是有标准结构的。

博客聚合页面和博客页面。博客页面是信息按时间顺序往下累计,旧的往下压。博客聚合页面(如Techmeme),则是按话题进行聚合,把最新的信息呈现出来。博客页面,是很难做到海量的。

应该还可以有其他的很多对页面信息模式对比。这里面有几重逻辑区分:是人工还是程序,聚合页是繁复还是简单,从受众角度看是单一页面还是受众敏感,从信息提供方讲是信息模式还是数据库模式,是大众模式还是小众模式,是分散模式还是集中模式……

我以为从这些对比已经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互联网页面信息模式的大变迁:从提供一个给很多人看的固定页面,转向提供针对不同浏览者提供动态页面。

五对页面的页面示例:

门户 搜狐新闻 专题 嫦娥探月
搜索新闻 百度新闻 搜索新闻专题 十七大
搜索首页 Google 搜索结果页 搜Web
证券首页 Google Finance 股票页 GA
博客聚合页 Techmeme 博客页 techcrunc